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种下复仇的种子
事实上,左丞相程元凤这次奏言官家,他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超快稳定更新小说, 首发
大宋的户部现在完全可以称之为穷部。
全大宋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都已经被收入到官家的小金库“内藏”了,剩下的一部分进入“朝廷财库”,四大总领所所在的地方再截留一部分,留给户部的可支配收入也就寥寥可数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和支出批准权,很难要求户部主管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收支体系,因此经常出现混乱和动辄赤字的财政结果。
宋代初期,设立内藏库和朝廷库的动机表面上是确保军国大事的需要,补充国家财政的不足。
这种分立的制度设计固然有战争的需要和国家储备的初衷,但是从根本上应是官家和中央政府希望亲自掌握最大份额的财权,希望一切都是“恩从己出”的思想。
在封建主义国家里,财政、军队、官吏,是组成权力的三大基础之一,官家即要掌握钱财收买人心,又不想承担直接的支出,造成自己的小金库干涸。
这就造成南宋的大部分国家收入进入没有常规支出部门的怪异现象。
更重要的是,平章贾似道现在还能牢牢控制着官家的内藏库和朝廷财库,经常挥动着钱钞这根大棒来打人。
襄樊城的吕文德军事集团,因为平常巴结平章贾似道,就能年年得到充裕的物资保证,而同时他又在军队中推动打算法,又以反腐的名义横扫军队将领!
比如推动公田法,又造成了多少扰民的结果?!
所以左丞相程元凤借着这次机会要表明:我们不是甘于受人控制的傀儡官员!我们在财政上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
至于流求大岛上的那些海盐,听闻不过几百石,但这不是关键,表达出我们有发言权才是目的,不能让你任意专权!
群臣们开始站队了,结果平章贾似道悲伤地看到。一半多的人支持左丞相程元凤的意见。
群臣对官家内藏库过于庞大也有自己的担忧。
所谓这个内藏,大宋对内藏的功能说明是“内藏库所储金帛备军国之用,非自奉也”,这就说明内藏的支出用途是军国大事的费用。不是单纯的官家自己的花费。
这个内藏库的支出流向主要是:供给内廷花费,补贴宗室、补助国家军队和赈济灾荒。
由于缺乏制度的制约,所谓的供给内廷的花费,基本上要靠官家自己的自觉和对“合理花费”的理解,例如遇到特别“尽孝”的官家。如孝宗,孝敬太上皇的费用可是一点也不吝啬的。
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大宋官家这么做当然为他赢得很好的名声,可是背后为太上皇尽孝的其实是整个大宋,这些内廷的费用支出,不但没有预算,也没有决算,随用随取,不够就调用外廷、户部、总领所的,甚至直接搞起了皇家创收
至于补贴宗室。大宋一直以善待宗室著称,这部分的费用也是没有预算指标的,随着人口的繁衍,宗室的数量日益庞大。
至于说补助国家军队和赈济灾荒,看起来好像也有道理,但是,这部分的花费有多少是基于合理需要而且并没有和户部的支出重叠?
这也是一笔糊涂账,全凭官家一句话。
因为绝对没有人敢质疑官家的决定或者事后对这笔费用的支出来个全程审计!
比如忽然就弄出一个御前火绳枪营来!听闻比其他禁军还花费巨大!!
作为事实上国家财力最雄厚的部门,由于脱离支出制度的监管,就算是最节俭的皇帝。号称内藏库全部花在国家项目上的英明的官家,恐怕也难逃滥用资金的嫌疑------何况现在,这个官家现在全力倚靠了平章贾似道!
整个朝廷都成了他一个人表演的地方了,所以。许多大臣当然性地支持左丞相程元凤了。
一时间场面有些乱了。
官家赵禥有些慌了,他向着他的师臣贾似道投来求助的目光------
平章贾似道在心里把左丞相程元凤骂个狗血喷头,你看他留着花白胡子,颤颤微微的样子吧!
这就是吃着丞相饭,砸丞相碗,不讲究官场规矩的人!!
但是他面上是满面春风的------不就是几百石海盐嘛!
