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且战且退
热门推荐:、、、、、、、
听说有明军在喜峰口关隘阻路,皇太极感到十分诧异.因为清军入关便是从这里入的,大将赵率教即是牺牲于此,所部明军不是战死就是南遁了.
此后皇太极虽然率领大军去攻打京师,但在遵化,蓟州等地也一直留有部队.少则一个牛录,多则两三个牛录,兵力虽然不多,却能起到防止明军复占此地的作用,亦可确保与东路军的联系.而且这些部队分布相当分散,如果有明军从南边过来,他们必会有所察觉.
可是皇太极之前一直没有收到任何有关明军的报告,直到来到喜峰口关前,才发现关口已经被明军占据,这真让他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但清军既能入关,自然也能出关,区区一个喜峰口,最多能容纳数百明军,这点兵力皇太极还没放在心上,立即命贝勒多铎率领一千正黄旗骑兵和三千汉军旗士卒前去攻打.
之所以不是像入关时一样全军发动,主要是因为喜峰口内外地形不同.关口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清军当然可以全军杀到山下,在非常宽大的正面上直接翻山,绕过喜峰口城关.
而回去就不一样了,从遵化到喜峰口基本上都是狭窄崎岖的山路,清军一方面并不急于出关,另一方面押运着大量的物资车辆.人能翻山,马也勉强,但车就不能直接翻山越岭了,除非清军像傻小子一样把所有东西全用人力扛过去.所以清军也始终是在路上前进,自然也要从喜峰口把物资运输出去.
如此一来,清军的队伍就拉得非常长,头尾足有将近二十里远.这么长的队伍,当然无法发动全面攻击,只能让先头部队攻城.当然这也已经足够了,因为多铎的兵力至少在明军的十倍以上.
此次入关作战,多铎一直跟在皇太极身边,没能得到独自领军作战的机会,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别看他今年只有十四岁,但身形已经与成年人无异,臂力惊人,打起仗来更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满清贵族中的后起之秀.
做为努尔哈赤倒数第二小的儿子(最小的是十六子费扬果,今年只有七岁),多铎与他的哥哥多尔衮一样,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一度想把汗位传给多尔衮,军权则分一半给多铎,只是因为突然暴毙于金州,才让这两人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结果不但多尔衮没能当上大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还被莽古尔泰矫诏被迫殉葬,三人失去了靠山,年纪又小,一度连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成了大问题.
幸亏皇太极为了制衡其他三大贝勒,有意庇护三兄弟,多尔衮也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与阿济格和多铎一起向皇太极效忠.此后三人颇得皇太极重用,阿济格因为年龄较长,经常独自领兵作战;多尔衮则被皇太极视为最大的智囊.
只有多铎因为年龄太小,皇太极一直不肯给他兵权,但御驾亲征时,多铎也同样上阵厮杀.今年夏初在与察哈尔林丹汗的大战之中,战局一度胶着,正是多铎直冲林丹汗的帅旗,林丹汗为避其锋芒仓促遁走,才最终导致大败.
从此皇太极对多铎也开始器重起来,让他在正黄旗中先统领一个甲喇,也就是五个牛录.但是正黄旗一直跟随皇太极行动,清军的战术一向是汉军旗,蒙古八旗等炮灰先上,然后是下五旗,到了战局明显占优的时候,上三旗的精锐骑兵才会出动.可是此次入关,清军自始至终也没能迎来这个局面,多铎自然无用武之地.
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立功的机会,多铎自是大为兴奋.他也知道喜峰口关隘狭小,明军不可能有太多兵力,索性也懒得派汉军旗当炮灰了,不分满汉,直接率领四千人就杀了上去.
可是越往关前走,道路就越难行.本来山路就很崎岖,明军又事先做了准备,几乎每隔数丈,就会挖一道深深的壕沟,或是把砍倒的树干横在路中.在这种情况下,想骑马直冲关下显然是不可能了,多铎只得命清军下马步行,并奋力填平沟壑,移开障碍物.此举不光是为了这次进攻,同时也是给后面的粮车开路,否则即使攻下喜峰口,大批物资还是运不过去.
