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一叶知秋
东看了看满朝鸦雀无声的大臣,咳嗽了一声,可朝堂上还是没人说话。
今日朝会商议的是他提出的“战时之制”,由于事情直接涉及到兵部,所以,参加这个朝会的还有代表兵部的文天祥和茅湘。
东的开场白依然很简单:“关于此议,还请诸位爱卿各述己见。”
但朝臣们随后的表现,是他们全学了上次的徐宗仁,都捧着个笏板在上面“找花”,就是不开口说话。
一见这种场面,文天祥和茅湘则更是闭口不言。
自东“登上大位”之后,夫子们竟然不给他“上课”了,这可是在朝堂上第一次出现。
他看着众人,忽然在心里叹了口气,因为他不是猜不到出现此种场面的真正原因。
在他事先的评估中,他相信,即使不提历代实际已有的一些规制,仅仅是在经历了国破家亡、海上漂泊、每天担惊受怕的日子后,朝臣们就不会不理解设立“战时之制”的必要性。故此,所谓的“朝廷战时体制”在朝堂上通过,不会是太大的难事。
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制度中的“兵役之制”,再度剥夺了士大夫的“免役”特权。
从历代的规制上讲,汉代“通一经”的儒士都“免役”,而他却要让宋代的士大夫来承担“兵役”,这如何能使以士大夫自诩的朝臣们乐意?
眼见众人还是一言不发,这小子站了起来。
既然没人愿意说话,也只有他这个当皇帝的来说了。
夫子们的眼睛终于从笏板上移开,只不过当转向帝国的陛下时,目光真的很淡。
他们的确并不对所谓的“战时之制”感冒,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不过就是为了更好地应付朝廷的战事而已。相反,在历经大难之后,认为有此必要的人还很多。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确实不满于这其中的“兵役之制”。
因为朝臣们都不是瞎子,他们早就看出来哪个小子在抬高“贼配军”的地位。如果从事急从权的角度讲,为了复国,为了恢复自己的家园,他们捏捏鼻子也就算了。可现在的这个兵役之制却使得他们、至少是使他们的后人,也成为世人鄙视的“贼配军”,他们当然不乐意。
更何况朝廷新的田赋之制虽然有二十年的优免期,而在事实上,却是剥夺了他们过去免税的特权。两者叠加,这就让他们内心里的不满更强烈。
很多事情其实都一样,与己无关,好说;当它轮到自己头上时,问题就来了。
只不过这个越来越强势的帝国陛下太会挤兑人,只要是他想做的事,除了变着法找理由来做,甚至还挤兑着别人也要做。
在朝廷新的田赋规制上,他就是通过拿宗室开刀来挤兑众人的,而现在所谓的“新兵役规制”,他不仅又端出了宗室,甚至还把连影子都没见着的皇子也给抬了出来,这就让朝臣们不好开口了。
你挤兑咱,咱不说了行不行?所以他们在朝堂上装聋作哑。
可东是不可能在此事上让步的,更不可能放弃,因为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在看了一圈众人之后,他望向了陈宜中:“陈相。”
老陈微微一颤:“陛下。”
帝国陛下的眼中露出了柔和之意。
“您知否,原本您很有可能成为匡扶社稷、挽救大宋危亡的绝代名相,更将成为名垂青史,令后人、尤其是士大夫万世景仰的楷模。”
谁要是挽救了这个煌煌大宋,别的咱不敢断言,至少在后世,说好评如潮不会过分。
好家伙,许多原本心中揣揣不安的大臣大吃一惊。
这可是帝国陛下对这位似乎已经很不受待见的前朝廷首席大臣,前所未有的评价。
然而,陈宜中却并没有受宠若惊之色,相反,脸有点白。
“朕曾仔细查问过当初大难临头之时,临安朝廷曾有的应对。在朕看来,陈相您的有一个举措,实为挽救帝国的最后之策。”
陈宜中的嘴角哆嗦了一下,但高低还是抿住了唇。
他是不是早已明白?
