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开山鼻祖
华国有大大小小两千多家报刊和电台,它们几乎都转载和转播了《伤痕》这个短篇小说。
肯定《伤痕》的人和否定《伤痕》的人,赞誉赵海的人和批判赵海的人,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大辩论。
文学界的,艺术界的,教育界的,其它各行各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无数人参入了这场华国有史以来十分罕见的大辩论。
关于教育大革命,关于阶级,关于亲情,关于仇恨,关于人性,关于过去,关于新时期,关于文学,关于小说作法,关于作家无数的关于,纷纷冒了出来。
伴随着这场铺天盖地大辩论而来的,就是《伤痕》的作者赵海和小说的女主人公王晓华,成为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大名人!
《黄土文学》第九期的出版发行,将这场关于《伤痕》的大辩论推向了极致!
在这一期刊物上,《黄土文学》编辑部拿出了三分之一的页码,开辟了一个华京大学夏荷文学社作品专栏。
专栏首先对华京大学夏荷文学社作了简单的介绍,说它是由著名小说《班主任》和《伤痕》的作者赵海,在今年八月,于华京大学内,倡导成立的一个校园文学社团。
在这个排在第九期《黄土文学》开篇位置的专栏里,编辑集中发表了张康的小说《枫》、于宁的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和赵向前的诗歌《致橡树》。
在这三篇作品的后面,还分别附了张康、于宁和赵向前的个人简介——
张康,男。三十二岁。华京市人。下乡知青。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副社长。曾在《华京日报》等报刊发表过十余篇小说和散文。
于宁,女,二十一岁,天渡市人。下乡知青。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三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骨干成员。《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属作者小说处-女作。
赵向前,男,十四岁,华京市人。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副社长。曾在《华国儿童》、《华京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被誉为儿童诗人。
和张康、于宁的小说及赵向前的诗歌同在专栏里发表的还有两篇小说评论和一篇诗歌评论。
两篇小说评论的作者,赫然是在华国文坛素有南崔北宋之名的崔翔和宋之佳!这两位华国文学界最著名的评论家,分别评论了《枫》和《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那篇诗歌评论的作者,虽然在文坛籍籍无名,可她的父兄、尤其是她的父亲,却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为赵向前的诗歌《致橡树》写评论的作者,是华京大学华文系教华国现代文学的老师周沫!
周沫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周沫,二十五岁,华京市人。华国前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周尔康之女,华京大学华语言文学研究生毕业。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讲师,夏荷文学社成员。
崔翔评论了张康的《枫》,宋之佳评论了于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这两位华国最知名的文学评论家,除去在评论中盛赞了这两篇小说外,还不约而同地指出,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意义的表达上,与《班主任》和《伤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大评论家指出,华国文学新星赵海,在接连发表了《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著名小说后,已经开创出了华国文学的一个新流派。
而张康和于宁的两篇佳作,显然就属于这个新流派。崔翔和宋之佳为这个由赵海开创的文学流派定名为“伤痕文学”。
至此,赵海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伤痕文学的开山鼻祖!
针对崔翔和宋之佳在第九期《黄土文学》上高度评价《班主任》和《伤痕》、称它们为华国新时期文学的破冰之作,也有许多文坛大家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其中,以华国文坛泰斗王启瑞为首的一群老作家反应尤其激烈。他们纷纷指出,这两篇小说,貌似关怀人性,实属反对王总会长亲自发动的教育大革命。
王启瑞还大义凛然地指出,抛开该两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粗糙和幼稚不讲,单单看其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就足以证明它们是毒草,而不是人民的食粮。
除去那些以王启瑞为代表的老作家一齐在《华国日报》、《华国文学报》等国家级报刊上朝赵海发难外,马岩领头的十几位华国新生代知名青年作家,也加入了讨伐赵海的队伍。
马岩在《华京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批判文章,题目起得很吓人——《赵海,你的黑手要伸向谁?!》
初看这篇文章的标题,谁也想不到它会是一篇小说评论文章,还认为它是在教育大革命中非常流行的那种大字报之类的东西呢!
