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宋朝的哈佛大学

第0156章 初涉靖康

    高太后来信了,对长公主说,自永乐大战惨败后,皇帝赵顼很是自责,茶食无思,寝食不安。你皇兄以前上朝,几乎全勤。就是在你薨了时,有过罢朝五天,寄托哀思事。你皇兄以前从没有脱班缺勤过,每天都要临朝工作,从来不生病。可是,你皇兄的健康以34岁为分水岭,即去年元丰四年,五路伐西夏,先胜后败。举国伐谋,期待越大失望越大,你皇兄一下子病倒了。病得很重,可他年青,很快身体就开始了恢复,重新能工作了。只是时隔不久,就传来了另一个噩耗。永乐城沦陷。这个打击是致命的,一夜之间,你皇兄的的健康就崩溃了。他“早朝当廷恸哭,宰执不敢仰视;涕泣悲愤,为之不食。”他是心思太重,对自己要求太高的人,无论如何都没法淡化失利的阴影,之后,日日夜夜,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对什么事情都缺乏了热情、失去了信心、没有了欢乐、也在消耗健康和生命。我,作为一个母亲,很是担忧。你现在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应该也能体会,所以,看在兄妹情深的份上,你回来看看你皇兄吧,你来劝慰劝慰你皇兄吧,最好能把木木也拖来。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你们木木不是说过,别一天到晚的向钱看,要多多的向前看……

    高太后在信中还提起一事,说,在威名赫赫的鄜延军覆灭后,在永乐大战惨败后。你皇兄一直闷闷不乐。

    去年,你皇兄在皇宫里闲走,偶然心动去了秘书省的藏书阁。他在里边看到了一幅画像。像中人欣秀风雅微微含笑,虽然纸迹已黄,年代久远,可那人竟然像是与他早有前缘,让他久久凝视。

    你皇兄问:“此是何人?”

    太监回答:“回陛下,此乃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你皇兄:“原来是他,不愧**才子。”

    ……

    当天夜里,你皇兄在梦中见到了这位百余年前的**才子、伤痛国主,李煜向他深深施礼,向他缓缓走近……就在这天夜里,他的第十一皇子出生了,我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叫“赵佶”。这赵佶虽然现在还没周岁,但已显露出超过常人的聪明漂亮、优雅多才,抓周时尽要文房四宝……”

    长公主很为难,一方面,自已看着也喜欢的那些漂亮的阿拉伯战马、汗血宝马一下子都没了,被敌人夺走了,谁不心疼?另一方面,木木跟他们再三说过最好别打仗,千万别用徐禧。偏不听,反来怀疑我们,谁不恼火?再一方面,柔柔刚生小孩,我怎么能扯着木木就离开,别人会不会说我太自私?

    长公主在纠结着,矛盾着,笑容难免就多少有些不自然了。王木木注意到了,问了,长公主也如实的回答了,包括那个“赵佶”的事也说了。王木木沉思了好一会儿,很久,才说:“晚上我写封信,你看看,如可,就寄出;如觉不妥,再议,再修改。”

    王木木虽然众**一二,近在咫尺,但有事要考虑时,还是习惯一个人独睡。

    王木木晚上想得很多,自从自已知道自已成了一穿越客,自从自已知道自已是穿越到了11世纪的北宋后。王木木最烦心的就是若干年后的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对于靖康之耻的发生的原因,有说是弱宋太弱。可是靖康国破后,虽金兵视宋人如草芥,常以一胜千,击垮宋军。可是,仅仅过去了两三年,局面就开始翻转。七八年之后,岳飞、韩世忠、两吴兄弟的军队就能硬撼对手,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金兵的主力军团。而后更有独力抵抗已经占领半个世界的蒙古军队长达40余年的空前壮举……这都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汉人不差,只要混帐糜烂的文官、皇帝不加压制,随时都会暴涨!宋之亡,不在武将与民间,真正的祸害就是一些祸国殃民的文臣宰相,外加几个百世难得一见的“精彩”皇帝。

    对于靖康之耻的发生的原因,还有一说是北宋末年的灭佛抑佛和崇道。历史上,那些心术不正者,心灵的异样构建了妖术的温床,真若坦荡做人,永远无须天地狐媚外力的助禳。

    中国自古的名利地位拥有者,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保全既得利益寄托于神灵鬼怪乃至天地的护佑,上至天子下到掾吏签判,求江山永固的,求长生不老的,求官运亨通的,求金玉满堂的,总之是既想保住眼前的荣华,又期冀更大更多的享有。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官僚贵族群体向来伪善、藏掖、不自信、不洒脱、昼夜患得患失、不愿匡扶能人和救援穷人的症结之一。

