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百零七章 真实
果然之后赛门陪老爸去锻炼的时候,他塞给赛门一个红包,用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语跟他说,I watch,I hear,I learn. Weitong is my son,so you are my son too.我都感动的哭了啊。原来爸爸才是那个大BOSS,原来爸爸什么都知道。而且爸爸还要求保密,这是我们两之间的秘密,“如果我不让他们骗我的话,我怎么能抱的了孙子呢?”
这时候另外一边,伟同和薇薇正准备去打掉孩子,但是半路上薇薇突然改变主意,要把孩子留下来,伟同很是开心,说道”我要当爸爸了“,立刻赶回家问赛门:薇薇想知道,你愿不愿意当她小孩的另一个爸爸?赛门高兴的答应了,这意味着他与伟同还可以继续幸福的生活下去,而薇薇也能得到她想要的。对于父母那边,其实他们都知道并且接受了。这时候我觉得剧情的发展已经逐渐圆满,最终有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局。就这样,机场送走父母后,三人紧紧相拥在一起,影片结束。
在午夜看完这部李安的名作,感触很多。说实话,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这么完美这么令人感动的作品了。本片的剧情很简单易懂,而它涉及的同性话题在当时应该算蛮敏感的。如果一个出身于中国传统家庭的健康男子某天发现自己是个基佬,那他一定痛不欲生。在中国这种文化背景下,同性恋简直是造孽啊。记得有天看新闻,关于美国同志游行,我妈就说了几句,大体意思是觉得同性恋这东西真的很变态,太难以理解了,无法接受。我就笑而不语,难道您不知道美国很多州同性恋都可以结婚了吗?当然我没说。不然她可能会以为我思想不健康。我想说的是就算在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传统家庭的父辈们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这一事实,正如片子里那样。但是同志之间也有真爱,同志的爱在某些方面甚至好过异性。就像片子里伟同对他母亲说的:“同性恋的人能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和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你看我们朋友当中所谓的正常夫妻,吵的吵,离的离。有几对能像我跟赛门处的这么好?怎么能说他把我带坏了呢?其实我要不为了应付让爸爸抱孙子,还有你给我安排的那些相亲,我会过得很幸福的。”
其实全片的主题思想都在这儿了。我想同性恋也好,抑或你有其他方面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不管你有多不”正常“,绝对不要刻意扮演一个”正常“的人。我是基佬这种无法启齿的话一般人不会轻易向父母透露,但是迟早都要说的,总有那么一天。你不得不面对,还不如早说。你怕父母会接受不了不要你了?没可能。因为他们是这世上仅有的能够包容你一切错误,对你不离不弃。无私爱你的那两个人。不论你有什么过错,批评也好,教训也好,偏见也好,都是一时的。到最后,他们都会原谅你,甚至比以前更爱你。一切的出发点源于爱,终点就是你的幸福。孩子如果能够得到幸福,这对老人来说将会是最大的慰藉。这也是为什么片子里那么传统的父母最终也只能妥协并原谅他们的孩子。什么五千年的性压抑,几千年的传统儒道文化在父母亲的大爱面前。显得那么不值一提。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弑父娶母。弗洛伊德由此将男孩的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而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既然是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踪影。
阿恩海姆曾在《艺术与视知觉》论及,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和生活本质中的心理学,从来都是联系紧密。
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三步曲之一,故事讲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朱师傅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的深深眷恋。一个单亲父亲拉扯三个孩子是不容易的,十六年的生活,其间有浓浓的亲情,还有脱不掉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色彩。我所没有想到的是,李安最后通过那样一种方式把这些表露出来,貌似隐晦,却也一眼即穿。就在众人还在纷纷为他与梁伯母之间感到疑惑与可笑的时候,父亲在酒后鼓足了勇气站起来,说他一定会好好照顾锦荣和姗姗。梁锦荣,是家珍的同学和朋友,一直被看作家里的第四个女儿,太突然,太突然……
其实也不。故事开场,是长时间的朱师傅准备晚宴的镜头,而他第一次开口是因接到了一位女士的电话,听得出,那是关系非同寻常的人。虽然,导演未告知具体是谁。而张艾嘉饰演的梁锦荣第一次在剧中露面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朱爸呢?”这是一个细节。
锦荣从小失去父亲,妹妹与朱家女儿是同班同学,受过朱家的照顾。谁能说,这不能是她的恋父情结遭遇了朱爸爸的恋女情结,化作电影最后,那一声轻轻的“爱你”。
朱家还有三个亲女儿,老大朱家珍,家里的老姑娘,大学毕业九年,年近三十了还没有结婚。一开始,大家都相信那是因为被大学时初恋男友抛弃,久久不能释怀。到底要多深的感情,能让一个女子那样长久地坚持独身,不让其他男人靠近。不管如何。那应该是真正的爱情了?
可惜不是,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理想中的爱情。而我在这时庆幸,影片所要讲述的并不是个天真的故事。当妹妹家倩遇见李凯,并最终从姐姐故事中的主人公李凯处得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的悲情都是姐姐编造出来的时候。家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她是那样激动与困惑,一个人都承受不住,“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我除了去找你,不晓得该怎么办”她跑到爱人的住处。说:“太荒谬了,我今天遇到了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是啊,她不明白,姐姐为什么要造这样一个故事给大家呢,是什么理由使得她这样做?
