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九章 战鼓隆(上)
百姓们簇拥着担架上的李朴和‘沉冤待雪’四个大字,在徐逍遥地带领下,浩浩荡荡地走向了衙门,一路上不断有百姓加入他们的队伍,等到了衙门口,人数已经达到了两百余人。
在衙门口护卫的哪里见过这种阵势,连呵斥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就要闪身溜进大门,徐逍遥抢先一步叫住了他们,那两人见对方是徐逍遥,稍稍松了一口气,对于这个捕快中的异类,两人也是颇有耳闻。
徐逍遥对着人群吩咐了几句,大致就是不要哄乱之类的话,然后走到了鸣冤鼓前,拿起了沉沉的鼓捶。
徐逍遥正要击鼓,忽然路的另一端又出现了一个人群,人数也有五六十个,都是农民打扮,徐逍遥放眼望去,窝在人群中的正有蔡大路!
蔡家村的村民本来仗着人多,一路上都是气势汹汹,但是到了衙门口却发现早就堵了更大一群激愤的百姓,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徐逍遥对着蔡家村的喊道:“你们来的好!跟着我们一起进去,还王瓶儿一个瞑目!”
蔡家村的村民闻言立刻欢呼起来,萧大叔为首的人群,异口同声‘嘘’地一声,示意不要得意忘形,适得其反,蔡家村见了担架和木牌,也大致明白他们的目的,于是感同身受地安静了下来。
一下子几百双眼睛都落在了徐逍遥的身上,徐逍遥暗道一声民心可用,终于重重抡起鼓捶,砸在了矗立了千年的鸣冤鼓上。
咚——咚——咚——
这一千年的不公,该是给它一个了断了!
(“击鼓鸣冤”可追溯到西周。周武王为了便于民众申冤告状,将四面大鼓悬于宫门之外,称为“路鼓”。隋唐时期,与“路鼓”相配套的还有“肺石”,若有冤屈,立于“肺石”之上三日,效果相同。宋代将“理检司”改为“登闻院”,专门处理击鼓鸣冤。古代很多人受了冤屈,选择忍气吞声,有冤也不去击鼓鸣冤,因为击了也白击。)
县衙内一个阴暗的角落里,黑眼圈极深的一位彪形大汉,听到‘咚咚’的鼓声,呆滞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兴奋之色。徐捕头,我真的做到了,我是个纯爷们!
××××××××××××××××××××
“威武——”
随着两列衙差地低吟,一脸肃然的李知廉出现在了大堂之上,后面跟的自然还是蔡师爷。
徐逍遥则陪着李老实站在大堂中间,旁边还安放着一副担架,担架躺的自然是失去知觉的湖月楼小二李朴。
而唐逸父子也带着状师张达鸣站在了稍微偏后的位置。
堂外则站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一块‘沉冤待雪’的牌子格外显眼,不过和从前闹哄哄的场面不同,这次人数虽多,但是却几乎鸦雀无声,都安静地看着堂上的情形。
李知廉听到鸣冤鼓的时候,就知道今天会有大案子,一般的冤屈,那些平头百姓大多是忍一忍算了,敢来击鼓鸣冤的人,往往是受了莫大的委屈,或者是活不下去了。
所以李知廉上堂的时候就有点惴惴,当看到堂外的阵势后,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如果今天的事情处理不好,可能会有乱子发生。想到这里,李知廉不自觉地咒骂了徐逍遥两句,这么一个小案子,怎么就纠缠不清了呢?值得引来这么多人围观吗?难道还想靠着人多,逼我这个知县就范不成?
李知廉心里虽然无奈,但是还是拍了一下惊堂木,沉声道:“李老实!前几日因为证据不足,此案已了。怎么到了今日,又来告状,还纠集这么长兴百姓,莫不成想作乱不成!”
