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大战开启(24)
郭嘉派人去见贾诩,而曹操同样也没有闲着,毕竟他现在可是已经派了夏侯到了薛县,既然打算出兵,那自然就要搞清楚几件事情,首先是袁术会不会收兵,其次是袁绍何时出兵,其次是袁绍的目的是只要青州呢,还是同样想染指徐州,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但并不能排除。更新最快
他派出了两路使团,想要试探二人的战略意图,而就结果来看,前者野心很大,胃口也很大,但是就使节团的判断与根系来看,这不过是袁术为了让曹操出兵的说辞罢了,其症状的意图不过是想要保住淮南罢了,所以只要刘澜一天不撤兵,那他就会和刘澜在信心争夺到底,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袁术并不可靠,但是他的存在对现在的曹操来讲又非常重要,可他又清楚,只要一旦刘澜撤兵转而应付青徐战场,那么他就必须要想办法让袁术牵制刘澜,不说拖住刘澜的后退,但最少也得恶心他。
那么他就必须得说服袁术,最少让他保持对刘澜的野心,用他对徐州的贪婪让他即使在刘澜撤兵时依然对其保持威胁,最少也要对他有所牵制,这对曹操非常重要,因为他可不想像第二次徐州之战时那样,最后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人,所以这回曹操主动找到了杨弘,他是袁术的心腹,曹操让他知晓了自己的意图,现在就要看他能否说服袁术了。
至于袁绍那边,情况却有些不妙,对于他派人前往邺城,其实人还没到,别说是帐下的谋士了,连袁绍也已经猜到了他的来意,不过在如今的冀州,却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亲曹操的一派,以南阳系逢纪、许攸,颍川系郭图等为首一力支持灭刘。
而又以沮授、田丰等河北士卒,却主张夺青州攻许都,挟天子,虽然两派的最终目的有所分歧,但就在共同点先夺青州的事情上也有着快慢缓急的分歧,一派主张速夺,一派主张缓图,毕竟消灭了公孙瓒之后,不仅的士兵需要休整,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可是在面对袁术的求援时,曹操被郭图等说服了,当这个时候他的野心还只是一个青州,可当曹操从完成成,并且派出使节前来之后,他觉得该调整战略了,这个时候既然曹操也想掺和进来,那他自然要联合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来共同对付刘澜,比较刘澜可不仅仅只是他一人的心头之患,所以他赞同了逄纪等人的建议,这一次如果要出兵,那就不只是夺取一个青州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彻底消灭刘澜!
对于这一决定,没想到反对的人还挺多,对于他们来说,刘澜虽然兵精将广,可并不足为虑,真正的威胁还是曹操和袁术,但是袁绍对于他们的观点有着自己不同的意见,首先是他们对于汉帝,想学曹操这一套,拾人牙慧,他不为也。
其次则是刘澜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让他几乎快要成了世间的笑柄,所以只要刘澜活在世上一日,他就是世人的笑料,对于爱面子的袁绍这是他不能忍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从两派的矛盾来看,南阳与颍川系更支持曹操,毕竟因为史原因,他们之间和曹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观河北氏族就少了这一份联系,所以看起来反而是南阳与颍川系更有私心,可关键是他袁绍和曹操又何尝不是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在曹操与刘澜之间,出于情感他自然就选择了先灭刘澜,尽量将与曹操的决战延后些时日,毕竟他现在的实力,就算挟天子也不值一提。
所以对于曹操派使而来,袁绍自然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目的,而且曹操也很会利用他们之间的友情,在这上面做文章,就好像他派使,如果是以天子的名义,那这个出兵袁绍就算是打算出,也不会再出一兵一卒,可曹操却是以私人的身份遣家人前来,完全是从私谊打听袁绍是否出兵,甚至提出愿助一臂之力,这样一来事情就变了,不仅让他更为坚定出兵青州,更让他对于两家再次联兵对付刘澜充满了信心。
不过与之前自己一个人吃青徐不同,曹操进来之后,就必须要割一些利益给对方,而他又一早就知道曹操对徐州虎视眈眈,如果是他自己一人出兵,夺取青徐自然无须与人分享利益,可这样比较冒着极大的风险,现在曹操愿意来与他一同分担,那么他首先就要像第二次徐州之战一样拿出诚意来,也就是与上次一样,两家一同瓜分青徐。
这些话使者不说他也明白,可这位使者却始终不提,对此袁绍自然也就不会主动提及,只是低头喝茶,等待着使节摊牌,甚至是提出其它的要求。
可使节在下首却一直再没有吭声,这让袁绍心里有些犯嘀咕了,难道这一回曹操放弃了徐州?如果是这样,那曹操出兵的目的又是为何?