    宋朝,是各级官员结交江湖术士最狂热的时期,“士大夫无不作卦影”,当官的人人热衷于借占卜算卦预测命运;这正好给了那些借此发财的江湖术士大敛其财的绝佳机会,以至于各路歪门邪道式人物,争先恐后堂而皇之地“出入将相权贵之门”。他们认准了官员聚集之地,就是其施展魔法、危言耸听、指点迷津的发财之处。在汴京相国寺,天下术士悉集于此,这里也成了朝野大小官僚必须造访的神秘之地。

    江湖术士们摸透了官员怀揣大把银钱来问前途、求升迁的心思,狮子大张口地漫天要价,忽悠得权贵们傻乎乎心甘情愿地往他们手里塞钱。有文字记载,相国寺一术士“一命必得千”,算一卦即收取官员千金。有这么一对叔侄,叔叔叫郑绅,侄子叫郑居中,爷俩不惜重金“同往议命”,一块儿来占卜仕途,术士接过重金,美美地把他们吹嘘了一番,预言其前途无量,后来果然叔侄均发达了。由此求神拜佛相面问卜的风气更加高涨。

    发展到宋徽宗朝,官员结交求教江湖术士之风走向极端,“州牧既甚信重,士大夫又相谄合,下民从风而靡。”(程颢语)

    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连朝廷选拔近臣,也依靠术士的推测判定,“除擢侍从以上,皆先命日者推步其五行休咎,然后出命。”所以当时的卜者曾公开对外宣称,说:“士大夫穷达,在我可否之间。”做官的落魄还是发达,全在我算卦看相的一句话!

    在这种全民狂热地将命运寄托于神灵鬼道的恶劣世风下,各种身怀绝技、法眼无边的世外高人,层出不穷相继涌现,闻名全国,令人神往。其风光与显赫富贵,后人不能比也。其中名气特别大的,活跃于宋徽宗朝的大师级代表人物,有王老志、王仔昔、张怀素、林灵素等,各显神通,先后在官场政坛上演了一幕幕活报剧。

    王老志,濮州人。最早在运输单位做个小头头,一直在寻求人生的发达之道。有一天在一群叫花子堆里,王老志遇见了一位奇人,授给他一颗仙丹,喝下去人顿时灵魂开窍、癫痴发狂。打这儿起,他连老婆孩子统统都不管不要了,在荒郊野外搭了一处茅屋,独自居住,开始给人占卜算卦,预测吉凶祸福。十次里还真让他蒙对了那么几次,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了朝中高官的注意。太仆卿(掌管皇帝车马)王亶在宋徽宗赵佶面前提起这个人,徽宗将其召至京师,安顿到时任宰相的蔡京府中居住,高规格接待。

    皇帝老儿青睐,就得给他露一手呀。这一天,王老志写了一封密信,托人呈送徽宗,徽宗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他前年秋天跟爱妃乔氏、刘氏**爱抚时说过的话,大为惊讶,朕跟爱妃宫闱热语,王老志怎么会晓得?!这一下,皇帝确信王老志有两下子,亲自赐王老志号为“洞微先生”。

    天子的认可就是无形的光环,就是号召力,就是巨大的市场。接下来朝廷的很多人来向王老志求书,希望这位高人给予点拨,王老志的居所门庭若市,钱财当然也随之滚滚而来,转眼他便成了一个人人艳羡的阔佬。

    王老志向徽宗献上一种名为“乾坤镜”的铸造方法,镜子造好后,王老志“谓帝与皇后他日皆有难”,“请时坐鉴下,思所以儆惧消变者。”他请徽宗和皇后双双坐在镜子面前,思考反省恭敬畏惧的事情,借以消灾去难,皇帝乖乖地听话照办。

    被人们像神一样供奉的王老志,阔起来以后的第二年,回去见他的乞丐师傅,结果遭到了师傅的一顿训斥。师傅“责以擅处富贵”,师傅批评他擅自贪图富贵。王老志请求师傅原谅,并打算金盆洗手回老家去,师傅没答应。后来病得不行了,师傅才让他步行回家,“归濮而死”,到老家就一命呜呼了。

    王仔昔,洪州人。起初隐居在嵩山,默默无闻。后来自称他遇见过六七百年前、晋代活了一百三十六岁的道教真君许逊,掌握了《大洞隐书》里的法术,能够预言人间未来之事。蔡京把他荐举给宋徽宗,徽宗先给他赐号为“冲处隐士”。

