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应社
今日的朝会,很平淡的过去了,与前段时间一样,天启没有露面,只是让六部长官牵头,进行集议。〖微书网 www.103shu.com〗有什么具体事情,集议的时候内阁会酌情处理,最后还有司礼监把关。不会产生什么过分的决议,毕竟产生了也不会通过司礼监。
崔景荣提剑追杀朱延平的事情,上不了台面。
天启很忙,他在忙着等,等朱延平从颜思齐那里拿到银子然后交给他。
崔景荣在朝堂上,夺了殿上大汉将军的仪仗兵刃追杀朱延平,他也不会意外。
如果是在街上,朱延平拔剑恐吓哪怕是一名百姓,这就是大事情……
对待脾气大一些的老臣,朝廷是宽容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家伙,自然要管的严一些。白了,资历摆在那里,大家伙相信这老头儿的形象,即使拔剑也不会惹出事情。
回到家里,朱延平先补了个觉,没有想昨夜寇青桐白花花的躯体,也没想崔景荣拔剑时的模样,而是想着一个字,公。
这个字太难了,比一个刚字还要难,古往今来真没几个人能一如既往的保持住一颗公道心肠。
乡野里,一个人做事若公道,大家有什么事都会找他评理,威望就是这么来的。
大了,谁做事公道,在朝廷里就是宰相之才。叶向高为什么戴着东林的帽子,在万历后期长期一个人管内阁事,当独相,唯一的宰相?
就是因为叶向高做事公允,对谁都是一视同仁。
临时住在宣武门大街老乡家里的陈子龙整理仪容,收拾好自己的户籍、路引和双鹤书院开具的证明,带着提着两只大公鸡的书童去北城找朱延平。
北城住的的都是勋戚大臣,非富即贵。南城各门只检查出入陌生人的路引,要进北城检查的东西就多了些。
如今各地督抚入京述职,朝中忙着整理账册什么的,最重的就是治安。毕竟年关将近,皇帝的诞辰就在十一月中旬,皇城闹出一些事情,那负责这一块的五城兵马使司,顺天府尹、顺天巡抚都要倒霉。
年关近了,陈子龙要回乡过年,临走要与朱延平告别,顺便转交张溥、张采二人的书信。一年的时间,应社席卷江南,无数士子景从,种种盛况、形势一片大好的场景在张溥的信中浮现,陈子龙迫不及待的要回苏沪,参与进来。
骁骑将军府,陈子龙抬头看着五个大字,再看看一对石狮子前铁甲白袍的六名甲士,目光探入大门内,可见一对对的甲士站列值哨,威风凛凛,透着阵阵森严。
一名他没见过的英俊军官上前拱手,对披着黝黑发亮皮裘长襟外衣,内裹青衫棉袍一看就知道是读书人的陈子龙拱手道:“先生何事?”
陌生的西北口音,不是陈子龙熟悉的淞沪口音,这军官不是三吴子弟,想来跟着朱大哥征战的三吴弟子都已升了上去。
拱手,陈子龙双手取出拜帖道:“松江府故人陈子龙,前来寻骁骑将军辞行返乡。”
高杰眉头皱了皱,有些熟悉,双手接过拜帖翻开看着,英俊硬朗的面容绽露微笑,吐出白气展臂道:“上头有吩咐,是宋先生、阎先生及陈先生来府,可直入,请。”
陈子龙心里暖融融,拱手道谢,在两名甲士引领下进了前院。左右看着,处处布置显得仓促,缺少一些时间沉淀,想来下回来了,就不是这般肃杀、干枯的景色。
一路来到中院,院中演武场上,两队甲士各组成三个鸳鸯阵穿着厚厚棉衣,操演着。两旁走廊下,还有不少军士静看着,身边还有军官指、分析着。
楼靖边主持现在的训练,以队巷战为主,最讲究配合。见陈子龙来了,将差事交给赵骁骑,迎了上去。
双臂环抱在胸前,倚靠着走廊方柱的朱宗楚扭头问:“张二哥,那子是谁?”
