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只是一笔生意
建造一座晶圆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是单晶硅晶棒的直径,另一个是制程的线宽。晶棒的直径越大,切割出来的单片晶圆的面积就越大,从而每片晶圆可分割出的芯片数量就越多。
实际上3英寸的晶圆和4英寸、5英寸的制造成本相差并不多,而5英寸晶圆的面积是3英寸的2.78倍。也就是说,同一款芯片的制造成本中,采用5英寸的晶棒在晶圆制备环节的成本,只有3英寸工艺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另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指标是制程线宽,也叫做蚀刻尺寸,是指制造设备在一个硅晶圆上所能蚀刻的最小尺寸。再具体一些来解释,这个线宽就是指晶圆表面上连接晶体管之间的导线宽度。
你可以想像一下:用一把柴刀和一把手术刀分别在一块木板上划一下,两者的划痕大小肯定不一样。“柴刀”就好比已经逐渐落伍的5微米制程,而“手术刀”就好比最先进的1.5微米制程。
每一片晶圆经过前期加工后,可用面积都是固定的。如果导线越细,它在晶圆上所用侵占的面积就会越小,就可以剩下更多的面积,用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同时导线越细,带来的电阻也会越小,电流速度则会越快。前者可以降低芯片的功率,后者可以提高芯片的频率。
而决定制程水平的设备主要是光刻机,这也是整个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设备。另一个时空中,英特尔从x86系列。到后来的奔腾系列、酷睿系列,一直引领了整个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潮流。
在李轩重生前。荷兰asm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之一。在中高端光刻机市场,asml公司占据大约60%的市场份额。而最高端市场(例如沉浸式光刻机)。asml公司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80%。
英特尔公司为了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领先,早早的就收购了部分asml公司的股权,同时还为asml公司提供巨额的研发费用,用来支持它们在新制程上的探索。
三十年后,半导体产业经过残酷的竞争,产业集中度已经大大提高。而上游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业,更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因为一台光刻机的售价,就动辄几千万美元甚至过亿美元。而开发一款新的光刻机产品,可能要花费数年时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经费。一般的公司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研发投入。
以至于在今日不断的市场淘汰后,只有几家最顶尖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能最终存活下来。同样以光刻机市场为例,到2010年时,市面上能提供商用光刻机的只剩asml、尼康和佳能三家公司。这其中前者把控了绝大部分的中高端市场,而后两者则瓜分了中低端市场。
但在八十年代初,高端的光刻机设备也才几百万美元而已,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还处在百花齐放的阶段。李轩早在1980年的年底,就开始投资一家名叫lam research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
这家公司的中文名字,叫做泛林半导体设备技术公司。之所以去这个名字。因为它的创始人姓林(“lam”就是林的音译),名叫林杰屏。
另一个时空中,林杰屏是硅谷中最著名的华裔it大亨之一。相比于已经被赶出雅虎的杨致远、已经卖掉youtube的陈士骏,林杰屏却带领着他的泛林公司不断取得成功。也许国内的普通人从没听说过lam research这个公司。但其实它的盈利能力能排在美国所有it公司中的前二十位。
正是因为知道林杰屏的能力,李轩早在对方创业之初,就为泛林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虽然另一个时空中泛林公司。是以前端的晶圆制造设备闻名,但李轩也期望这一世的它。能在光刻机领域也取得一席之地。
八十年代是进入光刻机设备制造领域的最后机会。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光刻机的研发成本会直线飙升。以后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而在不久前,泛林公司终于研制出第一款成熟的光刻机产品lam-ma1,这是一台最高分辨率为5微米的接触式曝光机。lam-ma1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七十年代中期的水准。现在市面上主流光刻机,已经逐步由接近式取代接触式。英特尔公司在去年生产80286处理器时,更是已经采用了全新的投影式光刻机,能把蚀刻尺寸缩小到1.5微米。
