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两尚书下狱(二更)
自从朱由检御驾亲征,温体仁在京师很是消停了一阵,在内阁基本上一言不发,东林党人还以为他转了性。其实他们是太低估温体仁了,此人老谋深算,深知东林党势力强大,故平时蛰伏不动,只有在时机绝佳时才会狠狠出手。第一次挤掉了钱谦益,第二次搞臭了周道登,这次终于又等来了机会,哪肯轻易放过,当即出班奏道:“圣旨乃天子敕令,岂可有错漏之处?乔允升认为是女官笔误,臣以为未必。圣旨自宫中出,经内阁至接旨之人,难道就没有被篡改的可能?张庆臻起先不是还指郑齐心篡改圣旨么,焉知张庆臻不是贼喊抓贼?”
李标一向看温体仁不顺眼,当即愤然道:“陛下,臣以为温体仁是危言耸听!说内阁篡改圣旨,温大人可否指出具体是谁?张庆臻更不可能,只他的旨意有错,一查便知,他不是自讨苦吃?”
温体仁则毫不退让,冷笑一声道:“李大人何必激动,下官也没说一定是内阁篡改圣旨,只是说有这种可能性。至于自讨苦吃,也不见得就没有这种蠢人。如今没有证据,妄议该由谁担责并无意义,还应仔细鉴定笔迹,看看到底是直接写错,还是经过涂改,然后再下定论不迟。”
钱龙锡心思缜密,早明白温体仁是借题发挥,想把这件事搞得越大越好,便转对朱由检道:“陛下,如温大人所言,到底错在何处,只恐一时难以查清。臣倒是以为此事原非大事,陛下乃宽仁之主,把错误纠正也就是了。”
“此言差矣!”温体仁却不依不饶道,“如确系笔误,说不是大事还勉强说得通。可如果不是笔误,而是故意涂改,那就是天大的事了。圣旨如可篡改,天下何事不可篡改伪造?陛下宽仁,却绝不纵容姑息奸佞之辈!”
首辅韩爌也觉得温体仁说得太过,打圆场道:“只是一笔之差…”
“一字之差可小可大。”温体仁当即顶回去道,“如拨付粮饷,十万和千万亦只差一笔,然此一笔便可动摇国本!”
其他东林系大臣还要责难温体仁,朱由检忍无可忍,断喝一声道:“不要吵了!此事极其严重,必须彻查!”
这一句话就定下了调子,东林系大臣虽然有心偏袒刘鸿训,也不敢多说了。至于刘鸿训,更是忐忑不安,一声也不敢吭。
“温体仁所言不错,这道出错的圣旨得先找专家鉴定。”朱由检虎着脸道,“众卿说说看,谁是这方面的权威?”
温体仁胸有成竹,立即奏道:“陛下,前礼部尚书董其昌是当世最负盛名的书画鉴定大家,其人就在京师,何不让他辨认?”
温体仁这一提醒,朱由检才想起来,自从上次“民抄董宦”事件后,为了诱捕董府那个实为白莲教徒的管家,并未治董其昌的罪,只让他在家闭门思过,并以重金赔偿民女绿英的家人。后来京师保卫战起,自己早把董其昌给忘了。
说到董其昌,朱由检又想起当日在拍卖会上与董其昌交锋的那个徐川,也就是徐渭的后人。徐川进京本来是想赶考的,但是恩科已经结束,他又身无分文,朱由检便让他加入五洲商社,在古玩店帮忙。听朱存棋说,徐川继承了祖父的造诣,现在已经是京师书画古董界颇有名气的鉴定人,朱由检很想找个机会重用他。
现在既然想起来,朱由检便道:“着锦衣卫立即传董其昌和徐川进宫,先不要给他们说任何事,两人分别鉴定这道圣旨的笔迹,看看他们怎么说。”
锦衣卫领命即行,没过半个时辰,已将二人带到。这两人不愧是经验丰富的鉴赏家,很快就得出相同的结论:圣旨上的“二”字,系在“三”字的基础上加描而成。虽然乍一看看不出什么,但因为书写时间有先后,墨迹有深浅,还是能看出端倪。根据墨迹判断,涂改时间最起码晚于初写时间一到两天。
温体仁听罢当即冷笑道:“陛下,此事已十分明了,如非内阁有人做手脚,就是张庆臻接旨后自行涂改。因为如果是女官涂改,不会间隔那么长的时间。”
“可恶!”朱由检怒道,“到底是谁胆子这么大?”