要究其原因,那就要看她由此能达到了什么目的,她说我是要陪着爸爸的。是为了父亲。
她说,这里是家。这里是爸的全部。她说,一辈子留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
她说:妈走的时候你才多小啊。我比你要更了解父亲,我要一直陪着他。
家倩却说,再小我也比你了解他。自从妈死后,你就开始当起我的家长,不是我姐姐。是你把我挡在外面。一语道出多年的隔阂。
在父亲给予的爱上,她们争夺。小时候父亲带家倩去大厨房,家珍就每每会为了这个生气。家倩是最像母亲的那一个,漂亮,天资聪颖,从小跟父亲在大厨房学烧菜。可以说,她是被偏爱的那一个,而她的理想,不是航空业,哪怕现在这一行做得那么成功,她还是不开心的。小时候。她只想做一个与父亲一样的厨师,与父亲一样,如此而已。说到父亲在小时候给她的戒指,那段回忆,如此温暖,如此美丽,如此留恋,全都写在了脸上。当雷蒙逗她,重新玩那个游戏,被她直接拒绝,心中自是起伏,哪怕我是爱你的,哪怕日后,当我得知你要与其他女人结婚的消息,需强忍心痛,风一样离去。可是仍然会为父亲星期天的晚餐推掉你艺廊画展的邀请;那关于父亲的一切,可是你能碰得的?谁都碰不得……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如此这般爱着。
出乎意料,最小的家宁是最早离开家的孩子,她抢了好朋友的男朋友,也许她是真爱他,也许,她的感情自小就是需要去争夺的。就好似,从两位姐姐那里争夺父亲的爱一样。就好似,这已渐渐形成一种行为的模式。
家珍,她说她不需要爱情,我们都看到她是最想要的那一个。屋顶上的猫,邻居的卡拉OK歌声都让她烦躁不安。当她遇见新来的排球老师,彼此都有好感,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让她卸下层层的防备,那办公桌上每天一封情书,很好的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她不知道这是淘气学生的恶作剧,当那一天她盛装打扮,准备迎接新生活,却没有了情书。当时她愤怒了,为什么我永远只能站在这里,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她那么需要爱,需要一个人来示爱。她情绪高昂,她等不及了,马上公证,她慌慌张张地拉着明道,匆匆介绍,又匆匆离去,临走了,脸上有泪滑过,不知是兴奋激动还是不舍,混杂了太多太多。但还是要逃一般,消失在城市的夜色中。花色长裙在摩托车后座飞扬。像是一种胜利。九年了,终于。
家倩,最聪明美丽的那一个,最理智的一个,却落了单,家里突然有三个人结婚,一个人去世。而她的一段感情,结果是被玩弄,不得不狼狈退场。最后,老房子经过装修,还换了锁,她一个人住。星期天晚餐改由她来准备,那天只有父亲一个人来。她的菜,调料配方与当年母亲的一模一样,父亲因此稍微批评了一下,却发现味觉恢复了,顿时心生欢喜,饭桌上的两个人心中都充盈着感情。而我也将这,看做是贯穿整剧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回归。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欲与性欲,是不是紧密相关?
女儿们一个个长大了,都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父亲的爱必须得有压抑,就像她去喊家倩起床,起初是靠近的柔声呼唤,突然又后退,大声呵斥,只要流露一点温情。就转身离去。他做了一辈子的大厨,味觉退化,非常痛苦,却在与一个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子结婚之后。又恢复正常。
也许,这是略显荒诞的。至少,大众和伦理应该还不能坦然接受。
然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说,被我们称之为情感(feeling)或情绪(mood)的东西或许是更为合理的,就是说,更具有深刻的感知力。因为与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being)敞开。那些理智由于同时变成了理论模式(ratio),故被错误地解释为是理性。
艺术品的感染力来自其内在结构,尚未定性的艺术品对艺术家具有“反作用力”,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的中后期主要不是受创造力和灵感的支配,而是受使艺术品达到“完整”的压力的支配。
我不知道李安是不是想表现埃勒克特拉情结,甚至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表现埃勒克特拉情结。还是无意识的跳跃式思维,在一定问题的推动下。改组旧的整体联系而确立新的本质性联系的创新思维?
不管怎样,我在通篇看到这样一条线索,而导演也把最后一个镜头交给了父女之间。朱老爷子和老兄弟喝了酒。颤颤悠悠走在过道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忙活一辈子,就为了这个……想了气人,好滋味儿谁尝过了?”
最近自己闲来无事,热衷于烧菜,每天睁圆了眼,在网上四处找些菜谱来研究,奔波于厨房和电脑间。电光火闪,虽说卖相不好,到底做出来了,对一个从来不进厨房的男人,也算是有些聊以慰藉的资本。
所谓食色性也,毕竟是人的本性。浪子比不上。吃货还算排的进前三。
《礼记?礼运》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正巧最近打算温习李安,于是挨个看了《推手》和《喜宴》,只剩一个《饮食男女》留给今晚。
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开篇车水马龙的街道,告诉我们这是关于生活的故事。镜头一转,烧炒煎炸,油盐酱醋,鸡鸭鱼肉,镜头的快切,朱老爷子的手。这回子做了大厨,一桌拿手的好菜。
既然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得不提及前面两部片子,用李安自己的话说:父爱三叠,是以为家。前两部,老实说,基于矛盾各方的投降,结局总是无奈的。单就这部而言,看过许多人的理解,认为仍然延续无奈的讽刺的主调。我却觉得心里暖极了。
因为李安终于给了我们答案。
一个丧偶的老头子,三个各具性格的丫头,两两相加,凑成一个矛盾重重的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无非就是这个意思。
片里的几个人物,虽说戏份有轻重之分,但是剧本功力深厚,各个诠释的清清楚楚,演员也准确拿捏,丝丝入扣。单挑三个女儿来看。
大女儿,基督徒,生活保守,内向,教师的职业身份再合适不过。当然,也是彻头彻尾的闷骚女,见不得对门夫妻亲亲我我天天唱K,也听不得窗外野猫叫春欢畅。剧情的交代,我们看的清楚,这个人活在对于过去的臆想之中,其实所谓受初恋之伤,不过只是日复一日自我孤独寂寞的幻想中,所找到的可以用以自欺欺人的安慰依据罢了。李安善用对比,紧凑但是平缓的叙事过程里,一幕一幕的对比接连发生,就这个人物分析,在神曲的背景乐下,虽算不上标准的声画对立,但是冲击力的确也是给够了的。波浪卷发,烈焰红唇,主动献身,一个古板固执的老处女形象被打破。而恋爱,也就来了。