这情况也太反常了,完全就不是曹操的性子,这样一来,反而让袁绍有些难办了,毕竟对于这位发小,他关键时刻这么帮着自己,他又怎么呢过让他一无所获呢,甚至他觉得这才是曹操的目的,他什么也不提,反而让他不能亏待他,假如真夺下了徐州,他也不可能真的霸着,让曹操一无所获。
他相信这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甚至觉得这完全是因为他内部的两种声音让他无比担忧,现在是在表忠心,让他打消了出兵兖州的想法,想到这里,袁绍更加肯定,深信不疑自己已经猜到了曹操的心思,虽然这并不能打消袁绍最后攻打曹操的可能,但最少在现在的局势之下,袁绍是没了这个想法。
这个时候,他要联合一切力量,对付刘澜,他明白现在刘澜的困局,他已经被他困在了江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在他的影响之下,刘澜根本就无法向中原乃至河北发展,只能南下,可这却并没有让他的处境变得安全,反而变得内外交困,在他控制的辽东有东胡袭扰,而他到了南方又有山越侵袭,而他又被他和另外两大诸侯所困,东南西北都被困,就好像是被缚住的勐虎,连脱困都困难,又怎么可能伤人?
在袁绍接见曹操时节的同时,在余汗县,一场大战正在上演,张萍率领的秣陵军向寿春军杀来,虽然他们在勐烈的进攻中连连后撤,可真正对他们构成的伤亡却并不严重,而且因为寿春军在纪灵的指挥下队形保持严整,防守空间严密,秣陵军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太好的机会。
这一幕颇为让纪灵满意,别看他的寿春军个体战斗力不强,可只要把他们捏合成整体,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却一点也不必精锐的秣陵军差,毕竟这是古代冷兵器战场,双方的优势,都不大。
胜负一念之间,对两人来说现在都是这样,如此局面,倒逼着张萍必须毕其功于一役,集全力攻其一点,寻找突破口,这样一来,便完全可以发挥出秣陵军强大的进攻能力,张萍一马当先,在他的带领之下,秣陵军很快便又一次与寿春军冲杀在一起,巨大的喊杀声响彻在天际。
呐喊声此起彼伏,原本杀得难分难解的寿春军的防御瞬间就被突破了,面对如此勇勐的秣陵军,这一刻纪灵是真感受到了恐惧,无力感在心中开始迅速蔓延,若非在关键时刻纪挺身而出,把兵力收缩,很可能在刚才那一瞬间,寿春军就会彻底溃散。
虽然秣陵军突破了寿春军的布防,可是他们并没有混乱,在纪的指挥下他们又结起了防御阵,这让张萍带领的秣陵军再难向前突进半寸,双方展开了绞杀,相互砍杀着敌军。
但双方的战力摆在那里,寿春军并不能对秣陵军造成太大的杀伤,反而被秣陵军不断消耗着,在他们的攻势之下,寿春军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之前结阵的优势更是彻底失效。
场面越来越对他们不利,甚至纪已经传话让他尽快下令撤退,他别无选择,局面越来越不利,虽然知道一旦选择撤兵意味着什么,可他更明白再坚持下去意味着全军覆没。
“撤退!全军撤退!”
没有选择的纪灵下达了最不想下达的一道命令,之后部队开始撤退,与此同时,秣陵军却紧追不舍,当然他们首先要先突破纪。
在建议纪灵撤兵时,他就已经做好了实战到底的觉悟,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个人挺身而出,为纪灵撤退争取时间。
但是,在大军撤退的时刻,寿春军早已没有了坚守的信念,不管纪多么努力,都已无法挽回颓势,他的努力功亏一篑,但他还是为纪灵撤兵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纪灵带领着少数寿春军开始疯狂逃窜,此刻在他的身后已经完全看不到秣陵军的身影,同样也看不到纪的影子,现在纪灵终于有时间判断方向,寻找撤离的方向,此时此刻,他已经完全顾不了其他,就一门心思的想着尽快脱离危险。
辨别方向后,纪灵便开始疯狂打马向北逃窜,只要还身处余汗,那就随时有可能被敌军追击,余汗县可不安全,或者说现在的整个南方都不安全,只有逃至寿春才算是真正安全的地方。
可是,想要逃回寿春,又谈何容易,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张飞可还没有出现呢,纪灵在心中大叫一声,现在对他来说,已经完全不知道哪里是安全哪里是危险了,只能听天由命,至于能不能回到寿春那是后话了,毕竟这一路可不会太容易,或者说这一路都处在危险之地,是一条死亡之路,现在身后这一万余人,能回去几人?