李老实本来是极为淳朴的百姓,要是往日一个知县对着自己如此质问,还套上作乱的罪名,恐怕早就高呼饶命了。但是在经历了这几天风风雨雨之后,李老实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不待一旁的徐逍遥说话,已然跪下开口,“大人,非是小人无赖,实在是唐家欺人太甚,搞得我儿子李朴如同半个死人不说,还纠集恶仆,冲到小人的家中,逼着我不再追究此案,还一定要小人说他们唐家是我们的大恩人,如果小人不肯这么说,就丧心病狂地暴打我那可怜的孩儿!大人,小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绝对不会告上大堂的!”
李知廉闻言并不质问唐逸,而是继续对李老实道:“大宋刑统明文规定,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李老实,要是此案查下来,你说的话有半句不实,就要生生受那八十杖刑,本官怕你吃不消啊!你可需要再想想清楚?”
李老实全然没有害怕的表情,决绝地道:“大人,小人说的千真万确啊!要是小人说谎,就撞死在这大堂之上!”
李知廉闻言看了唐逸一眼,问道:“唐逸,李老实说的可是实话?”
唐逸连忙上前跪倒在地,镇定地道:“禀告大人,绝无此事。本来当日之事,就怨不得小民,今日我随爹爹上李家探视,还主动提出承担保辜之责,哪里知道李老实面善心恶,狮子大开口,要我唐家赔偿纹银百两,小民父子都是良善之人,想着破财消灾,也就算了,哪里知道对方临时变卦,竟然索要黄金一百两!小可自然不肯受此讹诈,李老实便怀恨在心,纠结了不少狐朋狗友,其中甚至还有官府之人,他们沆瀣一气,来官府告状,想要蒙蔽大人的视听,路上更是有不明真相的百姓,受他欺骗,实在是其心可诛。”
李知廉闻言勃然大怒,“好轻狂的竖子,你这么说是暗指本官御下不当咯!”
唐逸闻言一滞,一旁的张达鸣连忙收起手里的折扇,站了出来,“大人,非是唐公子无中生有,而是确有其事!”
“恩?”李知廉自然认识长兴第一状师张达鸣,哼了一声,“张状师,你这么说可有证据?”
在衙门口护卫的哪里见过这种阵势,连呵斥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就要闪身溜进大门,徐逍遥抢先一步叫住了他们,那两人见对方是徐逍遥,稍稍松了一口气,对于这个捕快中的异类,两人也是颇有耳闻。
徐逍遥对着人群吩咐了几句,大致就是不要哄乱之类的话,然后走到了鸣冤鼓前,拿起了沉沉的鼓捶。
徐逍遥正要击鼓,忽然路的另一端又出现了一个人群,人数也有五六十个,都是农民打扮,徐逍遥放眼望去,窝在人群中的正有蔡大路!
蔡家村的村民本来仗着人多,一路上都是气势汹汹,但是到了衙门口却发现早就堵了更大一群激愤的百姓,顿时有些不知所措。
徐逍遥对着蔡家村的喊道:“你们来的好!跟着我们一起进去,还王瓶儿一个瞑目!”
蔡家村的村民闻言立刻欢呼起来,萧大叔为首的人群,异口同声‘嘘’地一声,示意不要得意忘形,适得其反,蔡家村见了担架和木牌,也大致明白他们的目的,于是感同身受地安静了下来。
一下子几百双眼睛都落在了徐逍遥的身上,徐逍遥暗道一声民心可用,终于重重抡起鼓捶,砸在了矗立了千年的鸣冤鼓上。
咚——咚——咚——
这一千年的不公,该是给它一个了断了!
(“击鼓鸣冤”可追溯到西周。周武王为了便于民众申冤告状,将四面大鼓悬于宫门之外,称为“路鼓”。隋唐时期,与“路鼓”相配套的还有“肺石”,若有冤屈,立于“肺石”之上三日,效果相同。宋代将“理检司”改为“登闻院”,专门处理击鼓鸣冤。古代很多人受了冤屈,选择忍气吞声,有冤也不去击鼓鸣冤,因为击了也白击。)
县衙内一个阴暗的角落里,黑眼圈极深的一位彪形大汉,听到‘咚咚’的鼓声,呆滞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兴奋之色。徐捕头,我真的做到了,我是个纯爷们!