而实际上,马岩在文章中,确实也没有把评论《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小说作为重点。在这篇标题骇人的文章中,他向赵海发动了无所顾忌的人身攻击。
马岩在文章中反复指出,就他所知,赵海是一个十分狂妄的无知少年。赵海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教育大革命充满了仇恨,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否定教育大革命。
而《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小说,就是赵海借以攻击教育大革命、攻击伟大的公有会的工具。
马岩号召华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看清赵海的反会、反国家、反文学的丑恶嘴脸,挫败他利用文学这一手段来达到目的阴谋诡计。
此时的华国,教育大革命刚刚结束两年多一点,所以像马岩写的这类明显属于人身攻击和陷害的文章,依然可以在报刊上堂而皇之地发表。
在这场大辩论中支持赵海、支持崔翔和宋之佳的人,有许多看了王启瑞和马岩等人的文章后,不免替赵海担心起来。
大家怕王启瑞和马岩他们写的那些文章,会被公有会的高级领导人看到,那一顶顶大帽子,会引起公有会最高层的重视,从而真的把赵海的两篇小说当成了反会反人民的毒草。
有人在宋之佳的眼前,面带忧色地问他,这场大辩论,会不会把赵海打入十八层地狱,会不会连累着宋之佳和崔翔晚节不保。
宋之佳笑了一笑,说:“只要《华国日报》没发表反对这两篇小说的社论,那么,任何人的攻讦,都不足畏惧。”
在华京大学的218宿舍里,张康和于宁两人,没有一点在《黄土文学》上发表了重头小说而该有的兴奋,他们手里拿着一沓报纸和几本刊物,看着赵海。
张康指着那张刊载着马岩文章的《华京日报》,愁眉苦脸地对赵海说:“赵海,这么用心恶毒的文章,会不会给你带来麻烦啊?”
赵海笑嘻嘻地摇摇头说:“老大,你尽管放心,他就是再发表一百篇这样的文章,也打不倒我!反过来,他发表得越多,伤痕文学的大潮,就会越澎湃!”
于宁则指着《华国日报》上王启瑞的一篇文章,愤怒地说:“赵海,真想不到,我过去那么敬重的大作家,会因为你的小说占了头题,对你生出这么大的仇恨来!”
赵海回于宁道:“这就是人性啊!人的地位越高,名气越大,往往的,虚荣心就会越强!我的《班主任》,把他的《故乡》挤下了《黄土文学》第二期头题,他自然记恨我了。”
“就算记恨你,可他,都七十多岁的人了,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呀!你看看,他在这篇文章里,都胡说八道了些什么呀!”王启瑞在于宁心中的伟大形象,轰然倒塌了。
赵海道:“于姐,生这些闲气干什么呢?也许,他从心里就认定了他说得完全正确呢!也正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僵化,观念陈旧落后,所以他才写不出来呢!”
赵向前躺在床上,手捧散发着墨香的第九期《黄土文学》,两只小眼睛瞪得溜圆,在反复地看周沫为他写的评论文章。
赵向前听了张康和于宁的话,大咧咧地插嘴道:“几个跳梁小丑,怕他干啥?”
赵海哈哈大笑,道:“不错,小四说得对!华国大势,不可逆转,新时期的列车,滚滚向前,几只螳臂,岂能阻挡?!”
“啊?!等一等二哥!你慢一点说!我记下来!二哥说的这几句话,用在大辩论的文章中,一定能击中那些跳梁小丑的要害!”赵向前从床上跳了下来,坐在了书桌前。
张康喃喃地道:“不错,仔细想想,会中央能允许在全国范围内,为一篇小说展开这样的一场大辩论,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上面要拨乱反正,要开始一个新时代啊!”
于宁想了想,也道:“我们华国历来习惯搞舆论先行,这次,会中央是不是要借文学潮流来推动国家今后的发展呢?现在看,赵海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带领我们顺应了大势啊!”
