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4)(第13宗灵异事件)
那集体事故最好的地点在哪里呢?就是墓**。一般造好墓之后,墓主人?12??会制造所谓的墓**塌方的事故。一定得墓**塌方,否则对外不好交代,这墓**一塌方,这些造墓之人就得死在墓**里,尽管这些造墓之人有被毒死的,也有直接被杀死的,但没办法,陪葬是肯定的了!所以一般盗墓的人看到墓**中有很多私骷髅,那会很兴奋,铁定盗了一个大墓呗,行话叫“大粽子”。
当然还有很多避免被盗墓的,譬如“狡兔三窟”,譬如子母墓等等......但这些都是费时费力,没有直接“杀人越货”来的简单。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些造墓人的身份,他们怎么就愿意给帝王将相们去造墓呢?这不是给自己自寻死路吗?当有人动用权力威胁到你的家人时候、威胁到你生命的时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屈服了。题外话:也正因为有中国的“厚葬”制度,才导致鲁班之后,中国再无能工巧匠的名人。那些古时候精美的机关设计,也就到最后成为小孩的“玩物”。真正用于建筑上的,早就失传了!
其实那些能工巧匠也是有“抗争”,得知自己造墓的时候,尽可能给自己留有后路,譬如一旦被活埋在陵墓中,那就要给自己一条逃生的通道。但这种逃生通道的建立是非常被动的,仅仅是针对活埋的可能性才能用的上,而且制造这种通道也非常容易被那些墓主人发现,墓主人随随便便让一个亲信在这通道处搞上一点毒药,这就算完美破解了!撒毒药,真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言归正传,03看完尸体,就走出了屋子,然后径直要求军方把这四具尸体给焚毁掉。01没有给军方犹豫的时间,直接在他的监督下,完成了焚烧工作,而03带着02回到了驻地,将自己得知的情况反映给了郭沫若先生。
接下来的事情就按照考古工作的流程来走。翌日一大早,郭沫若先生就带着考古队伍浩浩荡荡的进驻了相关的地点。郭沫若先生昨夜虽然没有探路,但根据02、03的探路情况分析出了很多细致的资料,这不得不说跟郭沫若先生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郭沫若先生到了现场后,看了地形风水,跟昨天得知的探路情况一模一样,于是就安排手下的人到各个位置去“定墓”。
定墓:是考古界的行话,是考古队开墓前一个大致的定量工作,定墓是很有讲究的,面积定小了,很有可能只开到了“冰山一角”,面积定大了,那就工作量呈几何级的上升。定墓完全是一种经验和对历史的敏感嗅觉。郭沫若先生根据昨天02、03的探路情况,基本断定这处应该是汉代某位“王”的墓**,根据汉朝的一些相关规制和“王”墓的大小、分布特点,郭沫若先生将定墓的面积定在了3000立方米。事后证明,郭沫若先生不愧是中国考古界的翘楚级人物,满城汉墓总容积面积5700立方米,其中刘胜的墓冢恰恰就是2700立方米,和3000立方米的定墓量是几乎吻合,后来发现的3000立方米是刘胜之妻窦绾之墓,这算是有一大意外的发现!
所有的人员分配好后,接下来就是在军方的协助下,掘土挖墓了!一个定点上的考古人员分配一名工兵掘土,这等工程绝对不是盗墓之辈所能比拟。
考古的第一步叫“粗挖”,以那深坑为核心,定墓点为辅助,工兵们就在那边用这铁锹挖,而02、03则协助着郭沫若先生在那深坑处做“蔓延”工作,由于这深坑点是最初发现点,且已经判断为上甬道,所以这个点位就成为第一步“粗挖”工作的重点。
由于这上甬道中疑似有毒,03早早准备了附近的绿草,熬成汁水给众人服下,确保万无一失!“粗挖”工作就是把墓**上方的土石给挖走,这类大都属于粗活,按道理说,像郭沫若先生这样的专家,是没必要参与的。但人家老先生的那个专业,冒着烈日,和几个助手在工兵的身旁,工兵每挖一铲泥土,郭沫若先生都要过目一下那泥土,由此来判定离墓**的位置还有多远。
“粗挖”这活最累,是考古中,技术含量最低,只要有力气的一个环节,大家齐心合力,挖到了中午时分,郭沫若先生大喊一声“停”,所有的考古成员都纷纷传话,叫停身旁工兵的挖掘。然后大家齐刷刷的看向郭沫若先生,只见他跳入另外一个新挖的深坑,看着露出干燥的土石,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就是这里了!”