二女儿,女强人,航空公司企管,够现代够新潮够独立够奔放。很好很强大。却是标准的先抑后扬型。童年有阴影,被严父给予厚望,可以看出曾经承受过不小的压力。个人感情生活也算是一塌糊涂,与前夫维持弹指即破的性爱关系。与父亲的情感转变算是全片一条重要的线索,从开头一直延续到结尾。
小女儿。学生。单纯天真。还好运气不错,遇到青少年哪吒。未婚先孕,嫁入富家。
三女一父。又是一个家庭难题。几个人受家庭压力的强迫,虽说住在一起,感情的联络和维系无非也是例行的周日晚餐。一桌五彩斑斓的美食。四个垂头丧气的生活戏子。
一团乱麻。
人之所以觉得活着累。无非是乱七八糟操蛋的事儿齐齐不约而同出现,嬉笑嘲讽的聚集在一起,要看我们生活的笑话。工作压力大,帐头的赤字。老婆要买名牌包,儿子要进补习班,父母唠唠叨叨不能排忧解难,自己只有辆奥拓,儿时发小却置了一辆奥迪,同学会个个西装笔挺,脂浓粉厚……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生活大不了也就这个样子。既然没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气,到底求神拜佛渴望安乐度日少些麻烦。
片里的人也有着自己的麻烦。父亲渐渐老去,大厨失去味觉也就失去了生活的自信立足,女儿们各怀心事,自己的事已然烦不过来,对于家庭这样从头面对的温床,自然少了许多该有的反思。
医院里那段。看的人揪心。二女儿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医院检查身体,之后迈着迟钝的步子消失在电梯里,热泪盈眶。父亲的老兄弟温伯伯突然辞世。也大抵可以算作是导演给的警示。
何必等到一切都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矛盾的存在,终究有它存在的道理。就像这个家一样,老爷子在饭桌上借着酒劲说: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第一次观影时,看到这里,一下子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对于之前的两部片子《推手》和《喜宴》,自己汗颜于看的太过理智。却往往忽略了真正的意义。
之所以说李安用第三部《饮食男女》告诉了我们答案,也在于此。说他是天才,并不为过。各个细节,分明是深思熟虑,万万少不得。
我们老是爱走极端。要么感性的不得了,对于一切投入千分万分感触伤怀。要么理性至极,非得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种种学来研究分析一举一动。其实作为一个人,生活里的人,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各种关系里的人,我们只需要用最朴实的心去面对看似最复杂的纠结。
看看片里的人,大女儿改头换面,抛弃幻想,勇敢的追求爱情;二女儿悟透情字,虽说找个炮友在当今社会已然无罪,到底还是发现踏踏实实平淡是真;小女儿也用纯洁去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看到这里还不明白?那么再看朱老爷子,即便是借着酒劲宣布消息,还是无视了那个神经兮兮道德败坏的老妈子,勇敢的追求了小自己几十岁的张艾嘉。
其实这个信号在《推手》里李安早已给出,我们的幸福来源并不在于一切基于形式的关系维持,而在于面对我们最本质的饮、食、男、女。一家人住不住在一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对这个家庭里的所有成员保持一份“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其实这也就是关心和爱。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自己也认为其实许多时候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但我们为什么总乐意自己折磨自己,找出那么多加法题,非得告诉自己说,太他妈复杂了,太他妈失败了,太他妈琐碎了。藉由自欺欺人而逐渐演变而生的弱者,并不值得同情。那些千万个理由无非是给自己一个“逼不得已,委曲求全,乃至退而求其次的崇高伟大”的自我安慰。
我有上进心,那么工作的难题自然也不是难题。老婆要名牌包,那么更得努力买给她,要么你娶她做什么。儿子要求提高,那么别在乎几个小钱,这是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父母唠唠叨叨难以排忧解难,何必以沉默和唯唯诺诺应对所有,多些交流,自然自己之身都是父母所授,那么互相理解也不难。自己只有奥拓,也比发小的奥迪强,现在流行mini风。同学会上各个西装笔挺也别在乎,安妮宝贝提倡大家穿麻布才是王道。
当然,你也可以管这叫做自欺欺人。我只能说。万事基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如若可以快乐,这样正途上的自我激励何尝不可?毕竟是普通人,只求衣食无忧。健康快乐,平平安安。
只需记住爱和努力,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从今天起,做个乐观向上的吃货,也比做个眉头紧锁的柏拉图强。李安的这三部电影,我觉得拍得最好的是《喜宴》,最正统的是《推手》。而我最喜欢的是《饮食男女》。大概是因为里面漂亮的烹饪过程。我喜欢那种慢条斯理生活的感觉,就像准备一顿饭的过程。从洗菜,切菜,到烧水,热油……我喜欢把这些步骤安排得井井有条之后,打开音响,独自一人享受站在厨房里的乐趣。有的时候,会用老干妈爆炒鸭肠之类的食物。厨房里一下子充满了呛人的烟气,那种烟气像是要抢占所有的氧气,而我却依然不愿意从厨房里出去。
我看着电影开始的郎雄。心怀无限的崇拜。在这样一个没有真正的武侠的年代,我觉得那样的厨艺就是一种侠气。切肉的动作凌厉而舒展,身形不断的在不同的锅之间转换,夹杂上纷繁的雾气,这个场景像是我心中一直盼望的某个桥断。做饭时的男性是尤其性感的。男性的性感如果表现在油光锃亮的肌肉上时,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动物性了。而生活中,我一直相信,如果哪位男士能对于黄瓜也给与足够的认真,他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而会生活的男人,相比于那些肌肉男。往往能性感得更加长久一些。
所以,即使郎雄扮演的父亲已经年老了,已经被称为“朱爷爷”了,也还是可以有新的爱情,新的家庭。如果我是张艾嘉,我可能也会有同样的选择。这个男人。他关心我的孩子,他会吃我的孩子的剩饭,他站在厨房里的时候是那样的安静而没有怨言,他依然挺拔。很关键的一点,他会生活。
郎雄的三个女儿一个是呆板的大龄中学老师,一个是美丽聪明的大龄金领,还有一个是冲动可爱的大学生。显然,李安和郎雄扮演的父亲这个角色,都是最喜欢吴倩莲扮演的这个二女儿。原因似乎也很简单,因为她也喜欢下厨房,喜欢摆弄个锅锅碗碗,同时,她还聪明,一个自强不息的女性。一般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大荧幕上总是被父亲喜欢。
