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大风起兮(六)
宇文虚中差点跳起来,朝中恐怕只有他知道女真人的强悍,怎么女真人又来了来了!要是河东,河北有一路军大败,那么杨凌现在在汴梁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当下宇文虚中就下意识的道:“如何不将大军调回来,以固汴梁根本,避开女真军兵锋?”
杨凌一笑:“那就敞开边关大门,恭迎女真鞑子入内?我这基业,是打出来的,可不是逃出来的。”
宇文虚中一窒,就去看李邦彦,想从他那里找些支持,却发现李邦彦不动声色,还举起杯子在慢饮,一副早就知道这个消息的模样。
果然杨凌也问了一句:“李大夫早已得知?”
李邦彦笑笑:“上到政事堂诸公,下至斗食小吏,此刻汴梁怕都知道了罢,学生就是再懒于打听这汴梁风雨,也逃不过去。如何能不知晓?”
杨凌笑骂一句:“在这汴梁,真是到处漏风,什么秘密也保不住!”
宇文虚中忍不住道:“既然如此,将一路强军调回来以镇都门,以慑不臣,岂不是最方便不过?何苦要让韩岳两位将军与女真鞑子硬碰硬?”既然身处这个团体,又为女真心腹。虽然杨凌一副好战模样,听不得让自家军马后撤以避兵锋,但忠言逆耳,总得有人说出来!
李邦彦一笑给同僚解释:“晋王震慑天下,就是靠着兵威,要是大军遇敌则避,这架子就倒了,还不知道多少人要生出心思,这口子是开不得的,而且河东要隘,居高临下,有强兵在外,互为援应,就算有人在汴梁与晋王为敌,也得忌惮晋王有退路,就不敢轻易动手,不必说河东河北都有一定的地利,乃形胜之地,要是轻易撤军,除了黄河天堑,再无凭借,况且河东还牵制着西军,两眼就活,一眼则死,退回汴梁困守方寸之地,外有强敌,内则人心叵测,不败待何?”
说到这种战略布局,宇文虚中就哑口言了,可是心下还是不服,这等了不得的变故,怎么你李邦彦还是一副云淡风清的模样?总得想办法应付才是!想来想去,最好办法,自然就是杨凌率领大军,赴援河北或者河东,坐镇主持一切。
杨凌有不败威名,亲至之后将士有效死之心,和女真鞑子自然有得打,可是话又说回来,现在汴梁这个模样,杨凌如何离得开?就算自家,也明白不知道有多少人盼着杨凌离开汴梁,好将汴梁中枢的天翻过来!
如果没有了掌握中枢的名份大义,没了汴梁的财货物资支撑,杨凌纵然保住两路大军,又能支撑多久?这当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宇文虚中想说什么,却觉得什么也说不出口,最后只能在心里面颓然长叹一口气,现下晋王这个团体的风光富贵,难道就只是一场春梦而已?
庭院当中安安静静,月影如水,在台阶上轻轻流动,偶尔传来黑云都甲士巡视的脚步声和甲叶轻轻碰撞的声响,原来清雅幽静的庭院就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提醒着人们这是有宋以来未曾有过的权臣所在之所。
花厅当中,三人对视,杨凌和李邦彦都是面色平静如水,而宇文虚中的神色却是红一阵白一阵,几次想说什么,都是颓然而止,桌上古董羹的竹炭早已烧完,一锅上好的羹汤,渐渐就没了热气。
远处太上所居的庭院,偶尔有钧容直的乐声响起,直上夜空当中,也许在整个汴梁,此时此刻,在军情传来之后,只有赵佶才能放开胸怀好好享乐罢,不知道过了多久,李邦彦才轻轻开口:“大王,你动不动?”
杨凌嗯了一声,摇摇头:“不动。”
李邦彦继续问下去:“韩岳可恃?”
杨凌点头:“几百女真鞑子犯境而已,若是韩岳两人连这个都不能对付,我也白从军伍中将两人拣拔出来了,我信他们。”
宇文虚中左望望右望望,杨凌李邦彦说的话每个字他都听得明白,似乎就是杨凌暂时不对北地事有所动作,只是在汴梁静观,可是汴梁中人和天底下杨凌的敌人,难道就能让杨凌好端端的在汴梁安坐?
