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五章 唯恐天下不乱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朝阳升起的时候,谢逸拥着徐慧用睡梦中醒来,还在感慨*苦短日高起的时候。`
齐王府就出事了,准确说是长史权万纪出事了。
昝君谟、梁猛彪是齐王李佑最近招纳的猛士,皆以勇武著称,最近一段时间时常陪伴在李佑身边,练武射猎等。
大概是因为齐王殿下宠爱有加,导致昝君谟、梁猛彪两个草莽之士有点飘飘然,甚至是不知天高地厚。
最近一段时间,他们的举动时常比较跋扈,根本不把旁人放在眼里。无论是在齐州街头,还是在齐王府里都有些目中无人的意思,旁人稍微不顺从,二人便举起拳头,让人望而生畏。
偏生齐王李佑格外宠信,纵然有人不满或者告状,也根本不放在心上,全都成了耳旁风。恃宠而骄大概是很多突然得幸者的通病,此二人压根没有收敛的意思,反而越发的得意忘形,行为也越发的乖张。
终于某一天,当他们在王府里对两个宫女动手动脚的时候,刚好被权万纪撞个正着。
竟敢如此无法无天?王府里的宫女在理论上只属于齐王殿下一个人,两个草莽山野之辈竟然如此不知礼数,胆大包天,简直没有王法了。
尽管昝君谟、梁猛彪二人解释,此事齐王殿下已经默许,但权万纪却一点都不买账,毫不客气地要求他们拿出齐王殿下赏赐的文书。另外按照规矩,王府赏赐宫女之事还应上报殿中省,还需王妃点头应允,毕竟皇宫和王府里的随侍的女子往往与皇室血脉大有关联,不能随随便便。
当然了,实际操作中显然没有这么严格。那个亲王将府中的侍女赏赐给某人也算不上什么事。权万纪今日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有点小题大做,更多的是想要借着这个由头整治一下王府的风气。
毕竟齐王府内除了齐王和王妃之外,便是以长史为尊。尤其是亲王年纪尚小的时候,长史权责地位就更高了。
昝君谟、梁猛彪有些惊诧。一向横行无忌的他们哪里当回事?以为仗着齐王殿下的宠信,竟然不把权万纪放在眼里,言语之中多有不客气之处。
这下可是彻底惹毛了权万纪,再也不顾忌情分,俨然一副铁面无私的态度,毫不客气地将二人痛斥,并要赶出齐王府。
身为王府长史,他有这个权力和能力。简单的事情一下子变得有些复杂。
昝君谟、梁猛彪直到此时才开始有点害怕,只可惜似乎为时已晚,纵然是齐王李佑亲自赶来,权万纪也丝毫没有松口的意思。
齐王李佑好生郁闷,险些当场与权万纪翻脸,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冷静下来道:“先生,这两名婢女是本王赐给他们的,没什么不妥吧?”
“殿下,此事王妃可曾应允用印并奏报长安殿中省?”
“先生,有必要如此嘛?”李佑满心怒气。只觉权万纪是故意没事找茬,并拿出那些形容虚设的规则来压迫自己。
权万纪语重心长道:“殿下,纵然不计较这些。纵然是殿下赐给他们的侍女,但公然在王府之中行为不端,成何体统?何况他二人这些天拐杖跋扈,在王府和城中都引起极大愤慨,若不加以斥责管教如何能行?若任由他们继续留在殿下身边,恐有损殿下清誉。”
“权先生言重了。”
“殿下,臣并非危言耸听,陛下委臣前来侍候殿下,臣自然要尽心尽责。”权万纪态度强硬。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
李佑心中更是恼怒,不知道已经骂了权万纪多少句老匹夫。一下子抬出了皇帝李世民,李佑还敢如何反驳?
