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文丑的愿
如此这般,赵云、荀彧走了一路,为文丑宣扬了一路的威德。△,为了能更好地扬威宣德,他们在入夜后即停下了行军,就地露营歇息,待到天亮,乡人们从家里出来后才接着继续行军。
次日下午,将至元氏县,遥已可见元氏县城。
赵云命部队稍停,把各部、曲的营将召集过来,令他们重整队伍,以能以最佳的姿态出现在元氏县民的面前。诸将得令,各自归回本队去整顿部曲,大胜之后,诸将均兴高采烈,唯李典面有不怿,悻悻然的。赵云与他亲若兄弟,见他不快,因便单独留他询问,问他怎么了。
李典不肯说。赵云了解李典的脾姓,知他必是遇到了什么事儿,固问之,李典见推脱不掉,只好回答说道:“我有一短处落在李宣的手里,我私下请他毋对外言,他却默不作答日前击贼,李宣阵斩左须,待回入城中,文君必会召他去见,我恐怕他会将我短处告诉文君,所以为此担忧。……,阿兄,要不你再去给他说说?让他谨慎毋言!”
他这话没头没尾,赵云莫名其妙,待问清楚了前因后果,正色对李典说道:“大丈夫坦荡磊落,既然有错,改了就是,何必为此担忧呢?你更不该私下对李宣说那些话!他劝谏你的内容很对,要非他之劝谏,你险些铸下大错!你应该感谢他。此子是个人才。
“这……。”李典吞吞吐吐,说道,“我知中尉必不会因此怪罪於我,可这次是我初掌一部之兵,头一回带这么多的兵卒担负主攻之责,若是被中尉知道我险铸大错。我怕以后会……。”
他却是担忧以后会得不到文丑的重用,再不能担当主攻之责。
赵云怫然不悦,说道:“曼城,大丈夫岂可如此行事?李宣使你免铸大错,你本当报之,不报。是不义。我等是中尉的部曲,李宣有功,自当报与中尉,不报,是不忠。隐李宣之功,瞒其才而不举荐,是不忠不义。不忠不义的人怎么能立於世间、为大丈夫?你我情逾骨肉,故此我方劝你将此事主动上报、举荐李宣。既然你不愿意,那便就算了。我会告诉中尉的。”
听得赵云此言,李典连忙改口说道:“阿兄莫要动怒!典知道错了。等回到城中,我就将此事报与文君、荐举李宣。”
赵云转怒为喜,说道:“这才对嘛!”
重整过队伍,刘庆带部居前,董直压阵,赵云、荀彧、李典、典韦等率部行在其中,辎车在外。精卒在内,数千人旗帜鲜明。耀武扬威行至元氏县外。
赵云等率部出兵时,除李瑾等寥寥数人,满县吏民不知,今见其军归,初以为是贼,后知是胜军凯旋。沿途的乡人奔走相告,观者如堵。元氏数败,如李瑾所言,前数月尝一日三惊,文丑至未及一月而竟获大胜。杀贼“数千”,缴获二十余车,县民雀跃欢呼。
——1,葵菹。
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可防荒俭”,两汉学童的识字书《急救篇》列菜名十三,均以此菜居首,可见其地位,“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少”。菹,腌菜。葵菹就是咸干菜。
赵云在昨天获胜后就遣快马回元氏送捷报给文丑了,文丑转告与李瑾知晓,李瑾欢喜无限,当即就对文丑说:“等子龙文若凯旋,我将与中尉共同出县迎之”不过却被文丑辞绝了文丑对他说到道:“公为相君,千金之躯,小人侥幸获得小胜,怎能劳相君玉趾亲迎?”
