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买田
大伯、二叔、大满、想子、小虎、二丫,几个人一起到了镇上要卖地的人家。
这家人姓黄,据说是太爷爷那辈子,从县城一个大户人家被逼出门,然后来到这里安家的。
当初这家太爷爷的娘是后妻,太爷爷的爹死了之后,前妻的两个儿子为了独占父亲的遗产,就伙同族里的长辈把当年年幼的黄家太爷爷与他的娘逼走。
好在太爷爷的娘,是个精明的女人。知道老爷前头女人的儿子年长太多,一旦老爷去世,她和儿子肯定是要受欺负的。
所以,老爷还活着的时候,就不声不响弄了不少的金子,趁着上寺庙的时候,埋在城外的坟地里。
等到那两个继子真的要赶他娘俩走的时候,一点也不啰嗦,就带着儿子,投奔嫁在这个镇的大姐家来。
一开始黄家太爷爷还小,做娘的不敢把金子都拿出来,只拿了五两金子换了四十九两五钱的银子,买了三亩水田,一亩旱地做菜园维持生活。
虽然黄家太爷爷的大姨大姨夫,没帮什么大忙,但是有姨夫家族护着,倒也让黄家太爷爷母子两平平安安的,没受什么欺负。
等黄太爷爷长大了些,他娘就张罗着请先生教他读书。后来就成为了镇上唯一的私塾。
黄太爷爷没有考上任何功名,好在他的一个儿子中了秀才,第三代孙子中又出了一个举人,这一代更是了不得,举人家的小儿子,黄老太爷的重孙子,考了个二甲头名。
这个时候,县城的黄家,终于坐不住了。
一再动员黄太爷爷带着儿孙归宗。
黄太爷爷不愿意回去,可是那边总是不厌其烦的来人。
去年秋,在京城做官的重孙子升了,这也算是在京城稳定下来了。
老太爷就想着把这里的田产都卖了,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再买田产。
一来让做官的重孙子,有需要的时候,家里的兄弟叔伯都能用的上。
二来也是躲避县城的黄家,不断的来人游说。
黄老太爷说了,那个贪财贪利、没有是非黑白的黄家,认了只会拖累自己的重孙子。
所以,任人说破大天,也不认。
二丫听了,在心里翘起大拇指,这是个清醒睿智的老人。
黄家有两块水田要卖:镇东边的一块地,二百多亩。二丫他们钱差太多,所以,想都不想。
他们看得田,就在从家来的路上,一共是一百零六亩。
带他们看田的是黄家第三代的长子,二丫看着被田埂一道道隔开的水田很不明白一件事。
便问黄家长孙:“大叔!您家的这些水田,不是一块块的吗?为什么非要一起卖,不分开卖呢?”
黄大叔笑笑到:“田是一块块的,但是那地契只有一张。要是一块块的分开卖,一是拖得时间更长,二是要分很多次去县衙,过程很麻烦,还有税银和要交的其他的银钱也会多一些。
我们为了图省事,就想着一块田一次性卖。我们这地方,水田好卖,每年都有很多北方的大家族过来置田。”
二丫难为情的笑了笑,唉!不知道的事情忒多了些!
说好十两银子一亩,二丫和大伯、二叔都没有想着压价,还是黄老太爷自己把六亩田的零头给抹了。
原本大伯的意思是,直接给钱把地契拿回来就好了,但是二丫坚持要到县衙办理正式的地产变更手续。
大伯只好一夜无眠的等候天亮。
好在县衙只是初一、初二、初三,休三天。并非二丫脑补的那样,要过了正月十五才开衙门。
办好了一切事宜,到家的时候,跟去的大满、想子、小虎,坐到凳子上,开始笑话大伯。
“娘!您可不知道,爹啊,从那书吏开始拿笔写字,到写完吹干,我见爹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大满夸张的表演他爹瞪着眼睛看前面,半天不眨眼的表情。
大伯娘的笑还没有落下,想子也抖着手接着说道:“大伯娘!大伯接那地契是这样的。”然后就站起来弯着腰,伸着颤颤巍巍、抖抖索索的双手,学给大伯娘看。
小虎也站起来:“你们那算什么!我家这地,看到没,够平了吧!?县衙那地更平整。大伯竟然走着走着,跌了一跤。”
大伯娘和二婶、二叔,他们笑的捂着胸口蹲在地上,就差没有打滚了。
好容易能够站起来的大伯娘,没好气的捶着大满。
“你这小子,胆子够肥的啊!都敢取笑你爹了?!”
大伯坐在上沿,静静的看着一大家子说他笑他。
见孩子娘打孩子,才开口:“他们说的都是真的,打他干嘛!我到现在还晕晕乎乎的呢!要不是几个孩子陪着我,我可能都回不来家。”
大伯娘忍不住又笑了,“孩子他爹,真有那么紧张啊?”