在阴弘智等人得呃劝慰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昝君谟、梁猛彪被逐出了齐王府。
事情倒这里才只是个开始,谁也没想到不久之后,一封圣旨自长安而来,就此事申饬齐王李佑。
事情竟然传到了长安皇帝的耳中?而且还专门来了圣旨申饬,这个结果让李佑大惊失色。
阴弘智痛心疾首道:“殿下,这不是好现象啊,这么一丁点的事情皇帝陛下下旨斥责,往后再有点事情,说不定就会……”
当此之时,李佑心中再次浮现起阴妃书信里那句“前汉临江王旧事”,心中不禁剧烈震动。阴弘智这看似不经意的半句话,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如果再有犯错的举动,说不定接下来就是下诏问罪,甚至是直接废黜王爵。
想到这些可怕的后果,李佑顿时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个情形着实有些太过可怕了。
“齐州的事情怎么这么快传到长安?”李佑现在关注的是这个问题,也是他所有恼怒集中的地方。
阴弘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根本用不着回答,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不外乎三种可能。要么是皇帝在齐州有密探,要么是谢逸和徐孝德,他二人现在已经合二为一,要么就是王府里的权万纪。
至于真实答案究竟是哪一个,就要看李佑自己怎么想了。
很遗憾,齐王殿下对自己的长史全无信任,笃定是权万纪向长安告状,于是乎对权万纪的恼怒更加深重。
有些事情不用多说,齐王李佑的心思几乎全部写在了脸上,权万纪又不傻,自然是知道是什么缘故。
于是乎他对李佑有一个解释:“殿下您是陛下的爱子,陛下下旨并非是为了斥责,而是希望殿下您能够改过自新,所以才有了几句责备之语,殿下千万不要往心里去。如果殿下能够改过自新,臣愿意上疏为殿下解释。”
权万纪这番话说得还是相当诚恳的,他这样说自然也有他的道理,一来是向李佑剖白自己,表明自己并未向长安告状。同时也是职责所在,在权万纪看来如果交到不好齐王李佑。等于是自己失职,有负皇帝所托,很难向的李世民交代。
所以他寄希望于李佑能够改过自新。然后上疏向李世民来保举,某种程度上也是追求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如此情形。李佑也不好在过分苛责什么,局面暂时得到缓解。
果然权万纪上疏之后不久,李世民的诏书便又来了,但是诏书的内容比较有意思。对权万纪所谓教导劝谏失职的罪责完全不当回事,免于责罚,但仍旧斥责李佑先前的过失。
李世民的做法大概和后世家长的教育方式相通,对旁人宽松,对自家孩子严苛。同时因为早年吴王李恪的踩踏农田之事。已经苛待了一回权万纪,这一回再这样有些不合适,所以李世民谅解了权万纪,当然了权长史本身就没什么大错。
至于李佑,李世民大概没有多想,认为李佑是自己的儿子,严厉一点无所谓,也好让他认识到错误,时时自省,严父出孝子嘛!
但是很可惜。李世民有些忽略了李佑的本性和心智,以及齐州的具体环境。
权万纪没事,自己却受到申饬。在李佑看来毫无疑问是权万纪出卖了自己。什么狗屁帮自己解释保举,分明就是将自己摘的一干二净,然后把脏水全部泼到了皇子身上。
李佑本来就心胸狭隘,再加上阴弘智等人的一通挑拨教唆,李佑便笃定了这个结果,对权万纪的厌恶之情达到极致。
心情不好,李佑便想要出门散散心,驰马打猎什么的,但是权万纪却跳出来阻止。声称不让齐王殿下出城。现在该留在府中好好自省,不要和一群小人来往。如此方不负皇帝一腔教导之心。
权万纪此人性格耿直,不够圆滑。虽然是一片好心,但方式有些问题,对方似乎并不十分领情。
齐王李佑对他的成见也就越来越大,不能和权万纪当场翻脸的情况下,只好回到城内。
但是李佑也不能就此彻底消停下来,他又将昝君谟、梁猛彪等人招募回来,整日里在王府比武嬉闹,为的就是和权万纪唱反调。
到了这个地步,齐王李佑和长史权万纪算是彻底分道扬镳,背道而驰,矛盾也积累到了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
这样的情景,被有些人看在眼里,自然是格外高兴的。
齐州城中某处宅院里,一个褐色眼珠的人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不是别人,正是王世充的侄子王君度。
自从当年从雍州逃走之后,便一直隐姓埋名,隐藏在山林和阴暗之处,过着暗无天日鬼魅日子。
他始终没有忘记家族大仇,洛阳破城灭国也就罢了,但雍州独孤修德的杀死王世充一家。偌大的王家最终只有自己一人逃出来,如此深仇大恨,王君度怎能忘记?
