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四 平壤城内
事情要追溯到卢炫战死之前二十天。±,
就在郑梦龙登陆大同江南岸之后,南岸的高丽百姓为了避难纷纷逃往平壤城方向。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平壤城居然城门紧闭,拒绝这些子民的进入。于是上演了一幕城墙上下的悲喜剧,城下百姓的哭喊声震天动地,城上士兵迫于命令却不能打开城门。最后这些百姓不得不转而向南部逃亡,这其中大量的老弱妇孺倒在了漫漫长路上。
之所以会演变成这样的惨剧,归根结底只是因为一个人的私欲而已。那就是高丽宰相阿乙支。阿乙支为了确立自己的权威,控制了平壤城的上上下下,任何不利于他的消息都无法传到国王崔文德的耳朵里。如果单就这一点而言,阿乙支绝对称得上成功——这几年里崔文德完全与外界隔绝联系,高丽国上上下下的窘境他一无所知,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崔文德原本并非是这样的国王,只不过他得到的消息是常邈死后突契军队与绢之国开战,绢之队再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针对高丽,可却不愿承认失败,因此两国边境地区时常还是会爆发小规模的战斗,在这期间尽管老将军李成会不幸战死沙场,但是总体局势正在逐步好转,百姓正渐渐恢复着农业生产,国家正慢慢走向正轨。只要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绢之国最终必定会被迫接受和平协议,高丽重新向绢之国称臣纳贡,然后就会彻底翻过这一页了。
如果这不是阿乙支编造的谎言,那么崔文德当然可以安心躲在后宫里逍遥了。可是崔文德固然有不少毛病,却也并非一个完全一无是处的国王,为何他没能看出阿乙支的谎言中有许多不和常理的部分呢?在这一点上那些倾向于偏袒崔文德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因为阿乙支完全控制了平壤。崔文德即使有意从其他大臣那里得到真实情况,所获得的说辞也和阿乙支的说法如出一辙,凡是可能发出不同声音的人都被阿乙支排挤出了京城。因此在多方共同证实同一事物的情况下,崔文德也就只能相信这确实是事实了;而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崔文德本人愿意相信这些谎言是真的。纵观崔文德的一生中,与绢之国开战是他做的最大胆也是最愚蠢的决定。成功打败倭国的经历激发了过度的自我膨胀,再加上阿乙支的促成,造就了这一错误。而崔文德对这个错误,或者说对这个决定是否是错误的怀疑,在常邈险些攻陷平壤的那一刻达到了顶峰。虽然那一次灾难由于李勘成的个人行为而奇迹般的得到了遏制,但对于崔文德的自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高丽不可能赢得战争的念头被他的内心确立了起来。面对自己犯下如此可怕的错误,甚至是可能毁掉他前半生所有辛苦的错误,崔文德退缩了。他本能的不愿意见那些曾经反对与绢之国开战的大臣们,害怕受到他们的责难。自我谴责使得面对他们都十分困难。相反的,支持自己的阿乙支却因此获得了他的信赖,阿乙支无形中成了崔文德的挡箭牌,用他去挡住那些不愿意见到的大臣们,那么大臣们所怨恨的就是阿乙支而非他自己了。
不论这两者的推论哪一种更接近于事实,平壤城的局面就是这样被确立起来的。阿乙支对平壤城的精神围困早于绢之队之前几年就开始了,如今他当然不会允许有可能打破他谎言的百姓们进入城内,对阿乙支而言这些人简直就来解救平壤包围的援军一样。当然要阻挡在外才行。
可是就算是阿乙支本人也明白,自己的谎言已经濒临崩溃了。百姓们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就算是聋子也会听见。即使身处皇宫内院的国王也不可能完全听不见。那么他就必须面对国王陛下的质问了。
武将出身的阿乙支并不是蠢材,他从敌我态势的报告中清楚分析出了卢炫的战术和绢之国的目标所在。在他看来,面对现在的局势,卢炫应该退回平壤城坚守,然后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给卢炫安上作战不利的罪名,然后重新把高丽国的军权掌握到手中。凭借着平壤城的城墙。以及卢炫之前对绢之队的消耗,绢之队应该无法长久留在平壤城下的。长期远征造成的兵力空虚,突契国不会对这样诱人的局面置之不理,再加上远征造成的粮食短缺,会在最后关头拯救平壤城。一旦作战成功。那么他将是拯救高丽的英雄,同时也成为高丽唯一掌握军权与政权的大臣。
可是事情的发展总像是和阿乙支过不去一样,他所期待的事情从来不可能发生。卢炫偏偏对于在大同江南岸登陆的郑梦龙部视而不见,死守在大同江北岸和绢之国拼死作战。阿乙支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而此时崔文德国王的传唤也已经到了。
面对崔文德对战局的询问,阿乙支说出了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卢炫投敌!