因此泛林公司的这台lam-ma1光刻机只能算是过时的低端产品,市面上其他公司的同类成熟产品并不少。而泛林公司初入光刻机行业,还没有任何知名度,自然很难说服客户采购自己的产品。毕竟即使是泛林公司的这样一台略显过时的光刻机,售价也在100万美元以上。
按照李轩的打算,前期的这些产品最大的用途就是实现技术积累。他之前和林杰屏都有远大的雄心壮志,两人对泛林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沟通交流时,从未奢望过公司能在几年内就实现盈利。
但如果泛林公司的产品可以销售到内地,这个情况又完全不一样了。别看lam-ma1只达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技术水平,但国内现在根本没有能力实现,商业化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能力。实际上在另一个时空中,直到三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国产光刻机的技术水平也才堪堪达到现在这台lam-ma1的水准。
国内没有同水准的技术,而对外采购又受到封锁的情况下,半导体设备在内地完全可以说是买方市场。之前742厂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设备和技术。建成一座完整的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线,总投资高达6600万美金。
那是一座3英寸的晶圆厂。而东方半导体公司不久前刚刚在在台湾建成投产的一座规模更大的3英寸晶圆厂,总投资还不到4000万美元。虽然生产数字芯片和生产模拟芯片的设备并不相同。但电视机芯片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产品。
可以说742厂绝对是被东芝公司当作肥羊狠狠宰了一刀,但他们还被宰得心甘情愿。因为除了东芝公司之外,其他公司并不愿意向中国提供相关的技术。
李轩明白了虞有橙的想法,如果东方电子公司出面协助内地建设一座全新的晶圆厂,不但可以从中大赚一笔,还能够顺便推销泛林公司的新设备。除了新研发完成的光刻机之外,泛林公司的另一个研发重点是晶圆制造设备。
这两部分可以说是一座晶圆厂中最核心的设备。如果由泛林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再由东方半导体公司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如果运作得当,整个东方集团在这个项目中。收获一两千万美金的利润根本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东方公司还能借此收获内地方面的好感。
想到这里,李轩不由有些动心了,但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这才是决定这个项目能不能实现的关键。
“你先别急着答复内地方面,这件事我们需要从长计议!首先,我们必须得先弄清楚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红线。如果3英寸、5微米的技术水平,不在严格禁止的技术名录之内,我们才能开始下一步运作!”李轩对虞有橙说道。
虞有橙点了点头。赞同的说道:“不久前,里根政府刚刚向国会提出,希望给予中国“友好的非盟国”待遇。我觉得中美关系接下来很可能会进入蜜月期,这才觉得我们可以尝试推动一下!”
李轩不由有些惊讶的看了虞有橙一眼。露出几分赞许的微笑。虞有橙的成长速度远比他期望的要快,对方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不再是以自强技术员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从一个上位的管理者角度。从更宏观、更高层次去考虑一个问题。
比如关于协助内地兴建晶圆厂的事宜,虞有橙能很快就联想到帮助泛林公司实现技术输出。还能从国际政治敏感变化中,敏锐地捕捉到潜在的机遇。
这让李轩非常高兴。东方研究院作为整个东方集团最核心的资产之一,他的掌舵人除了要有足够的技术水平,能够洞悉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之外,还需要在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拥有同样出色的综合能力。
“这件事干脆就交给你来具体负责,我会让韩鹏和张仲谋全力配合你!咱们公司这几年在美国政界也是洒了不少钱的,也是该给那些政客们找点事做。不能让他们光收支票,不出力干活!”李轩笑着说道。
他在民主党和共和党内,都结交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由东方电子公司来帮助内地运作这个晶圆厂,通过美国政府审批的可能性还真的非常大。
虞有橙点了点头,他知道李轩对内地还是非常重视的,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加深自己在整个东方集团内的影响力。比如,如果这个项目真的能够获得美国政府批准,最终肯定会由张仲谋的东方半导体公司来负责具体筹建。
而在对美国有关部门展开攻关中,李轩这个大老板看样子是不会亲自出面,那么许多事情就需要韩鹏这个集团内的二号人物来解决。
别看韩鹏现在只担任了东方科技控股和东方商事两家公司的总裁职务,但前者持有了包括东方研究院、东方游戏、艾康电脑、计算机园地等大部分东方集团子公司的股权,而后者更是整个东方体系连成一体的重要纽带,负责为整个集团各个公司提供情报搜集、原材料采购、产品分销等诸多事务。
