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百姓
闪电战打的就是个“快”字。
所以张弛这支部队从踏上东北土地的那一刻,就注定要马不停蹄的攻城掠地,更何况……他们还要迅速拿下沈阳以便后续部队有更充足的时间在沈阳动员百姓及组织防御。
“师座!”粱参谋给张弛递上了一杯咖啡,说道:“你也去休息一会儿吧,几天都没有好好睡上一觉了!”
被粱参谋这么一说,张弛才发现还真是,从舰队开出硫磺岛的那一刻张弛就几乎没沾过床了,不是说睡不着,而是有太多的东西太多的细节需要考虑了……闪电战这战术听起来是很拉风,好像只需要开着坦克和装甲车一路往前推也就可以了。但其实真在战场上用起来,才发现其凶险无比:后勤、交通、情报等,只要有一环没有考虑清楚,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粱参谋!”张弛苦笑着一边接过咖啡一边朝地图扬了扬头,道:“攻城在即,哪里还会睡得着啊!”
“师座是在担心拿不下沈阳?”粱参谋问。
张弛摇了摇头:“日军已如丧家之犬,拿下沈阳不是什么大问题!”
“师座是担心北大营的盟军俘虏?”粱参谋又问。
哈尔西在得知北大营关押有盟军战俘的时候,就发了个电报说希望中国部队能救回这些人数多达两千余人的战俘。
张弛又摇了摇头:“北大营防守薄弱,城墙年久失修,攻克也只是片刻之间的事。”
张弛没在话里说的是……盟军俘虏的生死其实与中国部队没多大关系,有多少人能撑到最后,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那师座这又是为什么?”粱参谋问。
“内城与外城之间……”张弛回答:“那里还有二十余万百姓!”
粱参谋不由“哦”了一声:“师座是担心……鬼子会用他们做挡箭牌?”
“是的!”张弛沉重的点了点头:“虽然,这二十余万人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汉奸、地主甚至日本开拓团,但至少也有十余万是穷苦人家……”
这个情报当然也是侦察员提供的,就像沈阳百姓说的:沈阳是分为富贵区和贫民区。所谓的富贵区,就是沈阳主城,那里日本开拓团、汉奸、地主等花天酒地的地方,贫民区就是主城之外,尤其是自小西边门、大西边门起到火车站这一段,那住的九成都是劳工,还有一成是看管劳工的伪军。
如果主城内都是汉奸、地主还有移民来的日本人的话,那就好办了,一通炮过去全解决了……问题就是,这些汉奸、地主及日本人都还要中国人百姓侍候着,于是就算是富贵区也有很大比例的穷苦人家。
更糟糕的还是:日本人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在以往的战场上,他们没少干过拿百姓做挡箭牌的事,这一回张弛相信他们也不会例外。
粱参谋只能叹了一口气,无奈的说道:“打仗总会死人的!”
是啊,打仗总是会死人的,而且张弛也不只一次看过战场的死人。
但张弛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了看着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日军驱赶上战场的惨状。
两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或许是日军以为中国军队会选择天亮后进攻……事实上山下文远也是这么想的,毕竟在黑夜中打攻城战、巷战从来都不是中国军队所擅长的。
然而,当山下文远看到空中冉冉升起的几枚红色信号弹时,就知道自己又一次算错了。
炮声很快就响了起来,那是中国部队的师属炮兵团和团属炮兵营……其实此时的新一师的火炮已远超编制时的火力了,原因是为了执行闪电战这个任务,美军为新一师配属了大量的半履带车,而半履带车上又往往装备有高射机枪、迫击炮、小口径榴弹炮等玩意,火力足足比之前强了一倍。
这时两百多门火炮一齐朝日军驻守的城池轰去,就有如天女散花般的在日军城中爆出了一团团火焰。
当然,这些炮火轰炸的主要还是东大营和北大营两地……这两个地方绝大多数是日军,战士们炸起来比较放心。
至于主城,则大多是为进攻做准备,比如在照明弹的光线下炸毁日军设下的铁丝网、路障,或是炸向有可能的雷区,加农炮和山炮则狠狠地轰击着城墙……加农炮和山炮的目标主要是内城的城墙,外城其实就是一道几米厚的土墙,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隔开主城富贵区和贫民区的,在炮火和坦克的进攻下根本就不堪一击。
后来张弛才知道,其实就连内城甚至中心城墙都算不了什么。
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进入物资极度篑乏的时期,尤其是用于制造枪械和子弹的铜和铁。于是日军自42年起,就在伪满州国全面搜括铜、铁,美名其曰“献铜捐铁运动”,这运动一共展开了三次……几乎是把伪满州国的铜、铁都搜刮了个干净,这也是山下文远一直舍不得炸毁沈阳的几座桥的原因。
“献铜捐铁运动”的结果,就是连内城及中心城城门的门栓、门杆等都被拆了……这些东西都被拆了那城门自然也就没有了,于是城门处就是空荡荡的,平时只由几个伪军或日军用一根横杆拦着控制百姓进出。
当时的日军只想着:还要城门干嘛来着?反正也没敌人会打到沈阳……如果会打到沈阳,那日本也差不多完了吧!所以根本就没把这当一回事。
现在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我了个去,有厚厚的城墙有什么卵用?城门洞开着就像欢迎敌人进攻似的。
这时再想去找城门……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当作废柴劈了烧了,于是没办法,只得用沙袋、石头等将其堵上。
但这些玩意又怎么会经得起大炮的轰炸,战斗中几下就被中国军队轻松炸开了。
当然,中国军队没将炮火主力对准主城,主要还是因为知道里头还有许多百姓。(未完待续。)
所以张弛这支部队从踏上东北土地的那一刻,就注定要马不停蹄的攻城掠地,更何况……他们还要迅速拿下沈阳以便后续部队有更充足的时间在沈阳动员百姓及组织防御。
“师座!”粱参谋给张弛递上了一杯咖啡,说道:“你也去休息一会儿吧,几天都没有好好睡上一觉了!”