张文强翻着要准备的军需文档,抬头看一眼道:“松江府少年英才陈子龙,当时跟着老爷一起来京的。还有一个昆山顾炎武,因为一些事情先回去了。”
着,提笔探向炭火盆边上的砚台,张文强对着文档勾写,每一名甲士队官今天都发了一册军需文档,让他们修改,为巷战做准备。
按着自己的理解,张文强将配属的十万支火箭勾掉,写了三万支,对其他各种零碎军械所需数量进行调整,如铁蒺藜、毒烟弹、铁刀鱼网、地雷、轰天雷、弩、都做了修改。
他们这帮军官最后的意见汇聚,交流后,才会与朱延平正式相谈。看着繁复,就是朱延平给他们的作业,也是吸取各方面意见。
镇虏军是朝廷的编制,军官任用朱延平一个人拍板,有能力就可以,却不能设置太多的规矩。可甲士是他的家丁,内部升迁就有了些法,队官的要求是能看懂军令,想升更高一级,必须学会书写军令。
江南文风鼎盛,不会写字也会读几个字,这就是张文强这些人的优势。可不努力,编进来李遂那边的辽人,李虎这边的燕人、赵人,还有之前血战存活的晋代两地人,现在还有一些米脂老秦人。这些人远比他们吴人多,基础数量摆在这,爬上来的机会更大。
后院正房,朱延平洗了个脸,翻着张溥、张采的书信,直接摇头:“有武毅戚公两部兵书,学兵法不难。三吴子弟弃笔从戎,我是乐于见到的。可让他们在我镇虏军中历练,这事我不好做主。”
张溥好大的心思,竟然动一批青年士子从戎。
而且这信,往来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他西北大捷的捷报正式在九月十五的邸报中通报天下,传到江南也就九月二十。可这信的落款却是在十月初九,初九到现在才十天的时间,一般的渠道怎可能送到京师?
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官方的驿站系统,张溥用朝廷的驿站捎信。
估计捷报的消息到张溥手里的时间更早,他用了一段时间物色人选,各方面谈好后,发出了这份信。这份信,朱延平很不喜欢其中的措辞,张口江南,闭口江南或三吴。或许在三吴子弟眼中,之前的镇海军是吴军,这支镇虏军也是吴军,是三吴百姓的荣耀。
朱延平应征时,领了哨官戚刀,继承的自然是戚家军血脉。戚家军就是南军的代表,所以他的兵马被江南人看作子弟兵。
仿佛,张溥代表的就是三吴父老和子弟,在和他朱延平谈。
陈子龙端着茶,盘坐在朱延平面前:“兄长,其中莫非还有其他道?”
往军队里塞人,在陈子龙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上头根本不会管。也有不少举人士子会试前托关系去军营历练一番,或者去边塞给督抚充当幕僚,涨涨资历。大明官员的资历,不是从考中进士的那一天算起,而是从考中举人之时开始计算。
“干系重大!”
朱延平着拿牙签插着的苹果块咬一口,盯着陈子龙道:“若是寻常军队,这事不难,朝廷也乐于见到士人从戎。可镇虏军不一样,内阁和宫里都盯着,若是让一批三吴士子历练,那么其他各处都会伸手,派他们的子弟前来历练。”
着朱延平摇头笑笑:“兴许到时候,镇虏军会有战兵三千,历练的士人会有三五百。这还怎么打仗?”
“镇虏军是一支车骑部队,讲究的就是高速度,行军虽有车骑代步,可一样艰苦。九边各处,哪里有战事,朝廷就会调我镇虏军。入我军中,必然作息不稳,居无定所。所以,这事还要再考虑考虑。”
陈子龙只觉得这是个事,怎么会有这么多法,这是张溥向他再三叮嘱一定要办成的。一旦办成,以后三吴系将领成长,荒败的南军体系就能恢复,这关乎江南人的得失。
他少年有才归有才,缺少历练不清楚这件事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不甘心问:“兄长,莫非真弄不成?”
全部拒绝是公,全部答应也是公,正在研究如何公道行事的朱延平沉默片刻,道:“兴许可以,这事要慢慢来。能不能成,我还要与阁老们和宫里人谈谈,他们现在都盯着镇虏军,都想拿走镇虏军。这时候我将咱三吴子弟往里面填,你内阁和宫里,会怎么看我?又会怎么看天如先生?”