陆秀夫和文天祥的面容都很平静,只不过他们在瞟了一眼陛下之后,也看了看陈宜中。
这两人当然也清楚,这个狡诈的陛下之所以拿老陈来“开刀”,就是为了消除朝廷里的阻力,以便顺利地推行帝国新的举措。
因为陈宜中是朝廷元老,像他这样的人,什么门生、故吏,朝中有很多。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在朝中的潜在影响力,是不容任何人忽视的。只要对付了他,帝国新的规制在朝堂上通过,已经成功了一半。
可他们同样也更明白陛下要说的是什么事。
帝国陛下接着说道:“这个举措就是,发民为兵。”
按史书记载,当元军压境,大宋危在旦夕之时,“宜中仓皇发京城民为兵,民年十五以上者皆籍之”。
老陈是太学出来的,功底深厚,历代的规制他了解。从他的这个举动完全可以看出,当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显然想到了汉制。
历史没有如果,后人并不能在此断言,陈宜中的举措一定就能挽救大宋,但却不能说没有某种可能性。
因为临安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本身人口众多自不必多言,再加上周围的乡村,即使以后世“青壮”的征兵标准,拉个十万大军也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张世杰等人还带了兵来勤王。
任何人还可以推测,既然是皇城所在,临安的整个防御,也并不会差到那里去,至少要比马发坚守的潮州强。
为什么这个堂堂的大宋,战都没战就降了?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假如当时朝廷坚守住了临安,而外围再能有勤王的援军,北元真的就能灭掉南宋?
北元整个南伐大军不过二十万,阿里海涯分走了四万,阿术又要分兵淮东,对付扬州等地的李庭芝、姜才,根本脱不开身,伯颜真正能用于临安方向的,不过十万,再加上投降的新附军,就算他有二十万,一定就能拿下当时的临安?
同样是这个时代的汴梁争夺战,同样是四面楚歌、陷入困境的金人,他们还至少做到了暂时顶住了蒙古人的攻城,为什么宋人就做不到?
此策以后世的观点,不合理的地方只有一条:征兵的年龄。
陈宜中的脸色已经彻底变白,可陛下仍然接着问道:“陈相,当您提出此策后,结果如何?”
老陈不答。
“人皆笑之。”帝国陛下的嘴里冷冷地吐出了四个字。
因为按史书上所记,当陈宜中端出上述举措后,结果却是,“人皆以为笑”。
此时东的嘴上变冷,表情也变冷,可他的内心里更冷。
笑?这一“笑”笑的真好,把自己给笑成了四等人,连三等都算不上。
烽火戏诸侯中的美人褒姒一笑,西周完了。
宋人一笑,大宋完了。
历史真成了轮回的玩笑?
如果我们还不能从这个“笑”中觉察到大宋存在的有些问题,所有的事情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因为假如大宋朝的所有人全是这样子,您就是再收拾,最后不过就是再换来个一“笑”,而且它越是富裕、越是有钱,这个“笑”也就会来的越早。即使到了后世的所谓民主世纪,想来这个东亚之地抢的人少了?
欧洲此时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其它的地方更不用提,这时代您哪不能折腾?何必在这费事?
但是,这个堂堂大宋并不全是只在“笑”的人,不是吗?
“陈相,您是否可以告诉朕,当时是何人在笑?为何而笑?”东的语调真的很冷。
老陈,这一笑,把您的偷天之功给笑没了。今日您之所以也变得不言,怕是您看了兄弟咱的规制,早已想到了当初。
人心是复杂的,我真的并不清楚您当初远走海外,是否在经历了此事之后,有失望、乃至于彻底丧失信心的情绪在内。
陈宜中的身体有着轻颤,可他还是没回陛下的问话。这些话其实并不好答。
老陈的确一看到圣旨,禁不住就私下里掩“旨”长叹,这是由于,哪个狡诈小子的“新规制”,其实和他的做法是一样的,都是“发民为兵”。
(即使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义务兵役制,其实质,仍然如此。)
不同点只是在“丁”的年龄和范围上做了修改,使之更为合理。而假如当初朝廷有此“战时体制”和相关的“兵役之制”,那么,挽救朝廷的盖世奇功,也许真的就落在他的手上。他可是那时朝廷真正的首席大臣。
老陈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这就是他今日不再放言,变沉默的主要原因。
东没有继续追问陈宜中。提有些过去之事,真的是有点残忍。但他的眼睛看向了所有的朝臣。
“朕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笑’后做何感想,可朕听到和看到的,就是亡国之象。”
“朕知道你们中的有些人对朝廷现在转而重视禁军不满,更对新的兵役之制不服,但朕在此对各位明言,如果我大宋有些事情不改变,即使我等复国,它还会亡。”
东重重地将他的话抛了出去,因为这小子早已下了决心。
在我的手中,帝国的有些规矩必须改。无论是何人反对,老子该给地的给地,该给钱的给钱,然后立马让他“致仕”,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当初说是说朝廷将行在安在了琼州,可事实是,朕和诸位都被发配、流放到琼州近十年。”
琼州在两宋均为流放之地,天下人人都知道,这面子早已丢大了,再扯面子有鸟的用?
