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谋夺冀州
与曹操的际遇相似,孙坚、公孙瓒二人也分别崛起于江东和辽西,使得天下诸侯为之侧目。
如果这个时候他们看不出点什么,也很好理解,毕竟他们都受到了天子的封赏,一时风头正盛,看不出什么。
当初十七路诸侯会盟,最后只有三路诸侯没有进京请赏,这三路就是曹操、孙坚和公孙瓒。
正当以袁绍为首的诸侯们为自己得到了封赏而沾沾自喜时,却得到曹操三路诸侯大肆招兵买马的消息,这能不让诸侯么侧目吗?
袁绍被封为前将军,虽然比他当盟主的时候自封的车骑将军要低一级,但好歹是官方认可的,因此袁绍的名望大增。
曹操评价袁绍“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其实袁绍并没有那么不堪,这点前文提到过,至少袁绍也是很懂得礼贤下士的,不过,袁绍的礼贤下士礼针对的是名士,而不是寒士。
袁绍身为袁家长子,而袁家四世三公,如今袁隗被杀,袁家家主的位置便落到了袁绍的头上。
不过不得不说“四世三公”的名头着实好用,袁绍从洛阳回到渤海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藏身于冀州和幽州的名士、猛将纷纷前来投袁绍。这其中就有现任冀州牧韩馥帐下的谋士荀谌(字友若)、辛评(字仲治)、辛毗(字佐治)暗中转投袁绍。
说起荀谌此人,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你只要想想他姓荀,出自豫州颍川,表字还叫友若,与荀彧的表字文若仅一字之差,应该不难想到此人的身份了吧?不错,他正是王佐之才荀彧的四兄,也是集谋略与治政为一身的大才!史书记载荀谌投袁绍之后,因为被郭图、逢纪和许攸之流排挤,未得重用,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后便不知去向,并没有前去投靠在曹操阵营里混得如鱼得水地荀攸和荀彧。
历史上东汉末年时期的世家确实是人才辈出,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琅琊诸葛氏、曹氏、袁氏、孙氏都是如此。
荀攸、荀彧、荀谌三叔侄的能力本事绝对不输给诸葛亮、诸葛瑾、诸葛均三兄弟。要是再加上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与“司马八达”不分上下。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如今更是担任着大汉司空。由此可见,荀家非同一般。
要说荀攸辅佐刘飞,荀彧投效曹操,荀谌投靠袁绍,未尝没有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意思,这是世家惯用的自保手段。君不见历史上诸葛亮辅佐刘飞,其兄诸葛瑾在东吴,而其弟诸葛均则是辅佐曹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三兄弟,蜀得一龙(诸葛亮,号卧龙),吴得一虎(诸葛瑾),魏得一犬(诸葛均)”的说法。这里的犬可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表示守成之才。
说完了荀谌,我们再来说辛评。辛评也是颍川人,当初和荀谌一起投奔韩馥而来,袁绍回到渤海之后,他也是慕名转投了袁绍。史书记载,袁绍死后辛评继续辅佐袁谭,被这个草包给活活地气死了。
辛毗是辛评的弟弟,跟随辛评一起投奔袁绍,不过历史上辛毗最后投降了曹操,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司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不久,逝世,谥肃侯。由此可见,辛毗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又过了不久,冀州名士逢纪(字元图),冀州魏郡人审配(字正南),豫州颍川人郭图(字公则),荆州南阳人许攸(字子远)相继来投。一时之间袁绍帐下有名的文士竟然达到了七人!