两支大军,各自应对女真宗翰和宗望军团,韩岳二将就能独力应对灭辽的女真强敌?他苦恼得直想叹气,原来以为在杨凌幕中,理理财管管账,日子安闲,倒也过得,现下风光是风光了,今后也是最快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报复,但是这凶险处却远过从前何止百倍?**有所得,必有所失,真不知道晋王这一路走来,爬到如今地位,是如何熬过来的!
李邦彦却还不肯放过杨凌,又最后逼问了一句:“若女真势大,韩岳应付不得,则晋王当如何?”
宇文虚中精神一振,盯着杨凌,这也是他最关心的,杨凌始终要站住边关,不肯将大军撤回汴梁,万一神策军守不住河东,晋阳军守不住河北,甚或只要一路遭致败绩,则杨凌该当如何应对?这可关系到自家所在这个团体的生死存亡!
杨凌默然半晌不语,慢慢伸手拿起面前酒盏,半杯残酒已然冰冷,他也不喝,只是拿在手里把玩,看着酒液在盏中轻轻晃动,在灯火下显出琥珀般的色彩——晋王家宴用酒,也是一等一的好酒。
杨凌缓缓的道,“曾经杨某人看过一部杂谈异事,里面讲到了一个国度,那个国度叫做大明,祖训曰,‘有明一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杨凌缓缓的向两位智囊讲道那个叫做大明的故事……
如果去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刺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绝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
没错,你多半知道朱元璋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么英明,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么的“荒唐”……
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世界上所有历史超过了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也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暂时的,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
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明朝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后来则迁都北京,迁都的目的,则是为了“天子守国门”。?
而从明英宗开始再到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则是国难临头也没有舍弃皇都自己逃跑,这正是“君王死社稷”。?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很多人总是认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耻大辱,也是无能的表现,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汉高祖最后的解决方案,则是由汉朝去给单于的阏氏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一举打败了蒙古,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
“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与唐朝相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唐军兵败阿拉伯于中亚怛罗斯之后,加上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唐朝就从此一蹶不振。?
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而明朝却从未有过这种例子,永乐大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而即使是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当时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置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皇逃离北京避难和清廷末代皇帝溥仪,苟且偷生向侵略者认贼作父的举动,绝对是天壤之别。?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而宣统帝溥仪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
不管在什么时候,从开国到亡国,有明一朝,壮哉,烈哉!
杨凌语速猛地提了起来,“所以,即便韩岳不足凭,本王亦会率麾下虎贲,与鞑虏不死不休,同汉家衣冠共存亡,若违此誓,如同此案!”
宝剑出鞘,杨凌对着桌案一剑斩下……
在原来杨凌南门旧别业之内,赵佶正散着发髻,坐在上首席间,摇头晃脑的看着座下几个舞姬的舞姿,那些宫廷供奉们弦乐嘈嘈切切,正卖力的伴奏着,廊下还有诸般杂耍,百舌,相扑艺人,正在恭谨等候,准备次第上前给这位退位太上的中年男子表演。
连同在赵佶身边伺候的内使宫娥们,廊前阶下,人头黑压压的一片,赵佶说是退位养静修道,结果连日常功课都不做了,反而加倍的放浪形骸起来,每日里都是这般醉生梦死的过后,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等到一曲奏罢,舞姬敛容下拜。
赵佶击掌大声喝彩:“好好好!色足娱人,乐足娱耳,梁师成,重重的赏!”
在赵佶身侧不远处,正站在弓腰曲辈的梁师成,本来这个老太监保养极佳,现在看起来却明显见老了,脊背都驼了下去,没了当年隐相的威风气度,看起来倒像是是个满脸苦色的老媪,梁师成虽然得罪杨凌甚深,不过对着一个已然无权无势的老太监,杨凌也懒得赶尽杀绝,就将他丢在赵佶身边让他继续伺候老主子。
听到赵佶吩咐,他疾趋向前,在赵佶耳边低声道:“圣人,昨日也是这些舞姬,这些乐师。赏得已经颇不少了,今日是不是……”
赵佶一怔,突然重重掀翻面前几案,轰隆一声,吓得乐师舞姬们都是浑身一震,赵佶冲着梁师成怒道:“就是朕不在大位,也是当今太上!连这点事情也要勒与朕么?去寻那晋王说,他既然应奉与朕,朕也什么都许他了,难道连日子也过不得了么?”
赵佶声音极大,屋内舞姬乐师全都吓得拜倒,浑身瑟瑟发抖,头也不敢抬!
