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 大灾之初
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火球高悬于头顶,强烈的阳光晃的人睁不开眼,地面被炙烤的发烫几乎难以落脚,天空万里无云,一片蔚蓝,蓝的令人心碎,令人心焦,整整一个夏天京师都没落两场象样的大雨,京师百姓只能寄希望入秋之后能下两场透雨。
连续的干旱,直隶的农作物大范围欠收,粮食、蔬菜瓜果的价格一个劲的往上涨,所幸南方的粮食及时运抵,粮价迅速得以平抑,但蔬菜瓜果的价格依然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大量农民涌入京师寻活。
为了稳定民心,为了容纳更多的劳力,京师的改建工程项目不断的扩增,整个京师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工地。
首相府,奕?心烦意躁的看着各地呈送的报灾急电,持续干旱,北方各省报灾的州县也骤然多了起来,旱灾、风灾、冰雹接踵而来,所有的电奏皆只有一个目的——拨银赈济!
银子,朝廷不缺,元奇才借贷了五千万元,但这银子他不敢轻易撒出去,因为这不是一场寻常的灾荒,而是有可能持续四五年之久的罕见大灾,他不敢不谨慎。
翻看完所有的电报,他瞥了肃顺、伍长青两人一眼,长叹了一声,道:“灾情正逐步扩大,各省州县纷纷告急,恳请拨银赈济,这可如何是好?”
“灾情是否会持续四五年之久,目前尚难以断定,况且,为免引发恐慌,也不宜宣扬。”肃顺斟酌着道:“不妨依照遭灾的轻重先划拨银两赈济,轻则五万元,重则十万元,先稳定民心。”
奕?闷声道:“眼下遭灾州县已经一百二十有余,如此,至少需要上千万元。”
“王爷。”伍长青开口道:“若是灾情延续到明年,元奇会加入赈济。”
“眼下尚未入秋,一旦秋后无雨,势必再生恐慌。”奕?神态有些疲惫,声音也显的有些低沉,“再则,各省移民也已相继展开,到处都需要银钱,元奇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今年不可能再大额借贷,若不节省,怕是今年都难以支撑。”
北方大麦小麦主要是秋种夏收,今年虽然干旱,但目前大范围内还只是欠收,真要秋季持续干旱,无法播种,那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势必还要进行赈济,而且赈济力度不能小只能大,否则难以稳定民心。
沉吟了一阵,肃顺才道:“既是如此,就等到入秋后再赈济罢,不过,遭灾严重的州县还是要及时调拨粮食。”
”调粮赈济自不可少,但数量不宜大。“奕?缓声道:“既是一场持续四五年的大灾,就必须通盘考虑,今明两年移民数目越大,就越能缓减后期赈济的压力,据易国城预计,越往后灾情越严重。”
听的这话,两人都明白过来,这是要有意的拖延赈济,逼迫百姓踊跃移民,毕竟已经经历过了一场长时间大规模的移民潮,留下来的多是不愿意移民的,若非形势所迫不会积极配合主动移民。
肃顺、伍长青两人刚刚离开,一个章京就进来禀报道:“王爷,顺天府尹万青藜求见。”
“让他进来。”奕?说着端起茶杯喝了口凉茶,万青藜虽物望不佳,但能力还是有的,一直颇受他器重,在顺天府尹的位置上一呆十年。
进来见礼后,万青藜便道:“王爷,皇太后和皇上今日前往大高殿拈香祈雨.......并派派惇亲王奕誴等大臣分别往觉生寺、天神坛等处恭祀。”
京师十有九旱,皇帝求雨祈福乃是正常不过之事,奕?看了他一眼,道:“文甫是让本王亦去恭祀求雨?”
万青藜道:“王爷是大清摄政王,理应恭祀求雨。”
奕?看了他一眼,道:“文甫认为,本王是该去大高殿还是去觉生寺仰或是天神坛?”
听的这话,万青藜不由一愣,大高殿是皇家御用道观,奕?虽是宗室,但若无委派,前往大高殿容易招惹非议,去觉生寺、天神坛之类有又有自降身份之嫌,犹豫了下,他才道:“下官上折子奏请皇太后.......。”
“罢了。”奕?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转而道:“最近京师情况如何?”
“流民日甚一日,对于京师交通、物价、治安,防疫等方面皆构成极大的压力......。”万青藜斟酌着道:“随着灾情日重,前来京师讨生活的流民必然越来越多,下官恳请控制流民入京。”
略微沉吟,奕?才问道:“移民情况如何?”