这二十年来,他最大的梦想,以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报仇雪恨之上。想当年王世充到底在洛阳经营了许久,河洛之地还是有不少的残余势力的,当王君度回来之后,自然而然就笼络到了自己麾下。
然后隐匿起来,成为一支秘密反唐的力量,成为李世民眼中的魑魅魍魉。
这些年,王君度做过的事情不少,比如在陕州行刺李世民;在曲江行刺李承乾,挑起吐蕃和大唐的争斗等。
可惜事与愿违,一件都没有成功,而且很凑巧这些事情全都因为谢逸而失败,以至于王君度生出一种感觉。某种程度上,谢逸似乎是他命中注定的克星。
自打禄东赞从长安铩羽而归之后,王君度便清楚地意识到一件事,想要借助外力来剿灭大唐已经不可能了。薛延陀已经灭了,吐蕃人被吓破了胆,西突厥鞭长莫及,高丽人根本指望不上。
既然外部无从借力,那么只能从内部寻找机会了,如果中原再次天下大乱,或许有机可趁。但是隋末的那些反王豪杰已经全部被剿灭,大唐立国之后管辖甚为严格,治国之策也不错,如今算得上天下承平。
哪里会有人揭竿而起?哪里会有人跳出来造反?期待的乱世根本就是遥不可期。不过也不是没有机会,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王君度兴许不知道这句话,但是明白这个道理。
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要挑起纷争,只能从内部着手,比如皇室内斗。君不见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初的八王之乱不就是这么出现的吗?当时天下不就出现了大乱吗?这便是他看到的机会。
在王安的那段时间,王君度看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针锋相对的情形后,敏锐嗅到了机会。
那就是利用皇子,挑起李唐皇室内斗。
在仔细的分析之后,王君度选中了对象——齐王李佑,这是为数不多分封在外的皇子。也唯有分封在外爹皇子才有造反,才有引起兵乱的可能。
吴王李恪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前隋外孙,在宋州还掌握着一些兵马,但吴王李恪本身很有才能和主见,而且没有反叛的迹象。王君度不敢和李恪有所接触,最终把目标选在了齐王李佑身上。
李佑的出身特殊,因为阴妃的特殊背景,完全有反叛的可能。而且齐王本人年轻,性格乖张,更容易控制。且齐州距离长安比较远,准确起来不容易被察觉,且齐州是北齐故地,山东士族盘踞之所,本来就与关中长安离心离德。
如果真的有了兵乱,容易争取支持,获得根基之地,然后做比较大的图谋。所以他们来了,进展似乎也不错。
如今他们已经成功潜入齐王府,只是很不凑巧,他们的踪迹还是被大唐皇室察觉到,谢逸也跟随来到了齐州。
这让王君度有种很不好的预感,很多事情只能加快速度,比如特意向长安传递消息,引来李世民对李治的猜忌。
故意安排昝君谟、梁猛彪等手下潜入齐王府,想办法挑起齐王李佑和长史权万纪的矛盾。当李佑身边没有这个最大的忠臣,只剩下阴弘智这个满心仇恨的阴谋家,和燕弘信这个富贵投机者之后,一切就好办了。
