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开发辽东(三)
李明、王和今天和农林部的副部长王福海,一起走在浑河北岸的农田边。老爷子已经六十多了,原本公司准备安排他去科委,可是王老爷子死活不肯,说什么也不离开农林部。
公司没办法,只能让他继续做这个农林副部长,但是考虑到他年纪大了,按照远东公司农林部员工平时工作强度,怕老爷子扛不住。于是,就对他也约法三章,那就是不许下基层蹲点,田间地头、猪场鸡场也不许他去。
老爷子在海参崴的时候还能遵守一下,可自从来了辽东,就又开始天天泡在田间地头。今天王和找李明一起下乡考察,王福海正好被他们俩抓了个现行。
王福海领着他们俩在浑河以北各个村子转了转,向他们介绍沈阳附近的农业生产情况。
“中国人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东北三省以占中国近六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商品粮。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分布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我们现在仅仅开发了辽河平原的一部分,因为人口太少,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根本没有能力开发。呵呵……何况还有外东北,光是阿穆尔州的现代社会的时候,耕地面积就占了全州土地面积的57%,还有滨海边疆区兴凯湖周围,土地资源也极为丰富。而且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一样,都有较厚的黑土带,黑土层厚达0.8米-1米。整个辽东和外东北的耕地面积,如果全部开发出来。养活整个大明都够了。”
他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又接着说道:“只是我们现在光有土地没有人。我们每年从大明的移民人口仅有十几万,杯水车薪啊!现在当务之急就是从大明进行大规模移民,眼看着大片的土地,就这么荒着。我心里急啊!再过几年就是崇祯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成百万的山陕流民会饿死,难道公司就没有办法把他们弄到辽东来吗?”
王和听了也是苦笑着道:“老王,去年我们从大明陆续移民近二十万,移民从河南沿着黄河水道出海,一路的打点,雇佣船只人手,以及吃喝用度、冬衣铺盖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就耗费了公司大量的资源。这还不算,公司为了接收这些移民,我们民委会几乎动用了全部的人手,用了几个月才算是忙活完。
辽东距离山陕千里之遥,难道我们让流民走过来吗,真要是那样,恐怕绝大多数都要死在路上。我们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在河南建立了情报站。然后开辟了黄河移民通道,利用公司强大的海运力量。将流民接到辽东。今年的移民任务是二十万,以目前的情况看,估计会大大的超过这个数字。随着公司大批运输机帆船和内河机帆船的不断下水,明年接收的山陕流民会更多。”
李明也点了点头,然后凝重的说道:“公司有人让我们放弃从山陕流民移民,主张我们从山东河北和江浙沿海劫掠人口。呵呵……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简直是脑子进水了。
这根本就不现实吗,沿海的大明百姓就算日子再苦,总还有条活路,可是四处逃荒的山陕流民天天都有人死去,我们现在是救一个是一个。再说。从大明沿海劫掠人口,势必造成沿海的大明百姓恐慌,造成大面积的逃离,就算是劫掠过来,也势必会弄得他们妻离子散,我们哪能下的去手啊。”
王和看到王福海脸色不好,就马上岔开了这个话题,笑着道:“老王,你们农林部从公司成立的那天起,就开始积极准备,等到了这个时代的海参崴,如果不是你们农林部,我们光是吃饭都成问题。不论是粮食作物、蔬菜副食品、家禽家畜养殖等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王福海听了王和的话,又变得红光满面了,他哈哈大笑道:“农林部的员工干劲儿真没说的,像周林那小子,在俄罗斯岛一蹲就是几年,岛上的家禽家畜养殖培育中心,光是育种工作,就足以满足公司各地养殖场吧的需要了。还有菌类养殖中心,也被他搞得不错。这几年他还培养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丰富的养殖产业工人。
现在整个辽东地区新建了几十个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和菌类养殖基地。如果没有他培养的这些熟练工人,根本建不起来。就是凭着他几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打下了今天的这个底子。
辽民包产到户的时候,每个辽民还都分到了一些雏鸡和猪崽儿,这帮辽民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似的,天天精心侍候,如今这些雏鸡已经可以天天下蛋,猪崽也都长成了满身膘的生猪,极大的丰富了辽民的饮食结构。
李明,年春节你不在家,你是不知道,我们辽东那个热闹啊。包产到户的辽民家家杀猪宰羊的,我们民委会办公区的外面,堆满了猪头、肘子,还有鸡鸭什么的,都是辽民自发送来的,看着当时的情景,我就觉得我们做得这些事情,就算是累死也都值了。”
王和也感慨的说道:“是啊,看到辽民自发送来了那么多东西,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我在现代社会的时候,也曾主政一方,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真是惭愧啊!看到辽民的百姓家家余粮满仓,鸡鸭遍地,猪圈里还都养着几头大肥猪,心里就别提多满足了。”
王福海指着远处成片的庄稼,哈哈大笑道:“辽民包产到户以后,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天天起早天黑的侍候他们地里的庄稼,去年秋收的产量统计出来以后,简直吓了我们一跳。哈哈……还是得解放生产力啊。”
王和也笑着道:“包产到户政策经过一年的试行,不但激发了辽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大大的降低了我们的管理成本。如今一个中队的村子,只安排一个中队长就能胜任日常的工作。我们只要加强各个大队部的管理力量,就能对一个大队的辽民进行轻松的管理。
这样就腾出了大量的基层干部,加强公司新接收的移民的管理工作。使我们基层干部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且辽民的自觉性增强了,也加深了对我们远东公司的归属感。”()
ps: 感谢河舟1218、邓君君、书友150110205707396的月票支持。
公司没办法,只能让他继续做这个农林副部长,但是考虑到他年纪大了,按照远东公司农林部员工平时工作强度,怕老爷子扛不住。于是,就对他也约法三章,那就是不许下基层蹲点,田间地头、猪场鸡场也不许他去。
老爷子在海参崴的时候还能遵守一下,可自从来了辽东,就又开始天天泡在田间地头。今天王和找李明一起下乡考察,王福海正好被他们俩抓了个现行。
王福海领着他们俩在浑河以北各个村子转了转,向他们介绍沈阳附近的农业生产情况。
“中国人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东北三省以占中国近六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商品粮。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分布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我们现在仅仅开发了辽河平原的一部分,因为人口太少,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根本没有能力开发。呵呵……何况还有外东北,光是阿穆尔州的现代社会的时候,耕地面积就占了全州土地面积的57%,还有滨海边疆区兴凯湖周围,土地资源也极为丰富。而且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一样,都有较厚的黑土带,黑土层厚达0.8米-1米。整个辽东和外东北的耕地面积,如果全部开发出来。养活整个大明都够了。”
他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又接着说道:“只是我们现在光有土地没有人。我们每年从大明的移民人口仅有十几万,杯水车薪啊!现在当务之急就是从大明进行大规模移民,眼看着大片的土地,就这么荒着。我心里急啊!再过几年就是崇祯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成百万的山陕流民会饿死,难道公司就没有办法把他们弄到辽东来吗?”