万青藜道:“回王爷,京师流民多是周边州县百姓,对于移民并不踊跃......。”
“本王是问整个顺天府。”
“回王爷。”万青藜稍稍躬了躬身子,“各州县陆续回报,愿意移民者寥寥无几。”
故土难离,除非是活不下去,否则没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这也是人之常情,奕?对此也是早有预料,默然片刻,他才道:“控制流民入京罢。”
必须逼,逼的百姓走投无路心甘情愿的移民,如今宣扬宪政思想,讲究平等自由,朝廷不能强行逼迫移民,只能采取这种法子,待的秋后继续干旱,估计愿意移民的百姓就会多起来。
北方各省持续干旱,南北大小报纸开始连篇累牍的进行报道,这些年大清灾荒不断,但如此大范围的灾情还是较为少见,随着报纸的连续报道,朝野上下对于北方的旱灾都开始密切的关注起来。
打井抗旱,尤其是机器打井队打出的深井足以抗旱,元奇推出低息放贷推广机器钻深井的相关报道自然也成为各大报纸报道的一个重点。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赵烈文夹着一叠报纸走进房间,看了一眼正在看报的易知足,道:“大掌柜,北方旱情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可否借这机会号召募捐赈灾?”
合上报纸,易知足才道:“募捐赈灾是肯定的,但不是现在,眼下灾情还不算的十分严重,还是等到明年再说罢。”
见他早有考虑,赵烈文抽出一份《证券报》道:“股市连续阴跌,大掌柜应该留意到了罢。”
“不奇怪。”易知足缓声道:“历来股市就是经济的晴雨表,北方大范围的旱灾对经济岂能没有影响?”
赵烈文试探着道:“连续数年的奇灾,股市会跌成什么光景?”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易知足没吭声,随手点了支烟,毫无疑问的,北方数省持续四五年的大旱将会对整个大清的经济造成的极为沉重的打击,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无法估量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会亚于一场长达数年的大规模内战!
股市会跌成什么样子,他也无法预料,默然半晌,他轻叹道:“走一步看一步罢。”
话才落音,李鸿章快步进来道:“大掌柜,农学院回电,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农作物宜种谷子(小米)、糜子、高粱、玉米、甘薯、马铃薯、杂豆、蚕豆,菜蔬适合种植南瓜、西红柿、马齿苋。经济作物则首推棉花,另外还有耐旱的一些药材.......。”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转发给恭王,建议发文北方各省,全部播种耐旱作物菜蔬,产棉区种植棉花,有经验的也可以种植药材,着地方官员全力引导、督促。”
李鸿章有些担忧的道:“北方主要种植大麦小麦,谷子、糜子的种植量不大,今年这旱情,不少州县怕是都会闹饥荒,须的及早准备种子......。”
“渐甫提醒的是。”易知足颌首道:“着地方官府马上用麦或者是稻米换取种子,三换一,四换一皆可,当做赈济。”
李鸿章接着道:“还有军用罐头,部队库存的猪肉、牛肉、鱼罐头数量不少,完全可以用于赈济......。”
“提醒的好。”易知足笑道:“着令各地罐头厂,不论是肉类还是水果类的,都开足马力生产,全力生产!尤其是倭省、吕宋、爪哇、安南的鱼类罐头厂,可以适当的扩大规模进行生产,元奇包销。”
“大掌柜——”赵烈文斟酌着道:“缅甸、暹罗、安南素有粮仓之称,吕宋、爪哇稻米也能一年三熟,再加上从美利坚大量进口小麦、玉米,赈灾所需粮食绰绰有余。
再则,我国海运船队规模数倍于二十年前,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等省铁路交通皆较为发达,有线电报已普及到各州县,赈灾比以前迅捷有效的多,也轻松的多。
学生窃以为,以我国目前的实力,即便是赈济北方数省三年五载也不是多大的问题,眼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灾民以工代赈进行基础建设。”
“以工代赈,这是肯定的,不可能白养那么多人三五年之久。”易知足缓声道:“不过不能将劳力全部投入基础建设,这与刺激经济计划不一样,我们要尽量减轻这次大灾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伤害。”
李鸿章轻声道:“开矿?”
“不错。”易知足点了点头,道:“开矿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都是我国矿藏大省,蕴藏着丰富的煤矿、铁矿.......,不过,要想提振国人对我国经济的信心,依靠煤铁矿是不够的,必须开采金矿。”
金矿?赵烈文连忙追问道:“我国有大型金矿?”
“当然。”易知足语气笃定的道:“我国疆域如此辽阔,岂能没有金矿?山东和河南都有储量丰富的金矿!”