镇虏军这样的强军,谁都想要,在玩坏之前捞军功才是要紧的。这个道理简单,陈子龙能想明白。朱延平后面的担心,他也想明白了,抿着嘴唇,脸白了白。
捏碎一枚核桃递给陈子龙,朱延平露出笑容:“这事我会尽心去办,三吴子弟百余人为国事弃笔从戎,也是美谈。若能动其他各处士子,以士子们编练一支新军,我想宫里、内阁还有士林,都会鼎力支持。”
陈子龙见朱延平应下,心里十分难受。他受张溥所托,就是一封信,只当是事来找朱延平。结果这件事背后的危险着实不,而朱延平却答应了,冒着风险让陈子龙格外的难受。
或许,张溥大名鼎鼎,名震此时的江南。可朱延平更是名震天下冉冉升起的新锐名将,犯不着为张溥冒险。看的,可能是他陈子龙的面子。
想到其中的关窍,陈子龙心中愧疚,挤出笑容道:“兄长,百无一用是书生。弟性子懒散闲逸,恐怕也不是做官的料子。年关过后,到军里为兄长跑跑腿也是一个活计,不知兄长何意?”
朱延平沉默片刻,头:“如此也好,如今边塞不靖,虽是国朝百姓的不幸,也是我辈青年报国、晋身的大好捷径。我大约会在四月返回太仓完婚,那时你来我麾下,先从帐前书吏做起。”
陈子龙不傻,一个少年英才再单纯,也仅仅是不去推敲那些背后的事情。若是推敲起来,自然会看的明白。
张溥的心思实在是太大了,可他远在太仓,怎么会时时刻刻注意到京里最新的变动?塞百来人三吴青年英杰入伍,所图的东西实在是太大了。
陈子龙放弃以后的会试,为的就是还朱延平的人情。或许,他察觉到张溥的心思是渗透夺取镇虏军,将朱延平的吴军,变成三吴人的吴军。所以,他要进入镇虏军,压住那些人。
这个渗透的过程,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甚至是十年遍地开花。
朱延平不怕张溥的渗透,张溥是太仓人,他也是太仓人,大家都是三吴子弟的领袖。作为这些三吴子弟的直属正管,他还压不住这些三吴子弟,那他的种种心思,早日熄了为好。
应社,张溥的应社,是适应时代变革,还是顺应某种潮流?
朱延平懒得去管,鲁衍孟的行社也即将组建,一个书社的名字,足以代表这个集团内部的理念。或许自己也该准备一个社,叫报社,报国的社?
崔景荣提剑追杀朱延平的事情,上不了台面。
天启很忙,他在忙着等,等朱延平从颜思齐那里拿到银子然后交给他。
崔景荣在朝堂上,夺了殿上大汉将军的仪仗兵刃追杀朱延平,他也不会意外。
如果是在街上,朱延平拔剑恐吓哪怕是一名百姓,这就是大事情……
对待脾气大一些的老臣,朝廷是宽容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家伙,自然要管的严一些。白了,资历摆在那里,大家伙相信这老头儿的形象,即使拔剑也不会惹出事情。
回到家里,朱延平先补了个觉,没有想昨夜寇青桐白花花的躯体,也没想崔景荣拔剑时的模样,而是想着一个字,公。
这个字太难了,比一个刚字还要难,古往今来真没几个人能一如既往的保持住一颗公道心肠。
乡野里,一个人做事若公道,大家有什么事都会找他评理,威望就是这么来的。
大了,谁做事公道,在朝廷里就是宰相之才。叶向高为什么戴着东林的帽子,在万历后期长期一个人管内阁事,当独相,唯一的宰相?
就是因为叶向高做事公允,对谁都是一视同仁。
临时住在宣武门大街老乡家里的陈子龙整理仪容,收拾好自己的户籍、路引和双鹤书院开具的证明,带着提着两只大公鸡的书童去北城找朱延平。
北城住的的都是勋戚大臣,非富即贵。南城各门只检查出入陌生人的路引,要进北城检查的东西就多了些。
如今各地督抚入京述职,朝中忙着整理账册什么的,最重的就是治安。毕竟年关将近,皇帝的诞辰就在十一月中旬,皇城闹出一些事情,那负责这一块的五城兵马使司,顺天府尹、顺天巡抚都要倒霉。
年关近了,陈子龙要回乡过年,临走要与朱延平告别,顺便转交张溥、张采二人的书信。一年的时间,应社席卷江南,无数士子景从,种种盛况、形势一片大好的场景在张溥的信中浮现,陈子龙迫不及待的要回苏沪,参与进来。
骁骑将军府,陈子龙抬头看着五个大字,再看看一对石狮子前铁甲白袍的六名甲士,目光探入大门内,可见一对对的甲士站列值哨,威风凛凛,透着阵阵森严。
一名他没见过的英俊军官上前拱手,对披着黝黑发亮皮裘长襟外衣,内裹青衫棉袍一看就知道是读书人的陈子龙拱手道:“先生何事?”
