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寻找字画
“原来是这样。”周赵李三人同时点了点头,神色间却充满惊喜。
李析做不做慈善,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如果肯和他们一起做,那意义就显然不一样了。
周赵李三人做慈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积累功德值。攒够一百点功德值,当然最好。一旦有了一百点功德值,就算立时死了,也能得到进入天庭生活的资格。
即使不能够积攒到一百点功德值,也可以抵消部分罪业,死了之后,到了冥府阴司,也不至于受到审判。
更不用说,在功德值比较高的情况下,即使不到一百点,想要在冥府阴司找份工作,也比较容易。
冥府阴司招人,不管是冥差也好,导游也好,各司的员工也好。应聘者的功德值,都是一个重要指标。
功德值越高,应聘的时候,也便越容易。
毕竟功德值的高低,本身就体现着一个人的人品。人品越好,肯定越容易找到工作。
有李析这么一个时刻都能和冥府阴司沟通的人和他们一起做慈善,首先就可以保证他们做慈善的方向是正确的,少走弯路,在付出同样多的努力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功德值。
三人显然都想到了李析加入进来的好处,笑着道:“李老弟肯加入进来,当然最好不过了。”
李析道:“需要集资的时候,告诉我一声就是。”
“那是,那是。”周赵李三人笑呵呵的答应。谁也没提帮李析垫付这样的话。
不是他们不想帮李析垫付。而是做慈善积累功德值。肯定是谁出的钱,最后增加谁的功德值。
李析详细向三人询问了一下计划问题,慈善究竟要怎么做,周赵李三人倒是还没想好。
至于一般最常见的慈善,比如筹集一部分款项,汇到某某欠发达地区,让当地建希望小学一类的。以周赵李三人的地位见识,自然知道。这样的慈善,意义不大。
事实上,这种受益人不是很明确的慈善,究竟能不能积累功德值,都很难说。还不如直接走到大街上,看到乞讨的老头老太太,向他们施舍。
尽管这些乞讨的老头老太太,很有可能只是骗子。但功德值的增加,看的并不是对方真实身份,而是你自己的行为目的。
更不用说。所谓付出善心,积累功德值。帮助他人,在最大的程度上,救的是急,而不是穷。
当然,如果能够彻底让他人摆脱贫困,那又另当别论。
不能让人彻底摆脱贫困,在对方生活贫困,虽然吃不起肉,但也不至于饿死的情况下,偶尔给他一顿肉吃,偶尔才能改善一下对方的生活。这样的发善心,基本上是不会增加什么功德值的。
远不如看到一个人快饿死了,给他一个馒头。
救急和救不了的穷,在层次上差别太大了。
这些道理,以周赵李三人的年岁世故,比李析还要清楚的多。
把周赵李三人送走,李析想了一想,还是给方云珠打了个电话。
方云珠接到李析的电话,立即就赶了过来。
李析请方云珠到家里坐下,方云珠还没坐定,就忍不住向李析询问,“李先生,您说的那个延寿丹……”
“你的年龄,似乎还用不着延寿丹。”李析向方云珠瞥了一眼,疑惑的道。
方云珠在临市,虽然也算是一个成功女性,但年龄真的不算很大。眼下才不过三十多岁、三十出头的样子。
方云珠一听,立即就变得局促起来。尽管她在临市,也算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但在面对李析这样的怪人时,还是不由得从内心深处感到忌惮。
听李析语气里似有质问之意,内心深处立即就变得忐忑起来,连忙解释道:“我自己当然用不着,但是李先生,您也知道的,我是一个生意人嘛,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不少事情,都需要打点。尤其是在国内这样的大环境下,生意做的越大,牵涉到的利益肯定也就越多。要是有了这么一枚延寿丹,某些原本打不通的关节,就容易打通了。”
“嗯!你说得对。”李析听了方云珠的解释,点了点头,接着却忍不住沉思起来。
既然这方云珠拿到延寿丹,是做打点用的,他有点担心对方打点的对象,是周友正、赵乾龙或者李兆成三人中的一个。
如果是三人中的一个,说不定就会影响到自己。
李析倒不是很担心三人会因为自己给了方云珠一枚延寿丹,就找自己的麻烦,关键是他才刚刚告诉三人,自己手里没有了世界通钱,延寿丹暂时也不容易弄到手。
如果在这个时候,给了方云珠一枚。让三人知道了,说不定就会产生其它的想法。
“这样吧,你先回去,那枚延寿丹,我先帮你保管着,一个星期之后,你再到我这儿来拿。”李析盯着方云珠,“反正那枚延寿丹,你要过去,也不是为了自己用。短时间内,更用不着。”
方云珠闻言愣了一下,却不敢违背李析的意思,无奈的答应,“那好吧。李先生,一个星期之后,我什么时候过来拿?”