山东和河南有储量丰富的金矿?赵烈文不免有些将信将疑,元奇欲推行金本位,急需黄金,如果山东和河南有储量丰富的金矿,元奇早就进行大规模的开采了。
李鸿章则径直问道:“山东河南既然有金矿,为何一直没有开采?”
“原因很简单,金矿的品味低,开采成本高。”易知足缓声道:“我国金矿的品位与德兰士瓦的金矿压根没有可比性,所以在勘探发现之后一直没有进行开采。
再则,对于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开采,我的原则是尽可能的先外后内——先开采边疆省份的资源,内部省份的资源一则是留给战争期间开采,一则是留给子孙后代慢慢开采。”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现在却是顾不上了,先渡过这个难关再说,西洋各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这是我国难得的奋起直追的大好时机,我不希望因为这场大灾错失良机。”
金本位时代,黄金就是财富就是购买力,金矿,尤其是大型金矿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山东和河南相继宣布发现大型金矿,而且利用灾民进行大规模的机器开采,无疑会极大的刺激和促进大清的经济发展。
山东、泰安府,肥城县。
清澈的进水从一深一浅两口水井里哗哗的往外流淌着,滋润着久经干旱的土地,围观的士绅商贾百姓一片欢腾,尽管这已经是机器打井队成功打出的第十五口深井,但每一口深井出水,依然会引发围观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欢呼,对于饱受旱灾折磨的他们来说,深井就是希望,活下去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希望。
看着眼前欢腾的场面,知县洪仁寿亦是一脸的喜色,满心幻想着肥城深井遍地的景象,到时候就再也不用担心天旱了,干旱是限制肥城农业的最大威胁,十年九旱绝对不是夸张,一旦一劳永逸的解除干旱的威胁,肥城必然欣欣向荣不会亚于江南。
他这并不是痴心妄想,有元奇低息放贷推广深井,有机器钻进队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打井技术,只要大批的机器运抵,深井就能在肥城遍地开花。
“大人。”宋有坤赶到洪仁寿跟前拱手道:“下一口井该轮到我们宋家了罢?”
洪仁寿抬头望了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天空,轻叹了一声,才道:“入秋已经半月,依然看不到丝毫下雨的迹象,订购的机器也迟迟不见,虽然朝廷陆续调拨了几批赈灾粮,如今却也支撑不了几日.......。”
</br></br>Ps:书友们,我是塞外流云,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br></br>
连续的干旱,直隶的农作物大范围欠收,粮食、蔬菜瓜果的价格一个劲的往上涨,所幸南方的粮食及时运抵,粮价迅速得以平抑,但蔬菜瓜果的价格依然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大量农民涌入京师寻活。
为了稳定民心,为了容纳更多的劳力,京师的改建工程项目不断的扩增,整个京师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工地。
首相府,奕?心烦意躁的看着各地呈送的报灾急电,持续干旱,北方各省报灾的州县也骤然多了起来,旱灾、风灾、冰雹接踵而来,所有的电奏皆只有一个目的——拨银赈济!
银子,朝廷不缺,元奇才借贷了五千万元,但这银子他不敢轻易撒出去,因为这不是一场寻常的灾荒,而是有可能持续四五年之久的罕见大灾,他不敢不谨慎。
翻看完所有的电报,他瞥了肃顺、伍长青两人一眼,长叹了一声,道:“灾情正逐步扩大,各省州县纷纷告急,恳请拨银赈济,这可如何是好?”
