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顺势而为
很多事情一旦露出端倪,很容易被人嗅到异常。
尤其是关乎皇位传承的天大之事,本就被人高度关注,出现任何一异样都会被有心人看在眼里,然后无限放大。
太子李承乾这一年来表现不好,东宫太傅们没什么好评,连皇帝陛下也唯有不满。临近年关,突然下旨将分封在外的皇子全部召回长安。
虽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但在许多人眼里,这已经是极为明显的讯号。
太子殿下恐怕失宠了,甚至连东宫储位都有些风雨飘摇的感觉。
尤其是那日三位年长的皇子进入承庆殿见驾,李二陛下对吴王李恪嘘寒问暖,对魏王李泰也是青睐有加,唯独对太子李承乾不曾表态,甚至没有好脸色。
传出如此消息,群臣会怎么想?
杨妃是极为聪明之人,立即便意识到了很多问题。
身在皇宫多年,对这种政治和宫廷之事本就敏感,有些时候目光比那些智谋出众的大臣都要好;与此同时,夫妻多年,同床共枕,对夫君李世民的心思多少也能猜到一些。
是以杨妃突然心生担忧,担忧起儿子的安全来。
她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事实,李二陛下对太子李承乾不满是不争的事实,但真的有废立念头吗?
恐怕不见得,一个很明显的讯号,承庆殿中情形算是宫闱机密,皇帝对皇子们的态度更是干系重大,关乎国朝稳定的大事,怎么会轻易泄露出去呢?
承庆殿中侍候的内侍宫娥、禁卫军都是精挑细选之人,一个个全都守口如瓶,没有胆量。也压根不会将内情泄露出去。
是皇子们所为?显然不是,李承乾不会散播这种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李恪和李泰貌似有散播的可能,但他们都不傻,泄露禁中君王密语乃是大忌,聪明的皇子们断然不会行此取死之道。尤其是当前这等要命的情形下。
所以唯一的答案便是——李世民本人!!
想到这个惊人的答案,杨妃的心情便更凝重了。
皇帝散播此等乱人心,乱朝政的消息,究竟意欲何为?
难道他有意让皇子们争,还是让大臣、世家,乃至跳梁小丑们跳弹?
这种情况下,太子本人,以及东宫一系的人马必然紧张,为了自保。以及清除威胁,他们会怎么做?
自家儿子李恪如此优秀,有事太子之外最年长的皇子,且英武不凡,难免会受到猜忌。
魏王李泰素日也有些许小心思,现在的情势下肯定越发按捺不住,除了动摇东宫之外,还会怎么做?
排除异己。避免为他人作嫁衣裳,李泰那么聪明的人肯定会想到这一点。
无论怎么着。嫡出的皇子们都会讲自家儿子视为眼中钉。
杨妃心中自然越发紧张,担忧儿子的安全。
更让他不安的是儿子的心思,杨妃看得出来,李恪有意无意见透露出些许心思,似乎也不那么安分。
尤其是数月之前,为了营救关在牢狱中的谢逸。岑文本曾和儿子有一番长叹。
岑文本虽然没有明说,但有意无意中却挑动了儿子本来还算安分的内心。
事已至此,责怪岑文本已经没有意义,作为皇子,让儿子对皇位没有一丝一毫的念想也不可能。即便是自己。多少也有那么点想法。
只是一想到自己的出身,杨妃心中便颇多无奈。
她不知道该不该让儿子去争,到底争更好,还是不争更好?更料不定的是皇帝李世民的心思。
所以,福祸难料啊!
按兵不动,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本来是最为妥当的做法。可是有时候,这种方式也等同于坐以待毙。
以眼下形势,皇帝既然传达出念头,诸皇子必然有意动,明里暗里肯定会有不少手段使出来。
儿子能招架得住吗?无论是太子还是魏王,身后都有一个国舅长孙无忌,他素来视儿子为眼中钉的。
不需要怎么出手,只需要在背后用上一丁点小手段,儿子纵然还有命在,还会体无完肤的。纵然眼下有李二陛下庇护,将来又会是什么下场?