    徽宗皇帝召王仔昔,原本主要是想让他帮着祈雨,王仔昔则暗自另有打算,先得用咱的绝活拿下皇帝,其他都将顺理成章。有一天,王仔昔在纸上画了一张符,用篆书写上“焚符冲成汤水洗用”几个字,交给小黄门拿去给皇帝。恰巧徽宗的一位宠妃害红眼病,按照王仔昔的办法洗了几次,红眼病很快就痊愈了。就这么一下子,徽宗对王仔昔顿时刮目相看,当即进封为“通妙先生”。获取了天子信任,王仔昔很快就火了,朝中官僚和乡里亲戚都想尽办法来结交求教他。

    一朝靠妖术得宠的王仔昔,个性极其娇蛮张扬,呼唤徽宗身边的宦官为小奴才,不断地跟同行们争风头,结果被太监冯浩和另一个高人合谋,栽赃陷害,“下狱死”,稀里糊涂死在了大牢里。

    林灵素,温州人。少年时学佛,因为受不了师傅的责骂和鞭笞,离开佛寺做了道士。这期间,林灵素浪迹于今天江苏山东接壤一带,他十分擅长变幻妖术,靠这个混饭吃。

    正和(徽宗年号)末年,终于时来运转,他被人推荐给宋徽宗赵佶。见到皇上的第一面,林灵素凭借他的如簧之舌,云山雾罩,先把徽宗皇帝和身边一帮宠臣给整晕了,佩服得恨不得五体投地。他说徽宗是长生大帝君,宰相蔡京是左元仙伯,王黼(右宰相)是文华使,童贯等“六贼”人人都在上界有官职封号。林灵素发现徽宗最宠爱刘贵妃,便扯谎说刘氏是上帝任命的九华玉真安妃,徽宗闻之龙颜大悦,赐林灵素法号通真达灵先生,赏赐大量财宝,还把他的出生地温州改名为应道军。

    根据林灵素的提议,徽宗大兴土木,在开封建了一座上清宝箓宫,由林主持,“密连禁省”,林的道场与朝廷各重要机构和部门,都有地下秘密通道。“令吏民诣宫受神霄秘箓,朝士之嗜进者,亦靡然趋之。”林灵素让官吏和百姓都来他这儿接受上界的秘箓,朝中许多想升迁的官员,也都趋之若鹜地跑来向他讨教。

    林灵素在朝中举办千道会,“帝设幄其侧,而灵素升高正坐”,徽宗皇帝设帐坐在旁边,而林俨然是天朝的另一个主子,昂然居于正中最高处。众人仰望簇拥着他,跪拜求教。林都说些什么呢?“所言无殊异,时时杂捷给嘲诙以资媟笑。”并没有什么高明见解,不过是一些巧辩嘲弄调笑的大话。当时他的门徒个个美衣玉食,达到两万多人。徽宗看到他如此受人敬仰,又加封他“元妙先生”、“金门羽客”等名号。这时候的林灵素,出入要有专人护送开道,诸侯王爷都得给他让路,老百姓称其宅邸为“道家两府”。

    风光无限不可一世的林灵素,在开封倍受高官富豪的追捧,先后四年时间里,他傲视众僚目无一切,以至于发展到在路上遇见皇太子,他照样趾高气扬不屑一顾。

    在北宋末年崇道的同时,此长彼消,毫无疑问的佛学受到了打击。

    在中国,自佛教传入后,在唐中期达顶峰。虽有“三武一宗”灭佛的打击,然佛教屡遭重创而流传不绝。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的出现,说明佛教已经在中国文化中牢固地扎下了根。

    魏晋之后的几百年间,佛教的风头盖过了儒家,几乎取代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魏晋时代玄学流行,“而佛教则更依附玄理,大为士大夫所激赏。因是学术大柄,为此外来之教所篡夺”。故儒家学者要夺回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就得排佛、抑佛、甚至灭佛。

    宋之前,儒家排佛最著名的代表为韩愈。他主张对佛教要塞其流、止其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以先王之道导之。在举国上下都为迎佛骨而忽忽如狂的情况下,他上书皇帝,指出信佛并不会带来国祚的长久,佛骨只是“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应该“投诸水火,永绝根本”。但他激烈的排佛主张不仅没有得到时人支持,为此还险遭不测。

