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回 新城始建
“我这尼玛是在玩《帝国时代》,得慢慢的把村落升级成城镇。”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现实毕竟不是游戏。在游戏里面,只要收集到足够的资源并且满足相应的条件,点选一下升级选项就可以了。可是在现实中嘛……
村落是新城的基础,只是等陆仁来到这里之后,马上就发觉村中的住房和道路其实都很不怎么样……尽管到了某个时候肯定是要拆的,但陆仁也不想太过随便。对陆仁来说,大家住得要是不好,那么就没有好的休息环境来恢复体力;道路不好,那就意味着原材料与各类给养物资的运输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所以陆仁马上就作出了调整,把正在进行新城区地基修建的人员与物资抽调了一部份出来,改为改善村中的居住环境与交通道路。
另外陆仁还要求在村中修建一所学堂,把现时点村中居民的孩子们全部集中起来进行“义务教育”……孩子们读书时的所需的花费全由他出,连饭钱都包!为此陆仁还特意召集村中居民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反正就是半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六到十二岁的孩子必须得去学习,家中有困难需要孩子帮忙做事的视情况给于一定的帮助与优待。
其实在那个时候自己的孩子有免费的书读,此外还能包下两顿饭,谁又会不乐意?这“扩大会议”一召开之后,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把年龄段能不能再扩大一些,似乎还有不少已经成年并有了子女的人都想读书,反到把陆仁给整得头大不已。也就是陆仁反应也快,最后是把所谓的“义务教育”的年龄段重新细分了一下。具体情况是:
六至十二岁的孩子享受全额“义务教育”,全日制学习。时间的安排用现代时制是早上八点到十一点是上午课,十一点至十二点大食;下午一点至四点下午课,四点至五点小食;然后放学。这个年龄段要求务必来学堂读书。
十三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因为基本上都已经开始做事,所以只能是上午做工,下午去上半天的课。而且并不强制。来读的可以照顾小食,也就是一顿晚饭,不来读的则随你便。
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陆仁的安排是开办夜校!来不来全凭自愿。学费当然可免,但饭就不包了。还有就是这三个年龄段之间是有递进性的。比如说学堂开课后,头一年已经十二岁的孩子只能吃一年学堂饭,但在次年仍然可以读半日课,以此类推。
别的不说什么。这夜校一开陆仁还得去考虑照明上的事那。那年头可没电灯,单凭火烛火把一是危险,二是会把大家的眼睛搞坏。最后陆仁干脆从甄氏那里调集了一批玻璃制成了防风油灯再辅以水银玻璃镜,光亮程度到是没了问题。
至于黑板和白石灰笔都是小事情,不难解决。
另外该学什么陆仁也考虑了一下,最后是决定先教会读书认字也就行了,什么圣贤书大道理之类的就不去管他。其实来这里读书的都是些平民,家境稍好一些的都会送到夷州小城那边正式的书院里去,也就是说肯送孩子来读书多数是不想当“睁眼瞎”而已。
但陆仁也作了一个不同的选择,就是从产业人员中专门抽调了几个精于计算的人出来。好歹要把加减乘除这些初步的数学教下去,再就是要教会用算盘。简单点说,陆仁也就是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课程给安排了出来而已。
到不是陆仁不想多选,他自己甚至想把相关的物理、化学这一类的东西给搬出来。只是如此一来,这小村的规模完全就吃不下来。孩子们真要是需要进修的话,还不如直接送到夷州小城那边的学院里去,所以陆仁在几经权衡之后还是作了罢。也别说陆仁没用,这尼玛就算是在现代社会,一般的落后村庄里面不都还没有初中以上的学校吗?
接下来这个基础小村就热闹了,选地、修路、建房。处处忙得不亦乐乎。陆仁自己则躲在房里准备了一些数学与几何学的课本并详尽的解释给几个选调出来的“数学老师”听,因为这玩意儿在修建新城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要用到。
本来以为会很难教,结果却是一点就通。说起来陆仁挑出来的这几个人早先也是船坞中的工匠,真要算那些几何题一点不差。再怎么说人家可天天和材料计算什么的打交道!至于教识字的老师就不难找,挑了几个稍微上了点年纪读了不少书却又没什么名气的书生出来就行,而这样的书生,郑玄那里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忙了几天之后,陆仁在这天自己回房往床上一躺有气无力的嘀咕道:“就先这样吧,累死人了啦!”
