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早知真相,隐瞒不察
三皇子拍案而起,倾身向前:“你说,倘若我容许他们!容许他们就这么掩盖真相,用母妃的冤屈换取帝位,还容那女人的儿子以皇子之尊安享荣华,容那女人死后哀荣,依然得葬皇陵!我纵使坐上大隆帝位,脚下踩着的是母妃的枉死,头上顶着的是父皇的弥补与馈赠,还必须依靠情敌的辅佐,才能得以皇权大统!”
“我的人生,那才是输了个彻底,我的父皇弥补了对母妃的歉疚,倒得个死能瞑目,将来我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我母妃?便是皇后,也会嘲笑我,因为我虽得了帝位,是多亏她的功劳,她杀死天子爱慕之人,成全了我这个孽种。”
“大隆帝位我若想得,大可自己争取,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弥补拱手奉送,就像我若不要,也没任何一个人能够强加,我要让他们明白,我不由他们操纵。”三皇子忽而大笑:“我那天才明白,无论是韬光养晦,还是励精图治,都是瞎折腾,我就是什么都不做,帝位也是我的,因为我母妃死了,被皇后杀害,所以父皇从一开始就想弥补。”
“东昌,我若接了这帝位,从前种种努力,就是一个笑话。”
锦衣玉袍的皇子,轻轻整理袍袖,又安然入座,再持一杯酒,目光看向窗外。
所有的变因,发生在远庆六年,虞沨与旖景大婚次日的夜晚,阑珊处中父子君臣之间的一袭醉话。
三皇子当入铜岭关,才听说天子赐婚楚王世子与广平郡主一事,心急如焚风餐宿露赶回,到底还是无济于事,那日他风尘扑扑回到内城,一骑疲马已经到了祟正坊,却忽然自嘲起来——这般归心似箭又能挽回什么?即使不甘不服,但也只能承认了,那人的心他一直不曾得到,他拼尽全力争取,甚至豁出性命,也没能得到她的承诺和心意。
一早就已经输了,输给了虞沨,也输给了她。
祟正门外倦踏金鞍的天之骄子第一次感觉到了确实的沮丧,他调转坐骑,折进了青雀大道边上的一间茶楼,开始用他自从踏上返程第一餐安安稳稳的早膳,可是耳畔所闻,那些言语,仍在津津乐道昨日那场婚礼,新郎是怎么的玉树临风,新娘是多么的倾国倾城,明珠玉壁、天作之合的赞誉不绝于耳,让三皇子胸腔闷痛。
从没感觉这般的灰头土脸,一败涂地。
骄傲与自尊不容他就这么认输。
三皇子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他也会对女子动心,甚至耗废心神想要争取她仅只一个温柔的注视,儿女私情从未写入过他的人生规划,他以为这一世都不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不说豁出性命争取,甚至不值得半点分心。
可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以干扰他的计划与安排做为插入,一寸寸地占据了他的心。
好笑的是他甚至没有找到理由。
难道就是因为她与众不同的骄傲,没有屈服于他的身份与容貌,一直真实地在表现她对他的不屑与抵制,“决非良人”——第一次交谈,她是这么说他与她的长姐。
真是荒谬,她竟然早就下了判言,就此把他排除在生命之外,连姐夫都不配做,休论夫君?
所有女人,也是她第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野心,荒诞不经的背后,所图必广。
她毫不掩饰对他的厌恶,于他而言,她的心防壁垒森严,恨不能避之千里。
他是真的不知道她厌烦他的理由,难道就因为起初的功利?
身处权位之人有谁能摒弃功利?难道虞沨给她的就是纯粹爱慕?他是真想看看,当虞沨有朝一日陷入两难,当爱慕与权势必须取舍,会不会选择儿女私情。
他坚决不会就此却步,有朝一日,他定要让她明白,他才是那个与众不同的人。
他珍贵的情意,决不容人弃之如履。
于是梳洗更衣,容光焕发的登门道贺,一如所料,应酬他的只有虞沨,云淡风清地接受了他的贺礼。
三皇子没有不满,这是他所欣赏的胜利者的姿态,本不该表现得尴尬畏缩,倘若他输给一个孬种,那更是奇耻大辱。
他当然也没有表现出失败者的怅惘,惹人嘲笑。
可是他的任性与沮丧必须在天子面前发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一言九鼎的君帝!父皇您居然背诺!倘若遭到背弃的儿子表现得“心说诚服”,岂非暴露了心里的**?
