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历史的一刻
1644年3月1日
李自成一如历史上记载所样,入京后先是安抚了一番城中的百姓,接着为了补充军饷,放纵士兵搜刮大臣王公贵族的家,将所抄没的金银财宝充作军饷。
接着又派出几百人前往山海关劝降,其实吴三桂是早有投诚之意,一直没有主动去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手里掌握着大明目前来说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关宁军。
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一点也不低于八旗军,要不然后来,吴三桂的部队也不能一直从北打到南,被封为平西王。
就是这样一支军队统帅,他怎么可能会和其他总兵一样,贸然选择投诚,即使要投诚也要达到自己的心里要求。
不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派人抓起了吴三桂的家人,而且把他们杀了,这让吴三桂非常愤怒,劝降的人还没到就直接派出人对李自成的人进行伏击。
面对这种情况,李自成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原本只是想威慑一下吴三桂让其投诚,没想到对方居然这么顽抗,甚至做好了与他一战的准备。
历史上写吴三桂与李自成开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陈圆圆,但真实的原因其实主要还是李自成将吴三桂的家人杀害,所以双方刀兵相见,最后吴三桂引后金军入关。
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增加可看性,所以被人给故意加以点缀。
不过现在双方肯定是会发生一场大战,这场大战的最终结局是李自成败走,最后还死在了回去的路上,那张龙椅还没坐热就已经死了,相比于和他一样的张献忠相比,那就要聪明的多了,老实的待在四川不出来。
李自成几十万大军来攻,吴三桂的关宁军虽勇,但也对抗不了那么多人。为了应对李自成,他与多尔衮进行了接触,一直关注中原事态发展的多尔衮,也在近期与吴三桂有过接触。
原本就对鹿鼎中原有很大野心的多尔衮,知道李自成与吴三桂是不可能在一起了,所以派出了人接触,希望双方合作。把李自成击退,而后金入主中原。对吴三桂的封赏也是非常高。
吴三桂本就投诚之意,加上多尔衮给出的高官厚禄,吴三桂终于在李自成来攻打时做出了选择,开关放后金的军队进来一同抵抗。
多尔衮是一位久经战阵的老将,在加上关宁军的战斗力和八旗组建在一起,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不是李自成这种完全依靠农民充数的军队所能比拟的,甚至可以说完全虐他数倍。
两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加在一起,战斗力自然是更上一层楼。历史的轨迹就是那么惊人的相似,即使你在怎么改变,很多事情还是会照着同样的轨道发展。
李自成败走,多尔衮率领大军迅速入京,顺治在那座百年皇城里举行了登基仪式,一切都照着历史发展。
这让南方的大明官员还没回过神,这皇帝就换了人。接着南方也开始上演了一出争夺皇位的闹剧,鲁王,唐王,等在自己的支持者下登基,继承大统,各自宣布自己是正统。
他们的使者前往还没有陷落的城市。开始招揽各地的官员,像两广这样的重地,沈犹龙又是老臣,自然是各方所极力拉拢的对象,纷纷邀请他们前往自己的地方上任,共同商讨驱除鞑虏的大策。
当然他们一边招揽也不忘记一边谩骂吴三桂这个汉奸,有负皇恩。愧对先皇,但不管怎么骂,人家就是活的好好的,而且还没有一点事情,后金对他更是礼遇有加,即使以前双方闹过矛盾也不要紧。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多尔衮这个人是顾全大局有王者风范的人,用好了吴三桂可以说对于后金统治中原至关重要。
光凭后金的八旗军想要守住那么大片的江山是不可能的,而且南方还有几十万残明的力量,这些军队就是战斗力在不怎么样,但也至少能抗衡八旗一阵,八旗总共才十几万人,能耗多久。
所以利用汉人统治汉人才是关键,后金的将领喜欢看三国演义,打战基本上抱着三国来打,处理政务也自然会想到里面的一些典故,其中诸葛亮七擒七纵是多尔衮最为喜欢的。
虽然对吴三桂没有这么做,但至少也算是大方,抛弃了前嫌,重要吴三桂让其带兵。
吴三桂当然也要为新主子递上投名状,后金入关了,他的关宁军也就可以腾出手来,继续开始了征伐。
南方各派还在为谁是正统打的火热之时,而入主中原的后金已经在加快北方的控制,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一统天下。
几位先后登基的皇帝,都派人来劝沈犹龙加入自己这方,此时他的新军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形成战斗力,但至少在两广的地界沈犹龙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得到了当地的官员和士绅的支持。
如果他能加入可以说就能迅速的让自己一方实力壮大,沈犹龙在江南一代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加上他和澳洲人有过来往,都知道他能从澳洲人那里弄来钱,新朝廷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有了这层关系在,拉拢沈犹龙就更有必要了,不过张天文给他的建议是静观其变,一旦他加入了任何一方其实对于他来说都不会有太多的好处,毕竟他不是最先支持者,而且也不可能成为权力的话语者。
有了张天文的提醒,沈犹龙对于这些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私底下澳洲人给他透露,桂王朱由榔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要想继续保持现在的地位,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支持者,一个完全是自己扶持上位的皇帝才能给予他最大的利益。