二叔翻了个白眼,“大嫂!您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您去试试!”
“吆!这话说得,我去怎么了?我们家以前不也有好几十亩的田么?就这么几年,就把你们磨成这样了?!”
没等二叔接话,大伯就接上了:“孩子娘,那时候,卖田地的时候,我手抖得更厉害。一心以为今生可能都没有机会再有那些田地了。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才几年,我们就又有了比以前更多的田地。”
大伯娘想起去年这个时候,人家家家拜年串门子,他们连门都不敢出的困境,就红了眼。
二婶一看大家沉默了,就笑着打破:“好了好了!高高兴兴的,就不要再说那些让人伤心的事了。赶紧的准备准备吃饭,吃完饭,我们锁上门,大人孩子都去我们家的田看看去!明天我娘家来人,可就没有时间去看我们家的新田了!”
大伯娘换上笑颜,“小虎,你去家叫你媳妇过来吃饭,估计在家给你打纱线衣服呢。”
“哦!”小虎起身就跑。
下午大家来到那整片都属于他们家的水田,二丫看着那隔成豆腐块一样的田就不舒服。
“大伯!等到整理田的时候,把同一水平面的田埂,都给撤了,整成一片。那么多的田埂又难看又浪费田。”
大伯看看周围的田,便对二丫说:“不行呢!要是没有这些田埂,到时候,犁田、挑秧、栽秧、薅秧、割稻的时候,没法上来呢!不过,那些田块太小的可以整成大一些。”
“哦!”二丫暗道自己又着相了,曾经的世界,那是用机械耕种,当然要大,小了,那机子都转不过来。
上上下下转了一圈,都对这块地相当的满意。
上有三个相当大的水库,跟着这块田是一起的。只要不是百年不遇的大旱,灌溉是没有问题的。
下有一道活水堰,暴雨或小涝时排水也是没有问题的。
从上游水库到下游活水堰,有一条连通的大水沟,从这块田的中间穿过。
之前只顾忙着量大小,算亩数,没有注意那么多。现在仔仔细细的看、前前后后的打算,才知道这块地有多好。
可以想象,黄家在这块地上下的功夫不小。
太阳都已经下山了,大伯和二叔还舍不得回家。大伯娘打趣道:“孩子爹,要不在这儿住着得了!”
“嗯!要是有棚子,我真就住这儿了!”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啥话都不说了。
回到家,大伯娘和二婶忙着下面,热菜,二丫烧火,红果帮着抱柴。
大伯和二叔在堂屋商量事!
“二弟,我想着,给二妹和霞子她们的田,就从我们这块田里各家五亩先划给她们,我们一起帮忙管着。等到以后能在她们自家旁边买到田的时候再买来,再拿那田把这边的田换回来。你看可好?”
“行,大哥!要不要叫她们回来,跟她们说一声。”
“不用!反正十五她们都要回来过节的!”
“那也好!”
吃过晚饭的大伯,溜达着去了太爷爷家,跟太爷爷说了,他家买田的事。
太爷爷拍拍大伯的肩膀:“守发啊!有了田才算是真正的安稳了。那你现在怎么打算呢?有没有想过分家?”
大伯很疑惑:“六爷爷,这刚好起来就要分家啊?”
“你分不分倒没有什么,就怕到时候,大满、大宏、想子他们娶了媳妇,那些媳妇有想法。”
大伯腰一挺:“她们要是有想法,那就让她们自己分出去另过。”
太爷爷语重心长的说道:“这样的话,以后的闲话就多了,不管公不公平,她们都会说你分家不公平。闹的大了,一个家可就散了。”
大伯有些泄气:“六爷爷,那怎么办?”
六爷爷无奈的拍拍这个堂孙子的肩,这个堂孙子,虽说没有大能耐,但是为人忠厚,命也好!之前有个好老子,帮着撑着,现在有个能干的好侄媳妇给撑着。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癞癞瘊子(癞蛤蟆)顺地崴,有福自然来!
“你啊!这几天,就把这些田按几个孩子都分好,写好文书。等以后,孩子们大了,各自成家,实在过不到一块,就按着现在的文书分家。以后,家里再有进项,也跟这次一样分。不要有私心只想着自己孩子,也不要为了侄儿们损害自己孩子的利益。你只要一直都能做到自己的孩子和侄儿们都是一样的对待,不偏向自己家的孩子,也不偏向侄儿们,这就是你做当家人的厉害了。”
大伯点点头,“好!六爷爷,我都听您的!要不是有您,我家早就散了。哪里还能等到今天!”
“胡说!有我在,且能让你们家随随便便的就散了。本家本家!你以为本家就是同为一个姓才是本家么!?”