累归累。陆仁心里却知道累的值。按他的想法,现在所执行的教育方式在将来会为夷州培养出后续的人才。或许现在陆仁所使用的这种方法在见效之后并且流传出去,其他的世家会效仿一二也说不定。
谁都知道人才是成事的根本,而有着众多优秀人才的家族无疑就会是强大的家族。因此但凡是有远见的宗主都会重视这种能为家族提供优秀人才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老早就有家族在使用,像荀氏的颖川书院就是一例。之所以说是效仿,指的并不是人才的培养方式,而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维持方式,即陆仁这种“义务教育”的经济提供方式!
那时的读书学习可以说是士族的专利,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你没钱读不了!笔、墨、竹(纸还没有推广,帛又太昂贵)、砚,哪一样不要钱?再加上书院的维持、教书先生们的生活用度,这些都是要学生们掏腰包的。
当然,也有些大家名儒本身家境富裕,不在乎这些或是为了自身名望之类的因素会免费收几个寒门士子当学生,比如说刘备是卢植的学生就是一例,只是卢植并不怎么喜欢刘备这个学生,会不会是与刘备太穷有点关系?
但那必竟是极少数。真正由家族拿钱出来兴办并且维持书院的运作,这种情况据陆仁的所知根本就没有。就算是同族之人,拿不出学费因而没能读书的也极多。有名的荀氏都有不少这样的情况。
陆仁所做的就是想打破这种情况,把学费支出从个人的经济担子上转交到家族上来,但他为什么要这样?
家族想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能维持得了人才培养上的支出,就势必要进一步的从增强家族经济实力上来着手。而增强家族经济实力又要如何去做?单凭当官的几个头面人物?凭那几亩地种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传统的地主官僚型转变成商业集团型(瓶子在这里PS一下,怎么会突然想出这种词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家族提供强大的财力。
再反过来,家族本来只是为了培养人才而重视商业,但是当人才培养成型时也会发现同时拥有了强大的财力,而大量优秀人才的涌现又能令家族的实力大幅度提升。再把这些人才投入到相应的领域里去……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陆仁作过这样的设想,陆氏宗族从自己这里开始使用这种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效果的方法,只要自己的后人维持下去,大概三到五代人,陆氏就会出现足以傲视天下的家族人才优势,到那时陆氏一族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强过其他家族太多。而其他的家族只要一意识到这种重视商业,并利用家族财富来培养人才的好处时,自然就会纷纷取用。
再进一步,当时的社会主流格局就是家族型。当一个又一个的家族转成商业集团型,紧跟而来的就是整个民族的观念改变。到那时君王们再想搬那套变味的儒家思想出来愚民恐怕就已经没什么用了,随之而来的就会是一个商业帝国的形成。
不过陆仁也有想过,历史上的唐、宋其实就属于商业帝国,只不过“帝国”不够彻底,最终却还是走上败落。为什么会如此?陆仁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唯一能想到的应该还是那句“绝对的权力带来了绝对的**”,对此陆仁还却想不出什么解决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时代推行民主显然不太现实。陆仁心中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腹案,只是他自己都还没能完全把握到该如何去做。再进一步,当时的社会主流格局就是家族型。当一个又一个的家族转成商业集团型,紧跟而来的就是整个民族的观念改变。到那时君王们再想搬那套变味的儒家思想出来愚民恐怕就已经没什么用了,随之而来的就会是一个商业帝国的形成。
不过陆仁也有想过,历史上的唐、宋其实就属于商业帝国,只不过“帝国”不够彻底,最终却还是走上败落。为什么会如此?陆仁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唯一能想到的应该还是那句“绝对的权力带来了绝对的**”,对此陆仁还却想不出什么解决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时代推行民主显然不太现实。陆仁心中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腹案,只是他自己都还没能完全把握到该如何去做。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现实毕竟不是游戏。在游戏里面,只要收集到足够的资源并且满足相应的条件,点选一下升级选项就可以了。可是在现实中嘛……
