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六)易储风波(九)
替刘邦找到解决办法的人叫赵尧。
这个人随后当过御史大夫,但他并没有留下什么太多可圈可点的事情,以至于连在司马迁老爷子笔下专门立传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说,他只是个小人物。无论当过多大的官,都于事无补,归根结底还是个小人物,甚至连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这种基本的人物要素都成了千古之谜。
虽然是个小人物,但还是把自己的名字留了下来,也算是一种成就吧。
现在的赵尧是御史大夫周昌的属官,官职名称为符玺御史,说白了就是专职盖章的。
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
御史中丞之秩为千石,其职责是外督部刺史、守、令,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刑狱之事。
侍御史十五人,秩为六百石。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
“绣衣御史”亦称“直指使者”、“绣衣直指”,这个职务不常置,刘邦时候就没有设这个岗位。这里的“绣衣”并不是指为皇帝做衣服,而是表示君主尊宠。这个职务很牛气,说白了就是有军权,一般授予这个称呼后,立刻就能衣绣衣,持虎符,调兵出发,主要职责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而这个符玺御史倒是个长置官员,不过他的作用主要是盖章,工作虽然比较轻松,但权力还是蛮大的。因为御史大夫签批的文件,都要经他盖章才能下发。当然能混到这个岗位上,一般情况下都是御史大夫的亲信。因为这个岗位虽然干起来很简单,但知道的事情却很多,无论是弹劾人还是逮捕人,这位仁兄都会在第一时刻得到第一手资料,算是个关键风险岗位。也正因此,才为张尧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看了属官的职责,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一些周昌为什么能那么牛气,为什么能让群臣绕道走。写到此,我觉得御史大夫这个职务我们还是有必要探讨一下的。
御史大夫是秦始皇设置的岗位,算是他的发明创造。
古代宫廷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皇权和相权之间。君主一方面要依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去统领百官,另一方面又害怕丞相权重,架空君主。秦始皇当年即秦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直到秦始皇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秦始皇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所以执掌大权后,设立御史大夫一职,目的就是制约相权,而制约的机制就是明确御史大夫为“候补”丞相。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奉公守法,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弹劾;而御史大夫想更进一步的话,就得卯着劲挑毛病,瞪着两眼找茬子。如此,就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
由于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中丞去完成。御史中丞经常跟随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除本职工作外,御史中丞也做一些行政事务,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图籍秘书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皇帝下发诏令,第一个收到的并不是丞相,而是御史大夫。具体流程是皇帝交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转发丞相。这种流程设置,不能不说是一个创新。
写了这么多,把各自岗位分工弄明白了,也得出了我们想要的结论:御史大夫是皇帝的心腹,得罪了这个人,就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吧。
好了,不再废话了,还是赶紧回到我们的主题上吧。
此时的赵尧还是个小年轻,在周昌面前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敢有丝毫造次。纵然如此,还是有人把他拿出来说事了。
说话的人是个县令,史书既没写下这个人的名字,也没记明白他与周昌的关系,但不知出于什么心里,在周昌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赵尧奇材,日后必代君位。”
这句话要是说给疑心重的人,立马就能让姓赵的在地球上消失。而周昌是什么人啊?耿直之士!怎么会把嘴上没毛的小伙子当成对手?最终他呵呵一笑:“刀、刀……刀笔吏,何、何……何能至?”
周昌没把赵尧放到心上,可并不代表那个县令没有眼光,就随后的实践证明,这个县令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
赵尧的机会来了。机会就是刘邦现在正为刘如意的事情而苦恼。
刘邦不高兴,整日愁眉苦脸,甚至还时不时会哼出一些悲歌。他的这种行为让群臣有些莫名其妙,也猜不出个所以然。
要说群臣猜不出刘邦的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前段时间,刘邦一直在闹腾“换太子”,最终虽然没能闹成功,但刘如意毕竟也当上了“赵王”。更重要的是,纵然刘邦现在没有干成“换太子”这件事,以后还能干呀?担惊受怕、伤心难受的人似乎不应该是他,主动权在他手上,想怎么闹腾,随时都行,群臣最多也只能被动应战而已,怎么说也不会把老大刺激的这么狠吧?
就在群臣一脸茫然之时,赵尧窥见了个中关巧。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着的。赵尧的机会来了。
赵尧得到一次和刘邦独处的机会。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不容易出现的,因为他的岗位单独奏事的机会并不多,纵然有,也是说完话拍拍屁股走人,根本没机会和老大探讨那些心理层面上的东西。
赵尧这次机会很难得。因为他不光陪老大聊了半天,还欣赏了一下老大苦恼的表情,这为赵尧的进言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赵尧说话了:“陛下忧虑,是因为赵王年幼,而戚姬与吕后有怨,当陛下万岁之后赵王会被吕后所害?”