杨凌一笑:“那就敞开边关大门,恭迎女真鞑子入内?我这基业,是打出来的,可不是逃出来的。”
宇文虚中一窒,就去看李邦彦,想从他那里找些支持,却发现李邦彦不动声色,还举起杯子在慢饮,一副早就知道这个消息的模样。
果然杨凌也问了一句:“李大夫早已得知?”
李邦彦笑笑:“上到政事堂诸公,下至斗食小吏,此刻汴梁怕都知道了罢,学生就是再懒于打听这汴梁风雨,也逃不过去。如何能不知晓?”
杨凌笑骂一句:“在这汴梁,真是到处漏风,什么秘密也保不住!”
宇文虚中忍不住道:“既然如此,将一路强军调回来以镇都门,以慑不臣,岂不是最方便不过?何苦要让韩岳两位将军与女真鞑子硬碰硬?”既然身处这个团体,又为女真心腹。虽然杨凌一副好战模样,听不得让自家军马后撤以避兵锋,但忠言逆耳,总得有人说出来!
李邦彦一笑给同僚解释:“晋王震慑天下,就是靠着兵威,要是大军遇敌则避,这架子就倒了,还不知道多少人要生出心思,这口子是开不得的,而且河东要隘,居高临下,有强兵在外,互为援应,就算有人在汴梁与晋王为敌,也得忌惮晋王有退路,就不敢轻易动手,不必说河东河北都有一定的地利,乃形胜之地,要是轻易撤军,除了黄河天堑,再无凭借,况且河东还牵制着西军,两眼就活,一眼则死,退回汴梁困守方寸之地,外有强敌,内则人心叵测,不败待何?”
说到这种战略布局,宇文虚中就哑口言了,可是心下还是不服,这等了不得的变故,怎么你李邦彦还是一副云淡风清的模样?总得想办法应付才是!想来想去,最好办法,自然就是杨凌率领大军,赴援河北或者河东,坐镇主持一切。
杨凌有不败威名,亲至之后将士有效死之心,和女真鞑子自然有得打,可是话又说回来,现在汴梁这个模样,杨凌如何离得开?就算自家,也明白不知道有多少人盼着杨凌离开汴梁,好将汴梁中枢的天翻过来!
如果没有了掌握中枢的名份大义,没了汴梁的财货物资支撑,杨凌纵然保住两路大军,又能支撑多久?这当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宇文虚中想说什么,却觉得什么也说不出口,最后只能在心里面颓然长叹一口气,现下晋王这个团体的风光富贵,难道就只是一场春梦而已?
庭院当中安安静静,月影如水,在台阶上轻轻流动,偶尔传来黑云都甲士巡视的脚步声和甲叶轻轻碰撞的声响,原来清雅幽静的庭院就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提醒着人们这是有宋以来未曾有过的权臣所在之所。
花厅当中,三人对视,杨凌和李邦彦都是面色平静如水,而宇文虚中的神色却是红一阵白一阵,几次想说什么,都是颓然而止,桌上古董羹的竹炭早已烧完,一锅上好的羹汤,渐渐就没了热气。
远处太上所居的庭院,偶尔有钧容直的乐声响起,直上夜空当中,也许在整个汴梁,此时此刻,在军情传来之后,只有赵佶才能放开胸怀好好享乐罢,不知道过了多久,李邦彦才轻轻开口:“大王,你动不动?”
杨凌嗯了一声,摇摇头:“不动。”
李邦彦继续问下去:“韩岳可恃?”
杨凌点头:“几百女真鞑子犯境而已,若是韩岳两人连这个都不能对付,我也白从军伍中将两人拣拔出来了,我信他们。”
宇文虚中左望望右望望,杨凌李邦彦说的话每个字他都听得明白,似乎就是杨凌暂时不对北地事有所动作,只是在汴梁静观,可是汴梁中人和天底下杨凌的敌人,难道就能让杨凌好端端的在汴梁安坐?
两支大军,各自应对女真宗翰和宗望军团,韩岳二将就能独力应对灭辽的女真强敌?他苦恼得直想叹气,原来以为在杨凌幕中,理理财管管账,日子安闲,倒也过得,现下风光是风光了,今后也是最快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报复,但是这凶险处却远过从前何止百倍?**有所得,必有所失,真不知道晋王这一路走来,爬到如今地位,是如何熬过来的!
李邦彦却还不肯放过杨凌,又最后逼问了一句:“若女真势大,韩岳应付不得,则晋王当如何?”
