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小村出了个大作家
白龙高中的教室和操场之间,竖立着一块大宣传栏。
宣传栏里,刚刚张贴上不到一天的补习班摸底考试成绩表旁边,又被贴上了两张大红纸。
第一张大红纸的顶部,有两个大黑字——喜报。
喜报上说,高考补习班的赵海同学,在华国第一大文学刊物《黄土文学》上,以头题位置,发表了名为《班主任》的小说。
喜报上还说,编辑部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发表《班主任》的同时,不但配发了赵海同学的照片和简介,还配发了一篇重要的评论文章。
第二张大红纸上,贴着五幅照片,第一幅是二九七八年第二期《黄土文学》的封面,第二幅是这期《黄土文学》的目录,第三幅是《班主任》小说的第一页,第四幅是赵海的照片和简介页,第五幅是责任编辑杨志强写的那篇评论文章的第一页。
成绩表和喜报贴上后,课间和课外活动时,宣传栏前,就会围满了人。
仅仅两天的工夫,摸底考成绩表和喜报,便让赵海成为了白龙高中人人皆知的第一风云人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学习榜样。
赵海走在校园里,常被一些学弟学妹们围住。他们抢着和他打招呼,为认识了他而感到脸上有光,为得到了他的回应而感到快乐和满足。
还有一些爱好写作的同学,拿着笔记本,找到赵海,向他求教如何写小说,或者要求赵海给签一个名字。
稍后的几天,三家村大队办公室的值班人,开始陆续收到一些邮电局送来的信。它们都是全国各地的一些《黄土文学》的读者或者文学爱好者写给赵海的。
很快的,三家村和周围一些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了,三家村那个在学校里考试交白卷,在村子里偷鸡摸狗、不干好事的赵海,成了全国出名的大作家!
那些寄给赵海的信,要求结交文友的有,要求切磋写作技巧的有,要求拜师的也有,但更多的是向赵海求爱!
发求爱信的少女,大多是读初中或者读高中的女中学生,少数是大学生和年轻的工农商兵等。
信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最多的一天,赵海竟然收到了三十二封!
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后,吕丽总会笑嘻嘻地拿着一大摞信,对赵海说:“喂,大作家,你的信!”
后来,每逢此时,赵河就一步上前,从吕丽的手中抢过信来,书包都不顾得放,便一封封拆开,迅速地看起来。
少数的信纸,被赵河筛选出来,递给赵海,而更多的信纸,却被赵河三下两下地撕成了碎片,扔到了锅灶里。
赵海曾偷偷地从锅灶里找出被赵河撕掉的那些信,按照信纸碎片的边缘模样和笔迹,拼凑到一起,他发现,那些信,无一例外,都是求爱信。
在学校里,原白龙镇公安派出所所长、现五龙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周文华的儿子周向军,苦苦哀求,要拜赵海为师,跟着他学习写小说。
年前,周文华在赵海的点拨下,让儿子周向军写了那篇少年英雄赵海的通讯报道,相继在五龙县人民广播电台和华国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
因为这篇报道,周文华这个本无望再升一级的小所长,立了一个二等功,荣任了五龙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同时,周文华的儿子周向军,也因此而更加热切地爱上了写作。高中尚未毕业,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个人人敬仰的大作家了。
周文华和周向军父子俩,都把赵海当作了自己的恩人和命中的贵人。
尤其是周向军,在看到了学校宣传栏里张贴的那张喜报后,更是把赵海当成了他的文学导师,当成了他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
周向军谨记近水楼台者先得月的古训,在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时候,不离寸步地缠住了赵海。赵海百般无奈,只好答应收他为徒。
为了不让周向军打乱自己重生后的计划和日常生活,也为了周向军别走自己前世的老路,赵海和他约定,高考前,两人都要以学业为主,高考结束后,再学习写作。
周向军点点头,说:“我一切听赵老师的!”