历经隋唐两朝,见识过多次因为储君争夺而引起的皇宫喋血,远的先不说,丈夫玄武门之变上位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
如果这等事再发生一回,或者李二陛下亡故之后,手足相残,该当如何是好?
历朝历代,皇子们刚开始是相对争斗,挤破脑袋想要登上皇位。完了没成功的不不甘心,纵然接受失败,但坐在皇位的那人却未必放心,故而鸩杀兄弟的例子太多太多。
那等时候,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儿子会有那么一天吗?
杨妃自然是不希望出现那等悲惨情景的,自己有两个儿子,如果出事了,兄弟俩一个都保不住。
反过来想,这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浑水摸鱼,乱中取胜,谋得一席之地的,甚至……
以儿子李恪的资质,完全有这个实力和才能,相比于庸弱的太子李承乾,儿子比他强多了。用李世民的话说,李恪是最像他的皇子,最有英武之气。
至于魏王李泰,虽然文采风流,但为人过于算计,格局太小,亦非最佳。如果不是仗着乃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他哪里能得到那么多宠爱,能有那么多文官士子捧他?
他虽占着嫡,但自家儿子居长,机会也是有的。如果李恪能够走上那个位置,那么小儿子李黯也会跟着沾光,至少安全无忧。
多好啊!
只是……
无论如何首先都得以保全儿子安全为前提,夺嫡风险太大,冒然出手恐非良机。
尤其是眼下,恐怕为时尚早,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自然是有道理的。
至少最前期该沉住气,韬光养晦应该是一种上佳策略才对。
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再出手,或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才是最好的策略。最不济,还能以不争换取自保的希望。太过冒头,那可就是不死不休了。
最重要的是摸准皇帝的心思,杨妃隐约感觉到李二陛下在部棋局,所有人都算是棋子。棋子想要生存,想要谋求进展,都要懂得棋子的生存之道,懂得顺势而为。
想到了这一层,杨妃心中打定主意,对儿子谆谆告诫,字字珠玑。(未完待续。。)u
</br>
尤其是关乎皇位传承的天大之事,本就被人高度关注,出现任何一异样都会被有心人看在眼里,然后无限放大。
太子李承乾这一年来表现不好,东宫太傅们没什么好评,连皇帝陛下也唯有不满。临近年关,突然下旨将分封在外的皇子全部召回长安。
虽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但在许多人眼里,这已经是极为明显的讯号。
太子殿下恐怕失宠了,甚至连东宫储位都有些风雨飘摇的感觉。
尤其是那日三位年长的皇子进入承庆殿见驾,李二陛下对吴王李恪嘘寒问暖,对魏王李泰也是青睐有加,唯独对太子李承乾不曾表态,甚至没有好脸色。
传出如此消息,群臣会怎么想?
杨妃是极为聪明之人,立即便意识到了很多问题。
身在皇宫多年,对这种政治和宫廷之事本就敏感,有些时候目光比那些智谋出众的大臣都要好;与此同时,夫妻多年,同床共枕,对夫君李世民的心思多少也能猜到一些。
是以杨妃突然心生担忧,担忧起儿子的安全来。
她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事实,李二陛下对太子李承乾不满是不争的事实,但真的有废立念头吗?
恐怕不见得,一个很明显的讯号,承庆殿中情形算是宫闱机密,皇帝对皇子们的态度更是干系重大,关乎国朝稳定的大事,怎么会轻易泄露出去呢?
承庆殿中侍候的内侍宫娥、禁卫军都是精挑细选之人,一个个全都守口如瓶,没有胆量。也压根不会将内情泄露出去。
是皇子们所为?显然不是,李承乾不会散播这种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李恪和李泰貌似有散播的可能,但他们都不傻,泄露禁中君王密语乃是大忌,聪明的皇子们断然不会行此取死之道。尤其是当前这等要命的情形下。
所以唯一的答案便是——李世民本人!!
想到这个惊人的答案,杨妃的心情便更凝重了。
皇帝散播此等乱人心,乱朝政的消息,究竟意欲何为?