那时的三皇子,心头首重仍是帝位。必须“装模作样”,隐藏企图。
于是那个夜晚,天子为了安慰沮丧的儿子,在当年与宠妃起居宫苑景致分毫无差的阑珊处,开始了推杯换盏的交心。起初的言辞并没有让三皇子心生不满,对于天子顾全大局的话十分赞同,不过当然要表现得不服,显示与天子之间的“代沟”——父皇你不懂爱!
面对着与宛妃极为相似的儿子,四顾周遭分外熟悉的景致,天子数盏冷酒入腹,渐渐生出物是人非、景在人亡的怅惘,兼着三皇子满面“父皇不懂我的心”的勉强,天子开始表现出他也是过来人,怎能不明白情伤的滋味?随着回忆当初与宛妃的琴瑟和谐,天子更觉忧伤难捺,酒入愁肠,不化相思泪,化为“口无遮拦”。
甚至点明了话题:“三郎,朕今日之所以跟你说这些,是因为早看出你并非表面那般任性妄为,只知道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你心怀大局,前些年来不过韬光养晦,朕懂得你艰难之处,若表现得太过早慧,皇后必不相容。”提起皇后时,天子微微有个咬牙的举动。
三皇子被这番话震惊,脑子里翻江倒海,又听天子一声长叹:“这些年来,你不容易,朕看在眼里。”
又是几盏闷酒入喉,天子说了让三皇子更是震惊的话:“你放心,朕没有忘记你的母妃,她的冤屈,总有一日……三郎,朕妃嫔虽多,爱人独有一个,也是朕最对不住的人,你放心,就算为了百年之后能得你母妃谅解,这个帝位,朕只能交给你,这回赐婚的事是朕对不住你,但朕早有打算,将来会把大隆江山交你继承,因此,必须取舍。”
三皇子绝没想到这一回存心“任性”竟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呆怔当场,好半响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说了一堆何德何能的套话,却别有用心地把话题转移到宛妃之死:“母妃是被北原佃作害死,父皇当初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周护,并非父皇之错,怎能自怨?”
天子还有几分清醒,并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又转了回去,说起政事,眼前的官制改革,将来的军制改革,苏、楚两府的重用之处。
这时,薛东昌听三皇子复述天子当日之言,尚且没从震惊里回过神来:“殿下,恕属下直言,仅凭圣上模棱两可的话,并不能说明圣上早知皇后才是真凶。”
三皇子微挑眉梢,不尽嘲讽:“那么,单单因为母妃被北原佃作杀害,父皇就会愧疚得必须把帝位给我,否则九泉之下无颜对人?”
“这……”
“父皇的妃嫔死了不只一个两个,甚至有的被他亲手赐死,比如‘中伤’皇后害我生母的刘才人,为何父皇仅对我母妃怀愧,说是他最对不住的人?还有,父皇从前表现得那般重视中宫,重视储君,连我也以为太子不死,储位必无更移,为何告诉我他从一开始,就没把太子当作帝位继承?”
薛东昌:……
“我那日又是震惊又是怀疑,的确不曾笃定。”三皇子垂眸,手掌却收紧:“那日之后,父皇将一暗部交予我手中,我利用这支无孔不入的暗探,开始细察当年母妃死后,先帝与太后的作为。”
三皇子因为亲眼目睹宛妃被皇后下令勒毙,从来知道真相,故而并没有察过,直到远庆六年,因为天子无意之言,心生疑惑。
当然,他很废了些心思,造成是在暗察皇后把柄的假象,并没让天子生疑。
“我是从‘造谣中伤’皇后,被父皇赐死的刘才人为切入口,得知她原是太后跟前女官,深得太后信重。”三皇子冷笑:“这么一个人,为何丧心病狂的‘中伤’皇后?”