听着周向军的那一声赵老师,看着周向军那双仰慕的眼睛,赵海心里不由地苦笑了——
前世爱好写作整整六年,却没发表过一个铅字!在起点写了半部二百五十万字的小说,到死的时候,也没能a签成功!
没承想,重生后,第一次抄袭前世作家的小说,就在华国最高等级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
头题——作者照片——简介——编后评论等等,这些在前世曾让自己分外眼红的东西,统统都有了!
这不,才十六岁,自己就成了别人仰慕的大作家了!
虽然一时有些不太适应,可在文学上的一举成名,还是比少年英雄那样的成名更吸引赵海!
补习班的课程内容,小部分是复习高中的各门课文,大部分是做题。各位任课老师,将十八年前的每届高考试题,统统集中了起来,指导和督促大家,反复地做。
同时,任课老师还从各种资料中搜集、甄选了一些高难度的题和比较偏僻的题,让大家一一做出来。
老师讲,熟能生巧,做题多了,自然就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华国高中的各科功课,赵海早在年前就复习得滚瓜烂熟了。那些历届高考题,他也和孙小胖、赵河一起,在郑美芳的指导下,做了其中的一大部分。
因此,补习班的学习,对赵海来说,就显得有些轻松自在了。
各科老师讲课的时候,碍于课堂纪律和浪子回头的光辉形象,赵海只能端正地坐着,装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
而实际上呢,赵海的脑海里,却在不断地回忆前世读过的那些新时期刚开始时的有名小说,琢磨着下一篇小说,应该抄袭哪一篇。
经过几天的反复思考和研究,赵海决定寄给《黄土文学》的第二篇小说,选前世伤痕文学的另一篇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是赵海前世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就得名于卢新华以特殊时期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这个短篇小说《伤痕》。
自习课和课外活动的时候,赵海就奋笔疾书,把选定的《伤痕》,重新组织和修改,默写到笔记本上。晚上回到家中,赵海再将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到稿纸上。
 dian.com>起点中文网.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a>
宣传栏里,刚刚张贴上不到一天的补习班摸底考试成绩表旁边,又被贴上了两张大红纸。
第一张大红纸的顶部,有两个大黑字——喜报。
喜报上说,高考补习班的赵海同学,在华国第一大文学刊物《黄土文学》上,以头题位置,发表了名为《班主任》的小说。
喜报上还说,编辑部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发表《班主任》的同时,不但配发了赵海同学的照片和简介,还配发了一篇重要的评论文章。
第二张大红纸上,贴着五幅照片,第一幅是二九七八年第二期《黄土文学》的封面,第二幅是这期《黄土文学》的目录,第三幅是《班主任》小说的第一页,第四幅是赵海的照片和简介页,第五幅是责任编辑杨志强写的那篇评论文章的第一页。
成绩表和喜报贴上后,课间和课外活动时,宣传栏前,就会围满了人。
仅仅两天的工夫,摸底考成绩表和喜报,便让赵海成为了白龙高中人人皆知的第一风云人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学习榜样。
赵海走在校园里,常被一些学弟学妹们围住。他们抢着和他打招呼,为认识了他而感到脸上有光,为得到了他的回应而感到快乐和满足。
还有一些爱好写作的同学,拿着笔记本,找到赵海,向他求教如何写小说,或者要求赵海给签一个名字。
稍后的几天,三家村大队办公室的值班人,开始陆续收到一些邮电局送来的信。它们都是全国各地的一些《黄土文学》的读者或者文学爱好者写给赵海的。
很快的,三家村和周围一些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了,三家村那个在学校里考试交白卷,在村子里偷鸡摸狗、不干好事的赵海,成了全国出名的大作家!
那些寄给赵海的信,要求结交文友的有,要求切磋写作技巧的有,要求拜师的也有,但更多的是向赵海求爱!