赵向前在稿纸上写了一会儿,记下了赵海随嘴说的那几句话后,复又站起身来,像是宣誓似的,高呼起来——
“兄弟们,姐妹们,让我们在赵海社长的率领下,努力创作,掀起伤痕文学的新**吧!”(未完待续。。)
〖微书网 www.103shu.com〗更新最快的小说阅读网
肯定《伤痕》的人和否定《伤痕》的人,赞誉赵海的人和批判赵海的人,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大辩论。
文学界的,艺术界的,教育界的,其它各行各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无数人参入了这场华国有史以来十分罕见的大辩论。
关于教育大革命,关于阶级,关于亲情,关于仇恨,关于人性,关于过去,关于新时期,关于文学,关于小说作法,关于作家无数的关于,纷纷冒了出来。
伴随着这场铺天盖地大辩论而来的,就是《伤痕》的作者赵海和小说的女主人公王晓华,成为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大名人!
《黄土文学》第九期的出版发行,将这场关于《伤痕》的大辩论推向了极致!
在这一期刊物上,《黄土文学》编辑部拿出了三分之一的页码,开辟了一个华京大学夏荷文学社作品专栏。
专栏首先对华京大学夏荷文学社作了简单的介绍,说它是由著名小说《班主任》和《伤痕》的作者赵海,在今年八月,于华京大学内,倡导成立的一个校园文学社团。
在这个排在第九期《黄土文学》开篇位置的专栏里,编辑集中发表了张康的小说《枫》、于宁的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和赵向前的诗歌《致橡树》。
在这三篇作品的后面,还分别附了张康、于宁和赵向前的个人简介——
张康,男。三十二岁。华京市人。下乡知青。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副社长。曾在《华京日报》等报刊发表过十余篇小说和散文。
于宁,女,二十一岁,天渡市人。下乡知青。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三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骨干成员。《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属作者小说处-女作。
赵向前,男,十四岁,华京市人。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一年级学生。夏荷文学社副社长。曾在《华国儿童》、《华京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被誉为儿童诗人。
和张康、于宁的小说及赵向前的诗歌同在专栏里发表的还有两篇小说评论和一篇诗歌评论。
两篇小说评论的作者,赫然是在华国文坛素有南崔北宋之名的崔翔和宋之佳!这两位华国文学界最著名的评论家,分别评论了《枫》和《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那篇诗歌评论的作者,虽然在文坛籍籍无名,可她的父兄、尤其是她的父亲,却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为赵向前的诗歌《致橡树》写评论的作者,是华京大学华文系教华国现代文学的老师周沫!
周沫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周沫,二十五岁,华京市人。华国前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周尔康之女,华京大学华语言文学研究生毕业。现为华京大学华文系讲师,夏荷文学社成员。
崔翔评论了张康的《枫》,宋之佳评论了于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这两位华国最知名的文学评论家,除去在评论中盛赞了这两篇小说外,还不约而同地指出,它们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意义的表达上,与《班主任》和《伤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大评论家指出,华国文学新星赵海,在接连发表了《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著名小说后,已经开创出了华国文学的一个新流派。
而张康和于宁的两篇佳作,显然就属于这个新流派。崔翔和宋之佳为这个由赵海开创的文学流派定名为“伤痕文学”。
至此,赵海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伤痕文学的开山鼻祖!
针对崔翔和宋之佳在第九期《黄土文学》上高度评价《班主任》和《伤痕》、称它们为华国新时期文学的破冰之作,也有许多文坛大家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其中,以华国文坛泰斗王启瑞为首的一群老作家反应尤其激烈。他们纷纷指出,这两篇小说,貌似关怀人性,实属反对王总会长亲自发动的教育大革命。
王启瑞还大义凛然地指出,抛开该两篇小说在艺术上的粗糙和幼稚不讲,单单看其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就足以证明它们是毒草,而不是人民的食粮。
除去那些以王启瑞为代表的老作家一齐在《华国日报》、《华国文学报》等国家级报刊上朝赵海发难外,马岩领头的十几位华国新生代知名青年作家,也加入了讨伐赵海的队伍。
马岩在《华京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批判文章,题目起得很吓人——《赵海,你的黑手要伸向谁?!》
初看这篇文章的标题,谁也想不到它会是一篇小说评论文章,还认为它是在教育大革命中非常流行的那种大字报之类的东西呢!