难道他有意让皇子们争,还是让大臣、世家,乃至跳梁小丑们跳弹?
这种情况下,太子本人,以及东宫一系的人马必然紧张,为了自保。以及清除威胁,他们会怎么做?
自家儿子李恪如此优秀,有事太子之外最年长的皇子,且英武不凡,难免会受到猜忌。
魏王李泰素日也有些许小心思,现在的情势下肯定越发按捺不住,除了动摇东宫之外,还会怎么做?
排除异己。避免为他人作嫁衣裳,李泰那么聪明的人肯定会想到这一点。
无论怎么着。嫡出的皇子们都会讲自家儿子视为眼中钉。
杨妃心中自然越发紧张,担忧儿子的安全。
更让他不安的是儿子的心思,杨妃看得出来,李恪有意无意见透露出些许心思,似乎也不那么安分。
尤其是数月之前,为了营救关在牢狱中的谢逸。岑文本曾和儿子有一番长叹。
岑文本虽然没有明说,但有意无意中却挑动了儿子本来还算安分的内心。
事已至此,责怪岑文本已经没有意义,作为皇子,让儿子对皇位没有一丝一毫的念想也不可能。即便是自己。多少也有那么点想法。
只是一想到自己的出身,杨妃心中便颇多无奈。
她不知道该不该让儿子去争,到底争更好,还是不争更好?更料不定的是皇帝李世民的心思。
所以,福祸难料啊!
按兵不动,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本来是最为妥当的做法。可是有时候,这种方式也等同于坐以待毙。
以眼下形势,皇帝既然传达出念头,诸皇子必然有意动,明里暗里肯定会有不少手段使出来。
儿子能招架得住吗?无论是太子还是魏王,身后都有一个国舅长孙无忌,他素来视儿子为眼中钉的。
不需要怎么出手,只需要在背后用上一丁点小手段,儿子纵然还有命在,还会体无完肤的。纵然眼下有李二陛下庇护,将来又会是什么下场?
历经隋唐两朝,见识过多次因为储君争夺而引起的皇宫喋血,远的先不说,丈夫玄武门之变上位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
如果这等事再发生一回,或者李二陛下亡故之后,手足相残,该当如何是好?
历朝历代,皇子们刚开始是相对争斗,挤破脑袋想要登上皇位。完了没成功的不不甘心,纵然接受失败,但坐在皇位的那人却未必放心,故而鸩杀兄弟的例子太多太多。
那等时候,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儿子会有那么一天吗?
杨妃自然是不希望出现那等悲惨情景的,自己有两个儿子,如果出事了,兄弟俩一个都保不住。
反过来想,这也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浑水摸鱼,乱中取胜,谋得一席之地的,甚至……
以儿子李恪的资质,完全有这个实力和才能,相比于庸弱的太子李承乾,儿子比他强多了。用李世民的话说,李恪是最像他的皇子,最有英武之气。
至于魏王李泰,虽然文采风流,但为人过于算计,格局太小,亦非最佳。如果不是仗着乃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他哪里能得到那么多宠爱,能有那么多文官士子捧他?
他虽占着嫡,但自家儿子居长,机会也是有的。如果李恪能够走上那个位置,那么小儿子李黯也会跟着沾光,至少安全无忧。
多好啊!
只是……
无论如何首先都得以保全儿子安全为前提,夺嫡风险太大,冒然出手恐非良机。
尤其是眼下,恐怕为时尚早,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自然是有道理的。
至少最前期该沉住气,韬光养晦应该是一种上佳策略才对。
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再出手,或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才是最好的策略。最不济,还能以不争换取自保的希望。太过冒头,那可就是不死不休了。
最重要的是摸准皇帝的心思,杨妃隐约感觉到李二陛下在部棋局,所有人都算是棋子。棋子想要生存,想要谋求进展,都要懂得棋子的生存之道,懂得顺势而为。
想到了这一层,杨妃心中打定主意,对儿子谆谆告诫,字字珠玑。(未完待续。。)u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