绝望,这也是为何会在心中大叫的原因。
可是他又能怎么办?刚才他选择撤兵,造成兵败如山倒的结局,注定了这一仗的失败,可是不撤兵就能胜利了?到时候的结果只会更糟糕,面对攻势迅勐的秣陵军,他没有其他的选择。
而此刻留下与纪阻敌的寿春军早已溃不成军,四散而逃,在秣陵军的追击下,大多数人选择了投降,而一些拼死顽抗之人,很快就变成了一具死尸。
但在击溃纪之后,张萍却并没有任何停留,向纪灵逃跑的方向追击而去。
可双方毕竟都是步兵,这时候如果张飞的骑兵在的话,张萍相信,一点会将其活捉。
而此刻的纪灵则一路向北狂奔,足足狂奔了一个时辰,他是主将,身边的亲兵也都骑着马,可是其他逃跑的士兵却没这个待遇,一路下来,背后只剩下不到五千人。
该死!
虽然现在的情况人数越少对他越有利,可是这样回去,又该如何向主公交代,而且这一仗也太狼狈了,这还是在张飞没有出现的情况下,比直接败在张飞手上还丢人,他心中大骂着,尤其是阎象,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狗屁主意,他又怎么可能会来豫章?
他把失败归咎于阎象,将他视为失败的罪魁祸首而不是自己是有原因的,毕竟只带着三万人来豫章,而且还遇到了孙策弃柴桑这样的恶心事,你让他这点兵马如何能在刘澜的面前讨到好处?
可是他却忽略了这一仗,从始至终,他面对的秣陵军兵力其实和他一样,并不必他多多少,甚至可以说这一仗的主动权其实一直都在他的手中掌握着,如果他能早点离开,真正的转折是徐庶的到来,一些发生了改变,但是这并不是说纪灵就没有机会,最少在纪与岑宁交战时,就是他离开的最佳时机,但他错过了,这之后,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当他现身的一刻,就注定了他的败局,就算他不下令撤兵,结局之后更惨,在秣陵军的进攻下,必然全军覆没,又怎么可能还能剩下这五千人?
他派出了两路使团,想要试探二人的战略意图,而就结果来看,前者野心很大,胃口也很大,但是就使节团的判断与根系来看,这不过是袁术为了让曹操出兵的说辞罢了,其症状的意图不过是想要保住淮南罢了,所以只要刘澜一天不撤兵,那他就会和刘澜在信心争夺到底,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袁术并不可靠,但是他的存在对现在的曹操来讲又非常重要,可他又清楚,只要一旦刘澜撤兵转而应付青徐战场,那么他就必须要想办法让袁术牵制刘澜,不说拖住刘澜的后退,但最少也得恶心他。
那么他就必须得说服袁术,最少让他保持对刘澜的野心,用他对徐州的贪婪让他即使在刘澜撤兵时依然对其保持威胁,最少也要对他有所牵制,这对曹操非常重要,因为他可不想像第二次徐州之战时那样,最后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人,所以这回曹操主动找到了杨弘,他是袁术的心腹,曹操让他知晓了自己的意图,现在就要看他能否说服袁术了。
至于袁绍那边,情况却有些不妙,对于他派人前往邺城,其实人还没到,别说是帐下的谋士了,连袁绍也已经猜到了他的来意,不过在如今的冀州,却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亲曹操的一派,以南阳系逢纪、许攸,颍川系郭图等为首一力支持灭刘。
而又以沮授、田丰等河北士卒,却主张夺青州攻许都,挟天子,虽然两派的最终目的有所分歧,但就在共同点先夺青州的事情上也有着快慢缓急的分歧,一派主张速夺,一派主张缓图,毕竟消灭了公孙瓒之后,不仅的士兵需要休整,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可是在面对袁术的求援时,曹操被郭图等说服了,当这个时候他的野心还只是一个青州,可当曹操从完成成,并且派出使节前来之后,他觉得该调整战略了,这个时候既然曹操也想掺和进来,那他自然要联合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来共同对付刘澜,比较刘澜可不仅仅只是他一人的心头之患,所以他赞同了逄纪等人的建议,这一次如果要出兵,那就不只是夺取一个青州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彻底消灭刘澜!
