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章 朝议三事
养心殿,东暖阁。
待的道光坐定之后,一众军机大臣、户部、兵部、工部尚书侍郎才鱼贯而入,齐齐跪安道:“微臣穆彰阿等恭请皇上圣安。”
扫了众人一眼,道光开口道:“今日议事,都免礼,平身。”
寻常觐见都是跪奏,今日却叫平身,显然今日议事时间不会短,而且也有让众人畅所欲言的意思在内,一众大臣纷纷谢恩起身,俟众人起身,道光才开口道:“今日特意召集诸位前来,是为商议元奇银行、修建铁路、发行国债这三件事情,都议议吧。”
这三件事情在京师一众大臣间早已传的沸沸扬扬,每一件事都不可避免的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见今儿这架势,众大臣都暗自猜测,皇上怕是要做决断了。
兵部汉尚书朱士彦率先开口道:“铁路修建利国利民,尤利兵事,微臣恳祈皇上大举修建铁路以固国本。”
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军机大臣、管理户部事务的潘世恩跟着开口道:“修建铁路、发行国债,微臣皆极力赞成。”
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鼎紧跟着道:“此三事,微臣亦皆赞成。”
这三人一开口,户部、兵部两个侍郎连忙跟着开口附和。
见这情形,军机大臣行走,都察院左都御史奎照沉声道:“微臣不敢苟同,修建铁路,所费不菲,究竟是否能日行千里,无人亲眼目睹,两广总督邓廷桢亦是耳闻,不曾亲见,岂能如此轻率?”
王鼎丝毫不让,反唇相讥道:“何谓轻率?《铁路兴国十八条》说的清清楚楚,修建铁路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须的筹备五至十年之久,再则,如此大事,邓廷桢又岂敢信口开河?必然是细细查访,多方探询,落实之后,方才具折上奏,筹备期间,完全可以着十三行从西洋引进火车铁路以观其效。”
这话倒是合了道光的心意,他也有心着十三行引进火车铁路,在广州试行,以观效果,不过,他没急着表态。
兵部满尚书禧恩躬身道:“微臣反对修建铁路,大清立国,所依仗者,弓马骑射,威慑天下,所依仗者,亦是弓马骑射,火车铁路日行千里,置大清铁骑余何地?”
武英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工部事务的穆彰阿紧跟着道:“铁路虽好,却于国无益…..《铁路兴国十八条》只言铁路种种益处,对于弊端却避而不谈,微臣窃以为,修建铁路,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侵占农田,破坏风水,夺民生计。”
略微一顿,他侃侃说道:“上好铁轨铺于地,且长达数千里,须得消耗多少铁料?如此大工程,又须得损耗多少民力?须得耗费多少白银?易知足上《铁路兴国十八条》,其心可诛,此举乃欲耗尽我大清国力。
再则,铁路占地颇广,一条铁路,不知要侵占多少民田民宅?更为可恶者,破坏风水,修建铁路,遇水架桥,遇山穿洞,极大的破坏沿线之风水。
最为可虑者,莫过于夺民生计,一旦铁路建成,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沿途驿站,亦必取消,还有失地之民,如此众多小民失去生计,处置不当,必将聚为流寇,动荡地方,朝廷不可不虑。
铁路虽利于朝廷掌控地方,却也利于地方作乱,若是地方皆有铁路通达京师,则千里之外即成肘腋之地,京师外围所有关阻屏障皆成摆设,京师须得屯集多少兵马才能防范?”
