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才交替,亲访国子监
对于皇家学院五百人的演讲,也是为了以后,造成既定的思想事实,然后,像蚕食桑叶一般,顺其自然地完成大清思想领域的一次转变。
这次讲授结束后,奕詝没有离开皇家学院,而是将学院里所有的博士(老师)全部请到自己的办公室里,进行座谈。
到会的人有崇厚(二十四岁)、刘秉璋(二十四岁)、郭嵩焘(三十二岁,进士)、宝鋆(三十四岁,进士,礼部),郭干章(三十五岁,大商人),倭仁(四十六岁),翁同龢(二十岁)。
其中,郭干章可是新兴商人啊。
这些博士到了院长办公室,其实也就是会议室里面,奕詝觉得,他们有些年轻的过分啊。
瞬间,奕詝心里也想到了老六的“大清治世学宫”,那里面的博士,可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朝臣啊,如穆彰阿,琦善,潘世恩,王鼎,耆英,伊里布,牛鉴……
这些手握大权的朝臣,再充当里面的博士(老师),那影响力,实话,真的很大,不过,从未来看,大清皇家学院却比他们更有影响力。
当八人坐在圆桌上,大家一瞬间都认识到,原来皇家学院的精华就是我们这一批人啊,同时,也感到了非常的荣幸,因为华夏大清的命运,将在自己的手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多大的一种快*感啊。
看到一些水果和茶水端上来后,奕詝就发话了。
“诸位,在皇家学院成立的这几年间,学院里面的祭酒(院长),博士也逐渐走上了更高的职位,同时,他们也有了更多的责任,也为大清的富国强兵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大清万里疆域之上,他们南下北上,抵御外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刻钟后,不了,奕詝端起茶,喝了一口,继续道,“其实,在座的诸位,心里也有一份建功立业的梦想,孤心里也明白。
今天在这里座谈,有一个事情必须要,那就是孤打算给在座的诸位安排一个新的职位,当然,官职比较大的,孤暂且就不安排了,以后,孤会安排他们进朝堂,”道这里,奕詝看了一眼倭仁和翁同龢,这两个人都是富二代和官二代,他们家里给安排的职位比自己的好,奕詝就暂且作罢!
“孤的话到这里,下面就请大家畅所欲言,自己心里的想法,以便给孤在安排之前提供斟酌和借鉴,当然,你们走后,必须推荐替自己的人,此人一定要德才兼备,到学院里面当博士,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大清皇家学院遭受青黄不接啊”。
当奕詝把后面的伏笔出来后,大家开始沉思起来。
一会儿后,崇厚开始话了。
“太子爷,我知道,我在学院里面所教授的其实就是一些自己的老师所讲授的兵法,还有三略六韬这类的,其实,我觉得自己在授业传道方面,很弱,我决定离开皇家学院,到外面建功立业,想当年,弱冠之龄的霍去病征战域外,封狼居胥,开创了强汉四百年,我现在已经二十有四,该到外面去了”
“我在离开之前推荐湖南茶陵才子谭钟麟,代替我讲授学业”。
奕詝了头,默默地用笔将谭钟麟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太子爷,我也打算离开,我觉得我自己应该到军中效力,我的乡党,李少荃现在都成练兵总办,实话,我心里非常羡慕,虽然在学院里教书也是教化一方,为国牧才,但是,我实在不是那种人啊。
太子爷,我喜欢的是马鸣风萧萧,马革裹尸,开疆拓土啊。”刘秉璋(字仲良)道。
“我同意仲良兄的选择,只不过代替你的人选……?”奕詝道。
“太子爷,我刘仲良做事也是有始有终的人,我推荐我的同乡潘鼎新,他比我俩岁,不过,文治武功,各个方面丝毫不弱于我”
奕詝默默头。将潘鼎新记在笔记本上。
接下来,大家又开始沉默,不过,作为主事的奕詝开口话了。
“孤打算今岁要办一家报纸,这报纸,大概和大清的邸报相当,不过,我们可不是邸报一月一次的发行。而是一天一次,我将这事交给筠仙(郭嵩焘,字筠仙)了,不知道筠仙兄可否答应孤的请求,是否找到替你的人了?”