“灾情是否会持续四五年之久,目前尚难以断定,况且,为免引发恐慌,也不宜宣扬。”肃顺斟酌着道:“不妨依照遭灾的轻重先划拨银两赈济,轻则五万元,重则十万元,先稳定民心。”
奕?闷声道:“眼下遭灾州县已经一百二十有余,如此,至少需要上千万元。”
“王爷。”伍长青开口道:“若是灾情延续到明年,元奇会加入赈济。”
“眼下尚未入秋,一旦秋后无雨,势必再生恐慌。”奕?神态有些疲惫,声音也显的有些低沉,“再则,各省移民也已相继展开,到处都需要银钱,元奇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今年不可能再大额借贷,若不节省,怕是今年都难以支撑。”
北方大麦小麦主要是秋种夏收,今年虽然干旱,但目前大范围内还只是欠收,真要秋季持续干旱,无法播种,那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势必还要进行赈济,而且赈济力度不能小只能大,否则难以稳定民心。
沉吟了一阵,肃顺才道:“既是如此,就等到入秋后再赈济罢,不过,遭灾严重的州县还是要及时调拨粮食。”
”调粮赈济自不可少,但数量不宜大。“奕?缓声道:“既是一场持续四五年的大灾,就必须通盘考虑,今明两年移民数目越大,就越能缓减后期赈济的压力,据易国城预计,越往后灾情越严重。”
听的这话,两人都明白过来,这是要有意的拖延赈济,逼迫百姓踊跃移民,毕竟已经经历过了一场长时间大规模的移民潮,留下来的多是不愿意移民的,若非形势所迫不会积极配合主动移民。
肃顺、伍长青两人刚刚离开,一个章京就进来禀报道:“王爷,顺天府尹万青藜求见。”
“让他进来。”奕?说着端起茶杯喝了口凉茶,万青藜虽物望不佳,但能力还是有的,一直颇受他器重,在顺天府尹的位置上一呆十年。
进来见礼后,万青藜便道:“王爷,皇太后和皇上今日前往大高殿拈香祈雨.......并派派惇亲王奕誴等大臣分别往觉生寺、天神坛等处恭祀。”
京师十有九旱,皇帝求雨祈福乃是正常不过之事,奕?看了他一眼,道:“文甫是让本王亦去恭祀求雨?”
万青藜道:“王爷是大清摄政王,理应恭祀求雨。”
奕?看了他一眼,道:“文甫认为,本王是该去大高殿还是去觉生寺仰或是天神坛?”
听的这话,万青藜不由一愣,大高殿是皇家御用道观,奕?虽是宗室,但若无委派,前往大高殿容易招惹非议,去觉生寺、天神坛之类有又有自降身份之嫌,犹豫了下,他才道:“下官上折子奏请皇太后.......。”
“罢了。”奕?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转而道:“最近京师情况如何?”
“流民日甚一日,对于京师交通、物价、治安,防疫等方面皆构成极大的压力......。”万青藜斟酌着道:“随着灾情日重,前来京师讨生活的流民必然越来越多,下官恳请控制流民入京。”
略微沉吟,奕?才问道:“移民情况如何?”
万青藜道:“回王爷,京师流民多是周边州县百姓,对于移民并不踊跃......。”
“本王是问整个顺天府。”
“回王爷。”万青藜稍稍躬了躬身子,“各州县陆续回报,愿意移民者寥寥无几。”
故土难离,除非是活不下去,否则没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这也是人之常情,奕?对此也是早有预料,默然片刻,他才道:“控制流民入京罢。”
必须逼,逼的百姓走投无路心甘情愿的移民,如今宣扬宪政思想,讲究平等自由,朝廷不能强行逼迫移民,只能采取这种法子,待的秋后继续干旱,估计愿意移民的百姓就会多起来。
北方各省持续干旱,南北大小报纸开始连篇累牍的进行报道,这些年大清灾荒不断,但如此大范围的灾情还是较为少见,随着报纸的连续报道,朝野上下对于北方的旱灾都开始密切的关注起来。
打井抗旱,尤其是机器打井队打出的深井足以抗旱,元奇推出低息放贷推广机器钻深井的相关报道自然也成为各大报纸报道的一个重点。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赵烈文夹着一叠报纸走进房间,看了一眼正在看报的易知足,道:“大掌柜,北方旱情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可否借这机会号召募捐赈灾?”
合上报纸,易知足才道:“募捐赈灾是肯定的,但不是现在,眼下灾情还不算的十分严重,还是等到明年再说罢。”
见他早有考虑,赵烈文抽出一份《证券报》道:“股市连续阴跌,大掌柜应该留意到了罢。”
“不奇怪。”易知足缓声道:“历来股市就是经济的晴雨表,北方大范围的旱灾对经济岂能没有影响?”
赵烈文试探着道:“连续数年的奇灾,股市会跌成什么光景?”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易知足没吭声,随手点了支烟,毫无疑问的,北方数省持续四五年的大旱将会对整个大清的经济造成的极为沉重的打击,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无法估量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会亚于一场长达数年的大规模内战!