    宋儒对待佛教的态度,经历了从排佛到融佛,最终援佛入儒、重建儒家理论体系的历程。宋代儒学复兴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多元共和、互为补充的局面。回顾儒学走过的这段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颇为有益的启发。

    宋初,佛教在经历了后周世宗灭佛的打击后,又逐渐恢复了它的影响力,这主要得力于宋太祖的废止了周世宗的灭佛政策。宋仁宗时代,社会危机逐渐凸显,儒家学者排佛的声音逐渐强烈,石介便是排佛阵营中的一员猛将。他著有《怪说》三篇,把佛、老、杨亿的文章并称为“三怪”,一并斥之。

    石介指出,违反常道的事物就是怪。中国的常道乃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中国本为圣人之所常治、四民之所常居、衣冠之所常聚,为道德之所治、礼乐之所施、五常之所被。但佛教、道教流行,造成中国“髡发左衽,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为夷者半中国”,“汗漫不经之教行焉,妖诞幻惑之说满焉”。伦理纲常、社会风俗都被搞乱了,所以佛、老并为两大怪。还有杨亿的文章:“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篡组,剽镂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其为怪大矣。”他表示,不怕世上众生崇信此三怪者多,为排击此三者,他不惜牺牲自己:“吾亦有死而已,虽万亿千人之众,又安能惧我也。”

    他又有《中国论》一篇,提出要辨华夷,各分居。他明确了中国与四夷的概念:“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中国是内,四夷是外;中国上有二十八星宿,下有九州之分野;除了天文地理,更以儒家伦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等人伦道德为特征。

    他认为,佛、老都是外来者:“闻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佛老以欺骗、**的方法,引诱人们入其门,乱了中国的常道,使中国不成其为中国了。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则中国,中国也;四夷,四夷也。”

    石介对排佛兴儒事业身体力行。在南京任职时,他看见书库有三教画本,将儒、释、道三家圣人并列。他当即命令去其二,并作《去二画本记》记此事。

    李觏是北宋排佛的另一个著名代表。他赞同韩愈的排佛主张,但在早期的文章中他就指出,排佛必须提高理论辩论的技巧。韩愈排佛的不足之处在于仅言佛教之过而不言其功,所以不能令人信服。他则先做出一些让步,承认佛教对世道人心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但这点好处远不能弥补其对社会风气的破坏。他说:“尔之慈悲普济而不以礼节之,……亲疏不别,是夷狄也。尔之报应而不以信守之,一财媚佛,则反祸为福,是招权鬻狱,汙吏事也。尔之见性而不渐诸训典,左右如其真,是赤子不得成人也。”他指责佛教讲求慈悲而不别亲疏,是夷狄;倡言报应,但又受人钱财**,类似污吏;佛家教人明心见性,但不以儒家经典来教导人,使人的思想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等等。

    在后来的《富国策》等一系列文章中,李觏非常透彻地分析了佛教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提出佛教的十害与排佛的十利:“男不知耕而农夫食之,女不知蚕而织妇衣之,其害一也。男则旷,女则怨,上感阴阳,下长淫滥,其害二也。幼不为黄,长不为丁,坐逃徭役,弗给公上,其害三也。俗不患贫而患不施,不患恶而患不斋,民财以殚,国用以耗,其害四也。诱人子弟,以披以削,亲老莫养,家贫莫救,其害五也。不易之田,树艺之圃,大山泽薮,跨据略尽,其害六也。营缮之功,岁月弗已,驱我贫民,夺我农时,其害七也。材木瓦石,兼收并采,市价腾踊,民无室庐,其害八也。门堂之饬,器用之华,刻画丹漆,末作以炽,其害九也。惰农之子,避吏之猾,以佣以役,所至如归,其害十也(反之则是排佛的十利,此处不再具引)。”用现代的话说,这十害就是:加重社会负担、违背人性自然、减少人力资源、耗费社会财富、破坏家庭伦理、占用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抬高市场物价、造成奢侈之风、豢养闲民恶人等。

    李觏在《富国策》中指出,修身正心、养生送死这些事情,是每个普通人都要面对的。如何行这些事,本来应由儒者对民众作出指导,但儒者们没有尽到职责。而佛家恰恰对这些事情关注较多,所以百姓都到佛教那里寻找答案……。