宇文虚中精神一振,盯着杨凌,这也是他最关心的,杨凌始终要站住边关,不肯将大军撤回汴梁,万一神策军守不住河东,晋阳军守不住河北,甚或只要一路遭致败绩,则杨凌该当如何应对?这可关系到自家所在这个团体的生死存亡!
杨凌默然半晌不语,慢慢伸手拿起面前酒盏,半杯残酒已然冰冷,他也不喝,只是拿在手里把玩,看着酒液在盏中轻轻晃动,在灯火下显出琥珀般的色彩——晋王家宴用酒,也是一等一的好酒。
杨凌缓缓的道,“曾经杨某人看过一部杂谈异事,里面讲到了一个国度,那个国度叫做大明,祖训曰,‘有明一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杨凌缓缓的向两位智囊讲道那个叫做大明的故事……
如果去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赔款,哪怕如暴民大军压城,哪怕如瓦刺大军围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论是哪种情况,都绝不认输。?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爱玩的,有荒谬的……
没错,你多半知道朱元璋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么英明,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么的“荒唐”……
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你看如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正气明朝,明朝军队的单个战绩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世界上所有历史超过了百年的帝国之中,唯一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定任何不平等条约,也唯一从不向任何势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暂时的,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
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明朝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后来则迁都北京,迁都的目的,则是为了“天子守国门”。?
而从明英宗开始再到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则是国难临头也没有舍弃皇都自己逃跑,这正是“君王死社稷”。?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很多人总是认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耻大辱,也是无能的表现,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汉高祖最后的解决方案,则是由汉朝去给单于的阏氏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一举打败了蒙古,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
“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适用于整个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与唐朝相比,不错,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后,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唐军兵败阿拉伯于中亚怛罗斯之后,加上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唐朝就从此一蹶不振。?
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而明朝却从未有过这种例子,永乐大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而即使是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当时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这与清廷的咸丰皇帝置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皇逃离北京避难和清廷末代皇帝溥仪,苟且偷生向侵略者认贼作父的举动,绝对是天壤之别。?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和清廷宣统帝的豪言可见两个皇帝对国计民生的不同态度:?
崇祯皇帝殉国前怕李自成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而宣统帝溥仪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
不管在什么时候,从开国到亡国,有明一朝,壮哉,烈哉!
杨凌语速猛地提了起来,“所以,即便韩岳不足凭,本王亦会率麾下虎贲,与鞑虏不死不休,同汉家衣冠共存亡,若违此誓,如同此案!”
宝剑出鞘,杨凌对着桌案一剑斩下……
在原来杨凌南门旧别业之内,赵佶正散着发髻,坐在上首席间,摇头晃脑的看着座下几个舞姬的舞姿,那些宫廷供奉们弦乐嘈嘈切切,正卖力的伴奏着,廊下还有诸般杂耍,百舌,相扑艺人,正在恭谨等候,准备次第上前给这位退位太上的中年男子表演。
连同在赵佶身边伺候的内使宫娥们,廊前阶下,人头黑压压的一片,赵佶说是退位养静修道,结果连日常功课都不做了,反而加倍的放浪形骸起来,每日里都是这般醉生梦死的过后,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等到一曲奏罢,舞姬敛容下拜。
赵佶击掌大声喝彩:“好好好!色足娱人,乐足娱耳,梁师成,重重的赏!”
在赵佶身侧不远处,正站在弓腰曲辈的梁师成,本来这个老太监保养极佳,现在看起来却明显见老了,脊背都驼了下去,没了当年隐相的威风气度,看起来倒像是是个满脸苦色的老媪,梁师成虽然得罪杨凌甚深,不过对着一个已然无权无势的老太监,杨凌也懒得赶尽杀绝,就将他丢在赵佶身边让他继续伺候老主子。
听到赵佶吩咐,他疾趋向前,在赵佶耳边低声道:“圣人,昨日也是这些舞姬,这些乐师。赏得已经颇不少了,今日是不是……”
赵佶一怔,突然重重掀翻面前几案,轰隆一声,吓得乐师舞姬们都是浑身一震,赵佶冲着梁师成怒道:“就是朕不在大位,也是当今太上!连这点事情也要勒与朕么?去寻那晋王说,他既然应奉与朕,朕也什么都许他了,难道连日子也过不得了么?”
赵佶声音极大,屋内舞姬乐师全都吓得拜倒,浑身瑟瑟发抖,头也不敢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