陌生的西北口音,不是陈子龙熟悉的淞沪口音,这军官不是三吴子弟,想来跟着朱大哥征战的三吴弟子都已升了上去。
拱手,陈子龙双手取出拜帖道:“松江府故人陈子龙,前来寻骁骑将军辞行返乡。”
高杰眉头皱了皱,有些熟悉,双手接过拜帖翻开看着,英俊硬朗的面容绽露微笑,吐出白气展臂道:“上头有吩咐,是宋先生、阎先生及陈先生来府,可直入,请。”
陈子龙心里暖融融,拱手道谢,在两名甲士引领下进了前院。左右看着,处处布置显得仓促,缺少一些时间沉淀,想来下回来了,就不是这般肃杀、干枯的景色。
一路来到中院,院中演武场上,两队甲士各组成三个鸳鸯阵穿着厚厚棉衣,操演着。两旁走廊下,还有不少军士静看着,身边还有军官指、分析着。
楼靖边主持现在的训练,以队巷战为主,最讲究配合。见陈子龙来了,将差事交给赵骁骑,迎了上去。
双臂环抱在胸前,倚靠着走廊方柱的朱宗楚扭头问:“张二哥,那子是谁?”
张文强翻着要准备的军需文档,抬头看一眼道:“松江府少年英才陈子龙,当时跟着老爷一起来京的。还有一个昆山顾炎武,因为一些事情先回去了。”
着,提笔探向炭火盆边上的砚台,张文强对着文档勾写,每一名甲士队官今天都发了一册军需文档,让他们修改,为巷战做准备。
按着自己的理解,张文强将配属的十万支火箭勾掉,写了三万支,对其他各种零碎军械所需数量进行调整,如铁蒺藜、毒烟弹、铁刀鱼网、地雷、轰天雷、弩、都做了修改。
他们这帮军官最后的意见汇聚,交流后,才会与朱延平正式相谈。看着繁复,就是朱延平给他们的作业,也是吸取各方面意见。
镇虏军是朝廷的编制,军官任用朱延平一个人拍板,有能力就可以,却不能设置太多的规矩。可甲士是他的家丁,内部升迁就有了些法,队官的要求是能看懂军令,想升更高一级,必须学会书写军令。
江南文风鼎盛,不会写字也会读几个字,这就是张文强这些人的优势。可不努力,编进来李遂那边的辽人,李虎这边的燕人、赵人,还有之前血战存活的晋代两地人,现在还有一些米脂老秦人。这些人远比他们吴人多,基础数量摆在这,爬上来的机会更大。
后院正房,朱延平洗了个脸,翻着张溥、张采的书信,直接摇头:“有武毅戚公两部兵书,学兵法不难。三吴子弟弃笔从戎,我是乐于见到的。可让他们在我镇虏军中历练,这事我不好做主。”
张溥好大的心思,竟然动一批青年士子从戎。
而且这信,往来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他西北大捷的捷报正式在九月十五的邸报中通报天下,传到江南也就九月二十。可这信的落款却是在十月初九,初九到现在才十天的时间,一般的渠道怎可能送到京师?
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官方的驿站系统,张溥用朝廷的驿站捎信。
估计捷报的消息到张溥手里的时间更早,他用了一段时间物色人选,各方面谈好后,发出了这份信。这份信,朱延平很不喜欢其中的措辞,张口江南,闭口江南或三吴。或许在三吴子弟眼中,之前的镇海军是吴军,这支镇虏军也是吴军,是三吴百姓的荣耀。
朱延平应征时,领了哨官戚刀,继承的自然是戚家军血脉。戚家军就是南军的代表,所以他的兵马被江南人看作子弟兵。
仿佛,张溥代表的就是三吴父老和子弟,在和他朱延平谈。
陈子龙端着茶,盘坐在朱延平面前:“兄长,其中莫非还有其他道?”