刘邦一惊,然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而赵尧接着说话了:“陛下应该立一位群臣、吕后皆惧的赵国丞相,辅佐赵王,保护他不被加害。”
“谁能为?”刘邦顺口问道。
“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韧耿直,吕后、太子及群臣皆惮之。”
刘邦又一次点了点头。的确,能干这件事的似乎只有周昌了,因为我都有点害怕这个愣头青,更别说其他人了。可另他没有想到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害怕周昌,一物降一物,总会有“克星”出现的。
赵尧这次进言,影响了两个人的命运。
一个是周昌。这次“换太子”事件中,周昌的表现极为抢眼,当然也得到了吕雉的认可,如若不发生意外,这个人将在以后的岁月中顺风顺水,继续干着他那强悍而让人害怕的事业。可赵尧的推荐,彻底改写了他人生的轨迹。因此,我一直认为,赵尧是个小人。周昌信任他,可他却给周昌挖了个坑。保护赵王?亏他赵尧能想的出来。
另一个就是赵尧本人。这次进言,深得皇帝之心,同时也搬开了眼前的绊脚石,一举双得,颇有收获。当然,令他想不到的是,他随后的落寞,也同样因为这段对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用在赵尧的身上还是挺符合的。
随后,刘邦找来了周昌,做了半天思想政治工作后,任命其为赵国丞相。从中央下放到地方,这也算是一次贬职吧。对刘邦来说,并不是为了打击报复,而是实实在在有求于他,并且把所求之事为周昌讲解的清清楚楚。食君之禄,为君之事。周昌在他的新岗位上是做出了成绩的,他的行为很对得起刘邦。
再随后就是赵尧的位置变动。当周昌的身影刚离开长安后,赵尧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御史大夫一职。而他这个御史大夫和周昌不同,周昌是诤谏,而他却是媚上。他算是刘邦找到的真正的打手,并在“换太子”后续故事上还为刘邦贡献了一些力量。
到此为止,易储事件算是告一个段落了。当然它并没有完结,还依然在顽强地上演着。不过现在的刘邦有些顾不上在这件事上闹腾了,因为又有一些大事发生了。这些大事没有什么新意,依然是造反。也就是说又有人造反了。
当然,在这些人的造反过程中,刘邦还是念念不忘“换太子”这件事情,时不时还会搞那么一两下,因此“易储风波”还是在穿插进行的。由于下面主要演员发生了变化,因此那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主题吧。当然,我们在介绍下边那些大事时,也会随着刘邦的思路穿插“换太子”这件事情,敬请关注。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dd>
〖微书网 www.103shu.com〗更新最快的小说阅读网
这个人随后当过御史大夫,但他并没有留下什么太多可圈可点的事情,以至于连在司马迁老爷子笔下专门立传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说,他只是个小人物。无论当过多大的官,都于事无补,归根结底还是个小人物,甚至连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这种基本的人物要素都成了千古之谜。
虽然是个小人物,但还是把自己的名字留了下来,也算是一种成就吧。
现在的赵尧是御史大夫周昌的属官,官职名称为符玺御史,说白了就是专职盖章的。
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
御史中丞之秩为千石,其职责是外督部刺史、守、令,在朝可举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刑狱之事。
侍御史十五人,秩为六百石。其职掌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
“绣衣御史”亦称“直指使者”、“绣衣直指”,这个职务不常置,刘邦时候就没有设这个岗位。这里的“绣衣”并不是指为皇帝做衣服,而是表示君主尊宠。这个职务很牛气,说白了就是有军权,一般授予这个称呼后,立刻就能衣绣衣,持虎符,调兵出发,主要职责就是镇压农民起义。
而这个符玺御史倒是个长置官员,不过他的作用主要是盖章,工作虽然比较轻松,但权力还是蛮大的。因为御史大夫签批的文件,都要经他盖章才能下发。当然能混到这个岗位上,一般情况下都是御史大夫的亲信。因为这个岗位虽然干起来很简单,但知道的事情却很多,无论是弹劾人还是逮捕人,这位仁兄都会在第一时刻得到第一手资料,算是个关键风险岗位。也正因此,才为张尧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看了属官的职责,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一些周昌为什么能那么牛气,为什么能让群臣绕道走。写到此,我觉得御史大夫这个职务我们还是有必要探讨一下的。
御史大夫是秦始皇设置的岗位,算是他的发明创造。
古代宫廷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皇权和相权之间。君主一方面要依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去统领百官,另一方面又害怕丞相权重,架空君主。秦始皇当年即秦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直到秦始皇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秦始皇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所以执掌大权后,设立御史大夫一职,目的就是制约相权,而制约的机制就是明确御史大夫为“候补”丞相。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奉公守法,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弹劾;而御史大夫想更进一步的话,就得卯着劲挑毛病,瞪着两眼找茬子。如此,就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
由于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中丞去完成。御史中丞经常跟随在皇帝身边,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除本职工作外,御史中丞也做一些行政事务,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图籍秘书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皇帝下发诏令,第一个收到的并不是丞相,而是御史大夫。具体流程是皇帝交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转发丞相。这种流程设置,不能不说是一个创新。
写了这么多,把各自岗位分工弄明白了,也得出了我们想要的结论:御史大夫是皇帝的心腹,得罪了这个人,就赶紧回家准备后事吧。
好了,不再废话了,还是赶紧回到我们的主题上吧。
此时的赵尧还是个小年轻,在周昌面前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不敢有丝毫造次。纵然如此,还是有人把他拿出来说事了。
说话的人是个县令,史书既没写下这个人的名字,也没记明白他与周昌的关系,但不知出于什么心里,在周昌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赵尧奇材,日后必代君位。”
这句话要是说给疑心重的人,立马就能让姓赵的在地球上消失。而周昌是什么人啊?耿直之士!怎么会把嘴上没毛的小伙子当成对手?最终他呵呵一笑:“刀、刀……刀笔吏,何、何……何能至?”