而前面的明军则十分讨厌,他们并不是坚守不出,而是派出不到二百弓箭手堵在路上且战且退.因为喜峰口位于岭上,从哪边进攻皆是仰攻,明军居高临下放箭,自然占了很大的便宜.山路既窄又难以通行,清军虽然人多势众,但苦于无法展开,常常只是最前面的十几个人能与明军对射,后面的则只好瞪眼看着.
好在明军似乎并不打算死战,齐射一轮后,便向后面退却一些,多铎便命清军冒死进攻.在付出了将近一百人的伤亡后,总算攻到了关前的一片开阔地,一个月前,赵率教正是牺牲于此.
这时明军全部退回关内,多铎也暂时停止进攻,等后面的几千清军全部上来,然后重整队形.一遇到这种攻坚战,多铎仍是故技重施,还是得让汉军旗打头阵.为了尽快拿下关口,多铎终于命令一千正黄旗士兵分成左右两路,去翻越喜峰口两旁的高山,打算迂回到后面将明军团团包围,然后全部歼灭.
主子既然下令,汉军旗的士卒明知是去送死.[,!],也只好呐喊着冲了上去.好在这支明军只会放箭,似乎并无火器,更无大炮,也让这些汉奸们心中稍微有点底气.
但不管怎么说,明军依托守城之利,还是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多铎则根本不管这些,亲自立于阵后仗剑督战.有几个胆小的家伙被明军箭雨吓退,多铎立即上前,亲手将他们斩首.汉军旗无奈,也只得舍命攻城.
约莫过了一刻时间,汉军旗终于攻到城下,而左右两翼的清军也攀上了两边的高山.多铎自是大喜,觉得很快就要和入关时一样,把关中明军尽数歼灭了.
孰料就在此时,城头突然传来一声高呼:"将军有令,全军撤退!"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听说有明军在喜峰口关隘阻路,皇太极感到十分诧异.因为清军入关便是从这里入的,大将赵率教即是牺牲于此,所部明军不是战死就是南遁了.
此后皇太极虽然率领大军去攻打京师,但在遵化,蓟州等地也一直留有部队.少则一个牛录,多则两三个牛录,兵力虽然不多,却能起到防止明军复占此地的作用,亦可确保与东路军的联系.而且这些部队分布相当分散,如果有明军从南边过来,他们必会有所察觉.
可是皇太极之前一直没有收到任何有关明军的报告,直到来到喜峰口关前,才发现关口已经被明军占据,这真让他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但清军既能入关,自然也能出关,区区一个喜峰口,最多能容纳数百明军,这点兵力皇太极还没放在心上,立即命贝勒多铎率领一千正黄旗骑兵和三千汉军旗士卒前去攻打.
之所以不是像入关时一样全军发动,主要是因为喜峰口内外地形不同.关口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清军当然可以全军杀到山下,在非常宽大的正面上直接翻山,绕过喜峰口城关.
而回去就不一样了,从遵化到喜峰口基本上都是狭窄崎岖的山路,清军一方面并不急于出关,另一方面押运着大量的物资车辆.人能翻山,马也勉强,但车就不能直接翻山越岭了,除非清军像傻小子一样把所有东西全用人力扛过去.所以清军也始终是在路上前进,自然也要从喜峰口把物资运输出去.
如此一来,清军的队伍就拉得非常长,头尾足有将近二十里远.这么长的队伍,当然无法发动全面攻击,只能让先头部队攻城.当然这也已经足够了,因为多铎的兵力至少在明军的十倍以上.
此次入关作战,多铎一直跟在皇太极身边,没能得到独自领军作战的机会,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别看他今年只有十四岁,但身形已经与成年人无异,臂力惊人,打起仗来更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是满清贵族中的后起之秀.
