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章 谋算(下)
热门推荐:、、、、、、、
h2> 袁绍深吸了一口气,看了看震惊莫名的许攸等人,微微侧过身子,继续娓娓道来:
“后来,看到荀氏一族和数以百计的各地名士,在伯焘先生面前无比谦逊,对伯焘先生满怀敬重,惊讶之下我便悄悄询问荀彧,这才知道,伯焘先生与故去的荀爽大人乃亦师亦友关系,与韩氏家族那位百年不出、却英年早逝的韩公望乃同窗挚友。”
“当年,伯焘先生与韩公望未及弱冠,即被中原士林誉为颍川书院的‘一龙一虎’,深受荀氏八龙的欣赏和推崇,唉!如此绝世之才,鬼使神差之下,竟落到寒门小子刘子鉴之手,徒呼奈何?”
众人对传闻中颇为神秘的公孙沛非常忌惮,没人敢接上袁绍的话语,似乎都在默默衡量彼此的差距。
良久,许攸望向袁绍:“主公,属下以为,公孙伯焘先生是那种纵览全局的经世之才,这种人往往不会专注于具体事务,也不屑于那些有违道义的阴谋诡计,所以这样的人可敬而不可怕!”
“属下曾在琅琊书院当过九个月教习,对刘存幕府主要谋士颇为了解,窃以为,伯焘先生、管幼安、国子尼、王彦方等都是方正君子,都不可怕,最令属下忌惮的,还是那位叫赵溶的人!”
“赵溶?何方人士?”
袁绍大感兴趣,逢纪和高干立即竖起耳朵凝神倾听。
许攸颇为感慨:“属下是在参加邴原先生答谢西关名士的酒宴中,第一次听说赵溶这个名字。”
“当时的赵溶默默无闻,却被刘子鉴任命为东莞县令……那个时候,刘子鉴亲率琅琊军刚把沦陷已久的东莞、东安两县夺回来,急需安抚民众抢种粮食,还要日夜防备数万黄巾贼寇卷土重来,可见刘子鉴对赵溶的能力非常信任。”
“后来属下慢慢打听,终于弄清赵溶的经历……”
“赵溶字延德,今年四十七岁,祖籍冀州馆陶,寒门子弟,性格坚韧心思稠密,精通兵法熟知典律,中平元年黄巾之乱,我大汉军队措手不及,身为馆陶都尉的赵溶率部抵抗十万黄巾二十余昼夜围攻,终因兵力薄弱死伤惨重而不敌,赵溶本人伤重昏迷,其贴身侍卫拼死把他抢下城楼逃命,在混乱中幸运找到赵溶一家老小,随即顺着滚滚人流一直逃到琅琊。”
“当时刘子鉴正倾力赈灾,将赵溶一家与成千上万流民迁往琅琊东北的珠山东麓垦荒,刘子鉴颇为仁厚,日日巡视于流民之中,请来医匠救治患病流民,也治好了赵溶的断腿,后来把赵溶安置在村中蒙学当教书先生。”
“哦!对了,当时公孙伯焘先生一家也在流民之中,刘子鉴根本不知道伯焘先生是谁,伯焘先生糊里糊涂就被刘子鉴任命为村中蒙学山长,日日教授数百流民孩子读书识字,哈哈!”
逢纪和高干惊愕不已,袁绍听得津津有味,催促许攸快快讲来。
许攸卖完关子,抖抖大袖继续道来:“当时也不知为何,也不知刚晋升城阳太守的刘子鉴通过什么手段,很快从蒙学和工坊中,请出公孙伯焘、赵溶和出身于墨家精于冶炼的历城人霍坚、擅长农事的曲梁人田牧,还有破产的东平商人韩柔,自此,这五人成了刘存无比信赖的心腹谋士。”
“记得属下曾悄悄询问琅琊书院学监邴原先生:子鉴大人之前知不知道公孙伯焘和赵溶大人是谁?邴原先生哈哈一笑说:刘子鉴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捡到宝了!”
袁绍再次扼腕哀叹,逢纪和高干也唏嘘不已,颇有愤愤不平之意。
许攸转到正题:“属下之所以留意赵溶,是因他在东莞县令任上,以八千兵力将数万贼寇拒之于外的同时,不但修好了四面城墙增加防御,扩建东莞县近百里官道,还收容四万流民,恢复开垦四十余万亩田地!”