穆彰阿是首席军机大臣,深得道光器重,他这一表明态度,而且说的也不无道理,一众没开口的大臣纷纷表态附和,场面登时形成一面倒的局势。
待的众人附和之声稍低,王鼎躬身道:“皇上,凡事皆有利弊,兴建铁路亦不例外,但微臣窃以为,修建铁路,利大于弊,恳祈皇上慎思慎决,切不可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道光亦未料到,反对之声会如此之大,况且反对的理由亦十分充分,尤其是那句千里之外即成肘腋之地,京师外围所有关阻屏障皆成摆设,让他颇为在意,京师的安危,他不能不仔细考虑。
轻咳了一声,他才开口道:“兴建铁路之事,稍后在议。”说着,他拿起那篇《国债论》,道:“这是邓廷桢方才送来的,易知足撰写的《国债论》,王鼎,你来给诸位读一读。”他之所以点名让王鼎来读,是因为王鼎最为支持发行国债。
听闻是易知足撰写的《国债论》,王鼎暗暗心喜,上前跪接之后便大声朗读,见这情形,穆彰阿心知道光对这篇《国债论》必是极为满意,否则不会让臣子当众诵读。
“……自圣祖世宗以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继而又摊丁入地,朝廷岁入几成定数,遭遇特殊情形,或兴兵或赈灾或大型工程建设,必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此等情形之下,不变相加赋,不嫁祸于民,而是发行国债,此乃体恤民生,爱惜百姓之举,不仅无损朝廷威仪,无碍朝廷颜面,反而更能凝聚民心,更著朝廷声誉……。”
听到这一段,穆彰阿暗骂了一声,这小子倒也是个阿谀奉承的能手,朝廷举债,还能说成是体恤民生,爱惜百姓,看来,以《铁路兴国十八条》治罪易知足是不可能了,这小子一篇《国债论》讨得了道光的欢心,可不能忤了道光的兴致。
俟王鼎朗读完,道光也不急着开口,等一众大臣回味,对于这篇《国债论》,他确实是颇为欢喜,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发行国债对朝廷而言,无异于是一场及时雨,但朝中大员反对之声颇高,非议不少,他不得不有所顾虑。
易知足的这篇《国债论》一举打消了他所有的顾虑,西洋各国能频频发行国债,大清如何不能发行?更何况这是体恤民生,爱惜百姓之举,看谁还敢反对!
见没人吭声,王鼎躬身道:“这篇《国债论》文质俱佳,微臣恳祈,在邸报刊发。”
户部大臣几乎没有人会反对发行国债,有道是不当家,不知当家苦,国库空虚,户部日子最难过,是以对于发行国债,户部意见最为统一,王鼎话音一落,户部满尚书奕颢,左右满汉侍郎陈官俊、祁寯藻、裕诚等连忙出声附和。
</br>
待的道光坐定之后,一众军机大臣、户部、兵部、工部尚书侍郎才鱼贯而入,齐齐跪安道:“微臣穆彰阿等恭请皇上圣安。”
扫了众人一眼,道光开口道:“今日议事,都免礼,平身。”
寻常觐见都是跪奏,今日却叫平身,显然今日议事时间不会短,而且也有让众人畅所欲言的意思在内,一众大臣纷纷谢恩起身,俟众人起身,道光才开口道:“今日特意召集诸位前来,是为商议元奇银行、修建铁路、发行国债这三件事情,都议议吧。”
这三件事情在京师一众大臣间早已传的沸沸扬扬,每一件事都不可避免的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见今儿这架势,众大臣都暗自猜测,皇上怕是要做决断了。
兵部汉尚书朱士彦率先开口道:“铁路修建利国利民,尤利兵事,微臣恳祈皇上大举修建铁路以固国本。”
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军机大臣、管理户部事务的潘世恩跟着开口道:“修建铁路、发行国债,微臣皆极力赞成。”
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鼎紧跟着道:“此三事,微臣亦皆赞成。”
这三人一开口,户部、兵部两个侍郎连忙跟着开口附和。
见这情形,军机大臣行走,都察院左都御史奎照沉声道:“微臣不敢苟同,修建铁路,所费不菲,究竟是否能日行千里,无人亲眼目睹,两广总督邓廷桢亦是耳闻,不曾亲见,岂能如此轻率?”
王鼎丝毫不让,反唇相讥道:“何谓轻率?《铁路兴国十八条》说的清清楚楚,修建铁路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须的筹备五至十年之久,再则,如此大事,邓廷桢又岂敢信口开河?必然是细细查访,多方探询,落实之后,方才具折上奏,筹备期间,完全可以着十三行从西洋引进火车铁路以观其效。”
这话倒是合了道光的心意,他也有心着十三行引进火车铁路,在广州试行,以观效果,不过,他没急着表态。
兵部满尚书禧恩躬身道:“微臣反对修建铁路,大清立国,所依仗者,弓马骑射,威慑天下,所依仗者,亦是弓马骑射,火车铁路日行千里,置大清铁骑余何地?”