“原来,刘才人竟是冤枉的,造谣之人是丽嫔这个蠢货,但她却没被怀疑。”
薛东昌:……
“为何父皇会笃信是刘才人散布谣言,而太后也默许了亲信被赐死?”三皇子再是一声冷笑:“我当时就猜测,刘才人是知道真相者,故而谣言一起,父皇与太后率先就想到了她,丽嫔其实就是不愤皇后,存心中伤,她不可能知道真相,所以安然无恙,没人怀疑。”
也就是说,天子当年处死刘才人,并不是因为刘才人“中伤”皇后,而是要杀她灭口。
薛东昌出了一身冷汗。
“这事情要察不易,还必须掩人耳目,可正应了一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东昌,你知道事情真相如何?”三皇子问了一句,却是自问自答:“父皇当时远在福建,可母妃暴毙,凶手竟是北原佃作,皇后且以为做得滴水不漏……但先帝是什么人?疑心甚重,并不轻信人言,于是让太后察了净平尼师的家族,发现皇后握有她的罪证,随之,先帝又察明那‘行凶服毒’的宫女之父虽为北原兵士,却并非佃作……先帝与太后知道母妃是被皇后所害,却一直隐瞒,后,父皇回京,也并不相信这所谓真相,开始暗察,却被太后得知,以真相告之,却劝服父皇作罢,因为孔家当时深受先帝器重。”
“太后要察明隐情,必须托付人手,刘才人就是其中一个,后来父皇登基,太后把她赐给父皇,就是为了让她缄口,哪知竟被丽嫔无意间挑唆生事牵连,刘才人当闻谣言一起,就知自己危险,她的贴身宫女皆被赐死,可还是漏了一人……是侍候刘才人的内侍,因为与慈安宫的主管内侍沾亲带故,没有被牵连,但他却知真相,远庆六年,他生患重疾,求了恩典出宫回私邸静养,我用他家人以作要胁,逼着他开了口。”
自然,这内侍当晚就“病故”了。
“东昌,事实就是父皇早明真相,却被太后劝服,一直隐瞒,竟然连净平这个活证也从未受到任何盘问,为的,就是要安稳住皇后。”三皇子冷笑摇头:“我相信父皇不会放过皇后,可那又如何,皇后最多‘病逝’,她的罪行不会公之于众,死后入葬皇陵,牌位入祠,我还得将她当做嫡母跪拜,供奉香火。”
“我理解先帝与太后的做法,换做是我,也会如此,可我不能理解父皇,他认为把帝位传予我,就能弥补母妃?日后就能安心?对我就再无亏欠?好笑,我若要帝位,太子和皇后是我对手?老四是我对手?!”
“那殿下究竟想如何?”薛东昌心惊胆颤地问道。
“我的父皇若想安心,必须把当年真相公之于众,而我永远不会原谅他,他的江山,我不要。”三皇子一扬眉梢:“东昌,等皇后与孔家的人追来建昌……我们与他杀上一场,然后,你和我往西梁,一国君位,我要自己争取到手!”
“我的人生,那才是输了个彻底,我的父皇弥补了对母妃的歉疚,倒得个死能瞑目,将来我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我母妃?便是皇后,也会嘲笑我,因为我虽得了帝位,是多亏她的功劳,她杀死天子爱慕之人,成全了我这个孽种。”
“大隆帝位我若想得,大可自己争取,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弥补拱手奉送,就像我若不要,也没任何一个人能够强加,我要让他们明白,我不由他们操纵。”三皇子忽而大笑:“我那天才明白,无论是韬光养晦,还是励精图治,都是瞎折腾,我就是什么都不做,帝位也是我的,因为我母妃死了,被皇后杀害,所以父皇从一开始就想弥补。”
“东昌,我若接了这帝位,从前种种努力,就是一个笑话。”
锦衣玉袍的皇子,轻轻整理袍袖,又安然入座,再持一杯酒,目光看向窗外。
所有的变因,发生在远庆六年,虞沨与旖景大婚次日的夜晚,阑珊处中父子君臣之间的一袭醉话。
三皇子当入铜岭关,才听说天子赐婚楚王世子与广平郡主一事,心急如焚风餐宿露赶回,到底还是无济于事,那日他风尘扑扑回到内城,一骑疲马已经到了祟正坊,却忽然自嘲起来——这般归心似箭又能挽回什么?即使不甘不服,但也只能承认了,那人的心他一直不曾得到,他拼尽全力争取,甚至豁出性命,也没能得到她的承诺和心意。
一早就已经输了,输给了虞沨,也输给了她。
祟正门外倦踏金鞍的天之骄子第一次感觉到了确实的沮丧,他调转坐骑,折进了青雀大道边上的一间茶楼,开始用他自从踏上返程第一餐安安稳稳的早膳,可是耳畔所闻,那些言语,仍在津津乐道昨日那场婚礼,新郎是怎么的玉树临风,新娘是多么的倾国倾城,明珠玉壁、天作之合的赞誉不绝于耳,让三皇子胸腔闷痛。
从没感觉这般的灰头土脸,一败涂地。
骄傲与自尊不容他就这么认输。
三皇子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他也会对女子动心,甚至耗废心神想要争取她仅只一个温柔的注视,儿女私情从未写入过他的人生规划,他以为这一世都不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不说豁出性命争取,甚至不值得半点分心。
可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以干扰他的计划与安排做为插入,一寸寸地占据了他的心。
好笑的是他甚至没有找到理由。
难道就是因为她与众不同的骄傲,没有屈服于他的身份与容貌,一直真实地在表现她对他的不屑与抵制,“决非良人”——第一次交谈,她是这么说他与她的长姐。
真是荒谬,她竟然早就下了判言,就此把他排除在生命之外,连姐夫都不配做,休论夫君?