村落是新城的基础,只是等陆仁来到这里之后,马上就发觉村中的住房和道路其实都很不怎么样……尽管到了某个时候肯定是要拆的,但陆仁也不想太过随便。对陆仁来说,大家住得要是不好,那么就没有好的休息环境来恢复体力;道路不好,那就意味着原材料与各类给养物资的运输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所以陆仁马上就作出了调整,把正在进行新城区地基修建的人员与物资抽调了一部份出来,改为改善村中的居住环境与交通道路。
另外陆仁还要求在村中修建一所学堂,把现时点村中居民的孩子们全部集中起来进行“义务教育”……孩子们读书时的所需的花费全由他出,连饭钱都包!为此陆仁还特意召集村中居民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反正就是半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六到十二岁的孩子必须得去学习,家中有困难需要孩子帮忙做事的视情况给于一定的帮助与优待。
其实在那个时候自己的孩子有免费的书读,此外还能包下两顿饭,谁又会不乐意?这“扩大会议”一召开之后,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把年龄段能不能再扩大一些,似乎还有不少已经成年并有了子女的人都想读书,反到把陆仁给整得头大不已。也就是陆仁反应也快,最后是把所谓的“义务教育”的年龄段重新细分了一下。具体情况是:
六至十二岁的孩子享受全额“义务教育”,全日制学习。时间的安排用现代时制是早上八点到十一点是上午课,十一点至十二点大食;下午一点至四点下午课,四点至五点小食;然后放学。这个年龄段要求务必来学堂读书。
十三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因为基本上都已经开始做事,所以只能是上午做工,下午去上半天的课。而且并不强制。来读的可以照顾小食,也就是一顿晚饭,不来读的则随你便。
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陆仁的安排是开办夜校!来不来全凭自愿。学费当然可免,但饭就不包了。还有就是这三个年龄段之间是有递进性的。比如说学堂开课后,头一年已经十二岁的孩子只能吃一年学堂饭,但在次年仍然可以读半日课,以此类推。
别的不说什么。这夜校一开陆仁还得去考虑照明上的事那。那年头可没电灯,单凭火烛火把一是危险,二是会把大家的眼睛搞坏。最后陆仁干脆从甄氏那里调集了一批玻璃制成了防风油灯再辅以水银玻璃镜,光亮程度到是没了问题。
至于黑板和白石灰笔都是小事情,不难解决。
另外该学什么陆仁也考虑了一下,最后是决定先教会读书认字也就行了,什么圣贤书大道理之类的就不去管他。其实来这里读书的都是些平民,家境稍好一些的都会送到夷州小城那边正式的书院里去,也就是说肯送孩子来读书多数是不想当“睁眼瞎”而已。
但陆仁也作了一个不同的选择,就是从产业人员中专门抽调了几个精于计算的人出来。好歹要把加减乘除这些初步的数学教下去,再就是要教会用算盘。简单点说,陆仁也就是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课程给安排了出来而已。
到不是陆仁不想多选,他自己甚至想把相关的物理、化学这一类的东西给搬出来。只是如此一来,这小村的规模完全就吃不下来。孩子们真要是需要进修的话,还不如直接送到夷州小城那边的学院里去,所以陆仁在几经权衡之后还是作了罢。也别说陆仁没用,这尼玛就算是在现代社会,一般的落后村庄里面不都还没有初中以上的学校吗?
接下来这个基础小村就热闹了,选地、修路、建房。处处忙得不亦乐乎。陆仁自己则躲在房里准备了一些数学与几何学的课本并详尽的解释给几个选调出来的“数学老师”听,因为这玩意儿在修建新城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要用到。
本来以为会很难教,结果却是一点就通。说起来陆仁挑出来的这几个人早先也是船坞中的工匠,真要算那些几何题一点不差。再怎么说人家可天天和材料计算什么的打交道!至于教识字的老师就不难找,挑了几个稍微上了点年纪读了不少书却又没什么名气的书生出来就行,而这样的书生,郑玄那里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忙了几天之后,陆仁在这天自己回房往床上一躺有气无力的嘀咕道:“就先这样吧,累死人了啦!”