所谓贴心,不一定要听话,不一定要撒娇,只要有着同样的生活态度,有着同样的生活情趣,就自然而然的离得很近很近。
其实我是那种不会生活却又特想好好生活的人,所以看李安的片子特别合适。总体来说,李安是一个很正统的人,无论是种种不寻常的恋爱方式,李安也总是以最传统的方式去解读,那种淡淡的中国的味道,常常让我觉得亲切而自然。男人和男人的爱,男人和女人的爱,年龄相差很大的男女之间的爱,中国男人和外国女人的爱,这些爱其实都可以很自然很平淡,这一切都像是在做一桌菜,评头论足的人总是有很多地说道,只有真正做菜的人才知道种种味道的来龙去脉。
与生活,我也是如此,我希望我在其中,而不是等着一切摆到我的面前,那样的生活太偷懒。透过镜头看到的世界总是美好的,往往总是摁下了很多的快门,却懒得去洗照片。那些美丽的场景,我留在了心里,像是已经亲自烹饪过一种食材,我按照期待的味道去挑旨,最后,好坏与否,于我自己已不重要了。所谓饮食男女,就如同文艺男女,文艺男女要认认真真的文艺,搞好每一个细节,而饮食男女,也一样要耕耘于每一个味道,厨房的味道,饮食的味道,感情的味道,日子的味道,生活的味道,种种味道只有认真体味的人,勤奋于此的人方可体悟,不足为外人道也。一桌浓情暖暖的佳肴靓汤,一份父亲制作的家庭温馨
只是那复杂深厚的厨艺,细致考究的菜品,
当他们渐渐如水墨般氤氲蔓延开来之后
我竟不得不悲哀而确凿地承认
人是两栖动物,
生活在爱与烦恨的挣扎中。舍得和舍不得的矛盾中
在自我满足和妒忌懊恼的跌宕中,
在惊诧汹涌和心如止水的来回中。
无忧无虑万事顺心的时候,饭桌用于品鉴五味大快朵颐
只是或许越长大越孤单,于是饭桌边怀揣心事欲吞欲吐
都说好电影成在细节。因为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看到了自己的我们总是会喟叹,会唏嘘,会感伤
会知道戏其实是人生的浓缩,而人生不过是一场最真实的戏
给我嘴角留下一个会意的弧度的Detail如下:
1.Miss1长久被人看作内向封闭的老姑娘,
突然之间暴发似地对着学校的大喇叭质问,
到底是哪个兔崽子给她连绵写情书不敢公开
-----------------------------------------
人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反向爆发
压抑越久,一旦爆发威力就越大——超乎别人甚至自己的想象
2.Miss2在上电梯前偶遇睡躺在沙发上的MrLi
回头注视了他3秒钟。一个不相干的人随口说:“瞧,他很帅呢”
Miss2没有说话径直离去,但是分明MrLi的嘴角狡颉的坏笑
他分明是佯装地熟睡,他的心敏感地半遮半掩
-----------------------------------------
我们不喜欢自吹自擂自夸自大——没素养
但是我们喜欢别人赞美自己,尤其是借着他人的口吸引意中人
3.Miss3的女友摆臭架子,让男友苦苦追其而不得
Miss3请女友的男友吃面安慰他的苦闷
然后把女友的男友变成了自己的老公
-----------------------------------------
很多事情都是一不小心,很多事情都是阴错阳差
说不好阴错阳差本来就是一种必然
4.Papa Zhu对厨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两女婿在院子里追扑一活鸡之时。
他把一只快雕刻完的南瓜不慎败笔一处,老头立马把整个南瓜毁了
-----------------------------------------
见微知著,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在细枝末节上泄露的
真不知道执着的人是争到了更多的幸福还是溜走了更多
我猜Papa和我一样是要命的处女座
人是如此的贪心。既要饮食也需男女
虽说幸福是个人的感觉,却是逃不开和他人的关系
如果要把幸福握在手上,就先要有人暖着我们的手
我们本不是两栖动物,只存活在空气或水中
只是生活太纷呈,一幕幕一出出,把我们进化成两栖动物
在水里,你的爱给我相濡以沫的滋润
在空气里,家的温情给我赖以生存的呼吸其实电影与小说一样,好的小说,不在于通过台词以及作者主观的评论来告诉读者道理。或者告诉读者该有什么感受,而是通过氛围等等,来铺陈,让读者自己获得感受。就象红楼,曹一直在写大家族的生活琐事,可读者就能从中看到许多。记得中秋赏月的时候,其实已经是红楼盛级则衰的开始了,很是凄凉,可曹从没写凄凉,只是写人聚不拢,然后贾母听笛子,等等等等,使读者看了,从心底生出那种萧瑟凄凉的感觉。电影也同样如此,导演所要的就是铺垫摆设,制造冲突,当然冲突不可能是一条,象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故事有根主线,但其中历史啊文化啊艺术啊人伦等等都在里面,浓得化不开,饱和的一针扎下去就能渗出血来,而现在的无极,可能就是反面教材,堆了这么许多,却让人实在无所获得。
其实现在的影评许多都是抄冷饭,把那些经典的电影拿出来抄,可写来写去还是跳不出原来的框框。原因有几,首先肯定是观影者自身素质不高,抄冷饭所用素材并不是经典,或者只是大众口味的经典,自然抄来抄去抄不出新的东西,其次则是由于眼界的问题,许多理论成不了方法论,面对素材,自然也就无法游刃有余,这个道理就象厨师做菜,刀的种类多,自然能切斯切丁切片,五花八门,可就一把大刀,自然变出来的花样也少。而要把冷饭炒出花样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添新的素材,一样是冷饭,加进去香肠就是扬州炒饭,加些虾仁则又变成了海鲜炒饭,自然口味迥然。
怎样把饮食男女炒出新口味,我想,首先还是把原有的素材先肢解,然后重新组合,这样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新口味。
先看名字,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开宗明义的说明,影片要讨论的是男女关系,是情欲,如同饮食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纵观李安三部曲的其他两部,都能发现吃饭的场景,这里的吃饭不是平时家里吃饭,而是宴,许多人聚在一起吃。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人人都必须的琐碎事情,却又得慎重的一起吃,因为是宴,自然就容易制造冲突。而且吃饭并不只是吃饭,还得开口,得说些什么,不能相对无言,不能冷场,这就能有戏。红楼梦里,也经常写吃饭,单刘姥姥那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云云,个人笑倒,就各个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场面描写。饮食男女里吃过几次,记得清的是开头那一次,吴倩莲挑剔肉变味了,然后郎雄出去了,三姐妹吃,吴宣布要住出去,因为投资了房产,第二次,妹妹说怀孕了,第三次,姐姐说要结婚了,第四次,朗雄说要结婚,这个应该是全剧的高潮,因为人都聚齐了,面对父亲要跟比自己年纪小许多的张艾嘉结婚,个人的反映云云。