平章贾似道做了一件让他事后非常后悔的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流求大岛那个地方竟然能出那么多的盐-------他于是决定先稳下大局,以后再慢慢收拾他们。
他退了一步,也向官家请求让出流求大岛的海盐专营,官家赵禥顺势点头应允。
这时,朝廷之上呈现出一片祥和了。
君臣上下都是言笑宴宴,平章贾似道的表面也是如此,但是他的心里装满了仇恨,全种下了诸多复仇的种子。
由于官家赵禥是顺着大家要求把流求岛的海盐经营交给了户部,这样官家赵禥就第一次得到了群臣的赞扬。
至于平章贾似道嘛,在群臣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心目里,是被正义之士痛击了一次的权臣,很多人都高兴。
官家赵禥接着又给大家下发了所谓的精盐,他说自己已经用过此物,绝无苦涩之味,真是盐中精华。
这样,整个朝廷里上上下下都充满了欢乐。
随后官家赵禥又摆驾到杭州城外的皇庄去了,这时全部的大臣,还有谢太后都随着去了。
谢太后平常轻易不会出来的。
她先前拒绝群臣请她垂帘听政的要求,对官家赵禥的朝政也不指手划脚,但是也不能不说她内心里还是关心他的,一直没有见到群臣们对官家有什么好评,而且宫外还有些不实的谣言传入,这实在是令人不美。
前两天忽闻有群臣们众口一声赞美起来,认为他是识大体之君。
她当然高兴了。
这一次听平章贾似道说此粮种可以使稻米产量翻一番,她自小在农村里住过,当然知道这稻米的产量若是真能这样,这对整个大宋会是意味着什么。
如此大事,她接到请求后,当时摆起鸾驾一同前往城外的皇庄了。
宋初,大宋官家为了表明勤俭爱民和对农事的重视,在皇宫中设观稼殿和亲蚕宫。
在后苑的观稼殿,大宋官家每年于殿前种稻,秋后收割。
皇后作为一国之母,每年春天在亲蚕宫举行亲蚕仪式,并完成整个养蚕过程。
但是在临安的皇宫里可没有这两个宫殿,想想吧,为了节省地方和经费,都没有另外修筑太子的东宫,而是和帝、后的宫室连为一片。(未完待续。)
大宋的户部现在完全可以称之为穷部。
全大宋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都已经被收入到官家的小金库“内藏”了,剩下的一部分进入“朝廷财库”,四大总领所所在的地方再截留一部分,留给户部的可支配收入也就寥寥可数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和支出批准权,很难要求户部主管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收支体系,因此经常出现混乱和动辄赤字的财政结果。
宋代初期,设立内藏库和朝廷库的动机表面上是确保军国大事的需要,补充国家财政的不足。
这种分立的制度设计固然有战争的需要和国家储备的初衷,但是从根本上应是官家和中央政府希望亲自掌握最大份额的财权,希望一切都是“恩从己出”的思想。
在封建主义国家里,财政、军队、官吏,是组成权力的三大基础之一,官家即要掌握钱财收买人心,又不想承担直接的支出,造成自己的小金库干涸。
这就造成南宋的大部分国家收入进入没有常规支出部门的怪异现象。
更重要的是,平章贾似道现在还能牢牢控制着官家的内藏库和朝廷财库,经常挥动着钱钞这根大棒来打人。
襄樊城的吕文德军事集团,因为平常巴结平章贾似道,就能年年得到充裕的物资保证,而同时他又在军队中推动打算法,又以反腐的名义横扫军队将领!
比如推动公田法,又造成了多少扰民的结果?!
所以左丞相程元凤借着这次机会要表明:我们不是甘于受人控制的傀儡官员!我们在财政上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
至于流求大岛上的那些海盐,听闻不过几百石,但这不是关键,表达出我们有发言权才是目的,不能让你任意专权!
