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并州新政
中平二年正月,镇北将军府发布了一道政令,其中包括一些列风法令,史称:“北汉新政”
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颁布《户口法》。所有的人口实行户口登记制度,由以户为单位政府发布相关凭证——户口簿,常驻十四周岁以上居民发布居民身份证,暂住人口发布临时居住证,每人的身份证都是滴血认主的,与所有人终生绑定。身份证上所登记的信息主要有年龄、性别、贯籍和从事行业等等,如若变更,则需要前往政府户籍管理机构进行修改。婴孩出生后需要前往政府登记,颁发少年儿童证,所有不满十四周岁的孩童都使用少年儿童证书,年满十四周岁之后需要一个月内前往政府户籍管理机构更换成居民身份证,否则需要受罚。家中有人去世也要前往政府等级等等。身份证也是系统新增加的产品,利用的主要原理就是每个人的血液属性不相同,连刘飞也没弄明白具体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但这不妨碍使用,刘飞与赵风商量之后尽可能的完善了户口登记制度。
第二,颁布《土地资源法》。土地归于国有(原有的私人土地(如世家地主的土地)政府按规定的价格强行收购),然后凭户口簿登记的人口数量分配耕地,百姓对耕地只有使用权(不需要缴纳赋税),如遇特殊情况(如从军或经商),百姓不需要的耕地,可以将耕地交还给政府,政府则每年按耕地数量支付规定数目的租金给百姓。每户分配的耕地数量视耕地的良好程度进行适当分配,但不得超过规定数量的一半(也就是说,如果按每人分配十亩良田来算,分配得到次田的人可以分到不超过十五亩的次田,视情况而定)。百姓严禁私自开垦荒地,破坏植被,如若需要更多的耕地,可以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租凭国有土地,但必须支付规定的租金。一切自然资源归于国有,严禁私自开采。
第三,颁布《劳动法》,废除奴隶制度,恢复所有奴隶和婢女的自由身份,严禁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如若需要佣人,须采用租凭的方式,佣人有自己的人身自由,雇主不得随意打骂。
第四,颁布《商法》,商人进行交易需要缴纳交易税,不同品种的交易税率不同。商人不得操纵市场,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商会照成本购买,反之则有政府卖出,防止物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
第五,颁布《婚姻法》,取缔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严禁未成年人结婚、订婚。
第六,颁布《货币法》,开设国有银行,建立贷款制度。百姓因丧葬或祭祀需要,可以向银行贷款,只需归还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从事农业、商业生产向银行贷款的,银行按不同生产活动收取一定的利息。由政府银行统一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百姓可随时凭纸币到银行兑换等值的银钱。严禁私铸钱币,违者重处。
第七,颁布《义务教育法》,政府出资建立学校,所有的未成年人(十四周岁以下)必须接受六年义务教育,学费由政府承担,学校提供学生中餐。学生毕业前需要参加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毕业,而且以后每年需要缴纳学费,学费逐年增加,成绩优异者可提前进行毕业考核。
第八,军训制度,四十岁以下的成年男子需要每年参加政府组织的合计为三个月的军训,军训的主要内容为熟悉各种武器以及强健体魄,军训期间百姓自备粮食,军人以及身患残疾的人不需要参加军训。
第九,设立百家学院,旗下分设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兵学院等,诸子百家,应有尽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进行学习。
第十,颁布《宪法》,宪法为根本**,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王犯法与百姓同罪。
除以上这些条例之外,刘飞还设立了一些其他的制度,比如科举制度,以后做官都需要进行考核,就连现任官职也需要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继续做官(这里的官员指的是县令及以上官员)。
这些法令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具体的内容则需要到专门的公告栏查看。
比如第九条的百家学院,刘飞就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而设立的,工学院院长由墨家巨子黄承彦担任,医学院由招贤馆出品的完美级医学人才李时珍担任,兵学院由庞德公担任,阴阳家由司马徽担任等等。
再比如《义务教育法》完全就是为了扫盲而设立的,让孩童识文断字,这样用不了多少年,并州就不再会有文盲了。
并州的新政条例颁布之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州百姓自然是一片欢呼,但那些世家大族就不爽了,简直对刘飞称得上恨之入骨,因为在他们心里,刘飞是在要他们的命。
首先是土地,他们为什么能高高在上,为何能压迫那些庶民?因为他们手里有土地,老百姓离开了土地就不能生存,为了生存,才不得不任凭他们的压迫。黄巾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严重兼并,再加上天灾频发,百姓实在生存不下去了才起兵造反的。
现在刘飞颁布了土地法令,保证了耕者有其田,他们还拿什么压迫百姓?
有人也许会说,他们有钱。
然而,有了劳动法令之后,奴隶制度已经被废除,这也就意味着世家们不再拥有家奴,不再拥有私兵,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拥有为恶的权势。
更厉害的是科举制度,做官需要先考试,而不再是像他们以前一样,只需要举荐就行了,袁家为什么那么厉害?因为四世三公?其实不是,四世三公其实不算什么,杨家也是,真正厉害的是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谓门生故吏指的就是由他们袁家推举或者提拔起来的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历史上韩馥为何要让冀州给袁绍?真的是他敌不过袁绍吗?其实不尽然,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韩馥是袁家故吏,他怕背负骂名,他怕人家骂他忘恩负义!
现在刘飞推出科举制度,还有比这一招更狠的吗?
当然,刘飞提出的科举跟后世晚清的科举可不一样,历史上科举确实拥有积极的作用,率先提出来的人是隋炀帝杨广。杨广的功过我们暂且不论,但杨广之所以被称为暴君其实跟科举制度分不开的。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沿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刘飞开创科举,为的就是四个字——唯才是举。
人才是根本,刘飞可不希望出现蜀汉后期那种无人可用的局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吗?