接着袁绍听说钜鹿人田丰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于是便亲自拜会,表现的十分恭敬,田丰感其恩,拜其为主,被袁绍任命为长史。
据《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的注引《先贤行状》记载,田丰“天姿朅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待御史。阉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绍尽管得了历史上有“河北三杰”之称的田丰、沮授、许攸,更有“王佐”的四哥荀谌,冀州名士逢纪、审配,颍川名士辛评、辛毗、郭图等人来投,但他的智囊团从一开始就隐藏下了隐患。
这是因为上述九人除了许攸之外,明显分成了颍川帮和冀州帮两伙,而且人数正好是四比四!加之郭图其人只是擅长争权夺势,出谋划策,却对军队掌握一窍不通,属于察言观色揣度人心的奸臣;许攸其人更是诡计多端,贪财好利。
这种隐患在创业初期可能还看不到什么,因为那时候没什么权利可争,但到了后期就难说了。
如果袁绍跟曹操一样,做事果敢,处事果决也还罢了,可惜袁绍的“好谋无断”的性格成为了历史上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只是不知道这次他的结局会如何。
说完了慕名来投袁绍的文臣,再说武将。当初袁绍在洛阳混迹的时候,结交了颍川人淳于琼(字仲简),此人颇有勇力,懂兵法,与袁绍同列为西园八校尉,与袁绍关系非常要好,兄弟相称。袁绍一到渤海便邀请老哥们淳于琼来渤海帮自己统兵,淳于琼也不推辞立即便北上而来,成为袁绍手下排名第一的武将。
说起这个淳于琼来,在史料之中也曾经留下了不少记录。据《三国志》记载:淳于琼与袁绍、曹操等人被灵帝拜为西园八校尉,淳于琼更是高居右军校尉之职,后为袁绍手下大将,官渡之战时因为失了袁绍囤粮的核心根据地乌巢,被袁绍吐血而亡之前一怒之下砍了脑袋。
继淳于琼来投之后,冀州安平广宗人郭援(字叔业)也慕名而来。却说这郭援自幼喜欢舞枪弄棒,身形威猛刚健,相貌丑恶狰狞,使一杆月牙戟,弓马纯熟,也算是一员难得的二流武将。
接着又有张家三兄弟齐投袁绍,分别是使一柄开山斧的张旭,使一口鬼头刀的张凯和使一柄大刀的张南。
这还不算完,又有南皮人焦触善使一柄大斧,带着好友蒋奇、蒋义渠一起来投袁绍;另外还有不知名的勇武之人吕威璜、韩珩、马延、岑壁等人来投袁绍。
这下就使得袁绍的实力大增。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实力滋生野心!
袁绍的实力变强了,就觉得自己的地盘小了,想要打其他人地盘的主意。
渤海是冀州的一个郡,东临渤海,因此袁绍想要扩充地盘,只能向北、西、南三个方向。
先说北面,北面是幽州,幽州牧刘虞是汉室宗亲,名声好,威望高,现在明面上还是大汉的天下,袁绍不敢太嚣张了,因此向北发展被排除了。
再说南面,南面是青州平原郡,这里到时好夺,可是夺完了青州以后呢?打过黄河?开玩笑,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黄河可不是那么好过的,不像现代这样建造了贯通南北的桥梁。
南北都被排除了,袁绍只能向西。
再看西面,好家伙,天下第一大州冀州(这里的大指的是人口,不是面积,但其实这个时候冀州的人口已经被并州超过了,只是并刘飞并没有公开这个消息)!再看看他的主人,韩馥(字文节)——袁家门生故吏!
得了,用诸葛亮的话说,这叫着“此上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此时的冀州就像是上天给袁绍准备的礼物,袁绍难道能不动心?这是不可能的。
这点不但袁绍的谋士想到了,他自己想到了,于是众位君臣一拍即合,开始谋划夺取冀州之事。
凭着袁绍如今手中的实力,倒是能攻取冀州,可《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袁绍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冀州,而不是一个被战火搅的支离破碎的冀州,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采取开战的做法。这一点和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之战很像。当年白起之所以会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军,为的就是使赵国元气大伤,从而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但在秦朝的统一之战中,就没有出现什么坑杀士卒的情况,这就是灭国之战和败国的区别。
终于,在袁绍等众位谋士的“群策群力”之下,想到了一条妙计,这条妙计就是借力。
借谁的力?有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借,这两个人就是曹操和公孙瓒,因为这两个人都临近冀州,而且两个人都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曹操素来机敏,手下又有不少谋士,因此袁绍等人最后敲定,借公孙瓒的力。
可惜袁绍的算盘打的噼里啪啦作响,就是没料到公孙瓒身后的那个人——刘飞,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
如果这个时候他们看不出点什么,也很好理解,毕竟他们都受到了天子的封赏,一时风头正盛,看不出什么。
当初十七路诸侯会盟,最后只有三路诸侯没有进京请赏,这三路就是曹操、孙坚和公孙瓒。
正当以袁绍为首的诸侯们为自己得到了封赏而沾沾自喜时,却得到曹操三路诸侯大肆招兵买马的消息,这能不让诸侯么侧目吗?