“太子爷,其实在下已经找到两人,它们一个安徽桐州的程学启,今年二十岁。还有一位和我是至交好友,他叫彭玉麟,是安徽安庆人,今年三十有三,这厮对水师的建设很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太子爷能够将其请来,卫国建业”。
奕詝一听到彭玉麟三字,眼睛的光芒就像在监狱里面蹲了二十年的壮男听到女人一样,激.情.萌发,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彭玉麟收纳到自己的旗下。
那么,彭玉麟何许人也?
在奕詝的前世,这厮可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
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他的诗后由俞曲园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八卷),收录诗作500余首。
还有,这厮一生辞高官六次啊,三辞安徽巡抚(这可是省委书记类的高官啊);
两辞八省漕运总督(海运和水运部长啊);
兵部侍郎(军委副主席);
长江水师巡阅使(江南军区的司令员);
两辞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江苏江西军政大员,大西南外交、商务部长);
三辞兵部尚书(相当于主持军委的国防部长啊)
奕詝觉得,自己如果把以后号称为“雪帅”的人请来,那自己的军事事业,特别是海军事业,那自己只要提一指导意见,到时候,太平洋就是大清的后院池塘了。
想到这里,奕詝立即道,“筠仙兄,孤也明白,可是,孤有些担心彭玉麟不会为国效力啊!”
“哈哈哈,太子爷,你笑了,的保证,一定将雪琴(彭玉麟,字雪琴)请来,如果到时候不来,的愿立军令状!”
“军令状就算了,孤相信筠仙兄的为人”
奕詝在笔记上记下程学启,彭玉麟
接下来宝鋆看了看崇厚,道,“太子爷,我推荐的是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进士,盛京正红旗的瓜儿佳??文祥,这厮今年三十二岁,有勇有谋,公正廉洁,做事灵活,通达……”
“好了,孤准了你们的请辞,也认可了你们的推荐,孤希望,明年二月初,这些人能够来京受命,到时候,孤会给你们安排新的官职!”
着,将文祥也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对于郭干章,倭仁,还有翁同龢,这三位孤的亲信之人,由于是国之干才,也就不再任命其他了。当然,如果你们想干别的,可以给孤,不过,你们的找到替之人啊”。
“遵旨,谢太子恩典”,七人躬身道。
今天的事情对奕詝来,真的是喜出望外。
可是有一,奕詝感到很不高兴,那就是在自己建构的“高层建筑”中,这安徽人和湖南人好像有多,这如果发展到以后,形成乡党,那会危害国家社稷的,当然,这是后话。
开完会以后,奕詝就离开了。
午饭和自己的女人在澄静斋享用,看着圆明园里,苍翠的松柏,在寒风中岿然不动,福海也结冰了,明灿灿的冰面上,奕詝就想到了,开春湖水解冻,万物复苏,自己的梦想也会成真,到时候我就可以君临天下,身登九五之尊了。
饭后,奕詝也没心睡午觉,嘱咐了几声阿曼后,带着杨露禅和自己的卫队到京城去逛逛。
奕詝随性来到了东城的安定门,看到了孔庙,不过,奕詝没有进去拜谒圣人,而是随即走到了旁边的国子监,也就是“北雍”,因为南京的国子监,它叫“南雍”啊。
奕詝看到稀疏破落的国子监,心中不胜唏嘘,是啊,教育败落,反应出大清的衰败之象了,导致国家的官学教育也就日薄西,不言而喻了。
当奕詝进去后,发现里面的监生竟然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人。
可是根据去年祭酒的报告,这个国子监里面有三百多人啊。
在国子监里面,奕詝没有找到学院的最高长官——祭酒(正四品),就连司业(正六品)也没有。
后来,奕詝找到一名监生问了一下情况,才明白了原因。
原来国子监的授课竟然是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啊。