从去年开始,李轩对整个集团内具体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在最高层面制定发展方向,因此韩鹏不得不负责起内部各个公司间沟通协调的重任。
虞有橙正好可以借助这次行动,与这些东方集团内最核心的大佬们迅速熟识起来,更快的融入这个集体之中。
其实在另一个时空中,内地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真正有了第一座大规模晶圆厂。但在李轩看来,即使他现在帮助国内提前十几年,建成第一座完整的商业化集成电路生产线,也不太可能扭转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薄弱的局面。
即使国内现在能建起一座3英寸,甚至5英寸的一流晶圆厂,在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不出几年现在高价引进的设备就会落后。其实相比于引进工厂,李轩认为中国想要在半导体领域迎头赶上,更需要的是在上游设备制造领域下功夫。
但研发就是个无底洞,往往是大量钞票投进去,连个响声都听不到。更何况外国对中国还封锁的这么严的情况下,半导体领域这种高精尖行业,想要闭门造车并不太现实。因此领导们自然希望引进见效更快的实体工厂。
而对李轩来说,他也没有要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一个产业面貌的豪情壮志,因为这根本不现实。如果中国政府愿意拿出10亿美金,花费10年时间,在山姆大叔愿意全面放开技术限制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代后世的台湾,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中的一环。
只要在这种情况下,李轩才会顺势而为,被国家产业的兴旺贡献一份力量。但这些条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对李轩来说只是一笔生意而已。他能从中收获上千万美元的利润,能加强自己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还能获得国家上层的好感。
这么多好处摆在面前,李轩自然愿意去试一试!
虞有橙被李轩打发回香港,负责调研为内地筹建第一座数字芯片晶圆厂的可行**宜。而很快又有另一位人物找上门来,寻求李轩的帮助。
两年前,李轩在参加由霍营东先生组织的北上访问团时,与对方在飞机上有过一面之缘。当时这位美国归来的陈述柏教授,同机去北-京正是为了向中国的最高领导层提出建议,希望能在国内创办一所“中国实验大学”(china experimental university),把电子工业赶上去,将那里开发成中国的硅谷。()
实际上3英寸的晶圆和4英寸、5英寸的制造成本相差并不多,而5英寸晶圆的面积是3英寸的2.78倍。也就是说,同一款芯片的制造成本中,采用5英寸的晶棒在晶圆制备环节的成本,只有3英寸工艺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另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指标是制程线宽,也叫做蚀刻尺寸,是指制造设备在一个硅晶圆上所能蚀刻的最小尺寸。再具体一些来解释,这个线宽就是指晶圆表面上连接晶体管之间的导线宽度。
你可以想像一下:用一把柴刀和一把手术刀分别在一块木板上划一下,两者的划痕大小肯定不一样。“柴刀”就好比已经逐渐落伍的5微米制程,而“手术刀”就好比最先进的1.5微米制程。
每一片晶圆经过前期加工后,可用面积都是固定的。如果导线越细,它在晶圆上所用侵占的面积就会越小,就可以剩下更多的面积,用来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同时导线越细,带来的电阻也会越小,电流速度则会越快。前者可以降低芯片的功率,后者可以提高芯片的频率。
而决定制程水平的设备主要是光刻机,这也是整个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设备。另一个时空中,英特尔从x86系列。到后来的奔腾系列、酷睿系列,一直引领了整个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潮流。
在李轩重生前。荷兰asm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之一。在中高端光刻机市场,asml公司占据大约60%的市场份额。而最高端市场(例如沉浸式光刻机)。asml公司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80%。
英特尔公司为了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领先,早早的就收购了部分asml公司的股权,同时还为asml公司提供巨额的研发费用,用来支持它们在新制程上的探索。
三十年后,半导体产业经过残酷的竞争,产业集中度已经大大提高。而上游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业,更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因为一台光刻机的售价,就动辄几千万美元甚至过亿美元。而开发一款新的光刻机产品,可能要花费数年时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经费。一般的公司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研发投入。
