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强强联合
德国要以美国为敌?希拉克觉得一定是自己听错了。
你们可是一直担任反苏政权的扛旗角色,突然来这么一出戏,到底要干嘛?
不过考虑一下德国背景,这种做法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德国内战之后,联邦德国势力已经被狠狠的打压了一次,现在背后支撑德国发展的德意志民主复兴党,相当一部分人从东德共产党中脱颖而出。如果不是凭着反难民和人人有工作的口号,凝聚大量的民心之后上台,他们根本不可能在选举中斗得过政治根基深厚的欧洲政治左翼势力。也正因为如此,克伦茨再上台之后更要速战速决,清除掉所有可能反对自己的政治势力,然后将棋子稳稳当当的插在共和国的内部之中。
“好吧,如果你真的要一直按照自己的标准,组建一个欧洲的大国联盟……难道不应该率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吗?让反苏的西欧带头与苏联缔结经济和政治合作联盟,放下对立成为欧洲的一统发展的组织。不觉得有些不切实际吗?”
希拉克善意提醒对方,虽然跟对方几十年来的宣传大相径庭,“西欧几十年来的宣传将苏联在民众眼中描述成邪恶的帝国,虽然他们已经失去了扩张的潜力,但是如果你要组建三国同盟的组织,就要考虑到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即便德国宣称这样宣称,还有你们欧盟内部的小弟们肯定不同意你的做法,所以不需要率先的解决掉那些头疼的问题吗?”
“这个是德国自己的分内事情,不需要法国方面担心,我们一向做好了准备。再说当年的法国和德国一样是世仇和死敌,现在不一样坐在同一个客厅里,谈论欧洲未来的发展吗?所有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敌变成盟友,并不是因为传统,而是因为利益。”
在政治家眼中,利益高于一切。
克伦茨的回答让希拉克感到意料之外。尤其是看到对方运筹掌握的模样,大国背后的内幕交易念头从他的脑海之中一闪而过。不过反正法国信奉独立自主的政策,他们背后的交易与自己无关。
正如他所言,一切都是利益问题而已。
不过法国方面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最根本的利益核心。
“就算德国和苏联愿意组建联盟,你凭什么认为,我会同意组建三国同盟这个建议?”
希拉克之前就说过,秉持的国策应该是独立自主,加入欧盟和成为地中海联盟主导都是因为有利可图,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看不出有哪些利益。
他盯着眼前的克伦茨,表情风轻云淡,期待着对方可以给出满意的答案。
“因为我们可以为欧洲提供石油贷款。依照现在的油价标准,这一笔贷款将会成为德国和法国度过经济危机处境的一张王牌。再加上之前苏联在地中海联盟上的出售阔绰,法国并不会不心动。”
石油是亚纳耶夫手中最好使用的王牌,尤其是在这个油价还在持续飙升的时代,还能做到事不关己的冷眼打量西欧的未来。
即便是到大崩盘的时候,亚纳耶夫也早已收手脱身,根本不需要担心最终的结果。
当年希特勒的政策除了掠夺犹太人的资本之外,还有就是发行债券和美国债务缓一口气。透支运算和高额贷款将德国逼到了奔溃的边缘。
德意志民主复兴党想要振兴低迷的经济,保证就业,就必须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并且扩张德国的军队实力,他并不介意德国挑起混乱局势然后大肆的倾销军火。
他不怕德国搞乱欧洲局势,就怕德国不敢动手。
东欧一乱,隐忍多年的苏联才有机会大刀阔斧的动手。现在的军事威慑和代理战争都只不过小打小闹而已,一旦乱到了危及边境安全问题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动手。
这是奥佳尔科夫元帅在退休前为亚纳耶夫埋下的最后一道计谋。从在局势有利的情况下扶持东德反对派,分割政权之后逼迫德国建立亲苏政府,然后怂恿德国扩张武装力量,刺激军工,拉动内需,等到最后尾大不掉的地步时,他将会成为欧洲的战争导火索。
“并不是德国愚蠢强行制造乱局,而是因为在债务危机的逼迫之下,上台的德意志民主复兴党为了挽救国家,必定会采取国家控制经济的政策,再加上我们提供的贷款,一切都顺水推舟的具备了先前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宁可冒着对方赖掉债务的态度来扶持德国的原因。让他成为欧洲混乱的引子,为我们寻求到格局改变的机会。”
如果不能让苏联从次级的二流走向准一流影响力的国家,亚纳耶夫在欧洲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就白费了。
“如果他们把债务抵赖掉的话,我们不是吃亏了?”
考虑到俄罗斯在另一条时间线上做过这种事,亚纳耶夫不禁担心历史会不会在欧洲重演。
“那亚纳耶夫总书记有办法改变,我们的战略空间处于一直被压缩的状态吗?如果有更好的破局方法,我想你也不会从执政之初一直困扰到现在吧?”
亚纳耶夫一直忘不了自己被奥加尔科夫反驳时所见到的眼神,仿佛一眼就能洞穿人心,“如果没有办法的话,这算是孤注一掷的赌博。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样利用法国来制裁对方,当初签订《汉堡条约》不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么?有这张保命的条约在手,即便是西欧反悔,我们也不用担心没有手段制裁德国。再说如果德国反悔,他们之后的债务问题就将成为雪上加霜的一枚筹码。”
雪上加霜?
等等。
1998年正好是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开始,如果德国真的反悔,那么预料到历史发展的亚纳耶夫会在这个时候敲诈到对方骨髓都不剩一点。
亚纳耶夫在驻柏林大使与克伦茨会面时所提出的要求,对方原封不动的全部转达到希拉克总统的耳朵里。()
本书来自
你们可是一直担任反苏政权的扛旗角色,突然来这么一出戏,到底要干嘛?