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颁布《户口法》。所有的人口实行户口登记制度,由以户为单位政府发布相关凭证——户口簿,常驻十四周岁以上居民发布居民身份证,暂住人口发布临时居住证,每人的身份证都是滴血认主的,与所有人终生绑定。身份证上所登记的信息主要有年龄、性别、贯籍和从事行业等等,如若变更,则需要前往政府户籍管理机构进行修改。婴孩出生后需要前往政府登记,颁发少年儿童证,所有不满十四周岁的孩童都使用少年儿童证书,年满十四周岁之后需要一个月内前往政府户籍管理机构更换成居民身份证,否则需要受罚。家中有人去世也要前往政府等级等等。身份证也是系统新增加的产品,利用的主要原理就是每个人的血液属性不相同,连刘飞也没弄明白具体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但这不妨碍使用,刘飞与赵风商量之后尽可能的完善了户口登记制度。
第二,颁布《土地资源法》。土地归于国有(原有的私人土地(如世家地主的土地)政府按规定的价格强行收购),然后凭户口簿登记的人口数量分配耕地,百姓对耕地只有使用权(不需要缴纳赋税),如遇特殊情况(如从军或经商),百姓不需要的耕地,可以将耕地交还给政府,政府则每年按耕地数量支付规定数目的租金给百姓。每户分配的耕地数量视耕地的良好程度进行适当分配,但不得超过规定数量的一半(也就是说,如果按每人分配十亩良田来算,分配得到次田的人可以分到不超过十五亩的次田,视情况而定)。百姓严禁私自开垦荒地,破坏植被,如若需要更多的耕地,可以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租凭国有土地,但必须支付规定的租金。一切自然资源归于国有,严禁私自开采。
第三,颁布《劳动法》,废除奴隶制度,恢复所有奴隶和婢女的自由身份,严禁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如若需要佣人,须采用租凭的方式,佣人有自己的人身自由,雇主不得随意打骂。
第四,颁布《商法》,商人进行交易需要缴纳交易税,不同品种的交易税率不同。商人不得操纵市场,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商会照成本购买,反之则有政府卖出,防止物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
第五,颁布《婚姻法》,取缔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严禁未成年人结婚、订婚。
第六,颁布《货币法》,开设国有银行,建立贷款制度。百姓因丧葬或祭祀需要,可以向银行贷款,只需归还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从事农业、商业生产向银行贷款的,银行按不同生产活动收取一定的利息。由政府银行统一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百姓可随时凭纸币到银行兑换等值的银钱。严禁私铸钱币,违者重处。
第七,颁布《义务教育法》,政府出资建立学校,所有的未成年人(十四周岁以下)必须接受六年义务教育,学费由政府承担,学校提供学生中餐。学生毕业前需要参加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毕业,而且以后每年需要缴纳学费,学费逐年增加,成绩优异者可提前进行毕业考核。
第八,军训制度,四十岁以下的成年男子需要每年参加政府组织的合计为三个月的军训,军训的主要内容为熟悉各种武器以及强健体魄,军训期间百姓自备粮食,军人以及身患残疾的人不需要参加军训。
第九,设立百家学院,旗下分设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兵学院等,诸子百家,应有尽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进行学习。
第十,颁布《宪法》,宪法为根本**,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王犯法与百姓同罪。
除以上这些条例之外,刘飞还设立了一些其他的制度,比如科举制度,以后做官都需要进行考核,就连现任官职也需要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继续做官(这里的官员指的是县令及以上官员)。
这些法令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具体的内容则需要到专门的公告栏查看。
比如第九条的百家学院,刘飞就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而设立的,工学院院长由墨家巨子黄承彦担任,医学院由招贤馆出品的完美级医学人才李时珍担任,兵学院由庞德公担任,阴阳家由司马徽担任等等。
再比如《义务教育法》完全就是为了扫盲而设立的,让孩童识文断字,这样用不了多少年,并州就不再会有文盲了。
并州的新政条例颁布之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州百姓自然是一片欢呼,但那些世家大族就不爽了,简直对刘飞称得上恨之入骨,因为在他们心里,刘飞是在要他们的命。
首先是土地,他们为什么能高高在上,为何能压迫那些庶民?因为他们手里有土地,老百姓离开了土地就不能生存,为了生存,才不得不任凭他们的压迫。黄巾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严重兼并,再加上天灾频发,百姓实在生存不下去了才起兵造反的。
现在刘飞颁布了土地法令,保证了耕者有其田,他们还拿什么压迫百姓?
有人也许会说,他们有钱。
然而,有了劳动法令之后,奴隶制度已经被废除,这也就意味着世家们不再拥有家奴,不再拥有私兵,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拥有为恶的权势。
更厉害的是科举制度,做官需要先考试,而不再是像他们以前一样,只需要举荐就行了,袁家为什么那么厉害?因为四世三公?其实不是,四世三公其实不算什么,杨家也是,真正厉害的是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谓门生故吏指的就是由他们袁家推举或者提拔起来的人,这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历史上韩馥为何要让冀州给袁绍?真的是他敌不过袁绍吗?其实不尽然,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韩馥是袁家故吏,他怕背负骂名,他怕人家骂他忘恩负义!
现在刘飞推出科举制度,还有比这一招更狠的吗?
当然,刘飞提出的科举跟后世晚清的科举可不一样,历史上科举确实拥有积极的作用,率先提出来的人是隋炀帝杨广。杨广的功过我们暂且不论,但杨广之所以被称为暴君其实跟科举制度分不开的。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沿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刘飞开创科举,为的就是四个字——唯才是举。
人才是根本,刘飞可不希望出现蜀汉后期那种无人可用的局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