还有,里面没有监生是由于在监读书的贡生和监生分内外班,内班住监,每年发给膏火费(蜡烛、灯油费)白银二十四两,外班不住监,每年发给膏火费白银六两。
此外,每年赏给国子监白银六千两,充做开课时膳食费,余下的用于补助有困难的学生。
贡生和监生都享受免役特权。
贡生和监生分置六堂读书,每堂分内班、外班,皆有定额。初每堂内班二十四人,外班二十人,六堂合计二百七十人。
乾隆二年(177),每堂改为内班三十人,外班仍二十人,六堂计三百人。乾隆三年,裁去外班,只留内班一百八十人。乾隆六年,每堂内班裁去六人,将节余膏火银移发外班,外班共一百八十人。
被录取的贡生、监生并不都坐监读书。取得入监读书的资格要通过考试,名为考到。
考列一、二等者再试,名为考验。贡生考中一、二等者,监生考中一等者方取得入监资格。由于六堂名额有限,取得入监资格的人还要等待六堂出现空额时才能真正进入监内读书,名为补班。在监读书称为肄业。不入监的贡生和监生仍保留国子监学生身份,享受膏火费和伙食费以外的一切待遇。
奕詝一听,麻痹的,这简直就是扯淡啊,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大清三万万人就录取三百来人,这简直就是埋没人才啊。
与其国子监是培养人才,倒不是是圈养人才啊,这简直就是坑爹啊,不,应该是坑国啊,看来,以后要对这国子监进行整改啊
国子监的未来在哪里?请关注下一章!
ps:书生实话,历史文真的不好写,特别是有根有据的历史文更不好写。一般来,书生如果纯粹的码字,一时可以三千字,但是,我这一章,至少花了三个多时,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看官们晓得,书生的书不是胡谄乱写的。里面的历史人物都是根据历史原型进行塑造的,描写上都是有理有据的!
最后一声,有心的可以捧个场,个收藏,到纵横申请了账号,你就可以自动订阅了,如果你觉得订阅费钱,也可以只订一章啊,一章连一毛钱都不到啊,权当作为对正版的支持,对书生的支持啊!
这次讲授结束后,奕詝没有离开皇家学院,而是将学院里所有的博士(老师)全部请到自己的办公室里,进行座谈。
到会的人有崇厚(二十四岁)、刘秉璋(二十四岁)、郭嵩焘(三十二岁,进士)、宝鋆(三十四岁,进士,礼部),郭干章(三十五岁,大商人),倭仁(四十六岁),翁同龢(二十岁)。
其中,郭干章可是新兴商人啊。
这些博士到了院长办公室,其实也就是会议室里面,奕詝觉得,他们有些年轻的过分啊。
瞬间,奕詝心里也想到了老六的“大清治世学宫”,那里面的博士,可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朝臣啊,如穆彰阿,琦善,潘世恩,王鼎,耆英,伊里布,牛鉴……
这些手握大权的朝臣,再充当里面的博士(老师),那影响力,实话,真的很大,不过,从未来看,大清皇家学院却比他们更有影响力。
当八人坐在圆桌上,大家一瞬间都认识到,原来皇家学院的精华就是我们这一批人啊,同时,也感到了非常的荣幸,因为华夏大清的命运,将在自己的手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多大的一种快*感啊。
看到一些水果和茶水端上来后,奕詝就发话了。
“诸位,在皇家学院成立的这几年间,学院里面的祭酒(院长),博士也逐渐走上了更高的职位,同时,他们也有了更多的责任,也为大清的富国强兵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大清万里疆域之上,他们南下北上,抵御外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刻钟后,不了,奕詝端起茶,喝了一口,继续道,“其实,在座的诸位,心里也有一份建功立业的梦想,孤心里也明白。
今天在这里座谈,有一个事情必须要,那就是孤打算给在座的诸位安排一个新的职位,当然,官职比较大的,孤暂且就不安排了,以后,孤会安排他们进朝堂,”道这里,奕詝看了一眼倭仁和翁同龢,这两个人都是富二代和官二代,他们家里给安排的职位比自己的好,奕詝就暂且作罢!
