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怎么办?
突然,姜新圩失声问道:“福岛……福岛不是日的吗?”
张钢不知道姜新圩为什么问出这句话,因为在他们刚才的谈话中压根就没有说起过“福岛”这个词,心里狐疑道:你自己无缘无故冒出这样一个地名,还一惊一乍的,我怎么知道你在演哪一出戏?
况且他还真不知道福岛是不是日的,甚至都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个地名,就回答道:“我不知道。”
姜新圩显然也没有期待张钢的回答,他深吸了一口气,摇手道:“张钢,我……我刚才是走神了,瞎说的。”但他随即很是严肃地说道,“……,但是,地磁探测这个项目必须做,而且要作为主要项目来投资,他们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说到这里,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说道:“你不要奇怪。你想想76年的唐1山大地震,死了多少人,伤了多少人?如果我们能提前预测,那该多好?”
张钢点了点头,说道:“行。就按你的办。再说,你是公司的老板,的钱可是你自己的,没有必要向我们做太多的解释。就算你的计划再奇怪,我们保证认真执行。”
在张钢心里,他还是觉得姜新圩如此看重这个什么地磁探测项目,一方面确实是想研究一下地震,但另一方面则是想通过它来交好冷虎这个年轻的建设厅厅长。为了博得美人欢心,她的家人也是要点心思的,投资一个项目算什么?一箭双雕啊。
他之这么想,是因为地震技术跟飞讯集团的业务压根就没有什么交集。
姜新圩没有时间跟他解释,他现在急于想思考一件事,就对他说道:“张钢,这里大多数项目你可以不心思,但条形码识别的光学系统、光敏传感器、地磁研究、存储器、显像管、液晶显示屏、触摸屏、压缩机、发动机、微型电机这些项目你必须给我盯着。他们要钱我给钱,他们要人,你找孙亚薇要。总之一句话:这些项目是当前最重要的项目。”
张钢说道:“知道了。……,就是我们开展这么多项目,不说钱,只说管理的人,就远远不够,我根本盯不过来。……,而且,说不定几天之后你又定下其他项目,到时候又还得我屁颠屁颠到处跑。”
姜新圩急匆匆地说道:“你可以招一个助理,招一个秘书,这么大的摊子,你就是招一个管理办公室都行。”
听了姜新圩的话,张钢却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问道:“姜董,你记得我跟你说过一个人不?他是前苏联克割勃的情报分析高官,希望我们公司成立一个情报收集和分析中心。”
正欲离开的姜新圩只好忍住不挪双腿,问道:“你的意见呢?”
张钢说道:“我觉得我们这么大的公司,业务分布到全世界,虽然不至于到处派间谍,但至少也要一个情报收集中心和分析中心,为你们这些老总决策提供依据。”
姜新圩嗯了一声,问道:“他人呢?他叫什么名字?”
张钢说道:“他叫克留齐科夫,这是苏联人的姓。他说他父亲很有名,也姓克留齐科夫,你知道不?……,我们可以叫小克留齐科夫。他现在呆在省城的研究基地。如果你要见他,我马上就打电话通知他过来。”
姜新圩一边思考“克留齐科夫”这个姓,一边问道:“他父亲是一个大人物?”
张钢说道:“他是这么说的,我也懒得问,懒得去调查。我们招来的三万多人,很多人在前苏联背景是很深的,我现在这么多事,哪有时间去关心这个?”
“克留齐科夫,克留齐科夫,难道是他?”姜新圩心里忽然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苏联解体的前夜为了信仰而自杀的人,他说道,“如果他父亲真是他,那这个家伙可就牛皮大了。……,那我抽时间见见他。”
张钢好奇地问道:“他父亲真是大人物?……,不过,这家伙本身很厉害,懂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中文说的忒溜,根本不用翻译。我就是有点怀疑他所说的,他说他手里还有着一张情报网,在好多国家都有暗桩,只要他出面就能启动。你说,现在苏联都解体了,哪个还会忠于原来的国家,听从他的指挥?”
