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又议盖暖棚
“王大伯,这些我不懂,你们觉得行就行。〖就来读 www.9laidu.org〗那菱角和莲菜需要安排人手帮你们种吗?”司楠以前也挺喜欢吃菱角的,而王显说的莲菜,其实就是莲藕,就是在后世,很多地方也都是叫莲菜的,所以司楠虽然还没看见,也知道是什么东西。
“东家姑娘,不用你操心,我们一家子能种的来。”王显憨厚的笑笑,“没什么事的话,我们这就下种去了。”
“嗯,小鸭子我让人先放到鸭舍去,鱼苗和菱角莲菜就交给王大伯了。”司楠说道。
靖安带人摘葡萄去了,靖成又叫了厨房里的两个媳妇子,三人一起把小鸭子送到鸭舍,司楠吩咐一间鸭舍放一百只,正好放五间。
“姑娘,给这些小鸭子吃什么啊?”跟来帮忙的王嫂子问道。
“额,家里有玉米糙米高粱吗?拿一些磨碎了,再割些青草,剁碎了和在一起喂吧。”司楠想了想,应该还要添加些鱼粉螺狮粉之类的,不过今天是赶不上了,还得发动大家一起逮鱼摸螺狮啊。
“王婶子,这两天王显大伯一家恐怕还顾不上小鸭子,麻烦你们先帮忙喂两天,等鱼塘那边菱角和莲菜种下去,你们再交接。”司楠吩咐道。
“好嘞姑娘,奴婢这就是回去给小鸭子准备吃的。”王嫂子乐呵呵的走了。
王显一家起早贪黑,用了两日功夫就把菱角和莲菜种完了,而买回来的鲢鱼苗、草鱼苗、鲤鱼苗、鲫鱼苗、鲮鱼苗、青鱼苗可以混养,所以只需要每天早晚投放一次饲料就行,和喂小鸭子的饲料一样。如此,王显一家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鸭子上面。
每天早上喂完鱼,山子娘就带着卫海兰和杨梅把鸭子从鸭舍赶出来,让王学兵和他媳妇卫海红看着在鸭滩上溜溜,三人把鸭舍打扫干净,粪便投到鱼塘里,把混合好的鸭饲料放到食槽里,再把小鸭子撵回来吃食。王显则带着王学山王学军去山上割草,或者逮鱼摸螺狮。逮到的小鱼晒干磨粉,螺狮连壳一起磨成粉,兑着鸭饲料一起喂。
过了十几天,小鸭子就长大了一号。五百只鸭子里有一百只是公鸭子,似乎公鸭比母鸭长的稍微大一些,每天早上一放出鸭舍,就嘎嘎的朝河里跑,有时候撵回来吃食都不回,王显只好又带着儿子们在鸭滩周围又建了一圈篱笆,朝河的那一面是活的,喂完饲料才打开让鸭子出去。
期间,常致霖还跟着拉葡萄酒的车队来看过一次池塘和鸭子兵团,笑呵呵的说司楠如今是雅俗共赏,什么钱都赚。
司楠毫不在意,“常二哥,你别小看这俗气的赚钱法子,做的好了,一点不比高雅的差。庄子里能挣钱的东西多着了,我有好多想法,总是要慢慢实行的。山里地里河里,都藏着金子,只看有没有能力把它发掘出来罢了。”
到了八月底九月初,葡萄酒全部酿完,司楠留了一百斤拉菲,放在地窖里存了起来,其他的全部让常家拉了去,而司楠,又多了一箱子的银票。
差不多同时,秋收又开始了。司楠见各家的作物都熟的差不多,就没让庄户们各家收各家的,而是把壮劳力组织起来,十七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劳力统一下地收割,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人负责把收割了的作物拉到场上,妇女孩子则负责剥皮晾晒的工作。只三五天就看出效果来。
原来跟着靖安摘葡萄的男娃子中,最大的罗英,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是长得人高马大,可是收割庄家只要十七岁以上的,罗英空有一身力气却不让他干力气活,整天在家里嚷嚷要下地。罗英娘索性就打发他去了他姥娘家帮忙秋收。罗英娘的娘家在更西边的刘家庄,罗英去帮了三天忙,又加上两个舅舅两个舅妈还有四个表哥表弟,才把他姥娘家的十四亩地收完。
罗英回到司家庄,发现庄子上的地不仅都收完了,该脱皮的已经脱皮了,该晒的都晒上了,他记事起就没有这么有效率过,于是把功劳都记在了新的收割方式上,不过确实也是如此。
忙完了秋收,还要赶着再种一茬高粱大豆等耐寒作物,还是全村一起出工,伙食一直是司楠出钱,不用干活的老大娘老大爷给做,等把地里都种上庄家,才算能歇上一阵。
李素兰见秋收秋种都忙完了,葡萄也收完酿完了,就提出说回城里住。司楠和平儿却是都不想走。平儿养的小鸭子,每天自己喂食自己赶着出去遛弯,回了城里鸭子就得留下,她舍不得。司楠惦记着她种的葡萄,还有就是去年许诺的给每家都盖个暖棚。所以李素兰提了两次,两人都给拒绝了,只说在庄子上住的习惯,反正也盘了炕,冬天也不怕冷。李素兰其实也觉得住庄子上自在,不用每天闷在家里,来来回回对着那几个人,这两个月,每天早上或者晚上,都会出去转转,遇到谁家的嫂子妹子大娘什么的也停下和人家说说话聊聊天,司家庄的人就都知道东家夫人性子温和平易近人。