发求爱信的少女,大多是读初中或者读高中的女中学生,少数是大学生和年轻的工农商兵等。
信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最多的一天,赵海竟然收到了三十二封!
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后,吕丽总会笑嘻嘻地拿着一大摞信,对赵海说:“喂,大作家,你的信!”
后来,每逢此时,赵河就一步上前,从吕丽的手中抢过信来,书包都不顾得放,便一封封拆开,迅速地看起来。
少数的信纸,被赵河筛选出来,递给赵海,而更多的信纸,却被赵河三下两下地撕成了碎片,扔到了锅灶里。
赵海曾偷偷地从锅灶里找出被赵河撕掉的那些信,按照信纸碎片的边缘模样和笔迹,拼凑到一起,他发现,那些信,无一例外,都是求爱信。
在学校里,原白龙镇公安派出所所长、现五龙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周文华的儿子周向军,苦苦哀求,要拜赵海为师,跟着他学习写小说。
年前,周文华在赵海的点拨下,让儿子周向军写了那篇少年英雄赵海的通讯报道,相继在五龙县人民广播电台和华国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
因为这篇报道,周文华这个本无望再升一级的小所长,立了一个二等功,荣任了五龙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同时,周文华的儿子周向军,也因此而更加热切地爱上了写作。高中尚未毕业,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个人人敬仰的大作家了。
周文华和周向军父子俩,都把赵海当作了自己的恩人和命中的贵人。
尤其是周向军,在看到了学校宣传栏里张贴的那张喜报后,更是把赵海当成了他的文学导师,当成了他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
周向军谨记近水楼台者先得月的古训,在课间和课外活动的时候,不离寸步地缠住了赵海。赵海百般无奈,只好答应收他为徒。
为了不让周向军打乱自己重生后的计划和日常生活,也为了周向军别走自己前世的老路,赵海和他约定,高考前,两人都要以学业为主,高考结束后,再学习写作。
周向军点点头,说:“我一切听赵老师的!”
听着周向军的那一声赵老师,看着周向军那双仰慕的眼睛,赵海心里不由地苦笑了——
前世爱好写作整整六年,却没发表过一个铅字!在起点写了半部二百五十万字的小说,到死的时候,也没能a签成功!
没承想,重生后,第一次抄袭前世作家的小说,就在华国最高等级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了!
头题——作者照片——简介——编后评论等等,这些在前世曾让自己分外眼红的东西,统统都有了!
这不,才十六岁,自己就成了别人仰慕的大作家了!
虽然一时有些不太适应,可在文学上的一举成名,还是比少年英雄那样的成名更吸引赵海!
补习班的课程内容,小部分是复习高中的各门课文,大部分是做题。各位任课老师,将十八年前的每届高考试题,统统集中了起来,指导和督促大家,反复地做。
同时,任课老师还从各种资料中搜集、甄选了一些高难度的题和比较偏僻的题,让大家一一做出来。
老师讲,熟能生巧,做题多了,自然就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华国高中的各科功课,赵海早在年前就复习得滚瓜烂熟了。那些历届高考题,他也和孙小胖、赵河一起,在郑美芳的指导下,做了其中的一大部分。
因此,补习班的学习,对赵海来说,就显得有些轻松自在了。
各科老师讲课的时候,碍于课堂纪律和浪子回头的光辉形象,赵海只能端正地坐着,装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
而实际上呢,赵海的脑海里,却在不断地回忆前世读过的那些新时期刚开始时的有名小说,琢磨着下一篇小说,应该抄袭哪一篇。
经过几天的反复思考和研究,赵海决定寄给《黄土文学》的第二篇小说,选前世伤痕文学的另一篇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是赵海前世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就得名于卢新华以特殊时期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这个短篇小说《伤痕》。
自习课和课外活动的时候,赵海就奋笔疾书,把选定的《伤痕》,重新组织和修改,默写到笔记本上。晚上回到家中,赵海再将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到稿纸上。
 dian.com>起点中文网.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