股市会跌成什么样子,他也无法预料,默然半晌,他轻叹道:“走一步看一步罢。”
话才落音,李鸿章快步进来道:“大掌柜,农学院回电,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农作物宜种谷子(小米)、糜子、高粱、玉米、甘薯、马铃薯、杂豆、蚕豆,菜蔬适合种植南瓜、西红柿、马齿苋。经济作物则首推棉花,另外还有耐旱的一些药材.......。”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转发给恭王,建议发文北方各省,全部播种耐旱作物菜蔬,产棉区种植棉花,有经验的也可以种植药材,着地方官员全力引导、督促。”
李鸿章有些担忧的道:“北方主要种植大麦小麦,谷子、糜子的种植量不大,今年这旱情,不少州县怕是都会闹饥荒,须的及早准备种子......。”
“渐甫提醒的是。”易知足颌首道:“着地方官府马上用麦或者是稻米换取种子,三换一,四换一皆可,当做赈济。”
李鸿章接着道:“还有军用罐头,部队库存的猪肉、牛肉、鱼罐头数量不少,完全可以用于赈济......。”
“提醒的好。”易知足笑道:“着令各地罐头厂,不论是肉类还是水果类的,都开足马力生产,全力生产!尤其是倭省、吕宋、爪哇、安南的鱼类罐头厂,可以适当的扩大规模进行生产,元奇包销。”
“大掌柜——”赵烈文斟酌着道:“缅甸、暹罗、安南素有粮仓之称,吕宋、爪哇稻米也能一年三熟,再加上从美利坚大量进口小麦、玉米,赈灾所需粮食绰绰有余。
再则,我国海运船队规模数倍于二十年前,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等省铁路交通皆较为发达,有线电报已普及到各州县,赈灾比以前迅捷有效的多,也轻松的多。
学生窃以为,以我国目前的实力,即便是赈济北方数省三年五载也不是多大的问题,眼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灾民以工代赈进行基础建设。”
“以工代赈,这是肯定的,不可能白养那么多人三五年之久。”易知足缓声道:“不过不能将劳力全部投入基础建设,这与刺激经济计划不一样,我们要尽量减轻这次大灾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伤害。”
李鸿章轻声道:“开矿?”
“不错。”易知足点了点头,道:“开矿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都是我国矿藏大省,蕴藏着丰富的煤矿、铁矿.......,不过,要想提振国人对我国经济的信心,依靠煤铁矿是不够的,必须开采金矿。”
金矿?赵烈文连忙追问道:“我国有大型金矿?”
“当然。”易知足语气笃定的道:“我国疆域如此辽阔,岂能没有金矿?山东和河南都有储量丰富的金矿!”
山东和河南有储量丰富的金矿?赵烈文不免有些将信将疑,元奇欲推行金本位,急需黄金,如果山东和河南有储量丰富的金矿,元奇早就进行大规模的开采了。
李鸿章则径直问道:“山东河南既然有金矿,为何一直没有开采?”
“原因很简单,金矿的品味低,开采成本高。”易知足缓声道:“我国金矿的品位与德兰士瓦的金矿压根没有可比性,所以在勘探发现之后一直没有进行开采。
再则,对于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开采,我的原则是尽可能的先外后内——先开采边疆省份的资源,内部省份的资源一则是留给战争期间开采,一则是留给子孙后代慢慢开采。”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现在却是顾不上了,先渡过这个难关再说,西洋各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这是我国难得的奋起直追的大好时机,我不希望因为这场大灾错失良机。”
金本位时代,黄金就是财富就是购买力,金矿,尤其是大型金矿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山东和河南相继宣布发现大型金矿,而且利用灾民进行大规模的机器开采,无疑会极大的刺激和促进大清的经济发展。
山东、泰安府,肥城县。
清澈的进水从一深一浅两口水井里哗哗的往外流淌着,滋润着久经干旱的土地,围观的士绅商贾百姓一片欢腾,尽管这已经是机器打井队成功打出的第十五口深井,但每一口深井出水,依然会引发围观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欢呼,对于饱受旱灾折磨的他们来说,深井就是希望,活下去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希望。
看着眼前欢腾的场面,知县洪仁寿亦是一脸的喜色,满心幻想着肥城深井遍地的景象,到时候就再也不用担心天旱了,干旱是限制肥城农业的最大威胁,十年九旱绝对不是夸张,一旦一劳永逸的解除干旱的威胁,肥城必然欣欣向荣不会亚于江南。
他这并不是痴心妄想,有元奇低息放贷推广深井,有机器钻进队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打井技术,只要大批的机器运抵,深井就能在肥城遍地开花。
“大人。”宋有坤赶到洪仁寿跟前拱手道:“下一口井该轮到我们宋家了罢?”
洪仁寿抬头望了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天空,轻叹了一声,才道:“入秋已经半月,依然看不到丝毫下雨的迹象,订购的机器也迟迟不见,虽然朝廷陆续调拨了几批赈灾粮,如今却也支撑不了几日.......。”
</br></br>Ps:书友们,我是塞外流云,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