眼瞅着秋风乍起,老人们怕冷都换上夹袄了,司楠开始琢么在全庄子范围内盖暖棚了。去年赵得源和赵得礼家的暖棚,给两家人带来不少额外收入,住的近的几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了一些,后来还是司楠发话今年一家盖一个才把人的好奇都按了下来。这天已经冷了,要给四十多户都盖个暖棚,别的不着急,玻璃是要提前定做的。
司楠在考虑是统一集中找一块地盖暖棚,然后编上号每家一个,还是在每一户家前屋后分开盖。要是集中盖吧,赵得源和赵得礼家的就不和群了,要是分开盖吧,好多人家前后没有那么大块的地。考虑了半宿,司楠还是决定集中统一盖,以后整个庄子也要重新建设,就像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样,统一集中住房。
司楠把赵得源请了来,说了盖暖棚的事儿,赵得源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前儿还有人跟我打听来着,说是天冷了姑娘该要回城里了,不知道这暖棚盖还是不盖。今儿姑娘就提到这事了,事情一定下来,大家也就能安心了。”
“赵大叔,冬天原也没什么忙头,我看庄子里除了个别几户,家家人口都不少,如果一家建两个暖棚,能不能忙的过来?”司楠想着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索性建成规模好了,反正寒冬腊月,新鲜蔬菜是绝对不愁卖的。
“是,咱们庄子里,上有老的,都没分家,所以看起来庄户数不多,但是整个庄子的人数是不少。去年我家的暖棚,基本上是一个人就能照看的过来。夜里注意添柴,白天注意浇水就行。像好多有两个三个儿子的人家,其实都可以一个儿子管一个的。”赵得源说道。
“这个不行。”司楠说的很干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管是什么,都不能按人头来分,特别是这种能赚钱的事。就一家两个吧,像……那谁,孤儿寡母的?噢,张立成家,他家就他和他娘,两个肯定管不过来,建一个就行。赵大叔,你先帮我统计一下一共要建多少个暖棚,再看看建在什么地方好。”
“东家姑娘,不用你操心,我们一家子能种的来。”王显憨厚的笑笑,“没什么事的话,我们这就下种去了。”
“嗯,小鸭子我让人先放到鸭舍去,鱼苗和菱角莲菜就交给王大伯了。”司楠说道。
靖安带人摘葡萄去了,靖成又叫了厨房里的两个媳妇子,三人一起把小鸭子送到鸭舍,司楠吩咐一间鸭舍放一百只,正好放五间。
“姑娘,给这些小鸭子吃什么啊?”跟来帮忙的王嫂子问道。
“额,家里有玉米糙米高粱吗?拿一些磨碎了,再割些青草,剁碎了和在一起喂吧。”司楠想了想,应该还要添加些鱼粉螺狮粉之类的,不过今天是赶不上了,还得发动大家一起逮鱼摸螺狮啊。
“王婶子,这两天王显大伯一家恐怕还顾不上小鸭子,麻烦你们先帮忙喂两天,等鱼塘那边菱角和莲菜种下去,你们再交接。”司楠吩咐道。
“好嘞姑娘,奴婢这就是回去给小鸭子准备吃的。”王嫂子乐呵呵的走了。
王显一家起早贪黑,用了两日功夫就把菱角和莲菜种完了,而买回来的鲢鱼苗、草鱼苗、鲤鱼苗、鲫鱼苗、鲮鱼苗、青鱼苗可以混养,所以只需要每天早晚投放一次饲料就行,和喂小鸭子的饲料一样。如此,王显一家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鸭子上面。
每天早上喂完鱼,山子娘就带着卫海兰和杨梅把鸭子从鸭舍赶出来,让王学兵和他媳妇卫海红看着在鸭滩上溜溜,三人把鸭舍打扫干净,粪便投到鱼塘里,把混合好的鸭饲料放到食槽里,再把小鸭子撵回来吃食。王显则带着王学山王学军去山上割草,或者逮鱼摸螺狮。逮到的小鱼晒干磨粉,螺狮连壳一起磨成粉,兑着鸭饲料一起喂。
过了十几天,小鸭子就长大了一号。五百只鸭子里有一百只是公鸭子,似乎公鸭比母鸭长的稍微大一些,每天早上一放出鸭舍,就嘎嘎的朝河里跑,有时候撵回来吃食都不回,王显只好又带着儿子们在鸭滩周围又建了一圈篱笆,朝河的那一面是活的,喂完饲料才打开让鸭子出去。
期间,常致霖还跟着拉葡萄酒的车队来看过一次池塘和鸭子兵团,笑呵呵的说司楠如今是雅俗共赏,什么钱都赚。