以至于在今日不断的市场淘汰后,只有几家最顶尖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能最终存活下来。同样以光刻机市场为例,到2010年时,市面上能提供商用光刻机的只剩asml、尼康和佳能三家公司。这其中前者把控了绝大部分的中高端市场,而后两者则瓜分了中低端市场。
但在八十年代初,高端的光刻机设备也才几百万美元而已,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还处在百花齐放的阶段。李轩早在1980年的年底,就开始投资一家名叫lam research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
这家公司的中文名字,叫做泛林半导体设备技术公司。之所以去这个名字。因为它的创始人姓林(“lam”就是林的音译),名叫林杰屏。
另一个时空中,林杰屏是硅谷中最著名的华裔it大亨之一。相比于已经被赶出雅虎的杨致远、已经卖掉youtube的陈士骏,林杰屏却带领着他的泛林公司不断取得成功。也许国内的普通人从没听说过lam research这个公司。但其实它的盈利能力能排在美国所有it公司中的前二十位。
正是因为知道林杰屏的能力,李轩早在对方创业之初,就为泛林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虽然另一个时空中泛林公司。是以前端的晶圆制造设备闻名,但李轩也期望这一世的它。能在光刻机领域也取得一席之地。
八十年代是进入光刻机设备制造领域的最后机会。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光刻机的研发成本会直线飙升。以后的门槛会越来越高。
而在不久前,泛林公司终于研制出第一款成熟的光刻机产品lam-ma1,这是一台最高分辨率为5微米的接触式曝光机。lam-ma1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七十年代中期的水准。现在市面上主流光刻机,已经逐步由接近式取代接触式。英特尔公司在去年生产80286处理器时,更是已经采用了全新的投影式光刻机,能把蚀刻尺寸缩小到1.5微米。
因此泛林公司的这台lam-ma1光刻机只能算是过时的低端产品,市面上其他公司的同类成熟产品并不少。而泛林公司初入光刻机行业,还没有任何知名度,自然很难说服客户采购自己的产品。毕竟即使是泛林公司的这样一台略显过时的光刻机,售价也在100万美元以上。
按照李轩的打算,前期的这些产品最大的用途就是实现技术积累。他之前和林杰屏都有远大的雄心壮志,两人对泛林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沟通交流时,从未奢望过公司能在几年内就实现盈利。
但如果泛林公司的产品可以销售到内地,这个情况又完全不一样了。别看lam-ma1只达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技术水平,但国内现在根本没有能力实现,商业化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能力。实际上在另一个时空中,直到三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国产光刻机的技术水平也才堪堪达到现在这台lam-ma1的水准。
国内没有同水准的技术,而对外采购又受到封锁的情况下,半导体设备在内地完全可以说是买方市场。之前742厂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设备和技术。建成一座完整的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线,总投资高达6600万美金。
那是一座3英寸的晶圆厂。而东方半导体公司不久前刚刚在在台湾建成投产的一座规模更大的3英寸晶圆厂,总投资还不到4000万美元。虽然生产数字芯片和生产模拟芯片的设备并不相同。但电视机芯片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产品。
可以说742厂绝对是被东芝公司当作肥羊狠狠宰了一刀,但他们还被宰得心甘情愿。因为除了东芝公司之外,其他公司并不愿意向中国提供相关的技术。
李轩明白了虞有橙的想法,如果东方电子公司出面协助内地建设一座全新的晶圆厂,不但可以从中大赚一笔,还能够顺便推销泛林公司的新设备。除了新研发完成的光刻机之外,泛林公司的另一个研发重点是晶圆制造设备。
这两部分可以说是一座晶圆厂中最核心的设备。如果由泛林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再由东方半导体公司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如果运作得当,整个东方集团在这个项目中。收获一两千万美金的利润根本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东方公司还能借此收获内地方面的好感。
想到这里,李轩不由有些动心了,但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这才是决定这个项目能不能实现的关键。
“你先别急着答复内地方面,这件事我们需要从长计议!首先,我们必须得先弄清楚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红线。如果3英寸、5微米的技术水平,不在严格禁止的技术名录之内,我们才能开始下一步运作!”李轩对虞有橙说道。
虞有橙点了点头。赞同的说道:“不久前,里根政府刚刚向国会提出,希望给予中国“友好的非盟国”待遇。我觉得中美关系接下来很可能会进入蜜月期,这才觉得我们可以尝试推动一下!”