王和听了也是苦笑着道:“老王,去年我们从大明陆续移民近二十万,移民从河南沿着黄河水道出海,一路的打点,雇佣船只人手,以及吃喝用度、冬衣铺盖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就耗费了公司大量的资源。这还不算,公司为了接收这些移民,我们民委会几乎动用了全部的人手,用了几个月才算是忙活完。
辽东距离山陕千里之遥,难道我们让流民走过来吗,真要是那样,恐怕绝大多数都要死在路上。我们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在河南建立了情报站。然后开辟了黄河移民通道,利用公司强大的海运力量。将流民接到辽东。今年的移民任务是二十万,以目前的情况看,估计会大大的超过这个数字。随着公司大批运输机帆船和内河机帆船的不断下水,明年接收的山陕流民会更多。”
李明也点了点头,然后凝重的说道:“公司有人让我们放弃从山陕流民移民,主张我们从山东河北和江浙沿海劫掠人口。呵呵……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简直是脑子进水了。
这根本就不现实吗,沿海的大明百姓就算日子再苦,总还有条活路,可是四处逃荒的山陕流民天天都有人死去,我们现在是救一个是一个。再说。从大明沿海劫掠人口,势必造成沿海的大明百姓恐慌,造成大面积的逃离,就算是劫掠过来,也势必会弄得他们妻离子散,我们哪能下的去手啊。”
王和看到王福海脸色不好,就马上岔开了这个话题,笑着道:“老王,你们农林部从公司成立的那天起,就开始积极准备,等到了这个时代的海参崴,如果不是你们农林部,我们光是吃饭都成问题。不论是粮食作物、蔬菜副食品、家禽家畜养殖等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王福海听了王和的话,又变得红光满面了,他哈哈大笑道:“农林部的员工干劲儿真没说的,像周林那小子,在俄罗斯岛一蹲就是几年,岛上的家禽家畜养殖培育中心,光是育种工作,就足以满足公司各地养殖场吧的需要了。还有菌类养殖中心,也被他搞得不错。这几年他还培养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丰富的养殖产业工人。
现在整个辽东地区新建了几十个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和菌类养殖基地。如果没有他培养的这些熟练工人,根本建不起来。就是凭着他几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打下了今天的这个底子。
辽民包产到户的时候,每个辽民还都分到了一些雏鸡和猪崽儿,这帮辽民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似的,天天精心侍候,如今这些雏鸡已经可以天天下蛋,猪崽也都长成了满身膘的生猪,极大的丰富了辽民的饮食结构。
李明,年春节你不在家,你是不知道,我们辽东那个热闹啊。包产到户的辽民家家杀猪宰羊的,我们民委会办公区的外面,堆满了猪头、肘子,还有鸡鸭什么的,都是辽民自发送来的,看着当时的情景,我就觉得我们做得这些事情,就算是累死也都值了。”
王和也感慨的说道:“是啊,看到辽民自发送来了那么多东西,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我在现代社会的时候,也曾主政一方,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真是惭愧啊!看到辽民的百姓家家余粮满仓,鸡鸭遍地,猪圈里还都养着几头大肥猪,心里就别提多满足了。”
王福海指着远处成片的庄稼,哈哈大笑道:“辽民包产到户以后,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天天起早天黑的侍候他们地里的庄稼,去年秋收的产量统计出来以后,简直吓了我们一跳。哈哈……还是得解放生产力啊。”
王和也笑着道:“包产到户政策经过一年的试行,不但激发了辽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大大的降低了我们的管理成本。如今一个中队的村子,只安排一个中队长就能胜任日常的工作。我们只要加强各个大队部的管理力量,就能对一个大队的辽民进行轻松的管理。
这样就腾出了大量的基层干部,加强公司新接收的移民的管理工作。使我们基层干部不足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且辽民的自觉性增强了,也加深了对我们远东公司的归属感。”()
ps: 感谢河舟1218、邓君君、书友150110205707396的月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