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章 初战告捷
朱由检之所以信任熊汝霖,可能还要从熊汝霖恩科最后一场的策论说起。彼时谈论起国家大事,几乎所有考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辽东建虏,或是流贼身上。
敌远地地方后学接阳陌艘科
惟有熊汝霖观点独特,认为东南海疆防御薄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其危害甚至可能超过建虏。他还特意在试卷中提到,有些海盗表面上接受招抚,实则仍然我行我素,朝廷不可不早图之。虽未提名道姓,朱由检自然知道他说的就是郑芝龙。
所以在熊汝霖到南安赴任之际,朱由检也用密诏对他交了实底。那时候郑芝龙还未与叛军勾结,但朱由检已经下定决心,要铲除这股最大的海盗势力。但郑芝龙尚未公开反叛,朝廷四处用兵,也确实没有余力,所以朱由检叮嘱熊汝霖,要在郑芝龙的家乡南安县密切关注郑芝龙的动向,设法削弱他在大陆的势力。
熊汝霖接诏之后喜忧参半。喜的是,皇帝虽然年轻,却是高瞻远瞩,不但非常重视东南海疆,还认清了郑芝龙的真面目。此时的朝廷,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官员主张打击郑芝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是采纳了熊汝霖策论中的意见。这就叫知遇之恩,熊汝霖怎能不感激涕零?
而忧的是,南安与同安完全不同。在同安县,他可以仅凭几个锦衣卫就扳倒当地势力,因为当地势力就是再大,也不敢与朝廷对抗。可南安县就不同了,郑氏一族已经在当地经营多年,除去郑氏本身外,南安县的很多人也受到郑芝龙诱惑,跟着他出海当海盗去了。其时福建海防形同虚设,这些人来去自如,官府要么根本不知道这些人的现况,要么即使知道也不想管。
也就是说,这些人是根本不服朝廷管束的。如果熊汝霖仍然只凭一己之力对付郑芝龙,轻了无人理睬,重了的话,比如又用锦衣卫逮捕郑芝龙的党羽,那说不定这些海盗就会公然劫牢反狱。锦衣卫就是能耐再大,毕竟人数太少,寡不敌众,后果不堪设想,更糟的是还会刺激郑芝龙,与皇帝暗中制约的思路不符。
所以熊汝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组建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民团。之所以不用卫所军或是衙役,是因为这些人本身就不干净。尤其是南安县的衙役,熊汝霖还在同安县时就听说过,他们收了走私船主的好处,不但对走私偷渡等行为视若无睹,还会在府县应付差事的巡视之前,给走私船主通风报信,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因此民团成立起来以后,熊汝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肃衙役队伍。他的手段说起来非常简单:让民团团勇偷偷跟着衙役,看看他吃的什么、用的什么,家里要花多少银子,然后把衙役叫到二堂对质:你一个月的薪水才有多少,怎能花钱如此大手大脚?那些银子都是从哪来的?