所有女人,也是她第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野心,荒诞不经的背后,所图必广。
她毫不掩饰对他的厌恶,于他而言,她的心防壁垒森严,恨不能避之千里。
他是真的不知道她厌烦他的理由,难道就因为起初的功利?
身处权位之人有谁能摒弃功利?难道虞沨给她的就是纯粹爱慕?他是真想看看,当虞沨有朝一日陷入两难,当爱慕与权势必须取舍,会不会选择儿女私情。
他坚决不会就此却步,有朝一日,他定要让她明白,他才是那个与众不同的人。
他珍贵的情意,决不容人弃之如履。
于是梳洗更衣,容光焕发的登门道贺,一如所料,应酬他的只有虞沨,云淡风清地接受了他的贺礼。
三皇子没有不满,这是他所欣赏的胜利者的姿态,本不该表现得尴尬畏缩,倘若他输给一个孬种,那更是奇耻大辱。
他当然也没有表现出失败者的怅惘,惹人嘲笑。
可是他的任性与沮丧必须在天子面前发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一言九鼎的君帝!父皇您居然背诺!倘若遭到背弃的儿子表现得“心说诚服”,岂非暴露了心里的**?
那时的三皇子,心头首重仍是帝位。必须“装模作样”,隐藏企图。
于是那个夜晚,天子为了安慰沮丧的儿子,在当年与宠妃起居宫苑景致分毫无差的阑珊处,开始了推杯换盏的交心。起初的言辞并没有让三皇子心生不满,对于天子顾全大局的话十分赞同,不过当然要表现得不服,显示与天子之间的“代沟”——父皇你不懂爱!
面对着与宛妃极为相似的儿子,四顾周遭分外熟悉的景致,天子数盏冷酒入腹,渐渐生出物是人非、景在人亡的怅惘,兼着三皇子满面“父皇不懂我的心”的勉强,天子开始表现出他也是过来人,怎能不明白情伤的滋味?随着回忆当初与宛妃的琴瑟和谐,天子更觉忧伤难捺,酒入愁肠,不化相思泪,化为“口无遮拦”。
甚至点明了话题:“三郎,朕今日之所以跟你说这些,是因为早看出你并非表面那般任性妄为,只知道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你心怀大局,前些年来不过韬光养晦,朕懂得你艰难之处,若表现得太过早慧,皇后必不相容。”提起皇后时,天子微微有个咬牙的举动。
三皇子被这番话震惊,脑子里翻江倒海,又听天子一声长叹:“这些年来,你不容易,朕看在眼里。”
又是几盏闷酒入喉,天子说了让三皇子更是震惊的话:“你放心,朕没有忘记你的母妃,她的冤屈,总有一日……三郎,朕妃嫔虽多,爱人独有一个,也是朕最对不住的人,你放心,就算为了百年之后能得你母妃谅解,这个帝位,朕只能交给你,这回赐婚的事是朕对不住你,但朕早有打算,将来会把大隆江山交你继承,因此,必须取舍。”
三皇子绝没想到这一回存心“任性”竟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呆怔当场,好半响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说了一堆何德何能的套话,却别有用心地把话题转移到宛妃之死:“母妃是被北原佃作害死,父皇当初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周护,并非父皇之错,怎能自怨?”
天子还有几分清醒,并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又转了回去,说起政事,眼前的官制改革,将来的军制改革,苏、楚两府的重用之处。
这时,薛东昌听三皇子复述天子当日之言,尚且没从震惊里回过神来:“殿下,恕属下直言,仅凭圣上模棱两可的话,并不能说明圣上早知皇后才是真凶。”
三皇子微挑眉梢,不尽嘲讽:“那么,单单因为母妃被北原佃作杀害,父皇就会愧疚得必须把帝位给我,否则九泉之下无颜对人?”
