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派谁领军
西市丞魏伶死了,得到这个消息的李弘笑了。只是他还没有高兴一会儿,宫里就传来消息,让他立马去紫宸殿商议国事军情。
李弘一下子愣住了,这魏伶有这么大能耐,怎么人一死就让一群宰相们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就让赵红裙为他匆匆换上了朝服便向紫宸殿赶来。
紫宸内高宗和武后两人都在,七位宰相全都已经到齐了。
李弘到紫宸殿时,大殿内气氛显得很沉闷,再看众人的表情,显然刚才又过剧烈的争吵。
“太子,你看看这份战报,你的意见吧!”见李弘走进紫宸殿,高宗阻止了他施礼,就语气微怒的道。
李弘躬身领命,便接过了内侍递给他的战报,仔细看完上面的内容他也很吃惊。因为战报上,绥州步落稽白铁余煽动百姓造反,攻占了城平县,白铁余自称光明圣皇帝,署置百官,正进攻绥德、大斌,而叛军所到之处焚毁民居,杀害地方官吏,声势很浩大。
“父皇,贼人造反,该当派兵剿灭,切勿再让他们继续壮大啊!”李弘将战报还给身边的内侍向高宗道。
“那么你认为该派谁领兵比较妥当呢?”高宗不动声色的问道。他的话音一落,武后的目光也落到了李弘的脸上,而紫宸殿里的七位宰相同时将目光移向了他。
看到这一幕,李弘对刚才自己进来时紫宸殿时气氛为什么这么沉闷,宰相们之间又为什么而出现争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估计是代表高宗意见的宰相和代表武后意见的宰相们在究竟派谁领兵去平叛方面出现了分歧,才会出现争吵。毕竟白铁余造反,声势虽然浩大,可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又能翻起多大的浪呢?因此像这种平叛,只要领军将领不是草包或者白痴,稍微有统兵才能,问题一般都不会太大,而平定反贼的功劳可不,谁要是充当主帅,到时候的封赏自然不,高宗和武后作为掌权者,他们自然想将这种便宜功劳送给自己的心腹,以培养他们的忠心。
李弘猜出了这次争论背后的权力争斗,就不敢冒然表态了,而是向许敬宗问道,“许相的意见是?”
因为许敬宗是武后的心腹,他支持的人自然就是武后器重的人了。
“老臣的建议是派右领军卫中郎将程务挺领军前去平叛。”许敬宗恭敬的道。
“戴相的意思呢?”李弘又向戴志德问道。他这么问戴志德,目的还是一样的,因为作为高宗心腹的戴志德,他支持的人自然就是高宗想要栽培的人了。
“臣的建议自然是让夏州刺史王方翼领军前去平叛了。”戴志德也开口道。
高宗对李弘表现的谨慎之态很满意,他看李弘时眼中露出了赞赏之意,因为这才是他看重的太子,而一旁的武后则相反,她见太子似乎变得成熟稳重了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冒失了时,眼中竟然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厉芒。
就在李弘思量自己究竟该怎么回答时,一旁老神在在的李绩突然睁开眼睛,盯着李弘问道,“不知道殿下认为该派谁去平叛更合适呢?”
李绩不给李弘思考的时间就出口询问,他这是要逼李弘立即做出决定啊!
李弘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李弘,但他记得李绩这般针对他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不过李绩位高权重,现在又因为倒向了武后而在恩宠倍增,不是现在的他能够怠慢的,就忙开口问道,“英国公乃国之名将,不知你更中意谁呢?”