被粱参谋这么一说,张弛才发现还真是,从舰队开出硫磺岛的那一刻张弛就几乎没沾过床了,不是说睡不着,而是有太多的东西太多的细节需要考虑了……闪电战这战术听起来是很拉风,好像只需要开着坦克和装甲车一路往前推也就可以了。但其实真在战场上用起来,才发现其凶险无比:后勤、交通、情报等,只要有一环没有考虑清楚,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粱参谋!”张弛苦笑着一边接过咖啡一边朝地图扬了扬头,道:“攻城在即,哪里还会睡得着啊!”
“师座是在担心拿不下沈阳?”粱参谋问。
张弛摇了摇头:“日军已如丧家之犬,拿下沈阳不是什么大问题!”
“师座是担心北大营的盟军俘虏?”粱参谋又问。
哈尔西在得知北大营关押有盟军战俘的时候,就发了个电报说希望中国部队能救回这些人数多达两千余人的战俘。
张弛又摇了摇头:“北大营防守薄弱,城墙年久失修,攻克也只是片刻之间的事。”
张弛没在话里说的是……盟军俘虏的生死其实与中国部队没多大关系,有多少人能撑到最后,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那师座这又是为什么?”粱参谋问。
“内城与外城之间……”张弛回答:“那里还有二十余万百姓!”
粱参谋不由“哦”了一声:“师座是担心……鬼子会用他们做挡箭牌?”
“是的!”张弛沉重的点了点头:“虽然,这二十余万人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汉奸、地主甚至日本开拓团,但至少也有十余万是穷苦人家……”
这个情报当然也是侦察员提供的,就像沈阳百姓说的:沈阳是分为富贵区和贫民区。所谓的富贵区,就是沈阳主城,那里日本开拓团、汉奸、地主等花天酒地的地方,贫民区就是主城之外,尤其是自小西边门、大西边门起到火车站这一段,那住的九成都是劳工,还有一成是看管劳工的伪军。
如果主城内都是汉奸、地主还有移民来的日本人的话,那就好办了,一通炮过去全解决了……问题就是,这些汉奸、地主及日本人都还要中国人百姓侍候着,于是就算是富贵区也有很大比例的穷苦人家。
更糟糕的还是:日本人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在以往的战场上,他们没少干过拿百姓做挡箭牌的事,这一回张弛相信他们也不会例外。
粱参谋只能叹了一口气,无奈的说道:“打仗总会死人的!”
是啊,打仗总是会死人的,而且张弛也不只一次看过战场的死人。
但张弛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了看着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日军驱赶上战场的惨状。
两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或许是日军以为中国军队会选择天亮后进攻……事实上山下文远也是这么想的,毕竟在黑夜中打攻城战、巷战从来都不是中国军队所擅长的。
然而,当山下文远看到空中冉冉升起的几枚红色信号弹时,就知道自己又一次算错了。
炮声很快就响了起来,那是中国部队的师属炮兵团和团属炮兵营……其实此时的新一师的火炮已远超编制时的火力了,原因是为了执行闪电战这个任务,美军为新一师配属了大量的半履带车,而半履带车上又往往装备有高射机枪、迫击炮、小口径榴弹炮等玩意,火力足足比之前强了一倍。
这时两百多门火炮一齐朝日军驻守的城池轰去,就有如天女散花般的在日军城中爆出了一团团火焰。
当然,这些炮火轰炸的主要还是东大营和北大营两地……这两个地方绝大多数是日军,战士们炸起来比较放心。
至于主城,则大多是为进攻做准备,比如在照明弹的光线下炸毁日军设下的铁丝网、路障,或是炸向有可能的雷区,加农炮和山炮则狠狠地轰击着城墙……加农炮和山炮的目标主要是内城的城墙,外城其实就是一道几米厚的土墙,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隔开主城富贵区和贫民区的,在炮火和坦克的进攻下根本就不堪一击。
后来张弛才知道,其实就连内城甚至中心城墙都算不了什么。
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进入物资极度篑乏的时期,尤其是用于制造枪械和子弹的铜和铁。于是日军自42年起,就在伪满州国全面搜括铜、铁,美名其曰“献铜捐铁运动”,这运动一共展开了三次……几乎是把伪满州国的铜、铁都搜刮了个干净,这也是山下文远一直舍不得炸毁沈阳的几座桥的原因。
“献铜捐铁运动”的结果,就是连内城及中心城城门的门栓、门杆等都被拆了……这些东西都被拆了那城门自然也就没有了,于是城门处就是空荡荡的,平时只由几个伪军或日军用一根横杆拦着控制百姓进出。
当时的日军只想着:还要城门干嘛来着?反正也没敌人会打到沈阳……如果会打到沈阳,那日本也差不多完了吧!所以根本就没把这当一回事。
现在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我了个去,有厚厚的城墙有什么卵用?城门洞开着就像欢迎敌人进攻似的。
这时再想去找城门……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当作废柴劈了烧了,于是没办法,只得用沙袋、石头等将其堵上。
但这些玩意又怎么会经得起大炮的轰炸,战斗中几下就被中国军队轻松炸开了。
当然,中国军队没将炮火主力对准主城,主要还是因为知道里头还有许多百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