司楠毫不在意,“常二哥,你别小看这俗气的赚钱法子,做的好了,一点不比高雅的差。庄子里能挣钱的东西多着了,我有好多想法,总是要慢慢实行的。山里地里河里,都藏着金子,只看有没有能力把它发掘出来罢了。”
到了八月底九月初,葡萄酒全部酿完,司楠留了一百斤拉菲,放在地窖里存了起来,其他的全部让常家拉了去,而司楠,又多了一箱子的银票。
差不多同时,秋收又开始了。司楠见各家的作物都熟的差不多,就没让庄户们各家收各家的,而是把壮劳力组织起来,十七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劳力统一下地收割,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人负责把收割了的作物拉到场上,妇女孩子则负责剥皮晾晒的工作。只三五天就看出效果来。
原来跟着靖安摘葡萄的男娃子中,最大的罗英,虽然只有十五岁,但是长得人高马大,可是收割庄家只要十七岁以上的,罗英空有一身力气却不让他干力气活,整天在家里嚷嚷要下地。罗英娘索性就打发他去了他姥娘家帮忙秋收。罗英娘的娘家在更西边的刘家庄,罗英去帮了三天忙,又加上两个舅舅两个舅妈还有四个表哥表弟,才把他姥娘家的十四亩地收完。
罗英回到司家庄,发现庄子上的地不仅都收完了,该脱皮的已经脱皮了,该晒的都晒上了,他记事起就没有这么有效率过,于是把功劳都记在了新的收割方式上,不过确实也是如此。
忙完了秋收,还要赶着再种一茬高粱大豆等耐寒作物,还是全村一起出工,伙食一直是司楠出钱,不用干活的老大娘老大爷给做,等把地里都种上庄家,才算能歇上一阵。
李素兰见秋收秋种都忙完了,葡萄也收完酿完了,就提出说回城里住。司楠和平儿却是都不想走。平儿养的小鸭子,每天自己喂食自己赶着出去遛弯,回了城里鸭子就得留下,她舍不得。司楠惦记着她种的葡萄,还有就是去年许诺的给每家都盖个暖棚。所以李素兰提了两次,两人都给拒绝了,只说在庄子上住的习惯,反正也盘了炕,冬天也不怕冷。李素兰其实也觉得住庄子上自在,不用每天闷在家里,来来回回对着那几个人,这两个月,每天早上或者晚上,都会出去转转,遇到谁家的嫂子妹子大娘什么的也停下和人家说说话聊聊天,司家庄的人就都知道东家夫人性子温和平易近人。
眼瞅着秋风乍起,老人们怕冷都换上夹袄了,司楠开始琢么在全庄子范围内盖暖棚了。去年赵得源和赵得礼家的暖棚,给两家人带来不少额外收入,住的近的几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了一些,后来还是司楠发话今年一家盖一个才把人的好奇都按了下来。这天已经冷了,要给四十多户都盖个暖棚,别的不着急,玻璃是要提前定做的。
司楠在考虑是统一集中找一块地盖暖棚,然后编上号每家一个,还是在每一户家前屋后分开盖。要是集中盖吧,赵得源和赵得礼家的就不和群了,要是分开盖吧,好多人家前后没有那么大块的地。考虑了半宿,司楠还是决定集中统一盖,以后整个庄子也要重新建设,就像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样,统一集中住房。
司楠把赵得源请了来,说了盖暖棚的事儿,赵得源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前儿还有人跟我打听来着,说是天冷了姑娘该要回城里了,不知道这暖棚盖还是不盖。今儿姑娘就提到这事了,事情一定下来,大家也就能安心了。”
“赵大叔,冬天原也没什么忙头,我看庄子里除了个别几户,家家人口都不少,如果一家建两个暖棚,能不能忙的过来?”司楠想着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索性建成规模好了,反正寒冬腊月,新鲜蔬菜是绝对不愁卖的。
“是,咱们庄子里,上有老的,都没分家,所以看起来庄户数不多,但是整个庄子的人数是不少。去年我家的暖棚,基本上是一个人就能照看的过来。夜里注意添柴,白天注意浇水就行。像好多有两个三个儿子的人家,其实都可以一个儿子管一个的。”赵得源说道。
“这个不行。”司楠说的很干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管是什么,都不能按人头来分,特别是这种能赚钱的事。就一家两个吧,像……那谁,孤儿寡母的?噢,张立成家,他家就他和他娘,两个肯定管不过来,建一个就行。赵大叔,你先帮我统计一下一共要建多少个暖棚,再看看建在什么地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