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吴家爷爷香馍馍
苏州吴家村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是不折不扣的香馍馍。
他出生的家境也还过得去,可谓衣食无忧,虽不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而长辈们都崇尚文化,重视晚辈的文化教育,希望有朝一日能以圣人之道和圣人之教传家。
因此,苏州吴家村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是无比幸运的,他同岁数差不多的兄长们一同进入私学受教,他是这班孩子中年龄最小的,自然会受到百般呵护。
他受到兄长的呵护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小,还因为他天生聪明,有过目不忘和过耳不忘的本事,兄长们还在为书上的字认不全而苦恼之时,他则可以倒背如流了,兄长们还在因为背不了书而被戒尺打得嗷嗷乱叫之时,他则在优哉游哉地想自己的心事。
苏州吴家村并不缺聪慧之人,这不,苏州的评弹曲调优美而格调大致固定,每到逢年过节、满十满月和红事嫁娶,长辈们都会让读书的孩子将学有所得的圣人之言和理学箴言用评弹方式唱出来,可谓是一大文化创举,进而在当地颇有名气,每每这吴氏家族有表演之时,邻近之人便会奔走相告,蜂拥而至,争着看看热闹。
这便是苏州吴氏家族对繁荣当地文化的一大贡献,此种娱乐庆贺方式便渐渐地流传开来,成为当地的一种风尚,一种时髦,成为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文化象征。
可这个吴氏小爷的孩提之时,便有一副好嗓门,除了嗓门大之外,最重要的是音色清脆明亮,发音圆润婉转,成为家族表演中的佼佼者,甚至成为家族表演的压轴大师。
这个吴氏小爷孩提时代的这一特征还被不苟言笑老气横秋的私学先生看中,每当这位科举取士的小胜先生面对他时。就像见到儿时的玩伴一样亲热而又亲切,那些喝斥、责备和辱骂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先生习惯挥舞的戒尺也被束之高阁。
私学先生对这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如此客气,的确是出于喜爱,出于对特别有天赋之人的怜惜和尊重,要说礼贤下士,这恐怕是最朴实的注释方式。
先生对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是宠信的,他乐得逍遥,乐得轻松,也取得私学教育方式的突飞猛进而闻名遐迩。先生这种将本来枯燥乏味的圣人之言和理学箴言用评弹的方式演唱出来,充分迎合了孩子天真的天性,代之以教学的一股清风,荡开了孩子求学求知的心扉,也荡开了家长尊师重教的迫切愿望。于是,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所读的私学学堂中人满为患,先生也忙得不可开交,而他也成了先生最得力的助手。
先生的宠信,自然在同窗中的威信就高。行动也越来越不受约束。有一日,先生安排背书后的策论写作,这位先生的得意门生则开起了小差。此事是由临桌的同窗检举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先生照例安排同窗中的优秀者进行策论交流,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勉励。也是一种可之借鉴的好方法。这位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当然是第一个交流之人,他站将起来,书写的纸张平放在桌上,便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起来。
先生对他的策论进行了及时地评介。也是为了更好地启发所有的同学。先生摇头晃脑地肯定了这位出色的学生的宏论和高见,认为他口中所谓国脉与经济的关系抓住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实质,强调国富才能民强的道理既深刻又实用。尤其肯定他的国家强盛在发展家族企业的观点乃国家开源的关键。
他在关键理论的阐述方面,不断得到先生的称赞,尤为使他自豪的是不断地让先生觉得奇异。他说,国家统一经营的油盐柴米收入均为相对固定的常数,而很不容易突破禁锢常数的羁绊,除非让所有具备经济头脑的家族或者家庭开辟新的增财途径,找到发财门道,社会财富才有可能成倍增长,才能真正的国富而民强。
而临桌的同窗早就为先生对这位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的偏爱而有所不满,也许是积怨太久的原因,这位临桌的同窗选择了先生夸赞正在兴头上时,兜头来了一盆冰水,浇得先生怒不可遏,出了洋相。
临桌的同窗将吴氏小爷的答卷纸抓在手里,举手道:“先生,吾申请用评弹的方式将策论唱出来,供大家参详。”
还不等先生同意,他便将手上的所谓策论唱了出来。
眨眼工夫,先生便听出了端倪。
所谓的策论其家是吴氏小爷自己创作的一篇评弹新词,是用诗的方式写就的。
开头部分写的是一位穷书生上京赶考,途经巍峨大山之时,迷路山中,饿得晕倒在一群猴子的必经之路边。黄昏时分,这群猴子便吼叫着回来了,见路边之人,便将穷书生的衣服扒了下来,撕扯成了布条,挂在猴王所在的树枝上作装饰。
也许猴群与人类一样,具有等级观念。可怜的穷书生,也许是为了多穿一些时日的原因,内心**都是彩色的,猴子们可感兴趣了,扒了下来,将猴王的巢穴装扮得可漂亮了。
穷书生被冷醒了,他从地上爬起来,用手一摸,坏了,变成野人了。没办法,便就近找了一些树枝来遮羞。嘿,天无绝人之路,遮羞的树枝上有一些野果,虽然不大,也不知其味,管它呢,能充饥就行。
猛吃一气的穷书生越吃越觉得野果的味道越酸,越涩,他无可奈何的斜靠在一个土坡上歇息,打嗝也是酸酸的,他摇了摇头,这一顿恐怕把一辈子的酸味都全吃了。
休息了片刻,穷书生越来越不安,本来是上京赶考的,怎么会弄得赤条条一丝不挂,斯文何在,读书人的颜面何在?