“孤的话到这里,下面就请大家畅所欲言,自己心里的想法,以便给孤在安排之前提供斟酌和借鉴,当然,你们走后,必须推荐替自己的人,此人一定要德才兼备,到学院里面当博士,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大清皇家学院遭受青黄不接啊”。
当奕詝把后面的伏笔出来后,大家开始沉思起来。
一会儿后,崇厚开始话了。
“太子爷,我知道,我在学院里面所教授的其实就是一些自己的老师所讲授的兵法,还有三略六韬这类的,其实,我觉得自己在授业传道方面,很弱,我决定离开皇家学院,到外面建功立业,想当年,弱冠之龄的霍去病征战域外,封狼居胥,开创了强汉四百年,我现在已经二十有四,该到外面去了”
“我在离开之前推荐湖南茶陵才子谭钟麟,代替我讲授学业”。
奕詝了头,默默地用笔将谭钟麟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太子爷,我也打算离开,我觉得我自己应该到军中效力,我的乡党,李少荃现在都成练兵总办,实话,我心里非常羡慕,虽然在学院里教书也是教化一方,为国牧才,但是,我实在不是那种人啊。
太子爷,我喜欢的是马鸣风萧萧,马革裹尸,开疆拓土啊。”刘秉璋(字仲良)道。
“我同意仲良兄的选择,只不过代替你的人选……?”奕詝道。
“太子爷,我刘仲良做事也是有始有终的人,我推荐我的同乡潘鼎新,他比我俩岁,不过,文治武功,各个方面丝毫不弱于我”
奕詝默默头。将潘鼎新记在笔记本上。
接下来,大家又开始沉默,不过,作为主事的奕詝开口话了。
“孤打算今岁要办一家报纸,这报纸,大概和大清的邸报相当,不过,我们可不是邸报一月一次的发行。而是一天一次,我将这事交给筠仙(郭嵩焘,字筠仙)了,不知道筠仙兄可否答应孤的请求,是否找到替你的人了?”
“太子爷,其实在下已经找到两人,它们一个安徽桐州的程学启,今年二十岁。还有一位和我是至交好友,他叫彭玉麟,是安徽安庆人,今年三十有三,这厮对水师的建设很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太子爷能够将其请来,卫国建业”。
奕詝一听到彭玉麟三字,眼睛的光芒就像在监狱里面蹲了二十年的壮男听到女人一样,激.情.萌发,恨不得一下子就将彭玉麟收纳到自己的旗下。
那么,彭玉麟何许人也?
在奕詝的前世,这厮可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
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他的诗后由俞曲园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八卷),收录诗作500余首。
还有,这厮一生辞高官六次啊,三辞安徽巡抚(这可是省委书记类的高官啊);
两辞八省漕运总督(海运和水运部长啊);
兵部侍郎(军委副主席);
长江水师巡阅使(江南军区的司令员);
两辞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江苏江西军政大员,大西南外交、商务部长);
三辞兵部尚书(相当于主持军委的国防部长啊)
奕詝觉得,自己如果把以后号称为“雪帅”的人请来,那自己的军事事业,特别是海军事业,那自己只要提一指导意见,到时候,太平洋就是大清的后院池塘了。
想到这里,奕詝立即道,“筠仙兄,孤也明白,可是,孤有些担心彭玉麟不会为国效力啊!”
“哈哈哈,太子爷,你笑了,的保证,一定将雪琴(彭玉麟,字雪琴)请来,如果到时候不来,的愿立军令状!”
“军令状就算了,孤相信筠仙兄的为人”
奕詝在笔记上记下程学启,彭玉麟
接下来宝鋆看了看崇厚,道,“太子爷,我推荐的是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进士,盛京正红旗的瓜儿佳??文祥,这厮今年三十二岁,有勇有谋,公正廉洁,做事灵活,通达……”
“好了,孤准了你们的请辞,也认可了你们的推荐,孤希望,明年二月初,这些人能够来京受命,到时候,孤会给你们安排新的官职!”
