第二百三十六章 城堡(13)
“我在埃尔季利方向本来部署有机械化第2军,结果这支准备调去前线支援的部队还没投入交战就被德军冲过来的优势装甲部队打败了,大部分坦克都被摧毁,然后敌人趁势占领了埃尔季利……目前防御米丘林斯克一线的是第11集团军,刚刚紧急加派了近卫坦克第1军去支援,但可能也抵挡不住敌人进攻。”他喘了口气,“敌人力量太强大了,北路我们观察到的坦克超过1300辆,南路也将近1200辆,而且还有很多虎式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就是近卫坦克部队新装备的T-43也完全不是对手,更不必说敌人还拥有空中优势……”
朱可夫惊呆了,早上报告说是2000辆,到晚上就变成2500辆了?这数字涨得也太快了吧?德国人到底出动了多少兵力?如果真投入2500辆坦克突击一个战役方向,那总参谋部对整个局势都要重新评估。
“我们还有多少坦克?”
“刚从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抽调了1个军,该集团军其他部队还比较完整,大概……”列伊捷尔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可能还有400-450辆,坦克歼击车顶多还有300-350辆,其他步兵集团军可能还有100辆坦克。现在关键不在于坦克数量多少,而在于德国人突破第一道防线后,迅速与纵深第二道防线的部队搅和在了一起,部队是匆匆忙忙投入战斗的,最初我希望让他们突前协助第一道防线防守……”
朱可夫无语了,这是典型的混战:纵深兵力想去支援前面,结果前面没守住,后面兵力又被削弱,双方在中途打成遭遇战,那些防御工事根本没发挥最大效果就稀里糊涂陷落了。
“南翼你打算怎么守?”
“目前是第40集团军在固守,但您是知道的,该集团军在去年冬天隶属于沃罗涅日方面军时遭到过重创,根本没恢复元气,所以很可能守不住,必须让巴格拉米扬同志迅速派遣得力部队北上……”
朱可夫点点头,这是实情,别说重创后才有所恢复的第40集团军,就算换其他完好无损的集团军来恐怕也是一样结果。他心里默默在思考解决办法,但不管怎么说,两个集团军的阵地一天就崩溃的事透露着诡异,哪怕敌人真是两个装甲集团军,仗也不该打成这样。至于抽调纵深二线兵力前去支援更是错误。正确做法是应该让一线顽强固守,实在守不住退到二线,然后再是三线——这样本方的抵挡力量是逐次增强的,而敌军攻势却会削弱,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获取最后胜利。归根到底一句话,他认为列伊捷尔的指挥存在问题。
“此前你们就没任何敌情发现?为什么会被打得如此措手不及?”
朱可夫不说这个还好,一提起这个,列伊捷尔就来了气:“我们当初发现沃罗涅日的电报信号很集中,判断敌人是在集结,报上去后总参谋部说是佯动,让我们继续观察;过了几天我要求出动飞机去抢先轰炸,莫斯科回复我说,轰炸机数量不足,稍安勿躁;最后,我要求再加2个配备T-43的近卫坦克军,你们说这里不是敌人主攻方向,暂时不能给我……好嘛,现在挡不住都来怪我!”
朱可夫老脸一红,这里有些话是华西列夫斯基说的,有些是他自己说的,现在看来确实出了问题,但当着列伊捷尔的面他不好意思说。
“我很理解大本营同志的难处,我也在莫斯科待过的嘛……方方面面情况都要照顾到,确实不容易,我不想为一点点小事就麻烦领导,更不愿意就某些决定指责上级,你们站得高、看得远、心系全局,这么做肯定有我不知道的原因。可现在情况已这么明显了,援兵是不是能早点给我呢?”列伊捷尔唠唠叨叨地说,“守不住坦波夫,我当然要向斯大林同志请罪,可党和人民怎么办呢?他们将来会怎么看我们呢?”