拂晓时分,天气骤然有了不少凉意,穷书生接连打了几个喷嚏,将猴群惊醒了,猴子们可不愿善解人意,它们纷纷发出抗议之声,还伴随着恶狠狠的表情。尤其是擅斗的猴子,它们围着穷书生打转,愤怒得像要把人撕碎似的,吓得穷书生瑟瑟发抖,拼命躲避。
穷书生可惨了,怎么办呀,偏僻荒芜之地,总不能终生与猴群为伍吧,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还要受到猴子们的戏耍,太可怜了。
时间无情地流逝,穷书生从羞涩之中走了出来,与猴群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近,习惯了从酸涩的野果到嗜好吃生的肉食,身体也渐渐强壮了,脑子也越来越好使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山中的猎户们发现这山中居然有野人,而且动举敏捷得像猴子一般,跑路的速度连猎犬都追不上,而且还与猴群关系亲密,于是便叫他为猴人。
猴人的消息传遍了山野之乡,人们便争相进山一睹为快。猴人的机会也就来了,他曾善意地偷袭猎人,得到了衣服,在猴群的帮助下,赶往京师应参,竟然高中榜首。
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便这样表现出非凡的创作才能,这出《猴人》的评弹在苏州也流行甚广,被津津乐道。
更奇的是临桌的同窗更佩服他的能力了,还提出了不情之请。()
他出生的家境也还过得去,可谓衣食无忧,虽不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而长辈们都崇尚文化,重视晚辈的文化教育,希望有朝一日能以圣人之道和圣人之教传家。
因此,苏州吴家村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是无比幸运的,他同岁数差不多的兄长们一同进入私学受教,他是这班孩子中年龄最小的,自然会受到百般呵护。
他受到兄长的呵护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小,还因为他天生聪明,有过目不忘和过耳不忘的本事,兄长们还在为书上的字认不全而苦恼之时,他则可以倒背如流了,兄长们还在因为背不了书而被戒尺打得嗷嗷乱叫之时,他则在优哉游哉地想自己的心事。
苏州吴家村并不缺聪慧之人,这不,苏州的评弹曲调优美而格调大致固定,每到逢年过节、满十满月和红事嫁娶,长辈们都会让读书的孩子将学有所得的圣人之言和理学箴言用评弹方式唱出来,可谓是一大文化创举,进而在当地颇有名气,每每这吴氏家族有表演之时,邻近之人便会奔走相告,蜂拥而至,争着看看热闹。
这便是苏州吴氏家族对繁荣当地文化的一大贡献,此种娱乐庆贺方式便渐渐地流传开来,成为当地的一种风尚,一种时髦,成为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文化象征。
可这个吴氏小爷的孩提之时,便有一副好嗓门,除了嗓门大之外,最重要的是音色清脆明亮,发音圆润婉转,成为家族表演中的佼佼者,甚至成为家族表演的压轴大师。
这个吴氏小爷孩提时代的这一特征还被不苟言笑老气横秋的私学先生看中,每当这位科举取士的小胜先生面对他时。就像见到儿时的玩伴一样亲热而又亲切,那些喝斥、责备和辱骂都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先生习惯挥舞的戒尺也被束之高阁。
私学先生对这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如此客气,的确是出于喜爱,出于对特别有天赋之人的怜惜和尊重,要说礼贤下士,这恐怕是最朴实的注释方式。
先生对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是宠信的,他乐得逍遥,乐得轻松,也取得私学教育方式的突飞猛进而闻名遐迩。先生这种将本来枯燥乏味的圣人之言和理学箴言用评弹的方式演唱出来,充分迎合了孩子天真的天性,代之以教学的一股清风,荡开了孩子求学求知的心扉,也荡开了家长尊师重教的迫切愿望。于是,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所读的私学学堂中人满为患,先生也忙得不可开交,而他也成了先生最得力的助手。