大伯呵呵的搔着后脑勺,憨厚的听着六爷爷的训斥。
...
这家人姓黄,据说是太爷爷那辈子,从县城一个大户人家被逼出门,然后来到这里安家的。
当初这家太爷爷的娘是后妻,太爷爷的爹死了之后,前妻的两个儿子为了独占父亲的遗产,就伙同族里的长辈把当年年幼的黄家太爷爷与他的娘逼走。
好在太爷爷的娘,是个精明的女人。知道老爷前头女人的儿子年长太多,一旦老爷去世,她和儿子肯定是要受欺负的。
所以,老爷还活着的时候,就不声不响弄了不少的金子,趁着上寺庙的时候,埋在城外的坟地里。
等到那两个继子真的要赶他娘俩走的时候,一点也不啰嗦,就带着儿子,投奔嫁在这个镇的大姐家来。
一开始黄家太爷爷还小,做娘的不敢把金子都拿出来,只拿了五两金子换了四十九两五钱的银子,买了三亩水田,一亩旱地做菜园维持生活。
虽然黄家太爷爷的大姨大姨夫,没帮什么大忙,但是有姨夫家族护着,倒也让黄家太爷爷母子两平平安安的,没受什么欺负。
等黄太爷爷长大了些,他娘就张罗着请先生教他读书。后来就成为了镇上唯一的私塾。
黄太爷爷没有考上任何功名,好在他的一个儿子中了秀才,第三代孙子中又出了一个举人,这一代更是了不得,举人家的小儿子,黄老太爷的重孙子,考了个二甲头名。
这个时候,县城的黄家,终于坐不住了。
一再动员黄太爷爷带着儿孙归宗。
黄太爷爷不愿意回去,可是那边总是不厌其烦的来人。
去年秋,在京城做官的重孙子升了,这也算是在京城稳定下来了。
老太爷就想着把这里的田产都卖了,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再买田产。
一来让做官的重孙子,有需要的时候,家里的兄弟叔伯都能用的上。
二来也是躲避县城的黄家,不断的来人游说。
黄老太爷说了,那个贪财贪利、没有是非黑白的黄家,认了只会拖累自己的重孙子。
所以,任人说破大天,也不认。
二丫听了,在心里翘起大拇指,这是个清醒睿智的老人。
黄家有两块水田要卖:镇东边的一块地,二百多亩。二丫他们钱差太多,所以,想都不想。
他们看得田,就在从家来的路上,一共是一百零六亩。
带他们看田的是黄家第三代的长子,二丫看着被田埂一道道隔开的水田很不明白一件事。
便问黄家长孙:“大叔!您家的这些水田,不是一块块的吗?为什么非要一起卖,不分开卖呢?”
黄大叔笑笑到:“田是一块块的,但是那地契只有一张。要是一块块的分开卖,一是拖得时间更长,二是要分很多次去县衙,过程很麻烦,还有税银和要交的其他的银钱也会多一些。
我们为了图省事,就想着一块田一次性卖。我们这地方,水田好卖,每年都有很多北方的大家族过来置田。”
二丫难为情的笑了笑,唉!不知道的事情忒多了些!
说好十两银子一亩,二丫和大伯、二叔都没有想着压价,还是黄老太爷自己把六亩田的零头给抹了。
原本大伯的意思是,直接给钱把地契拿回来就好了,但是二丫坚持要到县衙办理正式的地产变更手续。
大伯只好一夜无眠的等候天亮。
好在县衙只是初一、初二、初三,休三天。并非二丫脑补的那样,要过了正月十五才开衙门。
办好了一切事宜,到家的时候,跟去的大满、想子、小虎,坐到凳子上,开始笑话大伯。
“娘!您可不知道,爹啊,从那书吏开始拿笔写字,到写完吹干,我见爹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大满夸张的表演他爹瞪着眼睛看前面,半天不眨眼的表情。
大伯娘的笑还没有落下,想子也抖着手接着说道:“大伯娘!大伯接那地契是这样的。”然后就站起来弯着腰,伸着颤颤巍巍、抖抖索索的双手,学给大伯娘看。
小虎也站起来:“你们那算什么!我家这地,看到没,够平了吧!?县衙那地更平整。大伯竟然走着走着,跌了一跤。”
大伯娘和二婶、二叔,他们笑的捂着胸口蹲在地上,就差没有打滚了。
好容易能够站起来的大伯娘,没好气的捶着大满。
“你这小子,胆子够肥的啊!都敢取笑你爹了?!”
大伯坐在上沿,静静的看着一大家子说他笑他。
见孩子娘打孩子,才开口:“他们说的都是真的,打他干嘛!我到现在还晕晕乎乎的呢!要不是几个孩子陪着我,我可能都回不来家。”
大伯娘忍不住又笑了,“孩子他爹,真有那么紧张啊?”