列伊捷尔还真没托大,他在沙皇军队里当过差,一直干到上校,十月革命后才加入红军,那时候甚至连党员都不是,直到率部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了投名状后才加入了布尔什维克,1935年在总参谋部里担任军训处处长,一直干到39年,虽然年纪比朱可夫大10岁,官也升得不快,但作风很稳健,人也灵光,大清洗的事连根毛都没沾上——像他这样在沙皇旧军队中已干到上校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布琼尼虽也在沙皇军队里干过,但后者是贫苦士兵代表,和正规军官学校毕业一路升迁的列伊捷尔完全是两个路子。
朱可夫脸色微微一变,口气也软了一些,叹道:“不管怎么说,米丘林斯克必须坚守住,哪怕要增援也得等过几天再说……中央方面军的机动部队正在收拢,他们没这么快到这里。”
“那……那要几天呢?”
“至少要5天。”朱可夫本想说一周,但看到司令部这帮参谋们六神无主的模样,认为他们撑不到一周,就悄悄缩减了2天。
“我能不能把兵力缩回来只守坦波夫?”
“缩回来?”朱可夫愣住了,下意识地反问道,“米丘林斯克和交通线都不要了?”
“都不要了!”列伊捷尔挥着手解释这么干的缘由,“现在方面军有2个集团军正派驻在南北两路掩护坦波夫两个侧翼并维系与莫斯科和中央方面军的联系,但他们兵力太薄弱,是抵挡不足敌人装甲集团军进攻的,与其勉强维系这道防线最后被敌人各个击破,不如把他们先收回来集中在坦波夫——反正敌人攻破第二道防线后也要围困这里
如果第11、第40集团军能收回来,加上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大部和第6集团军,我手里就有4个集团军,加起来还有30多万兵力,500多辆坦克,300多辆坦克歼击车,在防御作战中坦克歼击车是可以当坦克使用的,这样就差不多有800多辆坦克。”
朱可夫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想法,他想让30万军队,800辆坦克捏成一个拳头,然后全部待在坦波夫。
“从敌军目前架势来看,显然阶段性战役目标是要包围坦波夫,这座城市是联结南北的重要枢纽,不能轻易失去,因此我们必然要固守,我期待在这里来一个中心开花。”列伊捷尔先在地图上给坦波夫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又从南北两个方向各伸出一个箭头。
“只要坦波夫还掌握在我们方面军手中,敌人就不能轻而易举地转向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进攻。本方面军可以固守坦波夫成为吸引敌人火力的钢铁磁石,牢牢把敌军兵力主力吸引在城市四周,然后让梅列茨科夫同志的西方面军、巴格拉米扬的中央方面军派有力部队前来,他们再来一个外围席卷,说不定就能打一场大胜仗。
我看过大本营的部署,知道你们希望利用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的坚固防御体系打一场城市保卫者以消耗敌人的锐气,然后投入后备兵力进行反攻,这思路我完全赞同,但也有不同意见。莫斯科的防御很严密,斯大林格勒附近有顿河和伏尔加河,对敌人来说都非常不利,换我是德军指挥官也不会轻易选择大打出手,只有坦波夫扼守南北交通线中枢,地势平坦,无河流天险,看上去防御体系也一般,敌人才会投入重兵进攻。
现在德国人胆子很小,在莫斯科吃过亏后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横冲直撞了,要不然您以为一个月多前曼施坦因明明已经打到阿斯特拉罕城下,为什么不继续进攻反而就地收手?他们还不是在害怕损失?”
朱可夫不由自主地点点头,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固然重要,防御力也强,但德国人不进攻就是白搭。
“而就我观察,德军进攻的态势虽然很猛烈,但人数其实也就是35万左右,不会太多,无非他们的技术兵器多、装备比较精良罢了。这种攻击能力突出的装甲集团军用于大范围穿插进攻是很有效的,对付我们这里那些训练差、装备少的步兵师是怎么打怎么有,如果我们继续和他们打机动战役,再来一个方面军都不顶用。但攻城就不一样了,步兵就能摧毁坦克,再是装甲集团军也只能乖乖当步兵用。
如果南北两个方面军动作够快,我们甚至可以形成两个包围圈,第一层当然是敌人包围我们——他们用35-40万兵力包围坦波夫30万部队;第二层是我们包围敌人,用外围的80-100万兵力包围这40万敌人。当然,外围您还得负责调遣足够的后备与机动兵力,用于拦截敌人的解围和补充兵力。不过,那是大本营的工作,我的任务就是在坦波夫坚持下去,坚持到援兵到来和最终胜利为止。
朱可夫同志,我和您说句心里话,有没有援兵对将士们的心理状态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确信有援兵,我手里这30万部队守城时能发挥60万部队的功效,如果没有援兵,这30万军队只能发挥15万甚至更少兵力的功效。而战争的最终胜利取决于谁能坚持更久……”
朱可夫惊呆了,早上报告说是2000辆,到晚上就变成2500辆了?这数字涨得也太快了吧?德国人到底出动了多少兵力?如果真投入2500辆坦克突击一个战役方向,那总参谋部对整个局势都要重新评估。
“我们还有多少坦克?”