不过考虑一下德国背景,这种做法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德国内战之后,联邦德国势力已经被狠狠的打压了一次,现在背后支撑德国发展的德意志民主复兴党,相当一部分人从东德共产党中脱颖而出。如果不是凭着反难民和人人有工作的口号,凝聚大量的民心之后上台,他们根本不可能在选举中斗得过政治根基深厚的欧洲政治左翼势力。也正因为如此,克伦茨再上台之后更要速战速决,清除掉所有可能反对自己的政治势力,然后将棋子稳稳当当的插在共和国的内部之中。
“好吧,如果你真的要一直按照自己的标准,组建一个欧洲的大国联盟……难道不应该率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吗?让反苏的西欧带头与苏联缔结经济和政治合作联盟,放下对立成为欧洲的一统发展的组织。不觉得有些不切实际吗?”
希拉克善意提醒对方,虽然跟对方几十年来的宣传大相径庭,“西欧几十年来的宣传将苏联在民众眼中描述成邪恶的帝国,虽然他们已经失去了扩张的潜力,但是如果你要组建三国同盟的组织,就要考虑到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即便德国宣称这样宣称,还有你们欧盟内部的小弟们肯定不同意你的做法,所以不需要率先的解决掉那些头疼的问题吗?”
“这个是德国自己的分内事情,不需要法国方面担心,我们一向做好了准备。再说当年的法国和德国一样是世仇和死敌,现在不一样坐在同一个客厅里,谈论欧洲未来的发展吗?所有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敌变成盟友,并不是因为传统,而是因为利益。”
在政治家眼中,利益高于一切。
克伦茨的回答让希拉克感到意料之外。尤其是看到对方运筹掌握的模样,大国背后的内幕交易念头从他的脑海之中一闪而过。不过反正法国信奉独立自主的政策,他们背后的交易与自己无关。
正如他所言,一切都是利益问题而已。
不过法国方面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最根本的利益核心。
“就算德国和苏联愿意组建联盟,你凭什么认为,我会同意组建三国同盟这个建议?”
希拉克之前就说过,秉持的国策应该是独立自主,加入欧盟和成为地中海联盟主导都是因为有利可图,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看不出有哪些利益。
他盯着眼前的克伦茨,表情风轻云淡,期待着对方可以给出满意的答案。
“因为我们可以为欧洲提供石油贷款。依照现在的油价标准,这一笔贷款将会成为德国和法国度过经济危机处境的一张王牌。再加上之前苏联在地中海联盟上的出售阔绰,法国并不会不心动。”
石油是亚纳耶夫手中最好使用的王牌,尤其是在这个油价还在持续飙升的时代,还能做到事不关己的冷眼打量西欧的未来。
即便是到大崩盘的时候,亚纳耶夫也早已收手脱身,根本不需要担心最终的结果。
当年希特勒的政策除了掠夺犹太人的资本之外,还有就是发行债券和美国债务缓一口气。透支运算和高额贷款将德国逼到了奔溃的边缘。
德意志民主复兴党想要振兴低迷的经济,保证就业,就必须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并且扩张德国的军队实力,他并不介意德国挑起混乱局势然后大肆的倾销军火。
他不怕德国搞乱欧洲局势,就怕德国不敢动手。
东欧一乱,隐忍多年的苏联才有机会大刀阔斧的动手。现在的军事威慑和代理战争都只不过小打小闹而已,一旦乱到了危及边境安全问题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动手。
这是奥佳尔科夫元帅在退休前为亚纳耶夫埋下的最后一道计谋。从在局势有利的情况下扶持东德反对派,分割政权之后逼迫德国建立亲苏政府,然后怂恿德国扩张武装力量,刺激军工,拉动内需,等到最后尾大不掉的地步时,他将会成为欧洲的战争导火索。
“并不是德国愚蠢强行制造乱局,而是因为在债务危机的逼迫之下,上台的德意志民主复兴党为了挽救国家,必定会采取国家控制经济的政策,再加上我们提供的贷款,一切都顺水推舟的具备了先前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宁可冒着对方赖掉债务的态度来扶持德国的原因。让他成为欧洲混乱的引子,为我们寻求到格局改变的机会。”
如果不能让苏联从次级的二流走向准一流影响力的国家,亚纳耶夫在欧洲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就白费了。
“如果他们把债务抵赖掉的话,我们不是吃亏了?”
考虑到俄罗斯在另一条时间线上做过这种事,亚纳耶夫不禁担心历史会不会在欧洲重演。
“那亚纳耶夫总书记有办法改变,我们的战略空间处于一直被压缩的状态吗?如果有更好的破局方法,我想你也不会从执政之初一直困扰到现在吧?”
亚纳耶夫一直忘不了自己被奥加尔科夫反驳时所见到的眼神,仿佛一眼就能洞穿人心,“如果没有办法的话,这算是孤注一掷的赌博。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样利用法国来制裁对方,当初签订《汉堡条约》不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么?有这张保命的条约在手,即便是西欧反悔,我们也不用担心没有手段制裁德国。再说如果德国反悔,他们之后的债务问题就将成为雪上加霜的一枚筹码。”
雪上加霜?
等等。
1998年正好是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开始,如果德国真的反悔,那么预料到历史发展的亚纳耶夫会在这个时候敲诈到对方骨髓都不剩一点。
亚纳耶夫在驻柏林大使与克伦茨会面时所提出的要求,对方原封不动的全部转达到希拉克总统的耳朵里。()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