沈犹龙虽然对于利益不重视,但对于名留青史却是异常在乎,而且这是一个不错的好机会,所以他必须把握住,就在几方势力派出代表与他谈的时候,他也派出亲信前往桂王的驻地与之磋商。(未完待续。)
p
李自成一如历史上记载所样,入京后先是安抚了一番城中的百姓,接着为了补充军饷,放纵士兵搜刮大臣王公贵族的家,将所抄没的金银财宝充作军饷。
接着又派出几百人前往山海关劝降,其实吴三桂是早有投诚之意,一直没有主动去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手里掌握着大明目前来说最具战斗力的部队,关宁军。
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一点也不低于八旗军,要不然后来,吴三桂的部队也不能一直从北打到南,被封为平西王。
就是这样一支军队统帅,他怎么可能会和其他总兵一样,贸然选择投诚,即使要投诚也要达到自己的心里要求。
不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派人抓起了吴三桂的家人,而且把他们杀了,这让吴三桂非常愤怒,劝降的人还没到就直接派出人对李自成的人进行伏击。
面对这种情况,李自成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原本只是想威慑一下吴三桂让其投诚,没想到对方居然这么顽抗,甚至做好了与他一战的准备。
历史上写吴三桂与李自成开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陈圆圆,但真实的原因其实主要还是李自成将吴三桂的家人杀害,所以双方刀兵相见,最后吴三桂引后金军入关。
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增加可看性,所以被人给故意加以点缀。
不过现在双方肯定是会发生一场大战,这场大战的最终结局是李自成败走,最后还死在了回去的路上,那张龙椅还没坐热就已经死了,相比于和他一样的张献忠相比,那就要聪明的多了,老实的待在四川不出来。
李自成几十万大军来攻,吴三桂的关宁军虽勇,但也对抗不了那么多人。为了应对李自成,他与多尔衮进行了接触,一直关注中原事态发展的多尔衮,也在近期与吴三桂有过接触。
原本就对鹿鼎中原有很大野心的多尔衮,知道李自成与吴三桂是不可能在一起了,所以派出了人接触,希望双方合作。把李自成击退,而后金入主中原。对吴三桂的封赏也是非常高。
吴三桂本就投诚之意,加上多尔衮给出的高官厚禄,吴三桂终于在李自成来攻打时做出了选择,开关放后金的军队进来一同抵抗。
多尔衮是一位久经战阵的老将,在加上关宁军的战斗力和八旗组建在一起,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不是李自成这种完全依靠农民充数的军队所能比拟的,甚至可以说完全虐他数倍。
两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加在一起,战斗力自然是更上一层楼。历史的轨迹就是那么惊人的相似,即使你在怎么改变,很多事情还是会照着同样的轨道发展。
李自成败走,多尔衮率领大军迅速入京,顺治在那座百年皇城里举行了登基仪式,一切都照着历史发展。
这让南方的大明官员还没回过神,这皇帝就换了人。接着南方也开始上演了一出争夺皇位的闹剧,鲁王,唐王,等在自己的支持者下登基,继承大统,各自宣布自己是正统。
他们的使者前往还没有陷落的城市。开始招揽各地的官员,像两广这样的重地,沈犹龙又是老臣,自然是各方所极力拉拢的对象,纷纷邀请他们前往自己的地方上任,共同商讨驱除鞑虏的大策。
当然他们一边招揽也不忘记一边谩骂吴三桂这个汉奸,有负皇恩。愧对先皇,但不管怎么骂,人家就是活的好好的,而且还没有一点事情,后金对他更是礼遇有加,即使以前双方闹过矛盾也不要紧。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多尔衮这个人是顾全大局有王者风范的人,用好了吴三桂可以说对于后金统治中原至关重要。
光凭后金的八旗军想要守住那么大片的江山是不可能的,而且南方还有几十万残明的力量,这些军队就是战斗力在不怎么样,但也至少能抗衡八旗一阵,八旗总共才十几万人,能耗多久。
所以利用汉人统治汉人才是关键,后金的将领喜欢看三国演义,打战基本上抱着三国来打,处理政务也自然会想到里面的一些典故,其中诸葛亮七擒七纵是多尔衮最为喜欢的。
虽然对吴三桂没有这么做,但至少也算是大方,抛弃了前嫌,重要吴三桂让其带兵。
吴三桂当然也要为新主子递上投名状,后金入关了,他的关宁军也就可以腾出手来,继续开始了征伐。
南方各派还在为谁是正统打的火热之时,而入主中原的后金已经在加快北方的控制,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一统天下。
几位先后登基的皇帝,都派人来劝沈犹龙加入自己这方,此时他的新军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形成战斗力,但至少在两广的地界沈犹龙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得到了当地的官员和士绅的支持。
如果他能加入可以说就能迅速的让自己一方实力壮大,沈犹龙在江南一代的影响力非常大,在加上他和澳洲人有过来往,都知道他能从澳洲人那里弄来钱,新朝廷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有了这层关系在,拉拢沈犹龙就更有必要了,不过张天文给他的建议是静观其变,一旦他加入了任何一方其实对于他来说都不会有太多的好处,毕竟他不是最先支持者,而且也不可能成为权力的话语者。
有了张天文的提醒,沈犹龙对于这些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免疫力,私底下澳洲人给他透露,桂王朱由榔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要想继续保持现在的地位,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支持者,一个完全是自己扶持上位的皇帝才能给予他最大的利益。
沈犹龙虽然对于利益不重视,但对于名留青史却是异常在乎,而且这是一个不错的好机会,所以他必须把握住,就在几方势力派出代表与他谈的时候,他也派出亲信前往桂王的驻地与之磋商。(未完待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