“朕更要提醒诸位注意的是,以孔子通天的智慧,哪怕他以教化天下为己任,可他仍然在授业中保留了射艺,好好想想这其中的为什么吧。”
--------
争取晚上再上一章,近来不好意思了。
;
今日朝会商议的是他提出的“战时之制”,由于事情直接涉及到兵部,所以,参加这个朝会的还有代表兵部的文天祥和茅湘。
东的开场白依然很简单:“关于此议,还请诸位爱卿各述己见。”
但朝臣们随后的表现,是他们全学了上次的徐宗仁,都捧着个笏板在上面“找花”,就是不开口说话。
一见这种场面,文天祥和茅湘则更是闭口不言。
自东“登上大位”之后,夫子们竟然不给他“上课”了,这可是在朝堂上第一次出现。
他看着众人,忽然在心里叹了口气,因为他不是猜不到出现此种场面的真正原因。
在他事先的评估中,他相信,即使不提历代实际已有的一些规制,仅仅是在经历了国破家亡、海上漂泊、每天担惊受怕的日子后,朝臣们就不会不理解设立“战时之制”的必要性。故此,所谓的“朝廷战时体制”在朝堂上通过,不会是太大的难事。
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制度中的“兵役之制”,再度剥夺了士大夫的“免役”特权。
从历代的规制上讲,汉代“通一经”的儒士都“免役”,而他却要让宋代的士大夫来承担“兵役”,这如何能使以士大夫自诩的朝臣们乐意?
眼见众人还是一言不发,这小子站了起来。
既然没人愿意说话,也只有他这个当皇帝的来说了。
夫子们的眼睛终于从笏板上移开,只不过当转向帝国的陛下时,目光真的很淡。
他们的确并不对所谓的“战时之制”感冒,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不过就是为了更好地应付朝廷的战事而已。相反,在历经大难之后,认为有此必要的人还很多。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确实不满于这其中的“兵役之制”。
因为朝臣们都不是瞎子,他们早就看出来哪个小子在抬高“贼配军”的地位。如果从事急从权的角度讲,为了复国,为了恢复自己的家园,他们捏捏鼻子也就算了。可现在的这个兵役之制却使得他们、至少是使他们的后人,也成为世人鄙视的“贼配军”,他们当然不乐意。
更何况朝廷新的田赋之制虽然有二十年的优免期,而在事实上,却是剥夺了他们过去免税的特权。两者叠加,这就让他们内心里的不满更强烈。
很多事情其实都一样,与己无关,好说;当它轮到自己头上时,问题就来了。
只不过这个越来越强势的帝国陛下太会挤兑人,只要是他想做的事,除了变着法找理由来做,甚至还挤兑着别人也要做。
在朝廷新的田赋规制上,他就是通过拿宗室开刀来挤兑众人的,而现在所谓的“新兵役规制”,他不仅又端出了宗室,甚至还把连影子都没见着的皇子也给抬了出来,这就让朝臣们不好开口了。
你挤兑咱,咱不说了行不行?所以他们在朝堂上装聋作哑。
可东是不可能在此事上让步的,更不可能放弃,因为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在看了一圈众人之后,他望向了陈宜中:“陈相。”
老陈微微一颤:“陛下。”
帝国陛下的眼中露出了柔和之意。
“您知否,原本您很有可能成为匡扶社稷、挽救大宋危亡的绝代名相,更将成为名垂青史,令后人、尤其是士大夫万世景仰的楷模。”
谁要是挽救了这个煌煌大宋,别的咱不敢断言,至少在后世,说好评如潮不会过分。
好家伙,许多原本心中揣揣不安的大臣大吃一惊。
这可是帝国陛下对这位似乎已经很不受待见的前朝廷首席大臣,前所未有的评价。
然而,陈宜中却并没有受宠若惊之色,相反,脸有点白。
“朕曾仔细查问过当初大难临头之时,临安朝廷曾有的应对。在朕看来,陈相您的有一个举措,实为挽救帝国的最后之策。”
陈宜中的嘴角哆嗦了一下,但高低还是抿住了唇。
他是不是早已明白?