对于这一决定,没想到反对的人还挺多,对于他们来说,刘澜虽然兵精将广,可并不足为虑,真正的威胁还是曹操和袁术,但是袁绍对于他们的观点有着自己不同的意见,首先是他们对于汉帝,想学曹操这一套,拾人牙慧,他不为也。
其次则是刘澜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让他几乎快要成了世间的笑柄,所以只要刘澜活在世上一日,他就是世人的笑料,对于爱面子的袁绍这是他不能忍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从两派的矛盾来看,南阳与颍川系更支持曹操,毕竟因为史原因,他们之间和曹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观河北氏族就少了这一份联系,所以看起来反而是南阳与颍川系更有私心,可关键是他袁绍和曹操又何尝不是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在曹操与刘澜之间,出于情感他自然就选择了先灭刘澜,尽量将与曹操的决战延后些时日,毕竟他现在的实力,就算挟天子也不值一提。
所以对于曹操派使而来,袁绍自然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目的,而且曹操也很会利用他们之间的友情,在这上面做文章,就好像他派使,如果是以天子的名义,那这个出兵袁绍就算是打算出,也不会再出一兵一卒,可曹操却是以私人的身份遣家人前来,完全是从私谊打听袁绍是否出兵,甚至提出愿助一臂之力,这样一来事情就变了,不仅让他更为坚定出兵青州,更让他对于两家再次联兵对付刘澜充满了信心。
不过与之前自己一个人吃青徐不同,曹操进来之后,就必须要割一些利益给对方,而他又一早就知道曹操对徐州虎视眈眈,如果是他自己一人出兵,夺取青徐自然无须与人分享利益,可这样比较冒着极大的风险,现在曹操愿意来与他一同分担,那么他首先就要像第二次徐州之战一样拿出诚意来,也就是与上次一样,两家一同瓜分青徐。
这些话使者不说他也明白,可这位使者却始终不提,对此袁绍自然也就不会主动提及,只是低头喝茶,等待着使节摊牌,甚至是提出其它的要求。
可使节在下首却一直再没有吭声,这让袁绍心里有些犯嘀咕了,难道这一回曹操放弃了徐州?如果是这样,那曹操出兵的目的又是为何?
这情况也太反常了,完全就不是曹操的性子,这样一来,反而让袁绍有些难办了,毕竟对于这位发小,他关键时刻这么帮着自己,他又怎么呢过让他一无所获呢,甚至他觉得这才是曹操的目的,他什么也不提,反而让他不能亏待他,假如真夺下了徐州,他也不可能真的霸着,让曹操一无所获。
他相信这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甚至觉得这完全是因为他内部的两种声音让他无比担忧,现在是在表忠心,让他打消了出兵兖州的想法,想到这里,袁绍更加肯定,深信不疑自己已经猜到了曹操的心思,虽然这并不能打消袁绍最后攻打曹操的可能,但最少在现在的局势之下,袁绍是没了这个想法。
这个时候,他要联合一切力量,对付刘澜,他明白现在刘澜的困局,他已经被他困在了江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在他的影响之下,刘澜根本就无法向中原乃至河北发展,只能南下,可这却并没有让他的处境变得安全,反而变得内外交困,在他控制的辽东有东胡袭扰,而他到了南方又有山越侵袭,而他又被他和另外两大诸侯所困,东南西北都被困,就好像是被缚住的勐虎,连脱困都困难,又怎么可能伤人?
在袁绍接见曹操时节的同时,在余汗县,一场大战正在上演,张萍率领的秣陵军向寿春军杀来,虽然他们在勐烈的进攻中连连后撤,可真正对他们构成的伤亡却并不严重,而且因为寿春军在纪灵的指挥下队形保持严整,防守空间严密,秣陵军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太好的机会。
这一幕颇为让纪灵满意,别看他的寿春军个体战斗力不强,可只要把他们捏合成整体,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却一点也不必精锐的秣陵军差,毕竟这是古代冷兵器战场,双方的优势,都不大。
胜负一念之间,对两人来说现在都是这样,如此局面,倒逼着张萍必须毕其功于一役,集全力攻其一点,寻找突破口,这样一来,便完全可以发挥出秣陵军强大的进攻能力,张萍一马当先,在他的带领之下,秣陵军很快便又一次与寿春军冲杀在一起,巨大的喊杀声响彻在天际。
呐喊声此起彼伏,原本杀得难分难解的寿春军的防御瞬间就被突破了,面对如此勇勐的秣陵军,这一刻纪灵是真感受到了恐惧,无力感在心中开始迅速蔓延,若非在关键时刻纪挺身而出,把兵力收缩,很可能在刚才那一瞬间,寿春军就会彻底溃散。
虽然秣陵军突破了寿春军的布防,可是他们并没有混乱,在纪的指挥下他们又结起了防御阵,这让张萍带领的秣陵军再难向前突进半寸,双方展开了绞杀,相互砍杀着敌军。
但双方的战力摆在那里,寿春军并不能对秣陵军造成太大的杀伤,反而被秣陵军不断消耗着,在他们的攻势之下,寿春军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之前结阵的优势更是彻底失效。
场面越来越对他们不利,甚至纪已经传话让他尽快下令撤退,他别无选择,局面越来越不利,虽然知道一旦选择撤兵意味着什么,可他更明白再坚持下去意味着全军覆没。
“撤退!全军撤退!”