“程务挺从便随其父程名振东征西讨,以勇力而闻名军中,这次平叛由他领军必将万无一失。”李绩语气平淡的回答道。
“那英国公为何又不看好王方翼呢?”李弘继续问道。
“王方翼处理政务能力娴熟,当初在肃州任刺史时修筑房屋供饥民避寒居住,又建造了水碾、水磨等,颇有政绩。只是他弱于军务,要是让他领军平叛,恐怕难以在短时间内剿灭叛贼。”李绩侃侃而谈。
他没有王方翼不能够平定叛乱,而只是强调会耗费时间。这就是他作为名将的老辣之处。因为这样,不至于让支持王方翼的高宗颜面尽失,其次在平定叛乱过程中过多的耗费时间是平叛的大忌,因此他这么,对于他支持程务挺领兵平叛更有服力了。
“英国公果然不愧是国之名将,让孤佩服啊!”李弘语气恭敬的道。
不考虑李绩现在的立场,单从他的分析角度来看的话,派程务挺比王方翼更加合适一。只是李弘知道王方翼在领军打仗方面的能力,更加清楚武后培养程务挺想将她的实力渗透到军中,只要武后的实力变得强大对他就没有好处,因此他更偏向于让王方翼领军平叛。
只是在“帝后”之争中,他要扮演孝子的角色,既不支持高宗,又不会支持武后,就只能压下心中让王方翼领兵去平叛的想法了。
“殿下这么,意思就是赞同老臣的建议了?”李绩笑着问道。
“当然。”李弘答道。
他话音一落,高宗和戴志德、乐彦玮、孙处约的表情变得有僵硬,武后平静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意,许敬宗和窦徳玄、姜恪三人也露出了喜悦之色。
“不过——”
李弘沉吟了一下,又开口道,“白铁余聚众造反,只是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攻下了城平县,又兵锋直指绥德和大斌两地,可见他们造反并非偶尔,可能早就计划的很妥当了。”
到这里,李弘看了一眼脸色不是太好看的高宗和表情严肃的武后,继续道,“这种情况下我们派兵平叛就不能不慎重了。”
“殿下的建议是?”没有等高宗和武后开口,乐彦玮已经急忙出口问道。
“父皇、母后,儿臣的建议是兵分两路,一路以夏州刺史王方翼领兵,自夏州东进攻打城平县,一路以程务挺为主帅,领兵北上支援绥德和大斌,我们两路兵马同时夹击叛贼,即便是白铁余早就有周密的计划,平叛之时也能确保万一。”李弘出了自己心里的计划,目视高宗和武后静等两人的回答。
不管是李绩还是许敬宗等一干宰相们,他们在听到李弘的建议时,全都都露出了赞同之色。
其实他们心里很明白,对于这次平叛,这样的排兵布阵更加稳妥,只是兵分两路平叛除了会过多的耗费钱粮,还有就是会分薄平叛的军功,因此大家谁都不敢向高宗和武后这么建议。还有一他们不敢这样向高宗和武后建议的原因是,只派一路大军平叛虽然不保险,可始终还是会平定叛乱。既然结果都一样,建议了还会惹恼高宗和武后,不建议倒不会出大问题。自己一行人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不知皇后的意识是?”高宗向武后问道。其实就在刚才的争论中,他这边只有戴志德、乐彦玮和孙处约三人,而武后这边有四人,其中还有李绩这个军中名将,争论的结果就是武后胜出了,只是因为李弘已经参政,可以参与军国大事决议,高宗才会因此为借口没有立即同意,而是准备听听李弘的建议。现在李弘建议兵分两路,让王方翼也有了统兵平叛的机会,高宗也很满意了。
至于武后来,李弘是太子,又在朝中颇有威望,李弘的建议他不能不慎重考虑。现在即便是兵分两路,王方翼和程务挺各领一支兵马平叛,可王方翼的夏州府兵作战能力又怎么比得上是程务挺的右领军卫呢?所以即便是兵分两路,可程务挺依然在兵力方面占优,再加上程务挺比王方翼英勇善战,又更善于统兵,她觉得这次首功非程务挺莫属,就微微头道,“陛下,太子的建议不错,本宫赞同他的安排。”
武后同意了,高宗心了就松了一口气,象征性的向许敬宗和李绩等宰相们问道,“诸位爱卿觉得怎么样?”
“臣赞同太子的安排。”许敬宗第一个开口道。随即李绩也表示同意。窦徳玄和姜恪自然也没有异议。这时,高宗的脸上才露出了淡淡的笑意,因为他对这个结果也非常的满意,至少他今天在跟武后的交锋中因为有了李弘的支持而没有落下下风。
“许爱卿,具体该怎么拟旨你们自行考虑吧!”武后道,“陛下今天也累了,你们就下去吧!”
许敬宗和李绩一行人起身告辞,正准备要离开,就见张德海匆匆走进大殿,高宗见他冒冒失失的,刚要开口训斥,张德海就已经开口道,“陛下,刑部萧尚书在殿外求见,有要事要立刻跟陛下禀报。”
张德海口中的刑部萧尚书,就是刑部尚书萧德昭,他还是李弘东宫的太子右庶子,同样是高宗的亲信大臣之一。
萧德昭身为刑部尚书,这般匆忙的来见觐见,可见事情非同可,因此正准备离开高宗和武后两人又重新坐下,武后也喊住了准备离开的许敬宗和李绩等人,向张德海道,“让他进来吧!”