××××××××××××××××××××
“威武——”
随着两列衙差地低吟,一脸肃然的李知廉出现在了大堂之上,后面跟的自然还是蔡师爷。
徐逍遥则陪着李老实站在大堂中间,旁边还安放着一副担架,担架躺的自然是失去知觉的湖月楼小二李朴。
而唐逸父子也带着状师张达鸣站在了稍微偏后的位置。
堂外则站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一块‘沉冤待雪’的牌子格外显眼,不过和从前闹哄哄的场面不同,这次人数虽多,但是却几乎鸦雀无声,都安静地看着堂上的情形。
李知廉听到鸣冤鼓的时候,就知道今天会有大案子,一般的冤屈,那些平头百姓大多是忍一忍算了,敢来击鼓鸣冤的人,往往是受了莫大的委屈,或者是活不下去了。
所以李知廉上堂的时候就有点惴惴,当看到堂外的阵势后,更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如果今天的事情处理不好,可能会有乱子发生。想到这里,李知廉不自觉地咒骂了徐逍遥两句,这么一个小案子,怎么就纠缠不清了呢?值得引来这么多人围观吗?难道还想靠着人多,逼我这个知县就范不成?
李知廉心里虽然无奈,但是还是拍了一下惊堂木,沉声道:“李老实!前几日因为证据不足,此案已了。怎么到了今日,又来告状,还纠集这么长兴百姓,莫不成想作乱不成!”
李老实本来是极为淳朴的百姓,要是往日一个知县对着自己如此质问,还套上作乱的罪名,恐怕早就高呼饶命了。但是在经历了这几天风风雨雨之后,李老实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不待一旁的徐逍遥说话,已然跪下开口,“大人,非是小人无赖,实在是唐家欺人太甚,搞得我儿子李朴如同半个死人不说,还纠集恶仆,冲到小人的家中,逼着我不再追究此案,还一定要小人说他们唐家是我们的大恩人,如果小人不肯这么说,就丧心病狂地暴打我那可怜的孩儿!大人,小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绝对不会告上大堂的!”
李知廉闻言并不质问唐逸,而是继续对李老实道:“大宋刑统明文规定,诸邀车驾及挝登闻鼓若上表以身事自理诉而不实者杖八十。李老实,要是此案查下来,你说的话有半句不实,就要生生受那八十杖刑,本官怕你吃不消啊!你可需要再想想清楚?”
李老实全然没有害怕的表情,决绝地道:“大人,小人说的千真万确啊!要是小人说谎,就撞死在这大堂之上!”
李知廉闻言看了唐逸一眼,问道:“唐逸,李老实说的可是实话?”
唐逸连忙上前跪倒在地,镇定地道:“禀告大人,绝无此事。本来当日之事,就怨不得小民,今日我随爹爹上李家探视,还主动提出承担保辜之责,哪里知道李老实面善心恶,狮子大开口,要我唐家赔偿纹银百两,小民父子都是良善之人,想着破财消灾,也就算了,哪里知道对方临时变卦,竟然索要黄金一百两!小可自然不肯受此讹诈,李老实便怀恨在心,纠结了不少狐朋狗友,其中甚至还有官府之人,他们沆瀣一气,来官府告状,想要蒙蔽大人的视听,路上更是有不明真相的百姓,受他欺骗,实在是其心可诛。”
李知廉闻言勃然大怒,“好轻狂的竖子,你这么说是暗指本官御下不当咯!”
唐逸闻言一滞,一旁的张达鸣连忙收起手里的折扇,站了出来,“大人,非是唐公子无中生有,而是确有其事!”
“恩?”李知廉自然认识长兴第一状师张达鸣,哼了一声,“张状师,你这么说可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