往军队里塞人,在陈子龙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上头根本不会管。也有不少举人士子会试前托关系去军营历练一番,或者去边塞给督抚充当幕僚,涨涨资历。大明官员的资历,不是从考中进士的那一天算起,而是从考中举人之时开始计算。
“干系重大!”
朱延平着拿牙签插着的苹果块咬一口,盯着陈子龙道:“若是寻常军队,这事不难,朝廷也乐于见到士人从戎。可镇虏军不一样,内阁和宫里都盯着,若是让一批三吴士子历练,那么其他各处都会伸手,派他们的子弟前来历练。”
着朱延平摇头笑笑:“兴许到时候,镇虏军会有战兵三千,历练的士人会有三五百。这还怎么打仗?”
“镇虏军是一支车骑部队,讲究的就是高速度,行军虽有车骑代步,可一样艰苦。九边各处,哪里有战事,朝廷就会调我镇虏军。入我军中,必然作息不稳,居无定所。所以,这事还要再考虑考虑。”
陈子龙只觉得这是个事,怎么会有这么多法,这是张溥向他再三叮嘱一定要办成的。一旦办成,以后三吴系将领成长,荒败的南军体系就能恢复,这关乎江南人的得失。
他少年有才归有才,缺少历练不清楚这件事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不甘心问:“兄长,莫非真弄不成?”
全部拒绝是公,全部答应也是公,正在研究如何公道行事的朱延平沉默片刻,道:“兴许可以,这事要慢慢来。能不能成,我还要与阁老们和宫里人谈谈,他们现在都盯着镇虏军,都想拿走镇虏军。这时候我将咱三吴子弟往里面填,你内阁和宫里,会怎么看我?又会怎么看天如先生?”
镇虏军这样的强军,谁都想要,在玩坏之前捞军功才是要紧的。这个道理简单,陈子龙能想明白。朱延平后面的担心,他也想明白了,抿着嘴唇,脸白了白。
捏碎一枚核桃递给陈子龙,朱延平露出笑容:“这事我会尽心去办,三吴子弟百余人为国事弃笔从戎,也是美谈。若能动其他各处士子,以士子们编练一支新军,我想宫里、内阁还有士林,都会鼎力支持。”
陈子龙见朱延平应下,心里十分难受。他受张溥所托,就是一封信,只当是事来找朱延平。结果这件事背后的危险着实不,而朱延平却答应了,冒着风险让陈子龙格外的难受。
或许,张溥大名鼎鼎,名震此时的江南。可朱延平更是名震天下冉冉升起的新锐名将,犯不着为张溥冒险。看的,可能是他陈子龙的面子。
想到其中的关窍,陈子龙心中愧疚,挤出笑容道:“兄长,百无一用是书生。弟性子懒散闲逸,恐怕也不是做官的料子。年关过后,到军里为兄长跑跑腿也是一个活计,不知兄长何意?”
朱延平沉默片刻,头:“如此也好,如今边塞不靖,虽是国朝百姓的不幸,也是我辈青年报国、晋身的大好捷径。我大约会在四月返回太仓完婚,那时你来我麾下,先从帐前书吏做起。”
陈子龙不傻,一个少年英才再单纯,也仅仅是不去推敲那些背后的事情。若是推敲起来,自然会看的明白。
张溥的心思实在是太大了,可他远在太仓,怎么会时时刻刻注意到京里最新的变动?塞百来人三吴青年英杰入伍,所图的东西实在是太大了。
陈子龙放弃以后的会试,为的就是还朱延平的人情。或许,他察觉到张溥的心思是渗透夺取镇虏军,将朱延平的吴军,变成三吴人的吴军。所以,他要进入镇虏军,压住那些人。
这个渗透的过程,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甚至是十年遍地开花。
朱延平不怕张溥的渗透,张溥是太仓人,他也是太仓人,大家都是三吴子弟的领袖。作为这些三吴子弟的直属正管,他还压不住这些三吴子弟,那他的种种心思,早日熄了为好。
应社,张溥的应社,是适应时代变革,还是顺应某种潮流?
朱延平懒得去管,鲁衍孟的行社也即将组建,一个书社的名字,足以代表这个集团内部的理念。或许自己也该准备一个社,叫报社,报国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