张德海领命,就躬身退出了紫宸殿。
许敬宗和李绩又坐回到原位上,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情会让萧德昭这么紧张。只有李弘一个人心里清楚,既然是刑部尚书突然有急事禀奏,估计就是跟西市丞魏伶死因有关了。
对于让谁领军平叛,李弘要是做不出选择的话他可以闭口不,而西市丞魏伶死是他一手策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借此查东西市税收的贪污问题,因此对于待会萧德昭走进紫宸殿回禀完之后,他该怎么跟高宗和武后对答才能让武后将这件事情交给他来负责,他在心里开始思量起对策来了。
李弘一下子愣住了,这魏伶有这么大能耐,怎么人一死就让一群宰相们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他就让赵红裙为他匆匆换上了朝服便向紫宸殿赶来。
紫宸内高宗和武后两人都在,七位宰相全都已经到齐了。
李弘到紫宸殿时,大殿内气氛显得很沉闷,再看众人的表情,显然刚才又过剧烈的争吵。
“太子,你看看这份战报,你的意见吧!”见李弘走进紫宸殿,高宗阻止了他施礼,就语气微怒的道。
李弘躬身领命,便接过了内侍递给他的战报,仔细看完上面的内容他也很吃惊。因为战报上,绥州步落稽白铁余煽动百姓造反,攻占了城平县,白铁余自称光明圣皇帝,署置百官,正进攻绥德、大斌,而叛军所到之处焚毁民居,杀害地方官吏,声势很浩大。
“父皇,贼人造反,该当派兵剿灭,切勿再让他们继续壮大啊!”李弘将战报还给身边的内侍向高宗道。
“那么你认为该派谁领兵比较妥当呢?”高宗不动声色的问道。他的话音一落,武后的目光也落到了李弘的脸上,而紫宸殿里的七位宰相同时将目光移向了他。
看到这一幕,李弘对刚才自己进来时紫宸殿时气氛为什么这么沉闷,宰相们之间又为什么而出现争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估计是代表高宗意见的宰相和代表武后意见的宰相们在究竟派谁领兵去平叛方面出现了分歧,才会出现争吵。毕竟白铁余造反,声势虽然浩大,可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又能翻起多大的浪呢?因此像这种平叛,只要领军将领不是草包或者白痴,稍微有统兵才能,问题一般都不会太大,而平定反贼的功劳可不,谁要是充当主帅,到时候的封赏自然不,高宗和武后作为掌权者,他们自然想将这种便宜功劳送给自己的心腹,以培养他们的忠心。
李弘猜出了这次争论背后的权力争斗,就不敢冒然表态了,而是向许敬宗问道,“许相的意见是?”
因为许敬宗是武后的心腹,他支持的人自然就是武后器重的人了。
“老臣的建议是派右领军卫中郎将程务挺领军前去平叛。”许敬宗恭敬的道。
“戴相的意思呢?”李弘又向戴志德问道。他这么问戴志德,目的还是一样的,因为作为高宗心腹的戴志德,他支持的人自然就是高宗想要栽培的人了。
“臣的建议自然是让夏州刺史王方翼领军前去平叛了。”戴志德也开口道。
高宗对李弘表现的谨慎之态很满意,他看李弘时眼中露出了赞赏之意,因为这才是他看重的太子,而一旁的武后则相反,她见太子似乎变得成熟稳重了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冒失了时,眼中竟然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厉芒。
就在李弘思量自己究竟该怎么回答时,一旁老神在在的李绩突然睁开眼睛,盯着李弘问道,“不知道殿下认为该派谁去平叛更合适呢?”
李绩不给李弘思考的时间就出口询问,他这是要逼李弘立即做出决定啊!
李弘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李弘,但他记得李绩这般针对他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不过李绩位高权重,现在又因为倒向了武后而在恩宠倍增,不是现在的他能够怠慢的,就忙开口问道,“英国公乃国之名将,不知你更中意谁呢?”