事情的进展也和预料差不多,可以说是渐入佳境,在王君度看来,自己唯恐天下不乱的机会终于来了。(未完待续。)
齐王府就出事了,准确说是长史权万纪出事了。
昝君谟、梁猛彪是齐王李佑最近招纳的猛士,皆以勇武著称,最近一段时间时常陪伴在李佑身边,练武射猎等。
大概是因为齐王殿下宠爱有加,导致昝君谟、梁猛彪两个草莽之士有点飘飘然,甚至是不知天高地厚。
最近一段时间,他们的举动时常比较跋扈,根本不把旁人放在眼里。无论是在齐州街头,还是在齐王府里都有些目中无人的意思,旁人稍微不顺从,二人便举起拳头,让人望而生畏。
偏生齐王李佑格外宠信,纵然有人不满或者告状,也根本不放在心上,全都成了耳旁风。恃宠而骄大概是很多突然得幸者的通病,此二人压根没有收敛的意思,反而越发的得意忘形,行为也越发的乖张。
终于某一天,当他们在王府里对两个宫女动手动脚的时候,刚好被权万纪撞个正着。
竟敢如此无法无天?王府里的宫女在理论上只属于齐王殿下一个人,两个草莽山野之辈竟然如此不知礼数,胆大包天,简直没有王法了。
尽管昝君谟、梁猛彪二人解释,此事齐王殿下已经默许,但权万纪却一点都不买账,毫不客气地要求他们拿出齐王殿下赏赐的文书。另外按照规矩,王府赏赐宫女之事还应上报殿中省,还需王妃点头应允,毕竟皇宫和王府里的随侍的女子往往与皇室血脉大有关联,不能随随便便。
当然了,实际操作中显然没有这么严格。那个亲王将府中的侍女赏赐给某人也算不上什么事。权万纪今日的举动甚至可以说有点小题大做,更多的是想要借着这个由头整治一下王府的风气。
毕竟齐王府内除了齐王和王妃之外,便是以长史为尊。尤其是亲王年纪尚小的时候,长史权责地位就更高了。
昝君谟、梁猛彪有些惊诧。一向横行无忌的他们哪里当回事?以为仗着齐王殿下的宠信,竟然不把权万纪放在眼里,言语之中多有不客气之处。
这下可是彻底惹毛了权万纪,再也不顾忌情分,俨然一副铁面无私的态度,毫不客气地将二人痛斥,并要赶出齐王府。
身为王府长史,他有这个权力和能力。简单的事情一下子变得有些复杂。
昝君谟、梁猛彪直到此时才开始有点害怕,只可惜似乎为时已晚,纵然是齐王李佑亲自赶来,权万纪也丝毫没有松口的意思。
齐王李佑好生郁闷,险些当场与权万纪翻脸,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冷静下来道:“先生,这两名婢女是本王赐给他们的,没什么不妥吧?”
“殿下,此事王妃可曾应允用印并奏报长安殿中省?”
“先生,有必要如此嘛?”李佑满心怒气。只觉权万纪是故意没事找茬,并拿出那些形容虚设的规则来压迫自己。
权万纪语重心长道:“殿下,纵然不计较这些。纵然是殿下赐给他们的侍女,但公然在王府之中行为不端,成何体统?何况他二人这些天拐杖跋扈,在王府和城中都引起极大愤慨,若不加以斥责管教如何能行?若任由他们继续留在殿下身边,恐有损殿下清誉。”
“权先生言重了。”
“殿下,臣并非危言耸听,陛下委臣前来侍候殿下,臣自然要尽心尽责。”权万纪态度强硬。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
李佑心中更是恼怒,不知道已经骂了权万纪多少句老匹夫。一下子抬出了皇帝李世民,李佑还敢如何反驳?