02和03分别凑了过来,一看究竟:这古时候的墓**为了方式受潮腐烂,百分百的要做干燥工程,这种干燥工程已经失传已久,现如今的干燥工程都是用的化学药剂,这玩意一来干燥时间的期限短,最多的可以保证几十年的干燥工艺,短的也就几年几个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食品袋里常放的干燥剂。看到干燥的土石,就知道墓**已经快浮出水面了!这时候郭沫若先生就开始架设工具,做必要的“封土”工作。(编者按:封土:是考古学界中一个专有名字,直白一点就是对即将显露的文物做相关的留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如今的考古还有碳素断代、内窥技术,在中国的六十年代,压根就不存在。笔者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在这里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用最朴实的文字将考古的过程展现给广大读者!),随后郭沫若先生把大家召集了过来,指着地上的那一抔干土石说道:“各位同志,麻烦你们在粗挖的过程中,一旦挖出这样的土石,请立马停止粗挖,然后做汇报,等到我下一步的指导,可以吗?”工兵们分辨清楚那干土石后,就接受命令,回到各自原点继续粗挖,直至到下午15:00左右的时候,粗挖工作全部结束。
而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先生已经跟着他的助手们将整个上甬道给开辟了起来,郭沫若先生细细研究那上甬道,是越看越惊心,立马找来了03,跟着他研究其上甬道的“秘密”。
郭沫若先生:03,上甬道我已经观察了,跟你的推断非常一致,这墓**已经有盗墓的痕迹了,盗墓之人绝对是一个团伙。
03:嗯,当时我看到了那具尸体就是这样判断的。
郭沫若先生:那你也应该知道这盗墓的痕迹应该是刚发生不久吧?
03:是的,我根据死者的外观来判断,他应该是刚死不久,郭先生,你是怎么判断这盗墓的事情是刚发生不久的?
郭沫若先生:上甬道里那爬行的痕迹。上甬道就是简单的一个通道,只能容一个人往外爬行,这上甬道在建造的时候,显然比较匆忙和粗糙,用的材料竟然是含有干燥成分的土石,所以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很明显的爬行痕迹,更为重要的,想必是这墓**的主人知道了这上甬道的事情,所以用的毒药就是粉末状的,混合在这土石之中,人在爬行的时候,扬起的尘土一旦吸入,就中毒而亡,我现场看到了一些毒药的成分,所以就判断这盗墓的事情确实发生不久。(未完待续)
当然还有很多避免被盗墓的,譬如“狡兔三窟”,譬如子母墓等等......但这些都是费时费力,没有直接“杀人越货”来的简单。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些造墓人的身份,他们怎么就愿意给帝王将相们去造墓呢?这不是给自己自寻死路吗?当有人动用权力威胁到你的家人时候、威胁到你生命的时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屈服了。题外话:也正因为有中国的“厚葬”制度,才导致鲁班之后,中国再无能工巧匠的名人。那些古时候精美的机关设计,也就到最后成为小孩的“玩物”。真正用于建筑上的,早就失传了!
其实那些能工巧匠也是有“抗争”,得知自己造墓的时候,尽可能给自己留有后路,譬如一旦被活埋在陵墓中,那就要给自己一条逃生的通道。但这种逃生通道的建立是非常被动的,仅仅是针对活埋的可能性才能用的上,而且制造这种通道也非常容易被那些墓主人发现,墓主人随随便便让一个亲信在这通道处搞上一点毒药,这就算完美破解了!撒毒药,真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言归正传,03看完尸体,就走出了屋子,然后径直要求军方把这四具尸体给焚毁掉。01没有给军方犹豫的时间,直接在他的监督下,完成了焚烧工作,而03带着02回到了驻地,将自己得知的情况反映给了郭沫若先生。
接下来的事情就按照考古工作的流程来走。翌日一大早,郭沫若先生就带着考古队伍浩浩荡荡的进驻了相关的地点。郭沫若先生昨夜虽然没有探路,但根据02、03的探路情况分析出了很多细致的资料,这不得不说跟郭沫若先生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郭沫若先生到了现场后,看了地形风水,跟昨天得知的探路情况一模一样,于是就安排手下的人到各个位置去“定墓”。
定墓:是考古界的行话,是考古队开墓前一个大致的定量工作,定墓是很有讲究的,面积定小了,很有可能只开到了“冰山一角”,面积定大了,那就工作量呈几何级的上升。定墓完全是一种经验和对历史的敏感嗅觉。郭沫若先生根据昨天02、03的探路情况,基本断定这处应该是汉代某位“王”的墓**,根据汉朝的一些相关规制和“王”墓的大小、分布特点,郭沫若先生将定墓的面积定在了3000立方米。事后证明,郭沫若先生不愧是中国考古界的翘楚级人物,满城汉墓总容积面积5700立方米,其中刘胜的墓冢恰恰就是2700立方米,和3000立方米的定墓量是几乎吻合,后来发现的3000立方米是刘胜之妻窦绾之墓,这算是有一大意外的发现!