“程务挺从便随其父程名振东征西讨,以勇力而闻名军中,这次平叛由他领军必将万无一失。”李绩语气平淡的回答道。
“那英国公为何又不看好王方翼呢?”李弘继续问道。
“王方翼处理政务能力娴熟,当初在肃州任刺史时修筑房屋供饥民避寒居住,又建造了水碾、水磨等,颇有政绩。只是他弱于军务,要是让他领军平叛,恐怕难以在短时间内剿灭叛贼。”李绩侃侃而谈。
他没有王方翼不能够平定叛乱,而只是强调会耗费时间。这就是他作为名将的老辣之处。因为这样,不至于让支持王方翼的高宗颜面尽失,其次在平定叛乱过程中过多的耗费时间是平叛的大忌,因此他这么,对于他支持程务挺领兵平叛更有服力了。
“英国公果然不愧是国之名将,让孤佩服啊!”李弘语气恭敬的道。
不考虑李绩现在的立场,单从他的分析角度来看的话,派程务挺比王方翼更加合适一。只是李弘知道王方翼在领军打仗方面的能力,更加清楚武后培养程务挺想将她的实力渗透到军中,只要武后的实力变得强大对他就没有好处,因此他更偏向于让王方翼领军平叛。
只是在“帝后”之争中,他要扮演孝子的角色,既不支持高宗,又不会支持武后,就只能压下心中让王方翼领兵去平叛的想法了。
“殿下这么,意思就是赞同老臣的建议了?”李绩笑着问道。
“当然。”李弘答道。
他话音一落,高宗和戴志德、乐彦玮、孙处约的表情变得有僵硬,武后平静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意,许敬宗和窦徳玄、姜恪三人也露出了喜悦之色。
“不过——”
李弘沉吟了一下,又开口道,“白铁余聚众造反,只是短短的几天时间,就攻下了城平县,又兵锋直指绥德和大斌两地,可见他们造反并非偶尔,可能早就计划的很妥当了。”
到这里,李弘看了一眼脸色不是太好看的高宗和表情严肃的武后,继续道,“这种情况下我们派兵平叛就不能不慎重了。”
“殿下的建议是?”没有等高宗和武后开口,乐彦玮已经急忙出口问道。
“父皇、母后,儿臣的建议是兵分两路,一路以夏州刺史王方翼领兵,自夏州东进攻打城平县,一路以程务挺为主帅,领兵北上支援绥德和大斌,我们两路兵马同时夹击叛贼,即便是白铁余早就有周密的计划,平叛之时也能确保万一。”李弘出了自己心里的计划,目视高宗和武后静等两人的回答。
不管是李绩还是许敬宗等一干宰相们,他们在听到李弘的建议时,全都都露出了赞同之色。
其实他们心里很明白,对于这次平叛,这样的排兵布阵更加稳妥,只是兵分两路平叛除了会过多的耗费钱粮,还有就是会分薄平叛的军功,因此大家谁都不敢向高宗和武后这么建议。还有一他们不敢这样向高宗和武后建议的原因是,只派一路大军平叛虽然不保险,可始终还是会平定叛乱。既然结果都一样,建议了还会惹恼高宗和武后,不建议倒不会出大问题。自己一行人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不知皇后的意识是?”高宗向武后问道。其实就在刚才的争论中,他这边只有戴志德、乐彦玮和孙处约三人,而武后这边有四人,其中还有李绩这个军中名将,争论的结果就是武后胜出了,只是因为李弘已经参政,可以参与军国大事决议,高宗才会因此为借口没有立即同意,而是准备听听李弘的建议。现在李弘建议兵分两路,让王方翼也有了统兵平叛的机会,高宗也很满意了。
至于武后来,李弘是太子,又在朝中颇有威望,李弘的建议他不能不慎重考虑。现在即便是兵分两路,王方翼和程务挺各领一支兵马平叛,可王方翼的夏州府兵作战能力又怎么比得上是程务挺的右领军卫呢?所以即便是兵分两路,可程务挺依然在兵力方面占优,再加上程务挺比王方翼英勇善战,又更善于统兵,她觉得这次首功非程务挺莫属,就微微头道,“陛下,太子的建议不错,本宫赞同他的安排。”
武后同意了,高宗心了就松了一口气,象征性的向许敬宗和李绩等宰相们问道,“诸位爱卿觉得怎么样?”
“臣赞同太子的安排。”许敬宗第一个开口道。随即李绩也表示同意。窦徳玄和姜恪自然也没有异议。这时,高宗的脸上才露出了淡淡的笑意,因为他对这个结果也非常的满意,至少他今天在跟武后的交锋中因为有了李弘的支持而没有落下下风。
“许爱卿,具体该怎么拟旨你们自行考虑吧!”武后道,“陛下今天也累了,你们就下去吧!”
许敬宗和李绩一行人起身告辞,正准备要离开,就见张德海匆匆走进大殿,高宗见他冒冒失失的,刚要开口训斥,张德海就已经开口道,“陛下,刑部萧尚书在殿外求见,有要事要立刻跟陛下禀报。”
张德海口中的刑部萧尚书,就是刑部尚书萧德昭,他还是李弘东宫的太子右庶子,同样是高宗的亲信大臣之一。
萧德昭身为刑部尚书,这般匆忙的来见觐见,可见事情非同可,因此正准备离开高宗和武后两人又重新坐下,武后也喊住了准备离开的许敬宗和李绩等人,向张德海道,“让他进来吧!”
张德海领命,就躬身退出了紫宸殿。
许敬宗和李绩又坐回到原位上,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情会让萧德昭这么紧张。只有李弘一个人心里清楚,既然是刑部尚书突然有急事禀奏,估计就是跟西市丞魏伶死因有关了。
对于让谁领军平叛,李弘要是做不出选择的话他可以闭口不,而西市丞魏伶死是他一手策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借此查东西市税收的贪污问题,因此对于待会萧德昭走进紫宸殿回禀完之后,他该怎么跟高宗和武后对答才能让武后将这件事情交给他来负责,他在心里开始思量起对策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