    欧阳修也明确提出了排佛。他的《本论》指出,佛法为中国之患已有千余年。虽有不少人想废灭之,但佛教屡废屡兴,不能真正根绝……。

    有人说,北宋的坎坷与其时而“融佛”时而“排佛”有关,而最后北宋的灭亡,则全是因为宋徽宗尊道破佛,诏书饬令道尊于佛,令佛家以道为名。

    在北宋时期,厢兵和民夫出勤时,常驻扎在寺庙内或是附近闲地。士兵的饭菜是粗茶淡饭,而和尚虽然是素食但是以样式多营养高,士兵等公职人员心理很是不服气。

    在北宋时期,不少地方稍微著名点的僧人圆寂后都得修塔放舍利。大多物力人力土地被占有,这个奢侈的手段也让不少人富人和穷人都反对。

    在北宋时期,不少僧人和很多贵族女子有不洁的关系,那些事已经不是修行而是某种不能在阳光下实施的关系的避风地。

    所以,在北宋,排佛、灭佛,也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在公元898年,因正逢北宋灭佛,一群崇佛志士只能将释迦牟尼佛真身佛牙及舍利秘密藏在山东济宁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塔下了。

    对于这一切,王木木思考得很少,在前世,他主要崇拜的是大米饭,一日三餐不着落,哪尊佛我都不哈。现在,在大宋,自已已是一个高级的管理者,甚至,心中也暗自得意过,我不就是一个土皇帝了吗?既然如此,眼前的佛啊、道啊、儒啊、女巫啊、基~~督教啊、伊斯兰教啊,等等。已一一横在自己眼前,总不能视而不见吧。王木木想,我是要放眼世界的,所以,宋儒的“排佛”与“融佛”,到援佛入儒,重建儒家的理论体系,解决了佛教的挑战,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这对自己的辖下之地的思想文化的建设很有启示。

    历史昭示着未来,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当下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

    首先,是外来思想、文化如何在“移民社会”里扎根的问题。

    佛教在刚传入中国时,屡与传统观念发生冲突。经过历代的佛教理论家的不断调适(包括:修改一些教义,对现实作出一些妥协,如在礼仪上对皇权的让步;也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如儒家的孝的观念等;又如宋初的智圆、契嵩等佛教徒,竟在宋儒之前就研究、褒扬起《中庸》等儒家经典来,这扩大了社会民众对佛学的接受),佛教逐渐中国化,落地生根。

    本土化是外来思想、文化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必不可少的步骤。一个反例则是玄奘的努力。他有见于当时佛法的“不纯”,遂发愿去印度取经,并创立了“最纯粹”的法相唯识宗。但后来在学说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是彻底中国化了的禅宗。此堪作为今日有志于传播外国思想、文化者之镜鉴。

    其次是关于如何对待异己的或外来的思想、文化的问题。

    儒家作为本土文化在遭遇佛教的冲击时,其最初的反应是排斥,到宋初还是如此。正如韩愈的失败所表明的那样,佛教有着强大生命力和特别的吸引力,仅靠外部攻击是不行的。而一旦儒家吸收了佛教的长处,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后,佛教的威胁就自动消除了。

    大凡异己的或外来的思想、文化,若能为一部分人所坚信和鼓吹,则必是触及到原有思想文化体系的薄弱之处。因此对待异己或外来的思想、文化,应当采取一种吸收借鉴的态度,决不应该简单的排斥了之。事实上,在当今社会,也很难做到将异己的或外来的思想、文化全面排斥在外。

    第三是是多元的思想、文化、文明如何相处的问题。

    在古代中国,儒、释、道的冲突还只是一个社会内部不同学说如何相处的问题。现在,王木木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在辖下,既有古、今思想的冲突,也有中、西思想的冲突;即使在主流意识形态中,也还存在着不同的流派间的分歧;而跻身于国际社会,还有如何与不同的社会文明相处的问题。

    王木木相信:多元共和是不同的思想、文化、文明的相处之道。所谓多元共和,并非指多元的思想、文化、文明之间的简单并存,而是主张不同的思想、文化、文明,相互承认对方存在的权利与价值,同时又相互吸收、借鉴以发展完善自身,而达至自信而和平地共处。在当今世界,唯有遵行多元共和之道,才能达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社会与社会间的和谐相处。

    可是,崇佛的人一直声称,灭佛者没有好下场。王木木知道,有人归罪北宋的灭亡是因为宋徽宗犯了佛经上讲的谤佛、破佛、灭佛之罪,果报当入无间地狱。崇佛者说,别不信不畏,别以为这是佛教自神之言,别以为这是恐吓之词。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教训都值得注意。

    北魏太武帝,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佛,灭佛。后,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也因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长子宇文赟即位。不久赟让位于子宇文阐。又两三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