在阴弘智等人得呃劝慰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昝君谟、梁猛彪被逐出了齐王府。
事情倒这里才只是个开始,谁也没想到不久之后,一封圣旨自长安而来,就此事申饬齐王李佑。
事情竟然传到了长安皇帝的耳中?而且还专门来了圣旨申饬,这个结果让李佑大惊失色。
阴弘智痛心疾首道:“殿下,这不是好现象啊,这么一丁点的事情皇帝陛下下旨斥责,往后再有点事情,说不定就会……”
当此之时,李佑心中再次浮现起阴妃书信里那句“前汉临江王旧事”,心中不禁剧烈震动。阴弘智这看似不经意的半句话,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如果再有犯错的举动,说不定接下来就是下诏问罪,甚至是直接废黜王爵。
想到这些可怕的后果,李佑顿时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个情形着实有些太过可怕了。
“齐州的事情怎么这么快传到长安?”李佑现在关注的是这个问题,也是他所有恼怒集中的地方。
阴弘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根本用不着回答,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不外乎三种可能。要么是皇帝在齐州有密探,要么是谢逸和徐孝德,他二人现在已经合二为一,要么就是王府里的权万纪。
至于真实答案究竟是哪一个,就要看李佑自己怎么想了。
很遗憾,齐王殿下对自己的长史全无信任,笃定是权万纪向长安告状,于是乎对权万纪的恼怒更加深重。
有些事情不用多说,齐王李佑的心思几乎全部写在了脸上,权万纪又不傻,自然是知道是什么缘故。
于是乎他对李佑有一个解释:“殿下您是陛下的爱子,陛下下旨并非是为了斥责,而是希望殿下您能够改过自新,所以才有了几句责备之语,殿下千万不要往心里去。如果殿下能够改过自新,臣愿意上疏为殿下解释。”
权万纪这番话说得还是相当诚恳的,他这样说自然也有他的道理,一来是向李佑剖白自己,表明自己并未向长安告状。同时也是职责所在,在权万纪看来如果交到不好齐王李佑。等于是自己失职,有负皇帝所托,很难向的李世民交代。
所以他寄希望于李佑能够改过自新。然后上疏向李世民来保举,某种程度上也是追求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如此情形。李佑也不好在过分苛责什么,局面暂时得到缓解。
果然权万纪上疏之后不久,李世民的诏书便又来了,但是诏书的内容比较有意思。对权万纪所谓教导劝谏失职的罪责完全不当回事,免于责罚,但仍旧斥责李佑先前的过失。
李世民的做法大概和后世家长的教育方式相通,对旁人宽松,对自家孩子严苛。同时因为早年吴王李恪的踩踏农田之事。已经苛待了一回权万纪,这一回再这样有些不合适,所以李世民谅解了权万纪,当然了权长史本身就没什么大错。
至于李佑,李世民大概没有多想,认为李佑是自己的儿子,严厉一点无所谓,也好让他认识到错误,时时自省,严父出孝子嘛!
但是很可惜。李世民有些忽略了李佑的本性和心智,以及齐州的具体环境。
权万纪没事,自己却受到申饬。在李佑看来毫无疑问是权万纪出卖了自己。什么狗屁帮自己解释保举,分明就是将自己摘的一干二净,然后把脏水全部泼到了皇子身上。
李佑本来就心胸狭隘,再加上阴弘智等人的一通挑拨教唆,李佑便笃定了这个结果,对权万纪的厌恶之情达到极致。
心情不好,李佑便想要出门散散心,驰马打猎什么的,但是权万纪却跳出来阻止。声称不让齐王殿下出城。现在该留在府中好好自省,不要和一群小人来往。如此方不负皇帝一腔教导之心。
权万纪此人性格耿直,不够圆滑。虽然是一片好心,但方式有些问题,对方似乎并不十分领情。
齐王李佑对他的成见也就越来越大,不能和权万纪当场翻脸的情况下,只好回到城内。
但是李佑也不能就此彻底消停下来,他又将昝君谟、梁猛彪等人招募回来,整日里在王府比武嬉闹,为的就是和权万纪唱反调。
到了这个地步,齐王李佑和长史权万纪算是彻底分道扬镳,背道而驰,矛盾也积累到了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
这样的情景,被有些人看在眼里,自然是格外高兴的。
齐州城中某处宅院里,一个褐色眼珠的人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不是别人,正是王世充的侄子王君度。
自从当年从雍州逃走之后,便一直隐姓埋名,隐藏在山林和阴暗之处,过着暗无天日鬼魅日子。
他始终没有忘记家族大仇,洛阳破城灭国也就罢了,但雍州独孤修德的杀死王世充一家。偌大的王家最终只有自己一人逃出来,如此深仇大恨,王君度怎能忘记?