“到时候我会通知你,你放心,就是下个星期,不会太久。”李析站起身来,准备送客。
方云珠看到这种情景,也只能告辞离开。
李析把人送走,想了一想,便给李宗林打了个电话。
这一次前往冥府阴司,李析得到的最关键的两个宝贝的消息,一个是明朝的瓦罐,一个是明朝的图画。
瓦罐倒也罢了,那副图画,特征明显,无妨向李宗林询问一下。能够找到当然最好,找不到也不会损失什么。
打通电话,李析和李宗林打过招呼,便问,“李老师,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副图画?年代是在明朝崇祯年间,画的内容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右下角盖着一个叫王学斌的人的印章。”
“王学斌?”李宗林听了之后,明显愣了片刻,“这个人是明朝的么?我却没有听说过。”
“这个王学斌,并不是什么名人。”李析笑着解释,“李老师当然没有听说过了。”
“不是名人啊,那就难找了。”李宗林道:“非名人字画,通常都不值钱,没什么收藏价值,只怕很难流传下来。”()
李析做不做慈善,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如果肯和他们一起做,那意义就显然不一样了。
周赵李三人做慈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积累功德值。攒够一百点功德值,当然最好。一旦有了一百点功德值,就算立时死了,也能得到进入天庭生活的资格。
即使不能够积攒到一百点功德值,也可以抵消部分罪业,死了之后,到了冥府阴司,也不至于受到审判。
更不用说,在功德值比较高的情况下,即使不到一百点,想要在冥府阴司找份工作,也比较容易。
冥府阴司招人,不管是冥差也好,导游也好,各司的员工也好。应聘者的功德值,都是一个重要指标。
功德值越高,应聘的时候,也便越容易。
毕竟功德值的高低,本身就体现着一个人的人品。人品越好,肯定越容易找到工作。
有李析这么一个时刻都能和冥府阴司沟通的人和他们一起做慈善,首先就可以保证他们做慈善的方向是正确的,少走弯路,在付出同样多的努力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功德值。
三人显然都想到了李析加入进来的好处,笑着道:“李老弟肯加入进来,当然最好不过了。”
李析道:“需要集资的时候,告诉我一声就是。”
“那是,那是。”周赵李三人笑呵呵的答应。谁也没提帮李析垫付这样的话。
不是他们不想帮李析垫付。而是做慈善积累功德值。肯定是谁出的钱,最后增加谁的功德值。
李析详细向三人询问了一下计划问题,慈善究竟要怎么做,周赵李三人倒是还没想好。
至于一般最常见的慈善,比如筹集一部分款项,汇到某某欠发达地区,让当地建希望小学一类的。以周赵李三人的地位见识,自然知道。这样的慈善,意义不大。
事实上,这种受益人不是很明确的慈善,究竟能不能积累功德值,都很难说。还不如直接走到大街上,看到乞讨的老头老太太,向他们施舍。
尽管这些乞讨的老头老太太,很有可能只是骗子。但功德值的增加,看的并不是对方真实身份,而是你自己的行为目的。
更不用说。所谓付出善心,积累功德值。帮助他人,在最大的程度上,救的是急,而不是穷。
当然,如果能够彻底让他人摆脱贫困,那又另当别论。
不能让人彻底摆脱贫困,在对方生活贫困,虽然吃不起肉,但也不至于饿死的情况下,偶尔给他一顿肉吃,偶尔才能改善一下对方的生活。这样的发善心,基本上是不会增加什么功德值的。
远不如看到一个人快饿死了,给他一个馒头。
救急和救不了的穷,在层次上差别太大了。
这些道理,以周赵李三人的年岁世故,比李析还要清楚的多。
把周赵李三人送走,李析想了一想,还是给方云珠打了个电话。
方云珠接到李析的电话,立即就赶了过来。
李析请方云珠到家里坐下,方云珠还没坐定,就忍不住向李析询问,“李先生,您说的那个延寿丹……”
“你的年龄,似乎还用不着延寿丹。”李析向方云珠瞥了一眼,疑惑的道。
方云珠在临市,虽然也算是一个成功女性,但年龄真的不算很大。眼下才不过三十多岁、三十出头的样子。
方云珠一听,立即就变得局促起来。尽管她在临市,也算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但在面对李析这样的怪人时,还是不由得从内心深处感到忌惮。
听李析语气里似有质问之意,内心深处立即就变得忐忑起来,连忙解释道:“我自己当然用不着,但是李先生,您也知道的,我是一个生意人嘛,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不少事情,都需要打点。尤其是在国内这样的大环境下,生意做的越大,牵涉到的利益肯定也就越多。要是有了这么一枚延寿丹,某些原本打不通的关节,就容易打通了。”
“嗯!你说得对。”李析听了方云珠的解释,点了点头,接着却忍不住沉思起来。
既然这方云珠拿到延寿丹,是做打点用的,他有点担心对方打点的对象,是周友正、赵乾龙或者李兆成三人中的一个。
如果是三人中的一个,说不定就会影响到自己。
李析倒不是很担心三人会因为自己给了方云珠一枚延寿丹,就找自己的麻烦,关键是他才刚刚告诉三人,自己手里没有了世界通钱,延寿丹暂时也不容易弄到手。
如果在这个时候,给了方云珠一枚。让三人知道了,说不定就会产生其它的想法。
“这样吧,你先回去,那枚延寿丹,我先帮你保管着,一个星期之后,你再到我这儿来拿。”李析盯着方云珠,“反正那枚延寿丹,你要过去,也不是为了自己用。短时间内,更用不着。”
方云珠闻言愣了一下,却不敢违背李析的意思,无奈的答应,“那好吧。李先生,一个星期之后,我什么时候过来拿?”
“到时候我会通知你,你放心,就是下个星期,不会太久。”李析站起身来,准备送客。
方云珠看到这种情景,也只能告辞离开。
李析把人送走,想了一想,便给李宗林打了个电话。
这一次前往冥府阴司,李析得到的最关键的两个宝贝的消息,一个是明朝的瓦罐,一个是明朝的图画。
瓦罐倒也罢了,那副图画,特征明显,无妨向李宗林询问一下。能够找到当然最好,找不到也不会损失什么。
打通电话,李析和李宗林打过招呼,便问,“李老师,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副图画?年代是在明朝崇祯年间,画的内容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右下角盖着一个叫王学斌的人的印章。”
“王学斌?”李宗林听了之后,明显愣了片刻,“这个人是明朝的么?我却没有听说过。”
“这个王学斌,并不是什么名人。”李析笑着解释,“李老师当然没有听说过了。”
“不是名人啊,那就难找了。”李宗林道:“非名人字画,通常都不值钱,没什么收藏价值,只怕很难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