而实际上,马岩在文章中,确实也没有把评论《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小说作为重点。在这篇标题骇人的文章中,他向赵海发动了无所顾忌的人身攻击。
马岩在文章中反复指出,就他所知,赵海是一个十分狂妄的无知少年。赵海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教育大革命充满了仇恨,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否定教育大革命。
而《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小说,就是赵海借以攻击教育大革命、攻击伟大的公有会的工具。
马岩号召华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看清赵海的反会、反国家、反文学的丑恶嘴脸,挫败他利用文学这一手段来达到目的阴谋诡计。
此时的华国,教育大革命刚刚结束两年多一点,所以像马岩写的这类明显属于人身攻击和陷害的文章,依然可以在报刊上堂而皇之地发表。
在这场大辩论中支持赵海、支持崔翔和宋之佳的人,有许多看了王启瑞和马岩等人的文章后,不免替赵海担心起来。
大家怕王启瑞和马岩他们写的那些文章,会被公有会的高级领导人看到,那一顶顶大帽子,会引起公有会最高层的重视,从而真的把赵海的两篇小说当成了反会反人民的毒草。
有人在宋之佳的眼前,面带忧色地问他,这场大辩论,会不会把赵海打入十八层地狱,会不会连累着宋之佳和崔翔晚节不保。
宋之佳笑了一笑,说:“只要《华国日报》没发表反对这两篇小说的社论,那么,任何人的攻讦,都不足畏惧。”
在华京大学的218宿舍里,张康和于宁两人,没有一点在《黄土文学》上发表了重头小说而该有的兴奋,他们手里拿着一沓报纸和几本刊物,看着赵海。
张康指着那张刊载着马岩文章的《华京日报》,愁眉苦脸地对赵海说:“赵海,这么用心恶毒的文章,会不会给你带来麻烦啊?”
赵海笑嘻嘻地摇摇头说:“老大,你尽管放心,他就是再发表一百篇这样的文章,也打不倒我!反过来,他发表得越多,伤痕文学的大潮,就会越澎湃!”
于宁则指着《华国日报》上王启瑞的一篇文章,愤怒地说:“赵海,真想不到,我过去那么敬重的大作家,会因为你的小说占了头题,对你生出这么大的仇恨来!”
赵海回于宁道:“这就是人性啊!人的地位越高,名气越大,往往的,虚荣心就会越强!我的《班主任》,把他的《故乡》挤下了《黄土文学》第二期头题,他自然记恨我了。”
“就算记恨你,可他,都七十多岁的人了,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呀!你看看,他在这篇文章里,都胡说八道了些什么呀!”王启瑞在于宁心中的伟大形象,轰然倒塌了。
赵海道:“于姐,生这些闲气干什么呢?也许,他从心里就认定了他说得完全正确呢!也正因为他的思想已经僵化,观念陈旧落后,所以他才写不出来呢!”
赵向前躺在床上,手捧散发着墨香的第九期《黄土文学》,两只小眼睛瞪得溜圆,在反复地看周沫为他写的评论文章。
赵向前听了张康和于宁的话,大咧咧地插嘴道:“几个跳梁小丑,怕他干啥?”
赵海哈哈大笑,道:“不错,小四说得对!华国大势,不可逆转,新时期的列车,滚滚向前,几只螳臂,岂能阻挡?!”
“啊?!等一等二哥!你慢一点说!我记下来!二哥说的这几句话,用在大辩论的文章中,一定能击中那些跳梁小丑的要害!”赵向前从床上跳了下来,坐在了书桌前。
张康喃喃地道:“不错,仔细想想,会中央能允许在全国范围内,为一篇小说展开这样的一场大辩论,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上面要拨乱反正,要开始一个新时代啊!”
于宁想了想,也道:“我们华国历来习惯搞舆论先行,这次,会中央是不是要借文学潮流来推动国家今后的发展呢?现在看,赵海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带领我们顺应了大势啊!”
赵向前在稿纸上写了一会儿,记下了赵海随嘴说的那几句话后,复又站起身来,像是宣誓似的,高呼起来——
“兄弟们,姐妹们,让我们在赵海社长的率领下,努力创作,掀起伤痕文学的新**吧!”(未完待续。。)
〖微书网 www.103shu.com〗更新最快的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