这或许是阿乙支无奈之举,在他编造的平安盛世的谎言下,绢之队何以在一夕之间就到了平壤脚下呢?这是一个无论怎么圆都圆不起来的谎。可是如果是因为高丽元帅卢炫叛变投敌的话,那似乎就有一些合理性了。一来他很好的解释了为何高丽军会一溃千里,二来阿乙支对此措手不及也是很好的借口。唯一的问题就是卢炫叛变的可能性。
在崔文德惊愕于这个事实的当口,阿乙支也飞快的转动着他的大脑,在崔文德提出质疑之前,一个后续的想法已经形成了。
由于李成会的战死使得卢炫失去了战胜绢之国的信心,这些日子来他一直消极避战,尽可能不与绢之队正面交锋(事实上是高定边避免与高丽军正面消耗,所以这一点多少还是与事实相近的)。入秋以来,绢之国突然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这一点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可更出人意料的是卢炫在解救安州时被绢之队包围,结果他竟然失去信心投降了绢之国!
失去了指挥官的高丽军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因而全面的防御战变成了零星的抵抗。绢之队长驱直入,高丽前线的消息乱成了一锅粥,以至于在百姓涌到平壤城前夕阿乙支才获知了实情。但是此时阿乙支已经无法确认究竟有多少绢之国奸细混迹在其中了,因此他才下令一概不准放入平壤城中,并积极准备坚守。
阿乙支的谎言虽然离谱,但除了卢炫本身是否会投敌这一点以外,其他说得还是有板有眼的,因此崔文德也将信将疑的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崔文德还是对守住平壤城的可能性提出质疑,对此阿乙支只简单的回答了一句:“微臣将倾尽全力不辱使命,如果届时有需要陛下的神威或圣断的话,还请陛下定夺。”
从王宫里走出来之后,阿乙支长出了一口气。眼下的这个危机暂时是糊弄过去了,可是今后该怎么办?卢炫或许会和绢之队拼个你死我活,但阿乙支明白这种战斗根本是自寻死路,他最大的成果也不过是消耗更多的绢之队而已。一旦大同江北岸失守,那么平壤城究竟能不能坚守确实是个未知数。
阿乙支回头瞟了高丽王宫一眼,心中暗自打定一个主意:不管怎样,这座王宫的主人必须安然呆在宫殿里面,即使他不能作为一个国王来提升士气,至少可以是一件不错的觐见礼物。(未完待续。。。)
就在郑梦龙登陆大同江南岸之后,南岸的高丽百姓为了避难纷纷逃往平壤城方向。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平壤城居然城门紧闭,拒绝这些子民的进入。于是上演了一幕城墙上下的悲喜剧,城下百姓的哭喊声震天动地,城上士兵迫于命令却不能打开城门。最后这些百姓不得不转而向南部逃亡,这其中大量的老弱妇孺倒在了漫漫长路上。
之所以会演变成这样的惨剧,归根结底只是因为一个人的私欲而已。那就是高丽宰相阿乙支。阿乙支为了确立自己的权威,控制了平壤城的上上下下,任何不利于他的消息都无法传到国王崔文德的耳朵里。如果单就这一点而言,阿乙支绝对称得上成功——这几年里崔文德完全与外界隔绝联系,高丽国上上下下的窘境他一无所知,每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崔文德原本并非是这样的国王,只不过他得到的消息是常邈死后突契军队与绢之国开战,绢之队再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针对高丽,可却不愿承认失败,因此两国边境地区时常还是会爆发小规模的战斗,在这期间尽管老将军李成会不幸战死沙场,但是总体局势正在逐步好转,百姓正渐渐恢复着农业生产,国家正慢慢走向正轨。只要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绢之国最终必定会被迫接受和平协议,高丽重新向绢之国称臣纳贡,然后就会彻底翻过这一页了。
如果这不是阿乙支编造的谎言,那么崔文德当然可以安心躲在后宫里逍遥了。可是崔文德固然有不少毛病,却也并非一个完全一无是处的国王,为何他没能看出阿乙支的谎言中有许多不和常理的部分呢?在这一点上那些倾向于偏袒崔文德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因为阿乙支完全控制了平壤。崔文德即使有意从其他大臣那里得到真实情况,所获得的说辞也和阿乙支的说法如出一辙,凡是可能发出不同声音的人都被阿乙支排挤出了京城。因此在多方共同证实同一事物的情况下,崔文德也就只能相信这确实是事实了;而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崔文德本人愿意相信这些谎言是真的。纵观崔文德的一生中,与绢之国开战是他做的最大胆也是最愚蠢的决定。成功打败倭国的经历激发了过度的自我膨胀,再加上阿乙支的促成,造就了这一错误。而崔文德对这个错误,或者说对这个决定是否是错误的怀疑,在常邈险些攻陷平壤的那一刻达到了顶峰。虽然那一次灾难由于李勘成的个人行为而奇迹般的得到了遏制,但对于崔文德的自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高丽不可能赢得战争的念头被他的内心确立了起来。面对自己犯下如此可怕的错误,甚至是可能毁掉他前半生所有辛苦的错误,崔文德退缩了。他本能的不愿意见那些曾经反对与绢之国开战的大臣们,害怕受到他们的责难。自我谴责使得面对他们都十分困难。相反的,支持自己的阿乙支却因此获得了他的信赖,阿乙支无形中成了崔文德的挡箭牌,用他去挡住那些不愿意见到的大臣们,那么大臣们所怨恨的就是阿乙支而非他自己了。