武英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工部事务的穆彰阿紧跟着道:“铁路虽好,却于国无益…..《铁路兴国十八条》只言铁路种种益处,对于弊端却避而不谈,微臣窃以为,修建铁路,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侵占农田,破坏风水,夺民生计。”
略微一顿,他侃侃说道:“上好铁轨铺于地,且长达数千里,须得消耗多少铁料?如此大工程,又须得损耗多少民力?须得耗费多少白银?易知足上《铁路兴国十八条》,其心可诛,此举乃欲耗尽我大清国力。
再则,铁路占地颇广,一条铁路,不知要侵占多少民田民宅?更为可恶者,破坏风水,修建铁路,遇水架桥,遇山穿洞,极大的破坏沿线之风水。
最为可虑者,莫过于夺民生计,一旦铁路建成,沿线舟车挑夫、行栈铺房无以为生,沿途驿站,亦必取消,还有失地之民,如此众多小民失去生计,处置不当,必将聚为流寇,动荡地方,朝廷不可不虑。
铁路虽利于朝廷掌控地方,却也利于地方作乱,若是地方皆有铁路通达京师,则千里之外即成肘腋之地,京师外围所有关阻屏障皆成摆设,京师须得屯集多少兵马才能防范?”
穆彰阿是首席军机大臣,深得道光器重,他这一表明态度,而且说的也不无道理,一众没开口的大臣纷纷表态附和,场面登时形成一面倒的局势。
待的众人附和之声稍低,王鼎躬身道:“皇上,凡事皆有利弊,兴建铁路亦不例外,但微臣窃以为,修建铁路,利大于弊,恳祈皇上慎思慎决,切不可因噎废食,故步自封。”
道光亦未料到,反对之声会如此之大,况且反对的理由亦十分充分,尤其是那句千里之外即成肘腋之地,京师外围所有关阻屏障皆成摆设,让他颇为在意,京师的安危,他不能不仔细考虑。
轻咳了一声,他才开口道:“兴建铁路之事,稍后在议。”说着,他拿起那篇《国债论》,道:“这是邓廷桢方才送来的,易知足撰写的《国债论》,王鼎,你来给诸位读一读。”他之所以点名让王鼎来读,是因为王鼎最为支持发行国债。
听闻是易知足撰写的《国债论》,王鼎暗暗心喜,上前跪接之后便大声朗读,见这情形,穆彰阿心知道光对这篇《国债论》必是极为满意,否则不会让臣子当众诵读。
“……自圣祖世宗以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继而又摊丁入地,朝廷岁入几成定数,遭遇特殊情形,或兴兵或赈灾或大型工程建设,必然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此等情形之下,不变相加赋,不嫁祸于民,而是发行国债,此乃体恤民生,爱惜百姓之举,不仅无损朝廷威仪,无碍朝廷颜面,反而更能凝聚民心,更著朝廷声誉……。”
听到这一段,穆彰阿暗骂了一声,这小子倒也是个阿谀奉承的能手,朝廷举债,还能说成是体恤民生,爱惜百姓,看来,以《铁路兴国十八条》治罪易知足是不可能了,这小子一篇《国债论》讨得了道光的欢心,可不能忤了道光的兴致。
俟王鼎朗读完,道光也不急着开口,等一众大臣回味,对于这篇《国债论》,他确实是颇为欢喜,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发行国债对朝廷而言,无异于是一场及时雨,但朝中大员反对之声颇高,非议不少,他不得不有所顾虑。
易知足的这篇《国债论》一举打消了他所有的顾虑,西洋各国能频频发行国债,大清如何不能发行?更何况这是体恤民生,爱惜百姓之举,看谁还敢反对!
见没人吭声,王鼎躬身道:“这篇《国债论》文质俱佳,微臣恳祈,在邸报刊发。”
户部大臣几乎没有人会反对发行国债,有道是不当家,不知当家苦,国库空虚,户部日子最难过,是以对于发行国债,户部意见最为统一,王鼎话音一落,户部满尚书奕颢,左右满汉侍郎陈官俊、祁寯藻、裕诚等连忙出声附和。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