姜新圩不以为然地说道:“管他有没有情报网,我只借重他的经验。他在国外找人肯定比我们熟悉,我们是一家企业,也不要这些人收集什么敏感信息,只要了解一下基本的、公开的信息就行。这对他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况且他不是有分析情报的能力吗?我们就让他分析情报。……,让他明天上午过来,中午我抽时间见他一面。”
说到这里,姜新圩就离开了张钢的办公室,在回自己办公室的路上,他想起了有关部门派来的李丽华,心道:要不就让这个小克留齐科夫当她的助手吧。两大牛人在一起,应该能为我提供不少有用信息的。
多年以后,姜新圩很庆幸自己这么安排他们。这两个高手在一起真是珠联璧合,为飞讯集团提供无数有用的信息,有的信息完全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甚至好几次他们提供的信息让飞讯集团从竞争对手所挖的陷阱里逃出来,再反手给竞争对手挖了一个坑。
离开张钢的研究院,姜新圩又匆匆忙忙去找了蒙晓锋,就有关芯片生产线招标的事情进行了讨论,审核了招标书,并吩咐蒙晓锋他们将标书发往调研好的几个国际大公司。
吩咐了蒙晓锋,姜新圩立即回答了自己的办公室。
将办公室的门关上,吩咐秘书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来打扰他,然后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认真回忆着。是的,他是在努力回忆,回忆上辈子的一件事。
这事还是在跟张钢说那个地磁探测项目中无意想起的,那就是日地震,不过,他现在回忆的不是福岛地震,不是那个导致核辐射的地震,而是日的另一个地震:阪神大地震!
当时在跟张钢在一起的时候,他记起这个地震好像是在1995年一月,也就是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要爆发了。时间是如此之近,所以差点让他失态,嘴里胡言乱语了一番,逼得他只好用其他的话来搪塞张钢。
坐在沙发上认认真真地回忆了一番之后,他终于确定阪神大地震的时间是1月17日,至于到底哪一个时间段,他就记不清了,毕竟那是另一个国家,一个他内心很不喜欢的国家,他在上辈子并没有过多的注意,不像他对唐1山大地震、川省大地震那么记忆深刻。
他之所以还记得阪神大地震发生在哪一天,这还得益于川省大地震之后华夏全国人民对地震的重视。当川省大地震爆发后,人们一下子对地震无限重视起来,那时候互联网上除了地震救灾的实况报道就是有关地震知识的科普,什么地震前征兆,什么是地震的烈度,华夏的地震带、地震中怎么自救等信息。
姜新圩和周围人一样,非常关心地震的消息,也在网上四处寻找有关地震的知识,学习地震自救的常识,当然也偶尔关心一下其他国家的地震信息,关心过去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消息。
虽然阪神大地震是日的,但这个地震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第一,日虽然是地震多发地,但日人都普遍认为大阪和神户之间的这个地区是不会发生地震的,以至于这里的居民都没有防备。第二,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直接引起日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接把自民党推上政坛。
不过,这场大地震毕竟是国外的,姜新圩并没有过多了解,除了知道它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就是知道它很厉害,死伤了好几千人。
“怎么办?”姜新圩是一个重生者,知道有这个自然灾害要发生,但他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因为时间太短,自己既不是日人,又不是地震方面的专家,根本不知道如何向日人提出预警,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他相信自己现在就算向日政俯说出大阪、神户地区在明年一月份会发生地震,他们也不会相信,还会讥笑他胡言乱语:那里可是地震专家都说不会发生地震的地区,你一个外行知道什么?你说,那是什么类型的地震,震级烈度是多少,震中在什么位置,离地面多深?
面对这些问题,他这个地震小白一个都搭不出来。
真要到了1月17日发生了地震,日人未必会感谢他,而他反而会引起别人更多的注意,会有更多的人研究他,虽然不至于抓他做什么试验,但他的所有一切都会被人放在显微镜里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将毫无秘密可言。
那样的话,那就太惨了。
被无数人盯着过日子,这种日子根本无法过下去,还不如死了算。
张钢不知道姜新圩为什么问出这句话,因为在他们刚才的谈话中压根就没有说起过“福岛”这个词,心里狐疑道:你自己无缘无故冒出这样一个地名,还一惊一乍的,我怎么知道你在演哪一出戏?