不论这两者的推论哪一种更接近于事实,平壤城的局面就是这样被确立起来的。阿乙支对平壤城的精神围困早于绢之队之前几年就开始了,如今他当然不会允许有可能打破他谎言的百姓们进入城内,对阿乙支而言这些人简直就来解救平壤包围的援军一样。当然要阻挡在外才行。
可是就算是阿乙支本人也明白,自己的谎言已经濒临崩溃了。百姓们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就算是聋子也会听见。即使身处皇宫内院的国王也不可能完全听不见。那么他就必须面对国王陛下的质问了。
武将出身的阿乙支并不是蠢材,他从敌我态势的报告中清楚分析出了卢炫的战术和绢之国的目标所在。在他看来,面对现在的局势,卢炫应该退回平壤城坚守,然后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给卢炫安上作战不利的罪名,然后重新把高丽国的军权掌握到手中。凭借着平壤城的城墙。以及卢炫之前对绢之队的消耗,绢之队应该无法长久留在平壤城下的。长期远征造成的兵力空虚,突契国不会对这样诱人的局面置之不理,再加上远征造成的粮食短缺,会在最后关头拯救平壤城。一旦作战成功。那么他将是拯救高丽的英雄,同时也成为高丽唯一掌握军权与政权的大臣。
可是事情的发展总像是和阿乙支过不去一样,他所期待的事情从来不可能发生。卢炫偏偏对于在大同江南岸登陆的郑梦龙部视而不见,死守在大同江北岸和绢之国拼死作战。阿乙支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而此时崔文德国王的传唤也已经到了。
面对崔文德对战局的询问,阿乙支说出了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卢炫投敌!
这或许是阿乙支无奈之举,在他编造的平安盛世的谎言下,绢之队何以在一夕之间就到了平壤脚下呢?这是一个无论怎么圆都圆不起来的谎。可是如果是因为高丽元帅卢炫叛变投敌的话,那似乎就有一些合理性了。一来他很好的解释了为何高丽军会一溃千里,二来阿乙支对此措手不及也是很好的借口。唯一的问题就是卢炫叛变的可能性。
在崔文德惊愕于这个事实的当口,阿乙支也飞快的转动着他的大脑,在崔文德提出质疑之前,一个后续的想法已经形成了。
由于李成会的战死使得卢炫失去了战胜绢之国的信心,这些日子来他一直消极避战,尽可能不与绢之队正面交锋(事实上是高定边避免与高丽军正面消耗,所以这一点多少还是与事实相近的)。入秋以来,绢之国突然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这一点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可更出人意料的是卢炫在解救安州时被绢之队包围,结果他竟然失去信心投降了绢之国!
失去了指挥官的高丽军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因而全面的防御战变成了零星的抵抗。绢之队长驱直入,高丽前线的消息乱成了一锅粥,以至于在百姓涌到平壤城前夕阿乙支才获知了实情。但是此时阿乙支已经无法确认究竟有多少绢之国奸细混迹在其中了,因此他才下令一概不准放入平壤城中,并积极准备坚守。
阿乙支的谎言虽然离谱,但除了卢炫本身是否会投敌这一点以外,其他说得还是有板有眼的,因此崔文德也将信将疑的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崔文德还是对守住平壤城的可能性提出质疑,对此阿乙支只简单的回答了一句:“微臣将倾尽全力不辱使命,如果届时有需要陛下的神威或圣断的话,还请陛下定夺。”
从王宫里走出来之后,阿乙支长出了一口气。眼下的这个危机暂时是糊弄过去了,可是今后该怎么办?卢炫或许会和绢之队拼个你死我活,但阿乙支明白这种战斗根本是自寻死路,他最大的成果也不过是消耗更多的绢之队而已。一旦大同江北岸失守,那么平壤城究竟能不能坚守确实是个未知数。
阿乙支回头瞟了高丽王宫一眼,心中暗自打定一个主意:不管怎样,这座王宫的主人必须安然呆在宫殿里面,即使他不能作为一个国王来提升士气,至少可以是一件不错的觐见礼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