“刚从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抽调了1个军,该集团军其他部队还比较完整,大概……”列伊捷尔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可能还有400-450辆,坦克歼击车顶多还有300-350辆,其他步兵集团军可能还有100辆坦克。现在关键不在于坦克数量多少,而在于德国人突破第一道防线后,迅速与纵深第二道防线的部队搅和在了一起,部队是匆匆忙忙投入战斗的,最初我希望让他们突前协助第一道防线防守……”
朱可夫无语了,这是典型的混战:纵深兵力想去支援前面,结果前面没守住,后面兵力又被削弱,双方在中途打成遭遇战,那些防御工事根本没发挥最大效果就稀里糊涂陷落了。
“南翼你打算怎么守?”
“目前是第40集团军在固守,但您是知道的,该集团军在去年冬天隶属于沃罗涅日方面军时遭到过重创,根本没恢复元气,所以很可能守不住,必须让巴格拉米扬同志迅速派遣得力部队北上……”
朱可夫点点头,这是实情,别说重创后才有所恢复的第40集团军,就算换其他完好无损的集团军来恐怕也是一样结果。他心里默默在思考解决办法,但不管怎么说,两个集团军的阵地一天就崩溃的事透露着诡异,哪怕敌人真是两个装甲集团军,仗也不该打成这样。至于抽调纵深二线兵力前去支援更是错误。正确做法是应该让一线顽强固守,实在守不住退到二线,然后再是三线——这样本方的抵挡力量是逐次增强的,而敌军攻势却会削弱,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获取最后胜利。归根到底一句话,他认为列伊捷尔的指挥存在问题。
“此前你们就没任何敌情发现?为什么会被打得如此措手不及?”
朱可夫不说这个还好,一提起这个,列伊捷尔就来了气:“我们当初发现沃罗涅日的电报信号很集中,判断敌人是在集结,报上去后总参谋部说是佯动,让我们继续观察;过了几天我要求出动飞机去抢先轰炸,莫斯科回复我说,轰炸机数量不足,稍安勿躁;最后,我要求再加2个配备T-43的近卫坦克军,你们说这里不是敌人主攻方向,暂时不能给我……好嘛,现在挡不住都来怪我!”
朱可夫老脸一红,这里有些话是华西列夫斯基说的,有些是他自己说的,现在看来确实出了问题,但当着列伊捷尔的面他不好意思说。
“我很理解大本营同志的难处,我也在莫斯科待过的嘛……方方面面情况都要照顾到,确实不容易,我不想为一点点小事就麻烦领导,更不愿意就某些决定指责上级,你们站得高、看得远、心系全局,这么做肯定有我不知道的原因。可现在情况已这么明显了,援兵是不是能早点给我呢?”列伊捷尔唠唠叨叨地说,“守不住坦波夫,我当然要向斯大林同志请罪,可党和人民怎么办呢?他们将来会怎么看我们呢?”
列伊捷尔还真没托大,他在沙皇军队里当过差,一直干到上校,十月革命后才加入红军,那时候甚至连党员都不是,直到率部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了投名状后才加入了布尔什维克,1935年在总参谋部里担任军训处处长,一直干到39年,虽然年纪比朱可夫大10岁,官也升得不快,但作风很稳健,人也灵光,大清洗的事连根毛都没沾上——像他这样在沙皇旧军队中已干到上校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布琼尼虽也在沙皇军队里干过,但后者是贫苦士兵代表,和正规军官学校毕业一路升迁的列伊捷尔完全是两个路子。
朱可夫脸色微微一变,口气也软了一些,叹道:“不管怎么说,米丘林斯克必须坚守住,哪怕要增援也得等过几天再说……中央方面军的机动部队正在收拢,他们没这么快到这里。”
“那……那要几天呢?”