这二十年来,他最大的梦想,以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报仇雪恨之上。想当年王世充到底在洛阳经营了许久,河洛之地还是有不少的残余势力的,当王君度回来之后,自然而然就笼络到了自己麾下。
然后隐匿起来,成为一支秘密反唐的力量,成为李世民眼中的魑魅魍魉。
这些年,王君度做过的事情不少,比如在陕州行刺李世民;在曲江行刺李承乾,挑起吐蕃和大唐的争斗等。
可惜事与愿违,一件都没有成功,而且很凑巧这些事情全都因为谢逸而失败,以至于王君度生出一种感觉。某种程度上,谢逸似乎是他命中注定的克星。
自打禄东赞从长安铩羽而归之后,王君度便清楚地意识到一件事,想要借助外力来剿灭大唐已经不可能了。薛延陀已经灭了,吐蕃人被吓破了胆,西突厥鞭长莫及,高丽人根本指望不上。
既然外部无从借力,那么只能从内部寻找机会了,如果中原再次天下大乱,或许有机可趁。但是隋末的那些反王豪杰已经全部被剿灭,大唐立国之后管辖甚为严格,治国之策也不错,如今算得上天下承平。
哪里会有人揭竿而起?哪里会有人跳出来造反?期待的乱世根本就是遥不可期。不过也不是没有机会,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王君度兴许不知道这句话,但是明白这个道理。
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要挑起纷争,只能从内部着手,比如皇室内斗。君不见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初的八王之乱不就是这么出现的吗?当时天下不就出现了大乱吗?这便是他看到的机会。
在王安的那段时间,王君度看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针锋相对的情形后,敏锐嗅到了机会。
那就是利用皇子,挑起李唐皇室内斗。
在仔细的分析之后,王君度选中了对象——齐王李佑,这是为数不多分封在外的皇子。也唯有分封在外爹皇子才有造反,才有引起兵乱的可能。
吴王李恪本来是最合适的人选,前隋外孙,在宋州还掌握着一些兵马,但吴王李恪本身很有才能和主见,而且没有反叛的迹象。王君度不敢和李恪有所接触,最终把目标选在了齐王李佑身上。
李佑的出身特殊,因为阴妃的特殊背景,完全有反叛的可能。而且齐王本人年轻,性格乖张,更容易控制。且齐州距离长安比较远,准确起来不容易被察觉,且齐州是北齐故地,山东士族盘踞之所,本来就与关中长安离心离德。
如果真的有了兵乱,容易争取支持,获得根基之地,然后做比较大的图谋。所以他们来了,进展似乎也不错。
如今他们已经成功潜入齐王府,只是很不凑巧,他们的踪迹还是被大唐皇室察觉到,谢逸也跟随来到了齐州。
这让王君度有种很不好的预感,很多事情只能加快速度,比如特意向长安传递消息,引来李世民对李治的猜忌。
故意安排昝君谟、梁猛彪等手下潜入齐王府,想办法挑起齐王李佑和长史权万纪的矛盾。当李佑身边没有这个最大的忠臣,只剩下阴弘智这个满心仇恨的阴谋家,和燕弘信这个富贵投机者之后,一切就好办了。
事情的进展也和预料差不多,可以说是渐入佳境,在王君度看来,自己唯恐天下不乱的机会终于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