况且他还真不知道福岛是不是日的,甚至都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个地名,就回答道:“我不知道。”
姜新圩显然也没有期待张钢的回答,他深吸了一口气,摇手道:“张钢,我……我刚才是走神了,瞎说的。”但他随即很是严肃地说道,“……,但是,地磁探测这个项目必须做,而且要作为主要项目来投资,他们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说到这里,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说道:“你不要奇怪。你想想76年的唐1山大地震,死了多少人,伤了多少人?如果我们能提前预测,那该多好?”
张钢点了点头,说道:“行。就按你的办。再说,你是公司的老板,的钱可是你自己的,没有必要向我们做太多的解释。就算你的计划再奇怪,我们保证认真执行。”
在张钢心里,他还是觉得姜新圩如此看重这个什么地磁探测项目,一方面确实是想研究一下地震,但另一方面则是想通过它来交好冷虎这个年轻的建设厅厅长。为了博得美人欢心,她的家人也是要点心思的,投资一个项目算什么?一箭双雕啊。
他之这么想,是因为地震技术跟飞讯集团的业务压根就没有什么交集。
姜新圩没有时间跟他解释,他现在急于想思考一件事,就对他说道:“张钢,这里大多数项目你可以不心思,但条形码识别的光学系统、光敏传感器、地磁研究、存储器、显像管、液晶显示屏、触摸屏、压缩机、发动机、微型电机这些项目你必须给我盯着。他们要钱我给钱,他们要人,你找孙亚薇要。总之一句话:这些项目是当前最重要的项目。”
张钢说道:“知道了。……,就是我们开展这么多项目,不说钱,只说管理的人,就远远不够,我根本盯不过来。……,而且,说不定几天之后你又定下其他项目,到时候又还得我屁颠屁颠到处跑。”
姜新圩急匆匆地说道:“你可以招一个助理,招一个秘书,这么大的摊子,你就是招一个管理办公室都行。”
听了姜新圩的话,张钢却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问道:“姜董,你记得我跟你说过一个人不?他是前苏联克割勃的情报分析高官,希望我们公司成立一个情报收集和分析中心。”
正欲离开的姜新圩只好忍住不挪双腿,问道:“你的意见呢?”
张钢说道:“我觉得我们这么大的公司,业务分布到全世界,虽然不至于到处派间谍,但至少也要一个情报收集中心和分析中心,为你们这些老总决策提供依据。”
姜新圩嗯了一声,问道:“他人呢?他叫什么名字?”
张钢说道:“他叫克留齐科夫,这是苏联人的姓。他说他父亲很有名,也姓克留齐科夫,你知道不?……,我们可以叫小克留齐科夫。他现在呆在省城的研究基地。如果你要见他,我马上就打电话通知他过来。”
姜新圩一边思考“克留齐科夫”这个姓,一边问道:“他父亲是一个大人物?”
张钢说道:“他是这么说的,我也懒得问,懒得去调查。我们招来的三万多人,很多人在前苏联背景是很深的,我现在这么多事,哪有时间去关心这个?”
“克留齐科夫,克留齐科夫,难道是他?”姜新圩心里忽然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苏联解体的前夜为了信仰而自杀的人,他说道,“如果他父亲真是他,那这个家伙可就牛皮大了。……,那我抽时间见见他。”
张钢好奇地问道:“他父亲真是大人物?……,不过,这家伙本身很厉害,懂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中文说的忒溜,根本不用翻译。我就是有点怀疑他所说的,他说他手里还有着一张情报网,在好多国家都有暗桩,只要他出面就能启动。你说,现在苏联都解体了,哪个还会忠于原来的国家,听从他的指挥?”