周昌没把赵尧放到心上,可并不代表那个县令没有眼光,就随后的实践证明,这个县令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
赵尧的机会来了。机会就是刘邦现在正为刘如意的事情而苦恼。
刘邦不高兴,整日愁眉苦脸,甚至还时不时会哼出一些悲歌。他的这种行为让群臣有些莫名其妙,也猜不出个所以然。
要说群臣猜不出刘邦的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前段时间,刘邦一直在闹腾“换太子”,最终虽然没能闹成功,但刘如意毕竟也当上了“赵王”。更重要的是,纵然刘邦现在没有干成“换太子”这件事,以后还能干呀?担惊受怕、伤心难受的人似乎不应该是他,主动权在他手上,想怎么闹腾,随时都行,群臣最多也只能被动应战而已,怎么说也不会把老大刺激的这么狠吧?
就在群臣一脸茫然之时,赵尧窥见了个中关巧。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着的。赵尧的机会来了。
赵尧得到一次和刘邦独处的机会。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不容易出现的,因为他的岗位单独奏事的机会并不多,纵然有,也是说完话拍拍屁股走人,根本没机会和老大探讨那些心理层面上的东西。
赵尧这次机会很难得。因为他不光陪老大聊了半天,还欣赏了一下老大苦恼的表情,这为赵尧的进言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赵尧说话了:“陛下忧虑,是因为赵王年幼,而戚姬与吕后有怨,当陛下万岁之后赵王会被吕后所害?”
刘邦一惊,然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而赵尧接着说话了:“陛下应该立一位群臣、吕后皆惧的赵国丞相,辅佐赵王,保护他不被加害。”
“谁能为?”刘邦顺口问道。
“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韧耿直,吕后、太子及群臣皆惮之。”
刘邦又一次点了点头。的确,能干这件事的似乎只有周昌了,因为我都有点害怕这个愣头青,更别说其他人了。可另他没有想到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害怕周昌,一物降一物,总会有“克星”出现的。
赵尧这次进言,影响了两个人的命运。
一个是周昌。这次“换太子”事件中,周昌的表现极为抢眼,当然也得到了吕雉的认可,如若不发生意外,这个人将在以后的岁月中顺风顺水,继续干着他那强悍而让人害怕的事业。可赵尧的推荐,彻底改写了他人生的轨迹。因此,我一直认为,赵尧是个小人。周昌信任他,可他却给周昌挖了个坑。保护赵王?亏他赵尧能想的出来。
另一个就是赵尧本人。这次进言,深得皇帝之心,同时也搬开了眼前的绊脚石,一举双得,颇有收获。当然,令他想不到的是,他随后的落寞,也同样因为这段对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用在赵尧的身上还是挺符合的。
随后,刘邦找来了周昌,做了半天思想政治工作后,任命其为赵国丞相。从中央下放到地方,这也算是一次贬职吧。对刘邦来说,并不是为了打击报复,而是实实在在有求于他,并且把所求之事为周昌讲解的清清楚楚。食君之禄,为君之事。周昌在他的新岗位上是做出了成绩的,他的行为很对得起刘邦。
再随后就是赵尧的位置变动。当周昌的身影刚离开长安后,赵尧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御史大夫一职。而他这个御史大夫和周昌不同,周昌是诤谏,而他却是媚上。他算是刘邦找到的真正的打手,并在“换太子”后续故事上还为刘邦贡献了一些力量。
到此为止,易储事件算是告一个段落了。当然它并没有完结,还依然在顽强地上演着。不过现在的刘邦有些顾不上在这件事上闹腾了,因为又有一些大事发生了。这些大事没有什么新意,依然是造反。也就是说又有人造反了。
当然,在这些人的造反过程中,刘邦还是念念不忘“换太子”这件事情,时不时还会搞那么一两下,因此“易储风波”还是在穿插进行的。由于下面主要演员发生了变化,因此那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主题吧。当然,我们在介绍下边那些大事时,也会随着刘邦的思路穿插“换太子”这件事情,敬请关注。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dd>
〖微书网 www.103shu.com〗更新最快的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