最后一次吴跟父亲一起吃饭。其中还穿插了一次吴在男友家吃饭。这么多次吃饭,去比较,可以看出,首先,朱家人吃饭话都不多,有什么事情要通知其他人,总是在吃饭时候“我有事情要宣布一下”可见家庭成员之间本就无沟通,不商量,嘛事都只是宣布。再比较一下,第一次吃饭是吴挑剔父亲,说父亲味觉退化,最后一次是父亲挑剔吴姜放得太多,味觉又回来了,不说是一个起点终点的圆满,从中也就可以看到,其实吴所扮演的老二跟父亲的冲突是最重要的条主线。从其他方面也能看出这一点,母亲跟父亲的合照里母亲俨然就是吴的样子,吴是被父亲赶出厨房的,三姐妹中也就她能烧一手好菜,继承父亲,老翁嘴里言出,吴又是继承了父亲与母亲性格脾气的大全等等。就因为这么重要,我们得用一条线索来分析吴与父亲的冲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这时候另外一边,伟同和薇薇正准备去打掉孩子,但是半路上薇薇突然改变主意,要把孩子留下来,伟同很是开心,说道”我要当爸爸了“,立刻赶回家问赛门:薇薇想知道,你愿不愿意当她小孩的另一个爸爸?赛门高兴的答应了,这意味着他与伟同还可以继续幸福的生活下去,而薇薇也能得到她想要的。对于父母那边,其实他们都知道并且接受了。这时候我觉得剧情的发展已经逐渐圆满,最终有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局。就这样,机场送走父母后,三人紧紧相拥在一起,影片结束。
在午夜看完这部李安的名作,感触很多。说实话,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这么完美这么令人感动的作品了。本片的剧情很简单易懂,而它涉及的同性话题在当时应该算蛮敏感的。如果一个出身于中国传统家庭的健康男子某天发现自己是个基佬,那他一定痛不欲生。在中国这种文化背景下,同性恋简直是造孽啊。记得有天看新闻,关于美国同志游行,我妈就说了几句,大体意思是觉得同性恋这东西真的很变态,太难以理解了,无法接受。我就笑而不语,难道您不知道美国很多州同性恋都可以结婚了吗?当然我没说。不然她可能会以为我思想不健康。我想说的是就算在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传统家庭的父辈们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这一事实,正如片子里那样。但是同志之间也有真爱,同志的爱在某些方面甚至好过异性。就像片子里伟同对他母亲说的:“同性恋的人能在各方面合得来,凑合在一起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和赛门都很珍惜对方,你看我们朋友当中所谓的正常夫妻,吵的吵,离的离。有几对能像我跟赛门处的这么好?怎么能说他把我带坏了呢?其实我要不为了应付让爸爸抱孙子,还有你给我安排的那些相亲,我会过得很幸福的。”
其实全片的主题思想都在这儿了。我想同性恋也好,抑或你有其他方面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不管你有多不”正常“,绝对不要刻意扮演一个”正常“的人。我是基佬这种无法启齿的话一般人不会轻易向父母透露,但是迟早都要说的,总有那么一天。你不得不面对,还不如早说。你怕父母会接受不了不要你了?没可能。因为他们是这世上仅有的能够包容你一切错误,对你不离不弃。无私爱你的那两个人。不论你有什么过错,批评也好,教训也好,偏见也好,都是一时的。到最后,他们都会原谅你,甚至比以前更爱你。一切的出发点源于爱,终点就是你的幸福。孩子如果能够得到幸福,这对老人来说将会是最大的慰藉。这也是为什么片子里那么传统的父母最终也只能妥协并原谅他们的孩子。什么五千年的性压抑,几千年的传统儒道文化在父母亲的大爱面前。显得那么不值一提。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弑父娶母。弗洛伊德由此将男孩的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而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既然是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踪影。
阿恩海姆曾在《艺术与视知觉》论及,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和生活本质中的心理学,从来都是联系紧密。
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三步曲之一,故事讲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朱师傅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的深深眷恋。一个单亲父亲拉扯三个孩子是不容易的,十六年的生活,其间有浓浓的亲情,还有脱不掉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色彩。我所没有想到的是,李安最后通过那样一种方式把这些表露出来,貌似隐晦,却也一眼即穿。就在众人还在纷纷为他与梁伯母之间感到疑惑与可笑的时候,父亲在酒后鼓足了勇气站起来,说他一定会好好照顾锦荣和姗姗。梁锦荣,是家珍的同学和朋友,一直被看作家里的第四个女儿,太突然,太突然……
其实也不。故事开场,是长时间的朱师傅准备晚宴的镜头,而他第一次开口是因接到了一位女士的电话,听得出,那是关系非同寻常的人。虽然,导演未告知具体是谁。而张艾嘉饰演的梁锦荣第一次在剧中露面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朱爸呢?”这是一个细节。
锦荣从小失去父亲,妹妹与朱家女儿是同班同学,受过朱家的照顾。谁能说,这不能是她的恋父情结遭遇了朱爸爸的恋女情结,化作电影最后,那一声轻轻的“爱你”。
朱家还有三个亲女儿,老大朱家珍,家里的老姑娘,大学毕业九年,年近三十了还没有结婚。一开始,大家都相信那是因为被大学时初恋男友抛弃,久久不能释怀。到底要多深的感情,能让一个女子那样长久地坚持独身,不让其他男人靠近。不管如何。那应该是真正的爱情了?
可惜不是,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理想中的爱情。而我在这时庆幸,影片所要讲述的并不是个天真的故事。当妹妹家倩遇见李凯,并最终从姐姐故事中的主人公李凯处得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的悲情都是姐姐编造出来的时候。家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她是那样激动与困惑,一个人都承受不住,“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我除了去找你,不晓得该怎么办”她跑到爱人的住处。说:“太荒谬了,我今天遇到了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是啊,她不明白,姐姐为什么要造这样一个故事给大家呢,是什么理由使得她这样做?