这些衙役平时作威作福惯了,怎么也没想到新来的知县大老爷刚一上任,就查到他们头上!有人便想抵赖,说这是祖产。熊汝霖倒也不刑讯迫供,只是对每个有问题的衙役都单独审讯,吓唬他说:如实招供者,只要数额不大且积极退赃,本老爷便不深究。如果拒不承认,也没有用,因为某某人可已经都招了。你若不招,也只是为他人顶缸而已。本来顶多只是打二十板子的事,你非要挺到死罪,那也随你。
这些衙役久在公门,自然知道此中利害。知县老爷懂断案的不多,一般都是刑名师爷代劳。这师爷和下面的龌龊事,那就不可胜数了。但看这位新任知县的架势,钱粮、刑名师爷,一概不用,审案全是亲力亲为,想通融也通融不了。
这些衙役虽然没少和案子打交道,但多是文盲,真正的律法条文,他们怎么也抠不过读书人啊。意欲撒泼耍赖死不认账,那些民团的泥腿子们却在一旁怒目而视,看样子只要知县一声令下,就得把他们打个半死。没奈何,只得招认。
孙不地地独后学接阳恨我陌
这就如同一座并不坚固的堤坝,只要有一个招的,就像堤坝出了一个小小的溃口,很快就会全线崩溃。这些衙役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而互相攀咬,最后全县衙六十多个衙役,竟然没有一人不受走私船主贿赂。而这些船主的后台,毫无疑问就是郑芝龙。
熊汝霖当然知道这一切都和郑芝龙有关,但假作不知,只把矛头指向那些走私船的船主。那些衙役招供以后,熊汝霖把他们全关在县衙大牢之中,对外封锁消息,只提出几个熟知走私船出没规律的,让他们引着民团在海滩上埋伏。
结果这个伏击战打得异常漂亮,到了半夜,来了八艘二百料的武装商船,船上的几十名水手虽然都有鸟铳等武器,但谁也没想到在郑芝龙的老家,这个走私了多少年的地方还会出问题,因此都毫无警惕地下船交易。
与他们交易的则是南安县的走私商人,他们同样对熊汝霖抓捕衙役的事一无所知,赶着满载货物和银两的马车前来接头。结果五百团勇鼓噪而出,水手和商人们猝不及防,全被当场擒住。所有货物和银两均被视为赃银而扣押,但最大的收获,还是那八艘武装商船,和几十条鸟铳。因为朱由检在密诏中早有安排,知道熊汝霖根本没有家底,便许南安县凡是查获走私船只和武器,可先自行使用。
后科科地方敌球由冷接远鬼
这样一来,熊汝霖的民团初战告捷之后,便有了战船和武器,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至于那些走私商人,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状况。因为郑芝龙在名义上还是福建水师总兵,他们便赶紧把郑芝龙抬了出来,希望用郑芝龙的名头把熊汝霖吓唬住,然后大事化小,出点银子也就完了。
不想熊汝霖冷笑一声道:“尔等刁民,十分大胆!朝廷已开海禁,不是不让尔等出海,因何不在官府登记?不就是为了逃避税银么?单是走私也就罢了,还敢诬陷郑总兵大人!来呀,每人重责二十,看他们还敢不敢胡言乱语!”
本书来自
敌远地地方后学接阳陌艘科
惟有熊汝霖观点独特,认为东南海疆防御薄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其危害甚至可能超过建虏。他还特意在试卷中提到,有些海盗表面上接受招抚,实则仍然我行我素,朝廷不可不早图之。虽未提名道姓,朱由检自然知道他说的就是郑芝龙。
所以在熊汝霖到南安赴任之际,朱由检也用密诏对他交了实底。那时候郑芝龙还未与叛军勾结,但朱由检已经下定决心,要铲除这股最大的海盗势力。但郑芝龙尚未公开反叛,朝廷四处用兵,也确实没有余力,所以朱由检叮嘱熊汝霖,要在郑芝龙的家乡南安县密切关注郑芝龙的动向,设法削弱他在大陆的势力。
熊汝霖接诏之后喜忧参半。喜的是,皇帝虽然年轻,却是高瞻远瞩,不但非常重视东南海疆,还认清了郑芝龙的真面目。此时的朝廷,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官员主张打击郑芝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是采纳了熊汝霖策论中的意见。这就叫知遇之恩,熊汝霖怎能不感激涕零?