“至少要5天。”朱可夫本想说一周,但看到司令部这帮参谋们六神无主的模样,认为他们撑不到一周,就悄悄缩减了2天。
“我能不能把兵力缩回来只守坦波夫?”
“缩回来?”朱可夫愣住了,下意识地反问道,“米丘林斯克和交通线都不要了?”
“都不要了!”列伊捷尔挥着手解释这么干的缘由,“现在方面军有2个集团军正派驻在南北两路掩护坦波夫两个侧翼并维系与莫斯科和中央方面军的联系,但他们兵力太薄弱,是抵挡不足敌人装甲集团军进攻的,与其勉强维系这道防线最后被敌人各个击破,不如把他们先收回来集中在坦波夫——反正敌人攻破第二道防线后也要围困这里
如果第11、第40集团军能收回来,加上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大部和第6集团军,我手里就有4个集团军,加起来还有30多万兵力,500多辆坦克,300多辆坦克歼击车,在防御作战中坦克歼击车是可以当坦克使用的,这样就差不多有800多辆坦克。”
朱可夫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想法,他想让30万军队,800辆坦克捏成一个拳头,然后全部待在坦波夫。
“从敌军目前架势来看,显然阶段性战役目标是要包围坦波夫,这座城市是联结南北的重要枢纽,不能轻易失去,因此我们必然要固守,我期待在这里来一个中心开花。”列伊捷尔先在地图上给坦波夫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又从南北两个方向各伸出一个箭头。
“只要坦波夫还掌握在我们方面军手中,敌人就不能轻而易举地转向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进攻。本方面军可以固守坦波夫成为吸引敌人火力的钢铁磁石,牢牢把敌军兵力主力吸引在城市四周,然后让梅列茨科夫同志的西方面军、巴格拉米扬的中央方面军派有力部队前来,他们再来一个外围席卷,说不定就能打一场大胜仗。
我看过大本营的部署,知道你们希望利用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的坚固防御体系打一场城市保卫者以消耗敌人的锐气,然后投入后备兵力进行反攻,这思路我完全赞同,但也有不同意见。莫斯科的防御很严密,斯大林格勒附近有顿河和伏尔加河,对敌人来说都非常不利,换我是德军指挥官也不会轻易选择大打出手,只有坦波夫扼守南北交通线中枢,地势平坦,无河流天险,看上去防御体系也一般,敌人才会投入重兵进攻。
现在德国人胆子很小,在莫斯科吃过亏后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横冲直撞了,要不然您以为一个月多前曼施坦因明明已经打到阿斯特拉罕城下,为什么不继续进攻反而就地收手?他们还不是在害怕损失?”
朱可夫不由自主地点点头,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固然重要,防御力也强,但德国人不进攻就是白搭。
“而就我观察,德军进攻的态势虽然很猛烈,但人数其实也就是35万左右,不会太多,无非他们的技术兵器多、装备比较精良罢了。这种攻击能力突出的装甲集团军用于大范围穿插进攻是很有效的,对付我们这里那些训练差、装备少的步兵师是怎么打怎么有,如果我们继续和他们打机动战役,再来一个方面军都不顶用。但攻城就不一样了,步兵就能摧毁坦克,再是装甲集团军也只能乖乖当步兵用。
如果南北两个方面军动作够快,我们甚至可以形成两个包围圈,第一层当然是敌人包围我们——他们用35-40万兵力包围坦波夫30万部队;第二层是我们包围敌人,用外围的80-100万兵力包围这40万敌人。当然,外围您还得负责调遣足够的后备与机动兵力,用于拦截敌人的解围和补充兵力。不过,那是大本营的工作,我的任务就是在坦波夫坚持下去,坚持到援兵到来和最终胜利为止。
朱可夫同志,我和您说句心里话,有没有援兵对将士们的心理状态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确信有援兵,我手里这30万部队守城时能发挥60万部队的功效,如果没有援兵,这30万军队只能发挥15万甚至更少兵力的功效。而战争的最终胜利取决于谁能坚持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