二叔翻了个白眼,“大嫂!您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您去试试!”
“吆!这话说得,我去怎么了?我们家以前不也有好几十亩的田么?就这么几年,就把你们磨成这样了?!”
没等二叔接话,大伯就接上了:“孩子娘,那时候,卖田地的时候,我手抖得更厉害。一心以为今生可能都没有机会再有那些田地了。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才几年,我们就又有了比以前更多的田地。”
大伯娘想起去年这个时候,人家家家拜年串门子,他们连门都不敢出的困境,就红了眼。
二婶一看大家沉默了,就笑着打破:“好了好了!高高兴兴的,就不要再说那些让人伤心的事了。赶紧的准备准备吃饭,吃完饭,我们锁上门,大人孩子都去我们家的田看看去!明天我娘家来人,可就没有时间去看我们家的新田了!”
大伯娘换上笑颜,“小虎,你去家叫你媳妇过来吃饭,估计在家给你打纱线衣服呢。”
“哦!”小虎起身就跑。
下午大家来到那整片都属于他们家的水田,二丫看着那隔成豆腐块一样的田就不舒服。
“大伯!等到整理田的时候,把同一水平面的田埂,都给撤了,整成一片。那么多的田埂又难看又浪费田。”
大伯看看周围的田,便对二丫说:“不行呢!要是没有这些田埂,到时候,犁田、挑秧、栽秧、薅秧、割稻的时候,没法上来呢!不过,那些田块太小的可以整成大一些。”
“哦!”二丫暗道自己又着相了,曾经的世界,那是用机械耕种,当然要大,小了,那机子都转不过来。
上上下下转了一圈,都对这块地相当的满意。
上有三个相当大的水库,跟着这块田是一起的。只要不是百年不遇的大旱,灌溉是没有问题的。
下有一道活水堰,暴雨或小涝时排水也是没有问题的。
从上游水库到下游活水堰,有一条连通的大水沟,从这块田的中间穿过。
之前只顾忙着量大小,算亩数,没有注意那么多。现在仔仔细细的看、前前后后的打算,才知道这块地有多好。
可以想象,黄家在这块地上下的功夫不小。
太阳都已经下山了,大伯和二叔还舍不得回家。大伯娘打趣道:“孩子爹,要不在这儿住着得了!”
“嗯!要是有棚子,我真就住这儿了!”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啥话都不说了。
回到家,大伯娘和二婶忙着下面,热菜,二丫烧火,红果帮着抱柴。
大伯和二叔在堂屋商量事!
“二弟,我想着,给二妹和霞子她们的田,就从我们这块田里各家五亩先划给她们,我们一起帮忙管着。等到以后能在她们自家旁边买到田的时候再买来,再拿那田把这边的田换回来。你看可好?”
“行,大哥!要不要叫她们回来,跟她们说一声。”
“不用!反正十五她们都要回来过节的!”
“那也好!”
吃过晚饭的大伯,溜达着去了太爷爷家,跟太爷爷说了,他家买田的事。
太爷爷拍拍大伯的肩膀:“守发啊!有了田才算是真正的安稳了。那你现在怎么打算呢?有没有想过分家?”
大伯很疑惑:“六爷爷,这刚好起来就要分家啊?”
“你分不分倒没有什么,就怕到时候,大满、大宏、想子他们娶了媳妇,那些媳妇有想法。”
大伯腰一挺:“她们要是有想法,那就让她们自己分出去另过。”
太爷爷语重心长的说道:“这样的话,以后的闲话就多了,不管公不公平,她们都会说你分家不公平。闹的大了,一个家可就散了。”
大伯有些泄气:“六爷爷,那怎么办?”
六爷爷无奈的拍拍这个堂孙子的肩,这个堂孙子,虽说没有大能耐,但是为人忠厚,命也好!之前有个好老子,帮着撑着,现在有个能干的好侄媳妇给撑着。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癞癞瘊子(癞蛤蟆)顺地崴,有福自然来!
“你啊!这几天,就把这些田按几个孩子都分好,写好文书。等以后,孩子们大了,各自成家,实在过不到一块,就按着现在的文书分家。以后,家里再有进项,也跟这次一样分。不要有私心只想着自己孩子,也不要为了侄儿们损害自己孩子的利益。你只要一直都能做到自己的孩子和侄儿们都是一样的对待,不偏向自己家的孩子,也不偏向侄儿们,这就是你做当家人的厉害了。”
大伯点点头,“好!六爷爷,我都听您的!要不是有您,我家早就散了。哪里还能等到今天!”
“胡说!有我在,且能让你们家随随便便的就散了。本家本家!你以为本家就是同为一个姓才是本家么!?”
大伯呵呵的搔着后脑勺,憨厚的听着六爷爷的训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