陆秀夫和文天祥的面容都很平静,只不过他们在瞟了一眼陛下之后,也看了看陈宜中。
这两人当然也清楚,这个狡诈的陛下之所以拿老陈来“开刀”,就是为了消除朝廷里的阻力,以便顺利地推行帝国新的举措。
因为陈宜中是朝廷元老,像他这样的人,什么门生、故吏,朝中有很多。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在朝中的潜在影响力,是不容任何人忽视的。只要对付了他,帝国新的规制在朝堂上通过,已经成功了一半。
可他们同样也更明白陛下要说的是什么事。
帝国陛下接着说道:“这个举措就是,发民为兵。”
按史书记载,当元军压境,大宋危在旦夕之时,“宜中仓皇发京城民为兵,民年十五以上者皆籍之”。
老陈是太学出来的,功底深厚,历代的规制他了解。从他的这个举动完全可以看出,当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显然想到了汉制。
历史没有如果,后人并不能在此断言,陈宜中的举措一定就能挽救大宋,但却不能说没有某种可能性。
因为临安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本身人口众多自不必多言,再加上周围的乡村,即使以后世“青壮”的征兵标准,拉个十万大军也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张世杰等人还带了兵来勤王。
任何人还可以推测,既然是皇城所在,临安的整个防御,也并不会差到那里去,至少要比马发坚守的潮州强。
为什么这个堂堂的大宋,战都没战就降了?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假如当时朝廷坚守住了临安,而外围再能有勤王的援军,北元真的就能灭掉南宋?
北元整个南伐大军不过二十万,阿里海涯分走了四万,阿术又要分兵淮东,对付扬州等地的李庭芝、姜才,根本脱不开身,伯颜真正能用于临安方向的,不过十万,再加上投降的新附军,就算他有二十万,一定就能拿下当时的临安?
同样是这个时代的汴梁争夺战,同样是四面楚歌、陷入困境的金人,他们还至少做到了暂时顶住了蒙古人的攻城,为什么宋人就做不到?
此策以后世的观点,不合理的地方只有一条:征兵的年龄。
陈宜中的脸色已经彻底变白,可陛下仍然接着问道:“陈相,当您提出此策后,结果如何?”
老陈不答。
“人皆笑之。”帝国陛下的嘴里冷冷地吐出了四个字。
因为按史书上所记,当陈宜中端出上述举措后,结果却是,“人皆以为笑”。
此时东的嘴上变冷,表情也变冷,可他的内心里更冷。
笑?这一“笑”笑的真好,把自己给笑成了四等人,连三等都算不上。
烽火戏诸侯中的美人褒姒一笑,西周完了。
宋人一笑,大宋完了。
历史真成了轮回的玩笑?
如果我们还不能从这个“笑”中觉察到大宋存在的有些问题,所有的事情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因为假如大宋朝的所有人全是这样子,您就是再收拾,最后不过就是再换来个一“笑”,而且它越是富裕、越是有钱,这个“笑”也就会来的越早。即使到了后世的所谓民主世纪,想来这个东亚之地抢的人少了?
欧洲此时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其它的地方更不用提,这时代您哪不能折腾?何必在这费事?
但是,这个堂堂大宋并不全是只在“笑”的人,不是吗?
“陈相,您是否可以告诉朕,当时是何人在笑?为何而笑?”东的语调真的很冷。
老陈,这一笑,把您的偷天之功给笑没了。今日您之所以也变得不言,怕是您看了兄弟咱的规制,早已想到了当初。
人心是复杂的,我真的并不清楚您当初远走海外,是否在经历了此事之后,有失望、乃至于彻底丧失信心的情绪在内。
陈宜中的身体有着轻颤,可他还是没回陛下的问话。这些话其实并不好答。
老陈的确一看到圣旨,禁不住就私下里掩“旨”长叹,这是由于,哪个狡诈小子的“新规制”,其实和他的做法是一样的,都是“发民为兵”。
(即使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义务兵役制,其实质,仍然如此。)
不同点只是在“丁”的年龄和范围上做了修改,使之更为合理。而假如当初朝廷有此“战时体制”和相关的“兵役之制”,那么,挽救朝廷的盖世奇功,也许真的就落在他的手上。他可是那时朝廷真正的首席大臣。
老陈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这就是他今日不再放言,变沉默的主要原因。
东没有继续追问陈宜中。提有些过去之事,真的是有点残忍。但他的眼睛看向了所有的朝臣。
“朕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笑’后做何感想,可朕听到和看到的,就是亡国之象。”
“朕知道你们中的有些人对朝廷现在转而重视禁军不满,更对新的兵役之制不服,但朕在此对各位明言,如果我大宋有些事情不改变,即使我等复国,它还会亡。”
东重重地将他的话抛了出去,因为这小子早已下了决心。
在我的手中,帝国的有些规矩必须改。无论是何人反对,老子该给地的给地,该给钱的给钱,然后立马让他“致仕”,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当初说是说朝廷将行在安在了琼州,可事实是,朕和诸位都被发配、流放到琼州近十年。”
琼州在两宋均为流放之地,天下人人都知道,这面子早已丢大了,再扯面子有鸟的用?
“朕更要提醒诸位注意的是,以孔子通天的智慧,哪怕他以教化天下为己任,可他仍然在授业中保留了射艺,好好想想这其中的为什么吧。”
--------
争取晚上再上一章,近来不好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