做为努尔哈赤倒数第二小的儿子(最小的是十六子费扬果,今年只有七岁),多铎与他的哥哥多尔衮一样,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一度想把汗位传给多尔衮,军权则分一半给多铎,只是因为突然暴毙于金州,才让这两人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结果不但多尔衮没能当上大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还被莽古尔泰矫诏被迫殉葬,三人失去了靠山,年纪又小,一度连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成了大问题.
幸亏皇太极为了制衡其他三大贝勒,有意庇护三兄弟,多尔衮也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与阿济格和多铎一起向皇太极效忠.此后三人颇得皇太极重用,阿济格因为年龄较长,经常独自领兵作战;多尔衮则被皇太极视为最大的智囊.
只有多铎因为年龄太小,皇太极一直不肯给他兵权,但御驾亲征时,多铎也同样上阵厮杀.今年夏初在与察哈尔林丹汗的大战之中,战局一度胶着,正是多铎直冲林丹汗的帅旗,林丹汗为避其锋芒仓促遁走,才最终导致大败.
从此皇太极对多铎也开始器重起来,让他在正黄旗中先统领一个甲喇,也就是五个牛录.但是正黄旗一直跟随皇太极行动,清军的战术一向是汉军旗,蒙古八旗等炮灰先上,然后是下五旗,到了战局明显占优的时候,上三旗的精锐骑兵才会出动.可是此次入关,清军自始至终也没能迎来这个局面,多铎自然无用武之地.
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立功的机会,多铎自是大为兴奋.他也知道喜峰口关隘狭小,明军不可能有太多兵力,索性也懒得派汉军旗当炮灰了,不分满汉,直接率领四千人就杀了上去.
可是越往关前走,道路就越难行.本来山路就很崎岖,明军又事先做了准备,几乎每隔数丈,就会挖一道深深的壕沟,或是把砍倒的树干横在路中.在这种情况下,想骑马直冲关下显然是不可能了,多铎只得命清军下马步行,并奋力填平沟壑,移开障碍物.此举不光是为了这次进攻,同时也是给后面的粮车开路,否则即使攻下喜峰口,大批物资还是运不过去.
而前面的明军则十分讨厌,他们并不是坚守不出,而是派出不到二百弓箭手堵在路上且战且退.因为喜峰口位于岭上,从哪边进攻皆是仰攻,明军居高临下放箭,自然占了很大的便宜.山路既窄又难以通行,清军虽然人多势众,但苦于无法展开,常常只是最前面的十几个人能与明军对射,后面的则只好瞪眼看着.
好在明军似乎并不打算死战,齐射一轮后,便向后面退却一些,多铎便命清军冒死进攻.在付出了将近一百人的伤亡后,总算攻到了关前的一片开阔地,一个月前,赵率教正是牺牲于此.
这时明军全部退回关内,多铎也暂时停止进攻,等后面的几千清军全部上来,然后重整队形.一遇到这种攻坚战,多铎仍是故技重施,还是得让汉军旗打头阵.为了尽快拿下关口,多铎终于命令一千正黄旗士兵分成左右两路,去翻越喜峰口两旁的高山,打算迂回到后面将明军团团包围,然后全部歼灭.
主子既然下令,汉军旗的士卒明知是去送死.[,!],也只好呐喊着冲了上去.好在这支明军只会放箭,似乎并无火器,更无大炮,也让这些汉奸们心中稍微有点底气.
但不管怎么说,明军依托守城之利,还是给清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多铎则根本不管这些,亲自立于阵后仗剑督战.有几个胆小的家伙被明军箭雨吓退,多铎立即上前,亲手将他们斩首.汉军旗无奈,也只得舍命攻城.
约莫过了一刻时间,汉军旗终于攻到城下,而左右两翼的清军也攀上了两边的高山.多铎自是大喜,觉得很快就要和入关时一样,把关中明军尽数歼灭了.
孰料就在此时,城头突然传来一声高呼:"将军有令,全军撤退!"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