“内阁连中书舍人二十余人,每人均可接触到圣旨,臣亦在其内,一时难有头绪。”温体仁道,“不如先从张庆臻处查起,如张庆臻确不知情,则倒查内阁,臣愿第一个受查!”
“那就先查张庆臻吧。”朱由检冷哼道,“张庆臻现在是正阳门兵马司指挥使,乃是武职,就让锦衣卫查吧。”
张庆臻这可真叫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想整治郑齐心,没想到把自己整进了诏狱。对付他这样的人,锦衣卫还用动刑么?严振纲有的是手段,仅仅是与张庆臻“推心置腹”谈了小半个时辰的话,张庆臻的心理防线就彻底崩溃,把整件事和盘托出。
朱由检闻奏大怒,立即下旨将大学士刘鸿训革职,交刑部严审定罪。乔允升还想为刘鸿训开脱几句,朱由检嗔目大怒道:“就算刘鸿训擅改圣旨并非存心谋逆,为何东窗事发,朕召集各位严查此事,他还不承认?这不是欺君是什么?!”
刘鸿训锒铛入狱,京师震动。一时间为刘鸿训求情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往养心殿,说法不外乎是刘鸿训一时不谨,求朱由检法外开恩之类。朱由检不为所动,每天都催促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速审定案。
可是三天过去了,三法司总说还未审完。朱由检心中动怒,悄悄派锦衣卫混入刑部大牢察看。这一看不要紧,刘鸿训根本就没审,乔允升还数次和他商议,看看怎样定案能减轻罪责!
这下朱由检可真暴跳如雷了,当即下旨:“刑部尚书乔允升包庇刘鸿训,执法枉法,其罪非轻。着即革职,交三法司及锦衣卫联审,钦此!“
李标一向看温体仁不顺眼,当即愤然道:“陛下,臣以为温体仁是危言耸听!说内阁篡改圣旨,温大人可否指出具体是谁?张庆臻更不可能,只他的旨意有错,一查便知,他不是自讨苦吃?”
温体仁则毫不退让,冷笑一声道:“李大人何必激动,下官也没说一定是内阁篡改圣旨,只是说有这种可能性。至于自讨苦吃,也不见得就没有这种蠢人。如今没有证据,妄议该由谁担责并无意义,还应仔细鉴定笔迹,看看到底是直接写错,还是经过涂改,然后再下定论不迟。”
钱龙锡心思缜密,早明白温体仁是借题发挥,想把这件事搞得越大越好,便转对朱由检道:“陛下,如温大人所言,到底错在何处,只恐一时难以查清。臣倒是以为此事原非大事,陛下乃宽仁之主,把错误纠正也就是了。”
“此言差矣!”温体仁却不依不饶道,“如确系笔误,说不是大事还勉强说得通。可如果不是笔误,而是故意涂改,那就是天大的事了。圣旨如可篡改,天下何事不可篡改伪造?陛下宽仁,却绝不纵容姑息奸佞之辈!”
首辅韩爌也觉得温体仁说得太过,打圆场道:“只是一笔之差…”
“一字之差可小可大。”温体仁当即顶回去道,“如拨付粮饷,十万和千万亦只差一笔,然此一笔便可动摇国本!”
其他东林系大臣还要责难温体仁,朱由检忍无可忍,断喝一声道:“不要吵了!此事极其严重,必须彻查!”