文丑很谦虚,尽管部曲打了个胜仗,却不骄不傲,说这只是“小人物侥幸取得了一场小胜”罢了他这样的谦冲自牧,李瑾越欢喜,更加坚持要亲自出县迎接。
文丑於是又说道:“国中贼寇满溢,遍布山谷,赵云荀彧所败之仅是其中一股,而且还不是最大的一支郡北山中有名王当者,众至近万,又有名黄髯者,众亦近千,其余种种股股,恐怕不下数十相君如果亲自出迎子龙文若,也许会被他们小看,以为我郡中无人,以至子龙文若只是取得了一场小小的胜利而却就劳动相君亲迎!传出去,恐涨贼骄恣之势
“再则,《秋外传》云:‘先王耀德不观兵’太平时需耀德,乱时更需耀德今战乱方罢,国内不定,县乡纷乱,民多狐疑,林有聚集之贼,野藏不轨之徒,当此之时,非忠孝礼乐不能定之,贞窃以为,相君眼下应当以德为重,远兵事,崇教养善,如此,国将不治而化”
《秋外传》即《国语》汉人视《国语》为《左传》的外传,而《左传》又被汉人视为是解释《秋》的一本书,所以《国语》又被名为《秋外传》
李瑾是个纯儒,很赞同文丑的话,深以为然,当下欣然纳谏,抚着胡须说道:“中尉所言甚是!好,那我就不出城迎接子龙文若了中尉不但多谋善战,而且崇教敬德,真伟士也!常山国有中尉,实在是常山国的幸事啊那么从今以后,兵事就多多依托中尉了耀德有我,扬威有君,郡中盗贼虽多,不难平也;国民虽然狐疑,不难安也”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
文丑也是开心喜笑
一国之中,虽然中尉掌武职,但国相才是最高的长吏
汉初,国相的地位极高,乃至秩中二千石,系金蝇位在郡守之上,直到吴楚反后才改为二千石,系银蝇又在前汉元帝初元三年,朝廷下诏书,明令“诸侯相位在郡守下”,其在帝国高级官吏中的排次方才落到了郡守之下,不过这却都是为了杀诸侯王的气焰,是为了避免再出现诸侯王造反的事情,与国相在国中的权力无关在国中,国相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王国里二千石的官吏共有两个,一个国相,一个傅,“傅当导王以善,礼如师不臣也”,位虽尊崇却无实权,不得参与国政,国中一切政务悉归国相,总纲纪,统众官,无所不包,必要时有典兵之权,实际拥有国中的一切权力,并对诸侯王实行监督(未完待续。)u
</br>
次日下午,将至元氏县,遥已可见元氏县城。
赵云命部队稍停,把各部、曲的营将召集过来,令他们重整队伍,以能以最佳的姿态出现在元氏县民的面前。诸将得令,各自归回本队去整顿部曲,大胜之后,诸将均兴高采烈,唯李典面有不怿,悻悻然的。赵云与他亲若兄弟,见他不快,因便单独留他询问,问他怎么了。
李典不肯说。赵云了解李典的脾姓,知他必是遇到了什么事儿,固问之,李典见推脱不掉,只好回答说道:“我有一短处落在李宣的手里,我私下请他毋对外言,他却默不作答日前击贼,李宣阵斩左须,待回入城中,文君必会召他去见,我恐怕他会将我短处告诉文君,所以为此担忧。……,阿兄,要不你再去给他说说?让他谨慎毋言!”
他这话没头没尾,赵云莫名其妙,待问清楚了前因后果,正色对李典说道:“大丈夫坦荡磊落,既然有错,改了就是,何必为此担忧呢?你更不该私下对李宣说那些话!他劝谏你的内容很对,要非他之劝谏,你险些铸下大错!你应该感谢他。此子是个人才。
“这……。”李典吞吞吐吐,说道,“我知中尉必不会因此怪罪於我,可这次是我初掌一部之兵,头一回带这么多的兵卒担负主攻之责,若是被中尉知道我险铸大错。我怕以后会……。”
他却是担忧以后会得不到文丑的重用,再不能担当主攻之责。
赵云怫然不悦,说道:“曼城,大丈夫岂可如此行事?李宣使你免铸大错,你本当报之,不报。是不义。我等是中尉的部曲,李宣有功,自当报与中尉,不报,是不忠。隐李宣之功,瞒其才而不举荐,是不忠不义。不忠不义的人怎么能立於世间、为大丈夫?你我情逾骨肉,故此我方劝你将此事主动上报、举荐李宣。既然你不愿意,那便就算了。我会告诉中尉的。”
听得赵云此言,李典连忙改口说道:“阿兄莫要动怒!典知道错了。等回到城中,我就将此事报与文君、荐举李宣。”
赵云转怒为喜,说道:“这才对嘛!”