要究其原因,那就要看她由此能达到了什么目的,她说我是要陪着爸爸的。是为了父亲。
她说,这里是家。这里是爸的全部。她说,一辈子留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
她说:妈走的时候你才多小啊。我比你要更了解父亲,我要一直陪着他。
家倩却说,再小我也比你了解他。自从妈死后,你就开始当起我的家长,不是我姐姐。是你把我挡在外面。一语道出多年的隔阂。
在父亲给予的爱上,她们争夺。小时候父亲带家倩去大厨房,家珍就每每会为了这个生气。家倩是最像母亲的那一个,漂亮,天资聪颖,从小跟父亲在大厨房学烧菜。可以说,她是被偏爱的那一个,而她的理想,不是航空业,哪怕现在这一行做得那么成功,她还是不开心的。小时候。她只想做一个与父亲一样的厨师,与父亲一样,如此而已。说到父亲在小时候给她的戒指,那段回忆,如此温暖,如此美丽,如此留恋,全都写在了脸上。当雷蒙逗她,重新玩那个游戏,被她直接拒绝,心中自是起伏,哪怕我是爱你的,哪怕日后,当我得知你要与其他女人结婚的消息,需强忍心痛,风一样离去。可是仍然会为父亲星期天的晚餐推掉你艺廊画展的邀请;那关于父亲的一切,可是你能碰得的?谁都碰不得……如此神圣,不可侵犯。如此这般爱着。
出乎意料,最小的家宁是最早离开家的孩子,她抢了好朋友的男朋友,也许她是真爱他,也许,她的感情自小就是需要去争夺的。就好似,从两位姐姐那里争夺父亲的爱一样。就好似,这已渐渐形成一种行为的模式。
家珍,她说她不需要爱情,我们都看到她是最想要的那一个。屋顶上的猫,邻居的卡拉OK歌声都让她烦躁不安。当她遇见新来的排球老师,彼此都有好感,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让她卸下层层的防备,那办公桌上每天一封情书,很好的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她不知道这是淘气学生的恶作剧,当那一天她盛装打扮,准备迎接新生活,却没有了情书。当时她愤怒了,为什么我永远只能站在这里,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她那么需要爱,需要一个人来示爱。她情绪高昂,她等不及了,马上公证,她慌慌张张地拉着明道,匆匆介绍,又匆匆离去,临走了,脸上有泪滑过,不知是兴奋激动还是不舍,混杂了太多太多。但还是要逃一般,消失在城市的夜色中。花色长裙在摩托车后座飞扬。像是一种胜利。九年了,终于。
家倩,最聪明美丽的那一个,最理智的一个,却落了单,家里突然有三个人结婚,一个人去世。而她的一段感情,结果是被玩弄,不得不狼狈退场。最后,老房子经过装修,还换了锁,她一个人住。星期天晚餐改由她来准备,那天只有父亲一个人来。她的菜,调料配方与当年母亲的一模一样,父亲因此稍微批评了一下,却发现味觉恢复了,顿时心生欢喜,饭桌上的两个人心中都充盈着感情。而我也将这,看做是贯穿整剧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回归。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欲与性欲,是不是紧密相关?
女儿们一个个长大了,都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父亲的爱必须得有压抑,就像她去喊家倩起床,起初是靠近的柔声呼唤,突然又后退,大声呵斥,只要流露一点温情。就转身离去。他做了一辈子的大厨,味觉退化,非常痛苦,却在与一个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子结婚之后。又恢复正常。
也许,这是略显荒诞的。至少,大众和伦理应该还不能坦然接受。
然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说,被我们称之为情感(feeling)或情绪(mood)的东西或许是更为合理的,就是说,更具有深刻的感知力。因为与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being)敞开。那些理智由于同时变成了理论模式(ratio),故被错误地解释为是理性。
艺术品的感染力来自其内在结构,尚未定性的艺术品对艺术家具有“反作用力”,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的中后期主要不是受创造力和灵感的支配,而是受使艺术品达到“完整”的压力的支配。
我不知道李安是不是想表现埃勒克特拉情结,甚至不知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在表现埃勒克特拉情结。还是无意识的跳跃式思维,在一定问题的推动下。改组旧的整体联系而确立新的本质性联系的创新思维?
不管怎样,我在通篇看到这样一条线索,而导演也把最后一个镜头交给了父女之间。朱老爷子和老兄弟喝了酒。颤颤悠悠走在过道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忙活一辈子,就为了这个……想了气人,好滋味儿谁尝过了?”
最近自己闲来无事,热衷于烧菜,每天睁圆了眼,在网上四处找些菜谱来研究,奔波于厨房和电脑间。电光火闪,虽说卖相不好,到底做出来了,对一个从来不进厨房的男人,也算是有些聊以慰藉的资本。
所谓食色性也,毕竟是人的本性。浪子比不上。吃货还算排的进前三。
《礼记?礼运》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正巧最近打算温习李安,于是挨个看了《推手》和《喜宴》,只剩一个《饮食男女》留给今晚。
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开篇车水马龙的街道,告诉我们这是关于生活的故事。镜头一转,烧炒煎炸,油盐酱醋,鸡鸭鱼肉,镜头的快切,朱老爷子的手。这回子做了大厨,一桌拿手的好菜。
既然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得不提及前面两部片子,用李安自己的话说:父爱三叠,是以为家。前两部,老实说,基于矛盾各方的投降,结局总是无奈的。单就这部而言,看过许多人的理解,认为仍然延续无奈的讽刺的主调。我却觉得心里暖极了。
因为李安终于给了我们答案。
一个丧偶的老头子,三个各具性格的丫头,两两相加,凑成一个矛盾重重的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无非就是这个意思。
片里的几个人物,虽说戏份有轻重之分,但是剧本功力深厚,各个诠释的清清楚楚,演员也准确拿捏,丝丝入扣。单挑三个女儿来看。
大女儿,基督徒,生活保守,内向,教师的职业身份再合适不过。当然,也是彻头彻尾的闷骚女,见不得对门夫妻亲亲我我天天唱K,也听不得窗外野猫叫春欢畅。剧情的交代,我们看的清楚,这个人活在对于过去的臆想之中,其实所谓受初恋之伤,不过只是日复一日自我孤独寂寞的幻想中,所找到的可以用以自欺欺人的安慰依据罢了。李安善用对比,紧凑但是平缓的叙事过程里,一幕一幕的对比接连发生,就这个人物分析,在神曲的背景乐下,虽算不上标准的声画对立,但是冲击力的确也是给够了的。波浪卷发,烈焰红唇,主动献身,一个古板固执的老处女形象被打破。而恋爱,也就来了。
二女儿,女强人,航空公司企管,够现代够新潮够独立够奔放。很好很强大。却是标准的先抑后扬型。童年有阴影,被严父给予厚望,可以看出曾经承受过不小的压力。个人感情生活也算是一塌糊涂,与前夫维持弹指即破的性爱关系。与父亲的情感转变算是全片一条重要的线索,从开头一直延续到结尾。