这一句话就定下了调子,东林系大臣虽然有心偏袒刘鸿训,也不敢多说了。至于刘鸿训,更是忐忑不安,一声也不敢吭。
“温体仁所言不错,这道出错的圣旨得先找专家鉴定。”朱由检虎着脸道,“众卿说说看,谁是这方面的权威?”
温体仁胸有成竹,立即奏道:“陛下,前礼部尚书董其昌是当世最负盛名的书画鉴定大家,其人就在京师,何不让他辨认?”
温体仁这一提醒,朱由检才想起来,自从上次“民抄董宦”事件后,为了诱捕董府那个实为白莲教徒的管家,并未治董其昌的罪,只让他在家闭门思过,并以重金赔偿民女绿英的家人。后来京师保卫战起,自己早把董其昌给忘了。
说到董其昌,朱由检又想起当日在拍卖会上与董其昌交锋的那个徐川,也就是徐渭的后人。徐川进京本来是想赶考的,但是恩科已经结束,他又身无分文,朱由检便让他加入五洲商社,在古玩店帮忙。听朱存棋说,徐川继承了祖父的造诣,现在已经是京师书画古董界颇有名气的鉴定人,朱由检很想找个机会重用他。
现在既然想起来,朱由检便道:“着锦衣卫立即传董其昌和徐川进宫,先不要给他们说任何事,两人分别鉴定这道圣旨的笔迹,看看他们怎么说。”
锦衣卫领命即行,没过半个时辰,已将二人带到。这两人不愧是经验丰富的鉴赏家,很快就得出相同的结论:圣旨上的“二”字,系在“三”字的基础上加描而成。虽然乍一看看不出什么,但因为书写时间有先后,墨迹有深浅,还是能看出端倪。根据墨迹判断,涂改时间最起码晚于初写时间一到两天。
温体仁听罢当即冷笑道:“陛下,此事已十分明了,如非内阁有人做手脚,就是张庆臻接旨后自行涂改。因为如果是女官涂改,不会间隔那么长的时间。”
“可恶!”朱由检怒道,“到底是谁胆子这么大?”
“内阁连中书舍人二十余人,每人均可接触到圣旨,臣亦在其内,一时难有头绪。”温体仁道,“不如先从张庆臻处查起,如张庆臻确不知情,则倒查内阁,臣愿第一个受查!”
“那就先查张庆臻吧。”朱由检冷哼道,“张庆臻现在是正阳门兵马司指挥使,乃是武职,就让锦衣卫查吧。”
张庆臻这可真叫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想整治郑齐心,没想到把自己整进了诏狱。对付他这样的人,锦衣卫还用动刑么?严振纲有的是手段,仅仅是与张庆臻“推心置腹”谈了小半个时辰的话,张庆臻的心理防线就彻底崩溃,把整件事和盘托出。
朱由检闻奏大怒,立即下旨将大学士刘鸿训革职,交刑部严审定罪。乔允升还想为刘鸿训开脱几句,朱由检嗔目大怒道:“就算刘鸿训擅改圣旨并非存心谋逆,为何东窗事发,朕召集各位严查此事,他还不承认?这不是欺君是什么?!”
刘鸿训锒铛入狱,京师震动。一时间为刘鸿训求情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往养心殿,说法不外乎是刘鸿训一时不谨,求朱由检法外开恩之类。朱由检不为所动,每天都催促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速审定案。
可是三天过去了,三法司总说还未审完。朱由检心中动怒,悄悄派锦衣卫混入刑部大牢察看。这一看不要紧,刘鸿训根本就没审,乔允升还数次和他商议,看看怎样定案能减轻罪责!
这下朱由检可真暴跳如雷了,当即下旨:“刑部尚书乔允升包庇刘鸿训,执法枉法,其罪非轻。着即革职,交三法司及锦衣卫联审,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