“这……”
“父皇的妃嫔死了不只一个两个,甚至有的被他亲手赐死,比如‘中伤’皇后害我生母的刘才人,为何父皇仅对我母妃怀愧,说是他最对不住的人?还有,父皇从前表现得那般重视中宫,重视储君,连我也以为太子不死,储位必无更移,为何告诉我他从一开始,就没把太子当作帝位继承?”
薛东昌:……
“我那日又是震惊又是怀疑,的确不曾笃定。”三皇子垂眸,手掌却收紧:“那日之后,父皇将一暗部交予我手中,我利用这支无孔不入的暗探,开始细察当年母妃死后,先帝与太后的作为。”
三皇子因为亲眼目睹宛妃被皇后下令勒毙,从来知道真相,故而并没有察过,直到远庆六年,因为天子无意之言,心生疑惑。
当然,他很废了些心思,造成是在暗察皇后把柄的假象,并没让天子生疑。
“我是从‘造谣中伤’皇后,被父皇赐死的刘才人为切入口,得知她原是太后跟前女官,深得太后信重。”三皇子冷笑:“这么一个人,为何丧心病狂的‘中伤’皇后?”
“原来,刘才人竟是冤枉的,造谣之人是丽嫔这个蠢货,但她却没被怀疑。”
薛东昌:……
“为何父皇会笃信是刘才人散布谣言,而太后也默许了亲信被赐死?”三皇子再是一声冷笑:“我当时就猜测,刘才人是知道真相者,故而谣言一起,父皇与太后率先就想到了她,丽嫔其实就是不愤皇后,存心中伤,她不可能知道真相,所以安然无恙,没人怀疑。”
也就是说,天子当年处死刘才人,并不是因为刘才人“中伤”皇后,而是要杀她灭口。
薛东昌出了一身冷汗。
“这事情要察不易,还必须掩人耳目,可正应了一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东昌,你知道事情真相如何?”三皇子问了一句,却是自问自答:“父皇当时远在福建,可母妃暴毙,凶手竟是北原佃作,皇后且以为做得滴水不漏……但先帝是什么人?疑心甚重,并不轻信人言,于是让太后察了净平尼师的家族,发现皇后握有她的罪证,随之,先帝又察明那‘行凶服毒’的宫女之父虽为北原兵士,却并非佃作……先帝与太后知道母妃是被皇后所害,却一直隐瞒,后,父皇回京,也并不相信这所谓真相,开始暗察,却被太后得知,以真相告之,却劝服父皇作罢,因为孔家当时深受先帝器重。”
“太后要察明隐情,必须托付人手,刘才人就是其中一个,后来父皇登基,太后把她赐给父皇,就是为了让她缄口,哪知竟被丽嫔无意间挑唆生事牵连,刘才人当闻谣言一起,就知自己危险,她的贴身宫女皆被赐死,可还是漏了一人……是侍候刘才人的内侍,因为与慈安宫的主管内侍沾亲带故,没有被牵连,但他却知真相,远庆六年,他生患重疾,求了恩典出宫回私邸静养,我用他家人以作要胁,逼着他开了口。”
自然,这内侍当晚就“病故”了。
“东昌,事实就是父皇早明真相,却被太后劝服,一直隐瞒,竟然连净平这个活证也从未受到任何盘问,为的,就是要安稳住皇后。”三皇子冷笑摇头:“我相信父皇不会放过皇后,可那又如何,皇后最多‘病逝’,她的罪行不会公之于众,死后入葬皇陵,牌位入祠,我还得将她当做嫡母跪拜,供奉香火。”
“我理解先帝与太后的做法,换做是我,也会如此,可我不能理解父皇,他认为把帝位传予我,就能弥补母妃?日后就能安心?对我就再无亏欠?好笑,我若要帝位,太子和皇后是我对手?老四是我对手?!”
“那殿下究竟想如何?”薛东昌心惊胆颤地问道。
“我的父皇若想安心,必须把当年真相公之于众,而我永远不会原谅他,他的江山,我不要。”三皇子一扬眉梢:“东昌,等皇后与孔家的人追来建昌……我们与他杀上一场,然后,你和我往西梁,一国君位,我要自己争取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