小女儿。学生。单纯天真。还好运气不错,遇到青少年哪吒。未婚先孕,嫁入富家。
三女一父。又是一个家庭难题。几个人受家庭压力的强迫,虽说住在一起,感情的联络和维系无非也是例行的周日晚餐。一桌五彩斑斓的美食。四个垂头丧气的生活戏子。
一团乱麻。
人之所以觉得活着累。无非是乱七八糟操蛋的事儿齐齐不约而同出现,嬉笑嘲讽的聚集在一起,要看我们生活的笑话。工作压力大,帐头的赤字。老婆要买名牌包,儿子要进补习班,父母唠唠叨叨不能排忧解难,自己只有辆奥拓,儿时发小却置了一辆奥迪,同学会个个西装笔挺,脂浓粉厚……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
生活大不了也就这个样子。既然没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气,到底求神拜佛渴望安乐度日少些麻烦。
片里的人也有着自己的麻烦。父亲渐渐老去,大厨失去味觉也就失去了生活的自信立足,女儿们各怀心事,自己的事已然烦不过来,对于家庭这样从头面对的温床,自然少了许多该有的反思。
医院里那段。看的人揪心。二女儿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医院检查身体,之后迈着迟钝的步子消失在电梯里,热泪盈眶。父亲的老兄弟温伯伯突然辞世。也大抵可以算作是导演给的警示。
何必等到一切都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矛盾的存在,终究有它存在的道理。就像这个家一样,老爷子在饭桌上借着酒劲说: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第一次观影时,看到这里,一下子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对于之前的两部片子《推手》和《喜宴》,自己汗颜于看的太过理智。却往往忽略了真正的意义。
之所以说李安用第三部《饮食男女》告诉了我们答案,也在于此。说他是天才,并不为过。各个细节,分明是深思熟虑,万万少不得。
我们老是爱走极端。要么感性的不得了,对于一切投入千分万分感触伤怀。要么理性至极,非得从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种种学来研究分析一举一动。其实作为一个人,生活里的人,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各种关系里的人,我们只需要用最朴实的心去面对看似最复杂的纠结。
看看片里的人,大女儿改头换面,抛弃幻想,勇敢的追求爱情;二女儿悟透情字,虽说找个炮友在当今社会已然无罪,到底还是发现踏踏实实平淡是真;小女儿也用纯洁去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看到这里还不明白?那么再看朱老爷子,即便是借着酒劲宣布消息,还是无视了那个神经兮兮道德败坏的老妈子,勇敢的追求了小自己几十岁的张艾嘉。
其实这个信号在《推手》里李安早已给出,我们的幸福来源并不在于一切基于形式的关系维持,而在于面对我们最本质的饮、食、男、女。一家人住不住在一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对这个家庭里的所有成员保持一份“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其实这也就是关心和爱。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自己也认为其实许多时候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但我们为什么总乐意自己折磨自己,找出那么多加法题,非得告诉自己说,太他妈复杂了,太他妈失败了,太他妈琐碎了。藉由自欺欺人而逐渐演变而生的弱者,并不值得同情。那些千万个理由无非是给自己一个“逼不得已,委曲求全,乃至退而求其次的崇高伟大”的自我安慰。
我有上进心,那么工作的难题自然也不是难题。老婆要名牌包,那么更得努力买给她,要么你娶她做什么。儿子要求提高,那么别在乎几个小钱,这是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父母唠唠叨叨难以排忧解难,何必以沉默和唯唯诺诺应对所有,多些交流,自然自己之身都是父母所授,那么互相理解也不难。自己只有奥拓,也比发小的奥迪强,现在流行mini风。同学会上各个西装笔挺也别在乎,安妮宝贝提倡大家穿麻布才是王道。
当然,你也可以管这叫做自欺欺人。我只能说。万事基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如若可以快乐,这样正途上的自我激励何尝不可?毕竟是普通人,只求衣食无忧。健康快乐,平平安安。
只需记住爱和努力,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从今天起,做个乐观向上的吃货,也比做个眉头紧锁的柏拉图强。李安的这三部电影,我觉得拍得最好的是《喜宴》,最正统的是《推手》。而我最喜欢的是《饮食男女》。大概是因为里面漂亮的烹饪过程。我喜欢那种慢条斯理生活的感觉,就像准备一顿饭的过程。从洗菜,切菜,到烧水,热油……我喜欢把这些步骤安排得井井有条之后,打开音响,独自一人享受站在厨房里的乐趣。有的时候,会用老干妈爆炒鸭肠之类的食物。厨房里一下子充满了呛人的烟气,那种烟气像是要抢占所有的氧气,而我却依然不愿意从厨房里出去。
我看着电影开始的郎雄。心怀无限的崇拜。在这样一个没有真正的武侠的年代,我觉得那样的厨艺就是一种侠气。切肉的动作凌厉而舒展,身形不断的在不同的锅之间转换,夹杂上纷繁的雾气,这个场景像是我心中一直盼望的某个桥断。做饭时的男性是尤其性感的。男性的性感如果表现在油光锃亮的肌肉上时,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动物性了。而生活中,我一直相信,如果哪位男士能对于黄瓜也给与足够的认真,他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而会生活的男人,相比于那些肌肉男。往往能性感得更加长久一些。
所以,即使郎雄扮演的父亲已经年老了,已经被称为“朱爷爷”了,也还是可以有新的爱情,新的家庭。如果我是张艾嘉,我可能也会有同样的选择。这个男人。他关心我的孩子,他会吃我的孩子的剩饭,他站在厨房里的时候是那样的安静而没有怨言,他依然挺拔。很关键的一点,他会生活。
郎雄的三个女儿一个是呆板的大龄中学老师,一个是美丽聪明的大龄金领,还有一个是冲动可爱的大学生。显然,李安和郎雄扮演的父亲这个角色,都是最喜欢吴倩莲扮演的这个二女儿。原因似乎也很简单,因为她也喜欢下厨房,喜欢摆弄个锅锅碗碗,同时,她还聪明,一个自强不息的女性。一般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大荧幕上总是被父亲喜欢。
所谓贴心,不一定要听话,不一定要撒娇,只要有着同样的生活态度,有着同样的生活情趣,就自然而然的离得很近很近。
其实我是那种不会生活却又特想好好生活的人,所以看李安的片子特别合适。总体来说,李安是一个很正统的人,无论是种种不寻常的恋爱方式,李安也总是以最传统的方式去解读,那种淡淡的中国的味道,常常让我觉得亲切而自然。男人和男人的爱,男人和女人的爱,年龄相差很大的男女之间的爱,中国男人和外国女人的爱,这些爱其实都可以很自然很平淡,这一切都像是在做一桌菜,评头论足的人总是有很多地说道,只有真正做菜的人才知道种种味道的来龙去脉。