没有选择的纪灵下达了最不想下达的一道命令,之后部队开始撤退,与此同时,秣陵军却紧追不舍,当然他们首先要先突破纪。
在建议纪灵撤兵时,他就已经做好了实战到底的觉悟,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个人挺身而出,为纪灵撤退争取时间。
但是,在大军撤退的时刻,寿春军早已没有了坚守的信念,不管纪多么努力,都已无法挽回颓势,他的努力功亏一篑,但他还是为纪灵撤兵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纪灵带领着少数寿春军开始疯狂逃窜,此刻在他的身后已经完全看不到秣陵军的身影,同样也看不到纪的影子,现在纪灵终于有时间判断方向,寻找撤离的方向,此时此刻,他已经完全顾不了其他,就一门心思的想着尽快脱离危险。
辨别方向后,纪灵便开始疯狂打马向北逃窜,只要还身处余汗,那就随时有可能被敌军追击,余汗县可不安全,或者说现在的整个南方都不安全,只有逃至寿春才算是真正安全的地方。
可是,想要逃回寿春,又谈何容易,要知道到目前为止,张飞可还没有出现呢,纪灵在心中大叫一声,现在对他来说,已经完全不知道哪里是安全哪里是危险了,只能听天由命,至于能不能回到寿春那是后话了,毕竟这一路可不会太容易,或者说这一路都处在危险之地,是一条死亡之路,现在身后这一万余人,能回去几人?
绝望,这也是为何会在心中大叫的原因。
可是他又能怎么办?刚才他选择撤兵,造成兵败如山倒的结局,注定了这一仗的失败,可是不撤兵就能胜利了?到时候的结果只会更糟糕,面对攻势迅勐的秣陵军,他没有其他的选择。
而此刻留下与纪阻敌的寿春军早已溃不成军,四散而逃,在秣陵军的追击下,大多数人选择了投降,而一些拼死顽抗之人,很快就变成了一具死尸。
但在击溃纪之后,张萍却并没有任何停留,向纪灵逃跑的方向追击而去。
可双方毕竟都是步兵,这时候如果张飞的骑兵在的话,张萍相信,一点会将其活捉。
而此刻的纪灵则一路向北狂奔,足足狂奔了一个时辰,他是主将,身边的亲兵也都骑着马,可是其他逃跑的士兵却没这个待遇,一路下来,背后只剩下不到五千人。
该死!
虽然现在的情况人数越少对他越有利,可是这样回去,又该如何向主公交代,而且这一仗也太狼狈了,这还是在张飞没有出现的情况下,比直接败在张飞手上还丢人,他心中大骂着,尤其是阎象,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狗屁主意,他又怎么可能会来豫章?
他把失败归咎于阎象,将他视为失败的罪魁祸首而不是自己是有原因的,毕竟只带着三万人来豫章,而且还遇到了孙策弃柴桑这样的恶心事,你让他这点兵马如何能在刘澜的面前讨到好处?
可是他却忽略了这一仗,从始至终,他面对的秣陵军兵力其实和他一样,并不必他多多少,甚至可以说这一仗的主动权其实一直都在他的手中掌握着,如果他能早点离开,真正的转折是徐庶的到来,一些发生了改变,但是这并不是说纪灵就没有机会,最少在纪与岑宁交战时,就是他离开的最佳时机,但他错过了,这之后,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当他现身的一刻,就注定了他的败局,就算他不下令撤兵,结局之后更惨,在秣陵军的进攻下,必然全军覆没,又怎么可能还能剩下这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