袁绍被封为前将军,虽然比他当盟主的时候自封的车骑将军要低一级,但好歹是官方认可的,因此袁绍的名望大增。
曹操评价袁绍“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其实袁绍并没有那么不堪,这点前文提到过,至少袁绍也是很懂得礼贤下士的,不过,袁绍的礼贤下士礼针对的是名士,而不是寒士。
袁绍身为袁家长子,而袁家四世三公,如今袁隗被杀,袁家家主的位置便落到了袁绍的头上。
不过不得不说“四世三公”的名头着实好用,袁绍从洛阳回到渤海还不到一个月时间,藏身于冀州和幽州的名士、猛将纷纷前来投袁绍。这其中就有现任冀州牧韩馥帐下的谋士荀谌(字友若)、辛评(字仲治)、辛毗(字佐治)暗中转投袁绍。
说起荀谌此人,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你只要想想他姓荀,出自豫州颍川,表字还叫友若,与荀彧的表字文若仅一字之差,应该不难想到此人的身份了吧?不错,他正是王佐之才荀彧的四兄,也是集谋略与治政为一身的大才!史书记载荀谌投袁绍之后,因为被郭图、逢纪和许攸之流排挤,未得重用,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后便不知去向,并没有前去投靠在曹操阵营里混得如鱼得水地荀攸和荀彧。
历史上东汉末年时期的世家确实是人才辈出,颍川荀氏、河内司马氏、琅琊诸葛氏、曹氏、袁氏、孙氏都是如此。
荀攸、荀彧、荀谌三叔侄的能力本事绝对不输给诸葛亮、诸葛瑾、诸葛均三兄弟。要是再加上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与“司马八达”不分上下。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如今更是担任着大汉司空。由此可见,荀家非同一般。
要说荀攸辅佐刘飞,荀彧投效曹操,荀谌投靠袁绍,未尝没有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意思,这是世家惯用的自保手段。君不见历史上诸葛亮辅佐刘飞,其兄诸葛瑾在东吴,而其弟诸葛均则是辅佐曹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三兄弟,蜀得一龙(诸葛亮,号卧龙),吴得一虎(诸葛瑾),魏得一犬(诸葛均)”的说法。这里的犬可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表示守成之才。
说完了荀谌,我们再来说辛评。辛评也是颍川人,当初和荀谌一起投奔韩馥而来,袁绍回到渤海之后,他也是慕名转投了袁绍。史书记载,袁绍死后辛评继续辅佐袁谭,被这个草包给活活地气死了。
辛毗是辛评的弟弟,跟随辛评一起投奔袁绍,不过历史上辛毗最后投降了曹操,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司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不久,逝世,谥肃侯。由此可见,辛毗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
又过了不久,冀州名士逢纪(字元图),冀州魏郡人审配(字正南),豫州颍川人郭图(字公则),荆州南阳人许攸(字子远)相继来投。一时之间袁绍帐下有名的文士竟然达到了七人!