与生活,我也是如此,我希望我在其中,而不是等着一切摆到我的面前,那样的生活太偷懒。透过镜头看到的世界总是美好的,往往总是摁下了很多的快门,却懒得去洗照片。那些美丽的场景,我留在了心里,像是已经亲自烹饪过一种食材,我按照期待的味道去挑旨,最后,好坏与否,于我自己已不重要了。所谓饮食男女,就如同文艺男女,文艺男女要认认真真的文艺,搞好每一个细节,而饮食男女,也一样要耕耘于每一个味道,厨房的味道,饮食的味道,感情的味道,日子的味道,生活的味道,种种味道只有认真体味的人,勤奋于此的人方可体悟,不足为外人道也。一桌浓情暖暖的佳肴靓汤,一份父亲制作的家庭温馨
只是那复杂深厚的厨艺,细致考究的菜品,
当他们渐渐如水墨般氤氲蔓延开来之后
我竟不得不悲哀而确凿地承认
人是两栖动物,
生活在爱与烦恨的挣扎中。舍得和舍不得的矛盾中
在自我满足和妒忌懊恼的跌宕中,
在惊诧汹涌和心如止水的来回中。
无忧无虑万事顺心的时候,饭桌用于品鉴五味大快朵颐
只是或许越长大越孤单,于是饭桌边怀揣心事欲吞欲吐
都说好电影成在细节。因为细节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看到了自己的我们总是会喟叹,会唏嘘,会感伤
会知道戏其实是人生的浓缩,而人生不过是一场最真实的戏
给我嘴角留下一个会意的弧度的Detail如下:
1.Miss1长久被人看作内向封闭的老姑娘,
突然之间暴发似地对着学校的大喇叭质问,
到底是哪个兔崽子给她连绵写情书不敢公开
-----------------------------------------
人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反向爆发
压抑越久,一旦爆发威力就越大——超乎别人甚至自己的想象
2.Miss2在上电梯前偶遇睡躺在沙发上的MrLi
回头注视了他3秒钟。一个不相干的人随口说:“瞧,他很帅呢”
Miss2没有说话径直离去,但是分明MrLi的嘴角狡颉的坏笑
他分明是佯装地熟睡,他的心敏感地半遮半掩
-----------------------------------------
我们不喜欢自吹自擂自夸自大——没素养
但是我们喜欢别人赞美自己,尤其是借着他人的口吸引意中人
3.Miss3的女友摆臭架子,让男友苦苦追其而不得
Miss3请女友的男友吃面安慰他的苦闷
然后把女友的男友变成了自己的老公
-----------------------------------------
很多事情都是一不小心,很多事情都是阴错阳差
说不好阴错阳差本来就是一种必然
4.Papa Zhu对厨艺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两女婿在院子里追扑一活鸡之时。
他把一只快雕刻完的南瓜不慎败笔一处,老头立马把整个南瓜毁了
-----------------------------------------
见微知著,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在细枝末节上泄露的
真不知道执着的人是争到了更多的幸福还是溜走了更多
我猜Papa和我一样是要命的处女座
人是如此的贪心。既要饮食也需男女
虽说幸福是个人的感觉,却是逃不开和他人的关系
如果要把幸福握在手上,就先要有人暖着我们的手
我们本不是两栖动物,只存活在空气或水中
只是生活太纷呈,一幕幕一出出,把我们进化成两栖动物
在水里,你的爱给我相濡以沫的滋润
在空气里,家的温情给我赖以生存的呼吸其实电影与小说一样,好的小说,不在于通过台词以及作者主观的评论来告诉读者道理。或者告诉读者该有什么感受,而是通过氛围等等,来铺陈,让读者自己获得感受。就象红楼,曹一直在写大家族的生活琐事,可读者就能从中看到许多。记得中秋赏月的时候,其实已经是红楼盛级则衰的开始了,很是凄凉,可曹从没写凄凉,只是写人聚不拢,然后贾母听笛子,等等等等,使读者看了,从心底生出那种萧瑟凄凉的感觉。电影也同样如此,导演所要的就是铺垫摆设,制造冲突,当然冲突不可能是一条,象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故事有根主线,但其中历史啊文化啊艺术啊人伦等等都在里面,浓得化不开,饱和的一针扎下去就能渗出血来,而现在的无极,可能就是反面教材,堆了这么许多,却让人实在无所获得。
其实现在的影评许多都是抄冷饭,把那些经典的电影拿出来抄,可写来写去还是跳不出原来的框框。原因有几,首先肯定是观影者自身素质不高,抄冷饭所用素材并不是经典,或者只是大众口味的经典,自然抄来抄去抄不出新的东西,其次则是由于眼界的问题,许多理论成不了方法论,面对素材,自然也就无法游刃有余,这个道理就象厨师做菜,刀的种类多,自然能切斯切丁切片,五花八门,可就一把大刀,自然变出来的花样也少。而要把冷饭炒出花样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添新的素材,一样是冷饭,加进去香肠就是扬州炒饭,加些虾仁则又变成了海鲜炒饭,自然口味迥然。
怎样把饮食男女炒出新口味,我想,首先还是把原有的素材先肢解,然后重新组合,这样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新口味。
先看名字,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开宗明义的说明,影片要讨论的是男女关系,是情欲,如同饮食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纵观李安三部曲的其他两部,都能发现吃饭的场景,这里的吃饭不是平时家里吃饭,而是宴,许多人聚在一起吃。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人人都必须的琐碎事情,却又得慎重的一起吃,因为是宴,自然就容易制造冲突。而且吃饭并不只是吃饭,还得开口,得说些什么,不能相对无言,不能冷场,这就能有戏。红楼梦里,也经常写吃饭,单刘姥姥那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云云,个人笑倒,就各个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场面描写。饮食男女里吃过几次,记得清的是开头那一次,吴倩莲挑剔肉变味了,然后郎雄出去了,三姐妹吃,吴宣布要住出去,因为投资了房产,第二次,妹妹说怀孕了,第三次,姐姐说要结婚了,第四次,朗雄说要结婚,这个应该是全剧的高潮,因为人都聚齐了,面对父亲要跟比自己年纪小许多的张艾嘉结婚,个人的反映云云。最后一次吴跟父亲一起吃饭。其中还穿插了一次吴在男友家吃饭。这么多次吃饭,去比较,可以看出,首先,朱家人吃饭话都不多,有什么事情要通知其他人,总是在吃饭时候“我有事情要宣布一下”可见家庭成员之间本就无沟通,不商量,嘛事都只是宣布。再比较一下,第一次吃饭是吴挑剔父亲,说父亲味觉退化,最后一次是父亲挑剔吴姜放得太多,味觉又回来了,不说是一个起点终点的圆满,从中也就可以看到,其实吴所扮演的老二跟父亲的冲突是最重要的条主线。从其他方面也能看出这一点,母亲跟父亲的合照里母亲俨然就是吴的样子,吴是被父亲赶出厨房的,三姐妹中也就她能烧一手好菜,继承父亲,老翁嘴里言出,吴又是继承了父亲与母亲性格脾气的大全等等。就因为这么重要,我们得用一条线索来分析吴与父亲的冲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