所有的人员分配好后,接下来就是在军方的协助下,掘土挖墓了!一个定点上的考古人员分配一名工兵掘土,这等工程绝对不是盗墓之辈所能比拟。
考古的第一步叫“粗挖”,以那深坑为核心,定墓点为辅助,工兵们就在那边用这铁锹挖,而02、03则协助着郭沫若先生在那深坑处做“蔓延”工作,由于这深坑点是最初发现点,且已经判断为上甬道,所以这个点位就成为第一步“粗挖”工作的重点。
由于这上甬道中疑似有毒,03早早准备了附近的绿草,熬成汁水给众人服下,确保万无一失!“粗挖”工作就是把墓**上方的土石给挖走,这类大都属于粗活,按道理说,像郭沫若先生这样的专家,是没必要参与的。但人家老先生的那个专业,冒着烈日,和几个助手在工兵的身旁,工兵每挖一铲泥土,郭沫若先生都要过目一下那泥土,由此来判定离墓**的位置还有多远。
“粗挖”这活最累,是考古中,技术含量最低,只要有力气的一个环节,大家齐心合力,挖到了中午时分,郭沫若先生大喊一声“停”,所有的考古成员都纷纷传话,叫停身旁工兵的挖掘。然后大家齐刷刷的看向郭沫若先生,只见他跳入另外一个新挖的深坑,看着露出干燥的土石,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就是这里了!”
02和03分别凑了过来,一看究竟:这古时候的墓**为了方式受潮腐烂,百分百的要做干燥工程,这种干燥工程已经失传已久,现如今的干燥工程都是用的化学药剂,这玩意一来干燥时间的期限短,最多的可以保证几十年的干燥工艺,短的也就几年几个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食品袋里常放的干燥剂。看到干燥的土石,就知道墓**已经快浮出水面了!这时候郭沫若先生就开始架设工具,做必要的“封土”工作。(编者按:封土:是考古学界中一个专有名字,直白一点就是对即将显露的文物做相关的留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如今的考古还有碳素断代、内窥技术,在中国的六十年代,压根就不存在。笔者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在这里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用最朴实的文字将考古的过程展现给广大读者!),随后郭沫若先生把大家召集了过来,指着地上的那一抔干土石说道:“各位同志,麻烦你们在粗挖的过程中,一旦挖出这样的土石,请立马停止粗挖,然后做汇报,等到我下一步的指导,可以吗?”工兵们分辨清楚那干土石后,就接受命令,回到各自原点继续粗挖,直至到下午15:00左右的时候,粗挖工作全部结束。
而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先生已经跟着他的助手们将整个上甬道给开辟了起来,郭沫若先生细细研究那上甬道,是越看越惊心,立马找来了03,跟着他研究其上甬道的“秘密”。
郭沫若先生:03,上甬道我已经观察了,跟你的推断非常一致,这墓**已经有盗墓的痕迹了,盗墓之人绝对是一个团伙。
03:嗯,当时我看到了那具尸体就是这样判断的。
郭沫若先生:那你也应该知道这盗墓的痕迹应该是刚发生不久吧?
03:是的,我根据死者的外观来判断,他应该是刚死不久,郭先生,你是怎么判断这盗墓的事情是刚发生不久的?
郭沫若先生:上甬道里那爬行的痕迹。上甬道就是简单的一个通道,只能容一个人往外爬行,这上甬道在建造的时候,显然比较匆忙和粗糙,用的材料竟然是含有干燥成分的土石,所以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很明显的爬行痕迹,更为重要的,想必是这墓**的主人知道了这上甬道的事情,所以用的毒药就是粉末状的,混合在这土石之中,人在爬行的时候,扬起的尘土一旦吸入,就中毒而亡,我现场看到了一些毒药的成分,所以就判断这盗墓的事情确实发生不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