“赵溶上任仅七个月,东莞全县十余万百姓即可自给自足,之后开矿山、办林场、修水利、举工商,仅用一年时间,千疮百孔的东莞县焕然一新,一跃成为向刘子鉴贡献大笔税赋的富县。”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溶不但不居功,反而鼎力举荐比邻的东安县长徐奕徐季才,一直到刘子鉴完成阳城郡总体布局,赵溶才默默回到刘子鉴身边,正式但任青州别驾,为人非常低调。”
“赵溶有二子一女,长子赵立长期担任刘子鉴的侍从参军,还被先帝当庭敕封朝中闲职,传言刘子鉴对赵立非常器重,严加教诲谆谆嘉勉,不是弟子,胜似弟子,由此可见,赵溶在刘子鉴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袁绍头疼了,再次拿起刘岱的急报打开,顿时觉得上面的“赵溶”二字极为显眼,他合上急报望向许攸,诚恳地征求意见:“先生以为,下一步该如何行事为好?”
“主公,还是刚才那句话,两年内切勿触怒青州,以和为贵,毕竟咱们如今还无法与青州相抗衡,只能密切观察,积蓄力量,以待来日徐徐图之,而方才逢纪大人的计策,就是个最好的应对方式。”
许攸最后不忘记赞扬一下逢纪,避免自己出风头引来对方不快。
袁绍点点头:“也只好如此了,诸位,谁愿意代我到临淄走一趟?”
许攸垂下头沉默不语,逢纪和高干对视一眼,高干上前建议道:“属下以为,许攸大人出使最为合适。”
袁绍望向许攸:“那就麻烦子远了,等会儿我就给鲍信大人写封信,让他暂时忍一忍,不就是失去卢县区区几万亩田地吗?无需计较,将来我会重重补偿他!”
“属下遵命!”
许攸上前施一礼,抬起头再献一计:“主公,刘岱大人和鲍信大人不是正为泰山贼寇头痛吗?想那泰山南麓和西麓延绵群山数百里,大大小小各路黄巾贼寇加起来不下三十万,以目前兖州兵力进剿,恐怕难有所作为。”
“我看不如建议刘岱大人和鲍信大人,围而不剿,截断黄巾贼寇西、南两个方向的所有通道,一旦各路黄巾贼寇粮草耗尽,除了主动跳出来寻求决战,只有向东劫掠富裕的青州,否则就会饿死,到时候鲍信大人和刘岱大人再加把劲……嘿嘿!”
袁绍大喜过望,逢纪和高干对许攸的驱狼吞虎之计深为佩服,五个人立全力投入紧张商议,很快拿出个充满期待的实施方案。r1152
h2> 袁绍深吸了一口气,看了看震惊莫名的许攸等人,微微侧过身子,继续娓娓道来:
“后来,看到荀氏一族和数以百计的各地名士,在伯焘先生面前无比谦逊,对伯焘先生满怀敬重,惊讶之下我便悄悄询问荀彧,这才知道,伯焘先生与故去的荀爽大人乃亦师亦友关系,与韩氏家族那位百年不出、却英年早逝的韩公望乃同窗挚友。”
“当年,伯焘先生与韩公望未及弱冠,即被中原士林誉为颍川书院的‘一龙一虎’,深受荀氏八龙的欣赏和推崇,唉!如此绝世之才,鬼使神差之下,竟落到寒门小子刘子鉴之手,徒呼奈何?”
众人对传闻中颇为神秘的公孙沛非常忌惮,没人敢接上袁绍的话语,似乎都在默默衡量彼此的差距。
良久,许攸望向袁绍:“主公,属下以为,公孙伯焘先生是那种纵览全局的经世之才,这种人往往不会专注于具体事务,也不屑于那些有违道义的阴谋诡计,所以这样的人可敬而不可怕!”
“属下曾在琅琊书院当过九个月教习,对刘存幕府主要谋士颇为了解,窃以为,伯焘先生、管幼安、国子尼、王彦方等都是方正君子,都不可怕,最令属下忌惮的,还是那位叫赵溶的人!”
“赵溶?何方人士?”