姜新圩不以为然地说道:“管他有没有情报网,我只借重他的经验。他在国外找人肯定比我们熟悉,我们是一家企业,也不要这些人收集什么敏感信息,只要了解一下基本的、公开的信息就行。这对他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况且他不是有分析情报的能力吗?我们就让他分析情报。……,让他明天上午过来,中午我抽时间见他一面。”
说到这里,姜新圩就离开了张钢的办公室,在回自己办公室的路上,他想起了有关部门派来的李丽华,心道:要不就让这个小克留齐科夫当她的助手吧。两大牛人在一起,应该能为我提供不少有用信息的。
多年以后,姜新圩很庆幸自己这么安排他们。这两个高手在一起真是珠联璧合,为飞讯集团提供无数有用的信息,有的信息完全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甚至好几次他们提供的信息让飞讯集团从竞争对手所挖的陷阱里逃出来,再反手给竞争对手挖了一个坑。
离开张钢的研究院,姜新圩又匆匆忙忙去找了蒙晓锋,就有关芯片生产线招标的事情进行了讨论,审核了招标书,并吩咐蒙晓锋他们将标书发往调研好的几个国际大公司。
吩咐了蒙晓锋,姜新圩立即回答了自己的办公室。
将办公室的门关上,吩咐秘书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来打扰他,然后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认真回忆着。是的,他是在努力回忆,回忆上辈子的一件事。
这事还是在跟张钢说那个地磁探测项目中无意想起的,那就是日地震,不过,他现在回忆的不是福岛地震,不是那个导致核辐射的地震,而是日的另一个地震:阪神大地震!
当时在跟张钢在一起的时候,他记起这个地震好像是在1995年一月,也就是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要爆发了。时间是如此之近,所以差点让他失态,嘴里胡言乱语了一番,逼得他只好用其他的话来搪塞张钢。
坐在沙发上认认真真地回忆了一番之后,他终于确定阪神大地震的时间是1月17日,至于到底哪一个时间段,他就记不清了,毕竟那是另一个国家,一个他内心很不喜欢的国家,他在上辈子并没有过多的注意,不像他对唐1山大地震、川省大地震那么记忆深刻。
他之所以还记得阪神大地震发生在哪一天,这还得益于川省大地震之后华夏全国人民对地震的重视。当川省大地震爆发后,人们一下子对地震无限重视起来,那时候互联网上除了地震救灾的实况报道就是有关地震知识的科普,什么地震前征兆,什么是地震的烈度,华夏的地震带、地震中怎么自救等信息。
姜新圩和周围人一样,非常关心地震的消息,也在网上四处寻找有关地震的知识,学习地震自救的常识,当然也偶尔关心一下其他国家的地震信息,关心过去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消息。
虽然阪神大地震是日的,但这个地震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第一,日虽然是地震多发地,但日人都普遍认为大阪和神户之间的这个地区是不会发生地震的,以至于这里的居民都没有防备。第二,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直接引起日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接把自民党推上政坛。
不过,这场大地震毕竟是国外的,姜新圩并没有过多了解,除了知道它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就是知道它很厉害,死伤了好几千人。
“怎么办?”姜新圩是一个重生者,知道有这个自然灾害要发生,但他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因为时间太短,自己既不是日人,又不是地震方面的专家,根本不知道如何向日人提出预警,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他相信自己现在就算向日政俯说出大阪、神户地区在明年一月份会发生地震,他们也不会相信,还会讥笑他胡言乱语:那里可是地震专家都说不会发生地震的地区,你一个外行知道什么?你说,那是什么类型的地震,震级烈度是多少,震中在什么位置,离地面多深?
面对这些问题,他这个地震小白一个都搭不出来。
真要到了1月17日发生了地震,日人未必会感谢他,而他反而会引起别人更多的注意,会有更多的人研究他,虽然不至于抓他做什么试验,但他的所有一切都会被人放在显微镜里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将毫无秘密可言。
那样的话,那就太惨了。
被无数人盯着过日子,这种日子根本无法过下去,还不如死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