重整过队伍,刘庆带部居前,董直压阵,赵云、荀彧、李典、典韦等率部行在其中,辎车在外。精卒在内,数千人旗帜鲜明。耀武扬威行至元氏县外。
赵云等率部出兵时,除李瑾等寥寥数人,满县吏民不知,今见其军归,初以为是贼,后知是胜军凯旋。沿途的乡人奔走相告,观者如堵。元氏数败,如李瑾所言,前数月尝一日三惊,文丑至未及一月而竟获大胜。杀贼“数千”,缴获二十余车,县民雀跃欢呼。
——1,葵菹。
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可防荒俭”,两汉学童的识字书《急救篇》列菜名十三,均以此菜居首,可见其地位,“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少”。菹,腌菜。葵菹就是咸干菜。
赵云在昨天获胜后就遣快马回元氏送捷报给文丑了,文丑转告与李瑾知晓,李瑾欢喜无限,当即就对文丑说:“等子龙文若凯旋,我将与中尉共同出县迎之”不过却被文丑辞绝了文丑对他说到道:“公为相君,千金之躯,小人侥幸获得小胜,怎能劳相君玉趾亲迎?”
文丑很谦虚,尽管部曲打了个胜仗,却不骄不傲,说这只是“小人物侥幸取得了一场小胜”罢了他这样的谦冲自牧,李瑾越欢喜,更加坚持要亲自出县迎接。
文丑於是又说道:“国中贼寇满溢,遍布山谷,赵云荀彧所败之仅是其中一股,而且还不是最大的一支郡北山中有名王当者,众至近万,又有名黄髯者,众亦近千,其余种种股股,恐怕不下数十相君如果亲自出迎子龙文若,也许会被他们小看,以为我郡中无人,以至子龙文若只是取得了一场小小的胜利而却就劳动相君亲迎!传出去,恐涨贼骄恣之势
“再则,《秋外传》云:‘先王耀德不观兵’太平时需耀德,乱时更需耀德今战乱方罢,国内不定,县乡纷乱,民多狐疑,林有聚集之贼,野藏不轨之徒,当此之时,非忠孝礼乐不能定之,贞窃以为,相君眼下应当以德为重,远兵事,崇教养善,如此,国将不治而化”
《秋外传》即《国语》汉人视《国语》为《左传》的外传,而《左传》又被汉人视为是解释《秋》的一本书,所以《国语》又被名为《秋外传》
李瑾是个纯儒,很赞同文丑的话,深以为然,当下欣然纳谏,抚着胡须说道:“中尉所言甚是!好,那我就不出城迎接子龙文若了中尉不但多谋善战,而且崇教敬德,真伟士也!常山国有中尉,实在是常山国的幸事啊那么从今以后,兵事就多多依托中尉了耀德有我,扬威有君,郡中盗贼虽多,不难平也;国民虽然狐疑,不难安也”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
文丑也是开心喜笑
一国之中,虽然中尉掌武职,但国相才是最高的长吏
汉初,国相的地位极高,乃至秩中二千石,系金蝇位在郡守之上,直到吴楚反后才改为二千石,系银蝇又在前汉元帝初元三年,朝廷下诏书,明令“诸侯相位在郡守下”,其在帝国高级官吏中的排次方才落到了郡守之下,不过这却都是为了杀诸侯王的气焰,是为了避免再出现诸侯王造反的事情,与国相在国中的权力无关在国中,国相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王国里二千石的官吏共有两个,一个国相,一个傅,“傅当导王以善,礼如师不臣也”,位虽尊崇却无实权,不得参与国政,国中一切政务悉归国相,总纲纪,统众官,无所不包,必要时有典兵之权,实际拥有国中的一切权力,并对诸侯王实行监督(未完待续。)u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