袁绍大感兴趣,逢纪和高干立即竖起耳朵凝神倾听。
许攸颇为感慨:“属下是在参加邴原先生答谢西关名士的酒宴中,第一次听说赵溶这个名字。”
“当时的赵溶默默无闻,却被刘子鉴任命为东莞县令……那个时候,刘子鉴亲率琅琊军刚把沦陷已久的东莞、东安两县夺回来,急需安抚民众抢种粮食,还要日夜防备数万黄巾贼寇卷土重来,可见刘子鉴对赵溶的能力非常信任。”
“后来属下慢慢打听,终于弄清赵溶的经历……”
“赵溶字延德,今年四十七岁,祖籍冀州馆陶,寒门子弟,性格坚韧心思稠密,精通兵法熟知典律,中平元年黄巾之乱,我大汉军队措手不及,身为馆陶都尉的赵溶率部抵抗十万黄巾二十余昼夜围攻,终因兵力薄弱死伤惨重而不敌,赵溶本人伤重昏迷,其贴身侍卫拼死把他抢下城楼逃命,在混乱中幸运找到赵溶一家老小,随即顺着滚滚人流一直逃到琅琊。”
“当时刘子鉴正倾力赈灾,将赵溶一家与成千上万流民迁往琅琊东北的珠山东麓垦荒,刘子鉴颇为仁厚,日日巡视于流民之中,请来医匠救治患病流民,也治好了赵溶的断腿,后来把赵溶安置在村中蒙学当教书先生。”
“哦!对了,当时公孙伯焘先生一家也在流民之中,刘子鉴根本不知道伯焘先生是谁,伯焘先生糊里糊涂就被刘子鉴任命为村中蒙学山长,日日教授数百流民孩子读书识字,哈哈!”
逢纪和高干惊愕不已,袁绍听得津津有味,催促许攸快快讲来。
许攸卖完关子,抖抖大袖继续道来:“当时也不知为何,也不知刚晋升城阳太守的刘子鉴通过什么手段,很快从蒙学和工坊中,请出公孙伯焘、赵溶和出身于墨家精于冶炼的历城人霍坚、擅长农事的曲梁人田牧,还有破产的东平商人韩柔,自此,这五人成了刘存无比信赖的心腹谋士。”
“记得属下曾悄悄询问琅琊书院学监邴原先生:子鉴大人之前知不知道公孙伯焘和赵溶大人是谁?邴原先生哈哈一笑说:刘子鉴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捡到宝了!”
袁绍再次扼腕哀叹,逢纪和高干也唏嘘不已,颇有愤愤不平之意。
许攸转到正题:“属下之所以留意赵溶,是因他在东莞县令任上,以八千兵力将数万贼寇拒之于外的同时,不但修好了四面城墙增加防御,扩建东莞县近百里官道,还收容四万流民,恢复开垦四十余万亩田地!”
“赵溶上任仅七个月,东莞全县十余万百姓即可自给自足,之后开矿山、办林场、修水利、举工商,仅用一年时间,千疮百孔的东莞县焕然一新,一跃成为向刘子鉴贡献大笔税赋的富县。”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溶不但不居功,反而鼎力举荐比邻的东安县长徐奕徐季才,一直到刘子鉴完成阳城郡总体布局,赵溶才默默回到刘子鉴身边,正式但任青州别驾,为人非常低调。”
“赵溶有二子一女,长子赵立长期担任刘子鉴的侍从参军,还被先帝当庭敕封朝中闲职,传言刘子鉴对赵立非常器重,严加教诲谆谆嘉勉,不是弟子,胜似弟子,由此可见,赵溶在刘子鉴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袁绍头疼了,再次拿起刘岱的急报打开,顿时觉得上面的“赵溶”二字极为显眼,他合上急报望向许攸,诚恳地征求意见:“先生以为,下一步该如何行事为好?”
“主公,还是刚才那句话,两年内切勿触怒青州,以和为贵,毕竟咱们如今还无法与青州相抗衡,只能密切观察,积蓄力量,以待来日徐徐图之,而方才逢纪大人的计策,就是个最好的应对方式。”
许攸最后不忘记赞扬一下逢纪,避免自己出风头引来对方不快。
袁绍点点头:“也只好如此了,诸位,谁愿意代我到临淄走一趟?”
许攸垂下头沉默不语,逢纪和高干对视一眼,高干上前建议道:“属下以为,许攸大人出使最为合适。”
袁绍望向许攸:“那就麻烦子远了,等会儿我就给鲍信大人写封信,让他暂时忍一忍,不就是失去卢县区区几万亩田地吗?无需计较,将来我会重重补偿他!”
“属下遵命!”
许攸上前施一礼,抬起头再献一计:“主公,刘岱大人和鲍信大人不是正为泰山贼寇头痛吗?想那泰山南麓和西麓延绵群山数百里,大大小小各路黄巾贼寇加起来不下三十万,以目前兖州兵力进剿,恐怕难有所作为。”
“我看不如建议刘岱大人和鲍信大人,围而不剿,截断黄巾贼寇西、南两个方向的所有通道,一旦各路黄巾贼寇粮草耗尽,除了主动跳出来寻求决战,只有向东劫掠富裕的青州,否则就会饿死,到时候鲍信大人和刘岱大人再加把劲……嘿嘿!”
袁绍大喜过望,逢纪和高干对许攸的驱狼吞虎之计深为佩服,五个人立全力投入紧张商议,很快拿出个充满期待的实施方案。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