而忧的是,南安与同安完全不同。在同安县,他可以仅凭几个锦衣卫就扳倒当地势力,因为当地势力就是再大,也不敢与朝廷对抗。可南安县就不同了,郑氏一族已经在当地经营多年,除去郑氏本身外,南安县的很多人也受到郑芝龙诱惑,跟着他出海当海盗去了。其时福建海防形同虚设,这些人来去自如,官府要么根本不知道这些人的现况,要么即使知道也不想管。
也就是说,这些人是根本不服朝廷管束的。如果熊汝霖仍然只凭一己之力对付郑芝龙,轻了无人理睬,重了的话,比如又用锦衣卫逮捕郑芝龙的党羽,那说不定这些海盗就会公然劫牢反狱。锦衣卫就是能耐再大,毕竟人数太少,寡不敌众,后果不堪设想,更糟的是还会刺激郑芝龙,与皇帝暗中制约的思路不符。
所以熊汝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先组建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民团。之所以不用卫所军或是衙役,是因为这些人本身就不干净。尤其是南安县的衙役,熊汝霖还在同安县时就听说过,他们收了走私船主的好处,不但对走私偷渡等行为视若无睹,还会在府县应付差事的巡视之前,给走私船主通风报信,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因此民团成立起来以后,熊汝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肃衙役队伍。他的手段说起来非常简单:让民团团勇偷偷跟着衙役,看看他吃的什么、用的什么,家里要花多少银子,然后把衙役叫到二堂对质:你一个月的薪水才有多少,怎能花钱如此大手大脚?那些银子都是从哪来的?
这些衙役平时作威作福惯了,怎么也没想到新来的知县大老爷刚一上任,就查到他们头上!有人便想抵赖,说这是祖产。熊汝霖倒也不刑讯迫供,只是对每个有问题的衙役都单独审讯,吓唬他说:如实招供者,只要数额不大且积极退赃,本老爷便不深究。如果拒不承认,也没有用,因为某某人可已经都招了。你若不招,也只是为他人顶缸而已。本来顶多只是打二十板子的事,你非要挺到死罪,那也随你。
这些衙役久在公门,自然知道此中利害。知县老爷懂断案的不多,一般都是刑名师爷代劳。这师爷和下面的龌龊事,那就不可胜数了。但看这位新任知县的架势,钱粮、刑名师爷,一概不用,审案全是亲力亲为,想通融也通融不了。
这些衙役虽然没少和案子打交道,但多是文盲,真正的律法条文,他们怎么也抠不过读书人啊。意欲撒泼耍赖死不认账,那些民团的泥腿子们却在一旁怒目而视,看样子只要知县一声令下,就得把他们打个半死。没奈何,只得招认。
孙不地地独后学接阳恨我陌
这就如同一座并不坚固的堤坝,只要有一个招的,就像堤坝出了一个小小的溃口,很快就会全线崩溃。这些衙役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而互相攀咬,最后全县衙六十多个衙役,竟然没有一人不受走私船主贿赂。而这些船主的后台,毫无疑问就是郑芝龙。
熊汝霖当然知道这一切都和郑芝龙有关,但假作不知,只把矛头指向那些走私船的船主。那些衙役招供以后,熊汝霖把他们全关在县衙大牢之中,对外封锁消息,只提出几个熟知走私船出没规律的,让他们引着民团在海滩上埋伏。
结果这个伏击战打得异常漂亮,到了半夜,来了八艘二百料的武装商船,船上的几十名水手虽然都有鸟铳等武器,但谁也没想到在郑芝龙的老家,这个走私了多少年的地方还会出问题,因此都毫无警惕地下船交易。
与他们交易的则是南安县的走私商人,他们同样对熊汝霖抓捕衙役的事一无所知,赶着满载货物和银两的马车前来接头。结果五百团勇鼓噪而出,水手和商人们猝不及防,全被当场擒住。所有货物和银两均被视为赃银而扣押,但最大的收获,还是那八艘武装商船,和几十条鸟铳。因为朱由检在密诏中早有安排,知道熊汝霖根本没有家底,便许南安县凡是查获走私船只和武器,可先自行使用。
后科科地方敌球由冷接远鬼
这样一来,熊汝霖的民团初战告捷之后,便有了战船和武器,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至于那些走私商人,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状况。因为郑芝龙在名义上还是福建水师总兵,他们便赶紧把郑芝龙抬了出来,希望用郑芝龙的名头把熊汝霖吓唬住,然后大事化小,出点银子也就完了。
不想熊汝霖冷笑一声道:“尔等刁民,十分大胆!朝廷已开海禁,不是不让尔等出海,因何不在官府登记?不就是为了逃避税银么?单是走私也就罢了,还敢诬陷郑总兵大人!来呀,每人重责二十,看他们还敢不敢胡言乱语!”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