先生的宠信,自然在同窗中的威信就高。行动也越来越不受约束。有一日,先生安排背书后的策论写作,这位先生的得意门生则开起了小差。此事是由临桌的同窗检举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先生照例安排同窗中的优秀者进行策论交流,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勉励。也是一种可之借鉴的好方法。这位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当然是第一个交流之人,他站将起来,书写的纸张平放在桌上,便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起来。
先生对他的策论进行了及时地评介。也是为了更好地启发所有的同学。先生摇头晃脑地肯定了这位出色的学生的宏论和高见,认为他口中所谓国脉与经济的关系抓住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实质,强调国富才能民强的道理既深刻又实用。尤其肯定他的国家强盛在发展家族企业的观点乃国家开源的关键。
他在关键理论的阐述方面,不断得到先生的称赞,尤为使他自豪的是不断地让先生觉得奇异。他说,国家统一经营的油盐柴米收入均为相对固定的常数,而很不容易突破禁锢常数的羁绊,除非让所有具备经济头脑的家族或者家庭开辟新的增财途径,找到发财门道,社会财富才有可能成倍增长,才能真正的国富而民强。
而临桌的同窗早就为先生对这位孩提时代的吴氏小爷的偏爱而有所不满,也许是积怨太久的原因,这位临桌的同窗选择了先生夸赞正在兴头上时,兜头来了一盆冰水,浇得先生怒不可遏,出了洋相。
临桌的同窗将吴氏小爷的答卷纸抓在手里,举手道:“先生,吾申请用评弹的方式将策论唱出来,供大家参详。”
还不等先生同意,他便将手上的所谓策论唱了出来。
眨眼工夫,先生便听出了端倪。
所谓的策论其家是吴氏小爷自己创作的一篇评弹新词,是用诗的方式写就的。
开头部分写的是一位穷书生上京赶考,途经巍峨大山之时,迷路山中,饿得晕倒在一群猴子的必经之路边。黄昏时分,这群猴子便吼叫着回来了,见路边之人,便将穷书生的衣服扒了下来,撕扯成了布条,挂在猴王所在的树枝上作装饰。
也许猴群与人类一样,具有等级观念。可怜的穷书生,也许是为了多穿一些时日的原因,内心**都是彩色的,猴子们可感兴趣了,扒了下来,将猴王的巢穴装扮得可漂亮了。
穷书生被冷醒了,他从地上爬起来,用手一摸,坏了,变成野人了。没办法,便就近找了一些树枝来遮羞。嘿,天无绝人之路,遮羞的树枝上有一些野果,虽然不大,也不知其味,管它呢,能充饥就行。
猛吃一气的穷书生越吃越觉得野果的味道越酸,越涩,他无可奈何的斜靠在一个土坡上歇息,打嗝也是酸酸的,他摇了摇头,这一顿恐怕把一辈子的酸味都全吃了。
休息了片刻,穷书生越来越不安,本来是上京赶考的,怎么会弄得赤条条一丝不挂,斯文何在,读书人的颜面何在?
拂晓时分,天气骤然有了不少凉意,穷书生接连打了几个喷嚏,将猴群惊醒了,猴子们可不愿善解人意,它们纷纷发出抗议之声,还伴随着恶狠狠的表情。尤其是擅斗的猴子,它们围着穷书生打转,愤怒得像要把人撕碎似的,吓得穷书生瑟瑟发抖,拼命躲避。
穷书生可惨了,怎么办呀,偏僻荒芜之地,总不能终生与猴群为伍吧,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还要受到猴子们的戏耍,太可怜了。
时间无情地流逝,穷书生从羞涩之中走了出来,与猴群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近,习惯了从酸涩的野果到嗜好吃生的肉食,身体也渐渐强壮了,脑子也越来越好使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山中的猎户们发现这山中居然有野人,而且动举敏捷得像猴子一般,跑路的速度连猎犬都追不上,而且还与猴群关系亲密,于是便叫他为猴人。
猴人的消息传遍了山野之乡,人们便争相进山一睹为快。猴人的机会也就来了,他曾善意地偷袭猎人,得到了衣服,在猴群的帮助下,赶往京师应参,竟然高中榜首。
吴氏爷爷的孩提时代便这样表现出非凡的创作才能,这出《猴人》的评弹在苏州也流行甚广,被津津乐道。
更奇的是临桌的同窗更佩服他的能力了,还提出了不情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