接着袁绍听说钜鹿人田丰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于是便亲自拜会,表现的十分恭敬,田丰感其恩,拜其为主,被袁绍任命为长史。
据《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的注引《先贤行状》记载,田丰“天姿朅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待御史。阉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绍尽管得了历史上有“河北三杰”之称的田丰、沮授、许攸,更有“王佐”的四哥荀谌,冀州名士逢纪、审配,颍川名士辛评、辛毗、郭图等人来投,但他的智囊团从一开始就隐藏下了隐患。
这是因为上述九人除了许攸之外,明显分成了颍川帮和冀州帮两伙,而且人数正好是四比四!加之郭图其人只是擅长争权夺势,出谋划策,却对军队掌握一窍不通,属于察言观色揣度人心的奸臣;许攸其人更是诡计多端,贪财好利。
这种隐患在创业初期可能还看不到什么,因为那时候没什么权利可争,但到了后期就难说了。
如果袁绍跟曹操一样,做事果敢,处事果决也还罢了,可惜袁绍的“好谋无断”的性格成为了历史上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只是不知道这次他的结局会如何。
说完了慕名来投袁绍的文臣,再说武将。当初袁绍在洛阳混迹的时候,结交了颍川人淳于琼(字仲简),此人颇有勇力,懂兵法,与袁绍同列为西园八校尉,与袁绍关系非常要好,兄弟相称。袁绍一到渤海便邀请老哥们淳于琼来渤海帮自己统兵,淳于琼也不推辞立即便北上而来,成为袁绍手下排名第一的武将。
说起这个淳于琼来,在史料之中也曾经留下了不少记录。据《三国志》记载:淳于琼与袁绍、曹操等人被灵帝拜为西园八校尉,淳于琼更是高居右军校尉之职,后为袁绍手下大将,官渡之战时因为失了袁绍囤粮的核心根据地乌巢,被袁绍吐血而亡之前一怒之下砍了脑袋。
继淳于琼来投之后,冀州安平广宗人郭援(字叔业)也慕名而来。却说这郭援自幼喜欢舞枪弄棒,身形威猛刚健,相貌丑恶狰狞,使一杆月牙戟,弓马纯熟,也算是一员难得的二流武将。
接着又有张家三兄弟齐投袁绍,分别是使一柄开山斧的张旭,使一口鬼头刀的张凯和使一柄大刀的张南。
这还不算完,又有南皮人焦触善使一柄大斧,带着好友蒋奇、蒋义渠一起来投袁绍;另外还有不知名的勇武之人吕威璜、韩珩、马延、岑壁等人来投袁绍。
这下就使得袁绍的实力大增。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实力滋生野心!
袁绍的实力变强了,就觉得自己的地盘小了,想要打其他人地盘的主意。
渤海是冀州的一个郡,东临渤海,因此袁绍想要扩充地盘,只能向北、西、南三个方向。
先说北面,北面是幽州,幽州牧刘虞是汉室宗亲,名声好,威望高,现在明面上还是大汉的天下,袁绍不敢太嚣张了,因此向北发展被排除了。
再说南面,南面是青州平原郡,这里到时好夺,可是夺完了青州以后呢?打过黄河?开玩笑,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黄河可不是那么好过的,不像现代这样建造了贯通南北的桥梁。
南北都被排除了,袁绍只能向西。
再看西面,好家伙,天下第一大州冀州(这里的大指的是人口,不是面积,但其实这个时候冀州的人口已经被并州超过了,只是并刘飞并没有公开这个消息)!再看看他的主人,韩馥(字文节)——袁家门生故吏!
得了,用诸葛亮的话说,这叫着“此上天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此时的冀州就像是上天给袁绍准备的礼物,袁绍难道能不动心?这是不可能的。
这点不但袁绍的谋士想到了,他自己想到了,于是众位君臣一拍即合,开始谋划夺取冀州之事。
凭着袁绍如今手中的实力,倒是能攻取冀州,可《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袁绍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冀州,而不是一个被战火搅的支离破碎的冀州,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采取开战的做法。这一点和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之战很像。当年白起之所以会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军,为的就是使赵国元气大伤,从而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但在秦朝的统一之战中,就没有出现什么坑杀士卒的情况,这就是灭国之战和败国的区别。
终于,在袁绍等众位谋士的“群策群力”之下,想到了一条妙计,这条妙计就是借力。
借谁的力?有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借,这两个人就是曹操和公孙瓒,因为这两个人都临近冀州,而且两个人都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曹操素来机敏,手下又有不少谋士,因此袁绍等人最后敲定,借公孙瓒的力。
可惜袁绍的算盘打的噼里啪啦作响,就是没料到公孙瓒身后的那个人——刘飞,这就叫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