    唐武宗李炎,公元845年,下令灭佛,史称“会昌灭佛”。公元846年唐武宗因为服食丹药驾崩,他的妃子王氏殉节自缢而死。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诏令整饬寺院,沙汰僧尼。凡无敕颁寺额之寺宇并皆停废,亲无侍养者不许出家.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

    北宋皇帝宋徽宗崇信道教,贬斥佛教,诏书饬令道尊于佛,令佛家以道为名。结果引起京城洪水,请道士禳之,毫无效验,只得忏悔破佛之罪,随后礼请三宝,洪水随退。宋徽宗尊道破佛,导致北宋灭亡,自己与子宋钦宗被金人掳掠北上,囚于五国城中,坐井观天,终至困毙。

    同时期的国外,公元699年时,阿拉伯帝国的穆罕莱卜及其儿子哈比卜进攻并占领了部分中亚地区,并大肆破坏当地佛教佛寺推广伊斯兰教,不久哈比卜在木鹿被打死,穆罕莱卜便撤兵返还木鹿,不久暴病而死.

    705年老哈里发去世,韦立德即位新哈里发,继续东侵进行宗教战争,哈查吉推荐古太白做主将,因而古太白为中亚总司令,古太白是个军事家,他在攻占了中亚河中各国,并对当地佛教进行了毁灭性的催毁,并将当地佛寺原址兴建清真寺,他本人是个狂热的穆斯林,后来曾亲手捣毁佛像,不久714年哈查吉病死,古太白失去靠山,715年哈里发韦立德也突患急病暴死,古太白也突被部将杀死,英年早逝!但中亚的广大地域几乎都是他打下来的!

    嘎西姆是哈查吉的侄子,得哈查吉推荐进攻富饶的印度,是一代奇将,713年他率兵进攻印度邦国,占领信地一带佛教胜地和部份旁遮普,在当地进行伊斯兰化催毁佛教,正当他意气奋发准备继续侵略时,哈查吉病死,不久他也被排济撤换,不久英年暴毙!在印度的地盘主要还是他打下来的.

    750年左右,阿拉伯发生内乱,兴起一百多年的白衣大食灭亡、黑衣大食建立!大搞扩张宗教战争的白衣大食哈里发及后代们竟被屠杀干净,几代哈里发的尸骨也被从坟墓中拽出焚骨扬灰.革命英雄阿布-穆斯林功劳最大,公元751年阿拉伯应石国之邀准备联兵进攻唐朝,被唐将高仙芝侦之,高仙芝便率兵3万翻过帕米尔高原主动进攻,阿布-穆斯林率中亚各国联军共17万在坦逻斯迎战唐军,激战三日、阿军不支便收买唐军胡部叛变、夹攻唐军,唐军因而惨败,阿拉伯军损失巨大不敢过度追击,此战后中亚各国完全伊斯兰化,阿布-穆斯林将所巩固占领地域的佛教进行催毁无遗,不久阿布-穆斯林却由于功高震主竟被哈里发诱杀,全家被灭。

    ……

    王木木还知道,在前世,有人还特意指出:

    道光十六年,洪秀全得到一份免费派发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劝世良言》其实就是《圣经》的“编写本”。一半引原文,一半为梁发发挥。梁发所引原文大约只有新、旧约全书的九分之一,删掉了原书神话的故事情节,保留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劝世良言》中没有丝毫“革命”的意思,主要鼓励读者信仰上帝,顺从基~~督,安贫乐道,戒杀戒贪,并宣称天国在来世,死后能永生。对佛教和道教批判,对儒教也略有微词,日后洪秀全,逢佛灭佛,遇庙拆庙,焚烧经籍。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天京失守,李秀成带领幼天王突围,混乱中失散,于同月22日在江宁方山被俘,亲书供状数万字后,于8月7日被杀。10月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南越总统吴庭艳是天主教徒,他上台后大力扶持天主教势力,一时政府几乎为天主教所把持。同时他还竭力对传统的佛教进行压制和摧残。先后有六位高僧为护教而捐躯**。1963年11月1日被政变军人处死,终年62岁。

    阿富汗前政权塔利班实行**,支持恐怖势力。被国际社会所孤立排斥。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为此迁怒于佛教,竟下令将具有一千五百年以上历史的巴米扬大佛摧毁(此佛像在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有详细介绍)。虽经国际社会多方求情,全然无效。2001年3月,塔利班灭佛,当年9月,即被美国出兵推翻?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