累归累。陆仁心里却知道累的值。按他的想法,现在所执行的教育方式在将来会为夷州培养出后续的人才。或许现在陆仁所使用的这种方法在见效之后并且流传出去,其他的世家会效仿一二也说不定。
谁都知道人才是成事的根本,而有着众多优秀人才的家族无疑就会是强大的家族。因此但凡是有远见的宗主都会重视这种能为家族提供优秀人才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老早就有家族在使用,像荀氏的颖川书院就是一例。之所以说是效仿,指的并不是人才的培养方式,而是这种教育方式的维持方式,即陆仁这种“义务教育”的经济提供方式!
那时的读书学习可以说是士族的专利,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你没钱读不了!笔、墨、竹(纸还没有推广,帛又太昂贵)、砚,哪一样不要钱?再加上书院的维持、教书先生们的生活用度,这些都是要学生们掏腰包的。
当然,也有些大家名儒本身家境富裕,不在乎这些或是为了自身名望之类的因素会免费收几个寒门士子当学生,比如说刘备是卢植的学生就是一例,只是卢植并不怎么喜欢刘备这个学生,会不会是与刘备太穷有点关系?
但那必竟是极少数。真正由家族拿钱出来兴办并且维持书院的运作,这种情况据陆仁的所知根本就没有。就算是同族之人,拿不出学费因而没能读书的也极多。有名的荀氏都有不少这样的情况。
陆仁所做的就是想打破这种情况,把学费支出从个人的经济担子上转交到家族上来,但他为什么要这样?
家族想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能维持得了人才培养上的支出,就势必要进一步的从增强家族经济实力上来着手。而增强家族经济实力又要如何去做?单凭当官的几个头面人物?凭那几亩地种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传统的地主官僚型转变成商业集团型(瓶子在这里PS一下,怎么会突然想出这种词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家族提供强大的财力。
再反过来,家族本来只是为了培养人才而重视商业,但是当人才培养成型时也会发现同时拥有了强大的财力,而大量优秀人才的涌现又能令家族的实力大幅度提升。再把这些人才投入到相应的领域里去……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陆仁作过这样的设想,陆氏宗族从自己这里开始使用这种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效果的方法,只要自己的后人维持下去,大概三到五代人,陆氏就会出现足以傲视天下的家族人才优势,到那时陆氏一族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强过其他家族太多。而其他的家族只要一意识到这种重视商业,并利用家族财富来培养人才的好处时,自然就会纷纷取用。
再进一步,当时的社会主流格局就是家族型。当一个又一个的家族转成商业集团型,紧跟而来的就是整个民族的观念改变。到那时君王们再想搬那套变味的儒家思想出来愚民恐怕就已经没什么用了,随之而来的就会是一个商业帝国的形成。
不过陆仁也有想过,历史上的唐、宋其实就属于商业帝国,只不过“帝国”不够彻底,最终却还是走上败落。为什么会如此?陆仁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唯一能想到的应该还是那句“绝对的权力带来了绝对的**”,对此陆仁还却想不出什么解决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时代推行民主显然不太现实。陆仁心中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腹案,只是他自己都还没能完全把握到该如何去做。再进一步,当时的社会主流格局就是家族型。当一个又一个的家族转成商业集团型,紧跟而来的就是整个民族的观念改变。到那时君王们再想搬那套变味的儒家思想出来愚民恐怕就已经没什么用了,随之而来的就会是一个商业帝国的形成。
不过陆仁也有想过,历史上的唐、宋其实就属于商业帝国,只不过“帝国”不够彻底,最终却还是走上败落。为什么会如此?陆仁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唯一能想到的应该还是那句“绝对的权力带来了绝对的**”,对此陆仁还却想不出什么解决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时代推行民主显然不太现实。陆仁心中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腹案,只是他自己都还没能完全把握到该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