着,将文祥也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对于郭干章,倭仁,还有翁同龢,这三位孤的亲信之人,由于是国之干才,也就不再任命其他了。当然,如果你们想干别的,可以给孤,不过,你们的找到替之人啊”。
“遵旨,谢太子恩典”,七人躬身道。
今天的事情对奕詝来,真的是喜出望外。
可是有一,奕詝感到很不高兴,那就是在自己建构的“高层建筑”中,这安徽人和湖南人好像有多,这如果发展到以后,形成乡党,那会危害国家社稷的,当然,这是后话。
开完会以后,奕詝就离开了。
午饭和自己的女人在澄静斋享用,看着圆明园里,苍翠的松柏,在寒风中岿然不动,福海也结冰了,明灿灿的冰面上,奕詝就想到了,开春湖水解冻,万物复苏,自己的梦想也会成真,到时候我就可以君临天下,身登九五之尊了。
饭后,奕詝也没心睡午觉,嘱咐了几声阿曼后,带着杨露禅和自己的卫队到京城去逛逛。
奕詝随性来到了东城的安定门,看到了孔庙,不过,奕詝没有进去拜谒圣人,而是随即走到了旁边的国子监,也就是“北雍”,因为南京的国子监,它叫“南雍”啊。
奕詝看到稀疏破落的国子监,心中不胜唏嘘,是啊,教育败落,反应出大清的衰败之象了,导致国家的官学教育也就日薄西,不言而喻了。
当奕詝进去后,发现里面的监生竟然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人。
可是根据去年祭酒的报告,这个国子监里面有三百多人啊。
在国子监里面,奕詝没有找到学院的最高长官——祭酒(正四品),就连司业(正六品)也没有。
后来,奕詝找到一名监生问了一下情况,才明白了原因。
原来国子监的授课竟然是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啊。
还有,里面没有监生是由于在监读书的贡生和监生分内外班,内班住监,每年发给膏火费(蜡烛、灯油费)白银二十四两,外班不住监,每年发给膏火费白银六两。
此外,每年赏给国子监白银六千两,充做开课时膳食费,余下的用于补助有困难的学生。
贡生和监生都享受免役特权。
贡生和监生分置六堂读书,每堂分内班、外班,皆有定额。初每堂内班二十四人,外班二十人,六堂合计二百七十人。
乾隆二年(177),每堂改为内班三十人,外班仍二十人,六堂计三百人。乾隆三年,裁去外班,只留内班一百八十人。乾隆六年,每堂内班裁去六人,将节余膏火银移发外班,外班共一百八十人。
被录取的贡生、监生并不都坐监读书。取得入监读书的资格要通过考试,名为考到。
考列一、二等者再试,名为考验。贡生考中一、二等者,监生考中一等者方取得入监资格。由于六堂名额有限,取得入监资格的人还要等待六堂出现空额时才能真正进入监内读书,名为补班。在监读书称为肄业。不入监的贡生和监生仍保留国子监学生身份,享受膏火费和伙食费以外的一切待遇。
奕詝一听,麻痹的,这简直就是扯淡啊,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大清三万万人就录取三百来人,这简直就是埋没人才啊。
与其国子监是培养人才,倒不是是圈养人才啊,这简直就是坑爹啊,不,应该是坑国啊,看来,以后要对这国子监进行整改啊
国子监的未来在哪里?请关注下一章!
ps:书生实话,历史文真的不好写,特别是有根有据的历史文更不好写。一般来,书生如果纯粹的码字,一时可以三千字,但是,我这一章,至少花了三个多时,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看官们晓得,书生的书不是胡谄乱写的。里面的历史人物都是根据历史原型进行塑造的,描写上都是有理有据的!
最后一声,有心的可以捧个场,个收藏,到纵横申请了账号,你就可以自动订阅了,如果你觉得订阅费钱,也可以只订一章啊,一章连一毛钱都不到啊,权当作为对正版的支持,对书生的支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