李轩不由有些惊讶的看了虞有橙一眼。露出几分赞许的微笑。虞有橙的成长速度远比他期望的要快,对方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不再是以自强技术员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从一个上位的管理者角度。从更宏观、更高层次去考虑一个问题。
比如关于协助内地兴建晶圆厂的事宜,虞有橙能很快就联想到帮助泛林公司实现技术输出。还能从国际政治敏感变化中,敏锐地捕捉到潜在的机遇。
这让李轩非常高兴。东方研究院作为整个东方集团最核心的资产之一,他的掌舵人除了要有足够的技术水平,能够洞悉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之外,还需要在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拥有同样出色的综合能力。
“这件事干脆就交给你来具体负责,我会让韩鹏和张仲谋全力配合你!咱们公司这几年在美国政界也是洒了不少钱的,也是该给那些政客们找点事做。不能让他们光收支票,不出力干活!”李轩笑着说道。
他在民主党和共和党内,都结交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由东方电子公司来帮助内地运作这个晶圆厂,通过美国政府审批的可能性还真的非常大。
虞有橙点了点头,他知道李轩对内地还是非常重视的,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加深自己在整个东方集团内的影响力。比如,如果这个项目真的能够获得美国政府批准,最终肯定会由张仲谋的东方半导体公司来负责具体筹建。
而在对美国有关部门展开攻关中,李轩这个大老板看样子是不会亲自出面,那么许多事情就需要韩鹏这个集团内的二号人物来解决。
别看韩鹏现在只担任了东方科技控股和东方商事两家公司的总裁职务,但前者持有了包括东方研究院、东方游戏、艾康电脑、计算机园地等大部分东方集团子公司的股权,而后者更是整个东方体系连成一体的重要纽带,负责为整个集团各个公司提供情报搜集、原材料采购、产品分销等诸多事务。
从去年开始,李轩对整个集团内具体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在最高层面制定发展方向,因此韩鹏不得不负责起内部各个公司间沟通协调的重任。
虞有橙正好可以借助这次行动,与这些东方集团内最核心的大佬们迅速熟识起来,更快的融入这个集体之中。
其实在另一个时空中,内地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真正有了第一座大规模晶圆厂。但在李轩看来,即使他现在帮助国内提前十几年,建成第一座完整的商业化集成电路生产线,也不太可能扭转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薄弱的局面。
即使国内现在能建起一座3英寸,甚至5英寸的一流晶圆厂,在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背景下,不出几年现在高价引进的设备就会落后。其实相比于引进工厂,李轩认为中国想要在半导体领域迎头赶上,更需要的是在上游设备制造领域下功夫。
但研发就是个无底洞,往往是大量钞票投进去,连个响声都听不到。更何况外国对中国还封锁的这么严的情况下,半导体领域这种高精尖行业,想要闭门造车并不太现实。因此领导们自然希望引进见效更快的实体工厂。
而对李轩来说,他也没有要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一个产业面貌的豪情壮志,因为这根本不现实。如果中国政府愿意拿出10亿美金,花费10年时间,在山姆大叔愿意全面放开技术限制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代后世的台湾,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中的一环。
只要在这种情况下,李轩才会顺势而为,被国家产业的兴旺贡献一份力量。但这些条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对李轩来说只是一笔生意而已。他能从中收获上千万美元的利润,能加强自己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还能获得国家上层的好感。
这么多好处摆在面前,李轩自然愿意去试一试!
虞有橙被李轩打发回香港,负责调研为内地筹建第一座数字芯片晶圆厂的可行**宜。而很快又有另一位人物找上门来,寻求李轩的帮助。
两年前,李轩在参加由霍营东先生组织的北上访问团时,与对方在飞机上有过一面之缘。当时这位美国归来的陈述柏教授,同机去北-京正是为了向中国的最高领导层提出建议,希望能在国内创办一所“中国实验大学”(china experimental university),把电子工业赶上去,将那里开发成中国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