群臣们开始站队了,结果平章贾似道悲伤地看到。一半多的人支持左丞相程元凤的意见。
群臣对官家内藏库过于庞大也有自己的担忧。
所谓这个内藏,大宋对内藏的功能说明是“内藏库所储金帛备军国之用,非自奉也”,这就说明内藏的支出用途是军国大事的费用。不是单纯的官家自己的花费。
这个内藏库的支出流向主要是:供给内廷花费,补贴宗室、补助国家军队和赈济灾荒。
由于缺乏制度的制约,所谓的供给内廷的花费,基本上要靠官家自己的自觉和对“合理花费”的理解,例如遇到特别“尽孝”的官家。如孝宗,孝敬太上皇的费用可是一点也不吝啬的。
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大宋官家这么做当然为他赢得很好的名声,可是背后为太上皇尽孝的其实是整个大宋,这些内廷的费用支出,不但没有预算,也没有决算,随用随取,不够就调用外廷、户部、总领所的,甚至直接搞起了皇家创收
至于补贴宗室。大宋一直以善待宗室著称,这部分的费用也是没有预算指标的,随着人口的繁衍,宗室的数量日益庞大。
至于说补助国家军队和赈济灾荒,看起来好像也有道理,但是,这部分的花费有多少是基于合理需要而且并没有和户部的支出重叠?
这也是一笔糊涂账,全凭官家一句话。
因为绝对没有人敢质疑官家的决定或者事后对这笔费用的支出来个全程审计!
比如忽然就弄出一个御前火绳枪营来!听闻比其他禁军还花费巨大!!
作为事实上国家财力最雄厚的部门,由于脱离支出制度的监管,就算是最节俭的皇帝。号称内藏库全部花在国家项目上的英明的官家,恐怕也难逃滥用资金的嫌疑------何况现在,这个官家现在全力倚靠了平章贾似道!
整个朝廷都成了他一个人表演的地方了,所以。许多大臣当然性地支持左丞相程元凤了。
一时间场面有些乱了。
官家赵禥有些慌了,他向着他的师臣贾似道投来求助的目光------
平章贾似道在心里把左丞相程元凤骂个狗血喷头,你看他留着花白胡子,颤颤微微的样子吧!
这就是吃着丞相饭,砸丞相碗,不讲究官场规矩的人!!
但是他面上是满面春风的------不就是几百石海盐嘛!
平章贾似道做了一件让他事后非常后悔的决定。因为他不知道流求大岛那个地方竟然能出那么多的盐-------他于是决定先稳下大局,以后再慢慢收拾他们。
他退了一步,也向官家请求让出流求大岛的海盐专营,官家赵禥顺势点头应允。
这时,朝廷之上呈现出一片祥和了。
君臣上下都是言笑宴宴,平章贾似道的表面也是如此,但是他的心里装满了仇恨,全种下了诸多复仇的种子。
由于官家赵禥是顺着大家要求把流求岛的海盐经营交给了户部,这样官家赵禥就第一次得到了群臣的赞扬。
至于平章贾似道嘛,在群臣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心目里,是被正义之士痛击了一次的权臣,很多人都高兴。
官家赵禥接着又给大家下发了所谓的精盐,他说自己已经用过此物,绝无苦涩之味,真是盐中精华。
这样,整个朝廷里上上下下都充满了欢乐。
随后官家赵禥又摆驾到杭州城外的皇庄去了,这时全部的大臣,还有谢太后都随着去了。
谢太后平常轻易不会出来的。
她先前拒绝群臣请她垂帘听政的要求,对官家赵禥的朝政也不指手划脚,但是也不能不说她内心里还是关心他的,一直没有见到群臣们对官家有什么好评,而且宫外还有些不实的谣言传入,这实在是令人不美。
前两天忽闻有群臣们众口一声赞美起来,认为他是识大体之君。
她当然高兴了。
这一次听平章贾似道说此粮种可以使稻米产量翻一番,她自小在农村里住过,当然知道这稻米的产量若是真能这样,这对整个大宋会是意味着什么。
如此大事,她接到请求后,当时摆起鸾驾一同前往城外的皇庄了。
宋初,大宋官家为了表明勤俭爱民和对农事的重视,在皇宫中设观稼殿和亲蚕宫。
在后苑的观稼殿,大宋官家每年于殿前种稻,秋后收割。
皇后作为一国之母,每年春天在亲蚕宫举行亲蚕仪式,并完成整个养蚕过程。
但是在临安的皇宫里可没有这两个宫殿,想想吧,为了节省地方和经费,都没有另外修筑太子的东宫,而是和帝、后的宫室连为一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