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送歌》
非常诡异的是,即使托钵僧的助燃剂是用外力加强了燃烧效果,对要昌的身体内部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巨大伤害,但是从他身体表面仍然看不出任何燃烧的痕迹。
这也是托钵僧本领的高深恐怖之处,他的助燃剂,实际上是加速燃烧要昌的内心。
从内而外的燃烧,要昌最终会被这把邪恶的火焰烧的灰飞烟灭。
不过最后的胜者还是“身火运念”,这种要家神奇的技艺,迟滞了要昌死亡的过程,起码会比托钵僧死的时间要晚一点。
实际上,在要昌和托钵僧的那场决死搏斗中,真正能伤害了那个托钵僧的,也正是这个能够燃烧绿色火焰的“身火运念”。
而托钵僧泼出的那道强力助燃剂,也成了拉紧他脖子上绞索的助力器,这可是他施术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托钵僧被要昌出其不意地抱住的时候,猩红色的火焰瞬间布满了他的全身。
因为托钵僧根本就不知道“身火运念”运用方法,他的燃烧方式与要昌的正好相反,强力助燃剂以比正常的燃烧快几十倍的速度,迅速吞噬着他的皮肤和长衫。
托钵僧被难以忍受的烧伤剧痛刺激得大叫起来,不过他的惨叫声迅疾就被愈加猛烈的火焰给吞没了。
短短不到一分钟,托钵僧就被烧成了一根黑色的、弯弯曲曲而又模样怪异的炭棒。
而他身上曾经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个让我神智惑乱的老太太傀儡,以及那个鼓鼓囊囊、也不知道装了多少宝贝武器的黄色布囊,也都被要昌和托钵僧共同创造的神奇火焰,给烧成了灰烬。
只剩下这根还冒着白烟的黑色炭棒,仍旧被要昌抱在怀里。
之所以叫炭棒,顾名思义,这个我们一直到他死后都叫不上名字的托钵僧,真的被烧成了一段短粗的黑炭。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段被高温烧焦了而且已经炭化了的尸体。
这种效果,只有在瞬间产生的极高温度下才能产生,可见要昌和托钵僧双方合作产生的那种猩红色的火焰是多么的恐怖。
要昌也快死了,即使是要德灵老爷子的妙手回春,也阻止不了要昌的死亡。
他最后的搏死一击,已经耗尽了身体里所有的能量,就想一只被用光了电的一号电池,只剩下最后一点蓄能,仍坚守在电筒里,拼命地展示曾经最美妙的光辉。
我一直拉着要昌的左手,感受到他身体里的燃烧越来越烈,他的五脏六腑虽然还在苦苦支撑着,但是全身却被巨大的痛苦折磨的剧烈颤抖起来。
回到现实的我,对要昌此时的痛苦真的是感同身受,但是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虽然要昌的白衣黑裤仍旧完好无损地穿在他的身上,他身体的任何部位也并没有燃烧的痕迹,但是他的皮肤却已经变成了紫红色,甚至有的地方还偶尔冒出了零星的火花。
这只能说明,要昌体内的燃烧已经快突破到了皮肤表层。
他真的是由内而外的燃烧,或者叫自燃,要昌会在神智清醒状态下,眼看着自己身体的燃烧过程,感受着愈来愈强烈却又无法逆转的痛苦。
我看着要昌愈加塌陷而显得格外灰白的面孔,他的眼睛紧闭,眉头因极度痛苦而在紧锁着,脸部肌肉在不由自主地颤动。
“老爷子,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我哭丧着脸,绝望地对要德灵喊道。
要德灵仍旧握着要昌的右手,一脸的凝重。“他的内火是不可逆转的,现在他只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支撑着自己的精神,但是这终归还是徒劳无功。”
他看了看要昌手上的腕表,语气变得更加沉重,“他最多还能坚持两分钟,就灰飞烟灭了。”要德灵悲悯地看着被内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要昌,不禁喟然长叹,用忧伤而低沉的嗓音,悠悠地吟唱着:“独我儿郎,忧患实多,天地沧桑,何处安养,世事无常,朝生暮亡,惟神惟采,千载传歌。”
我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送歌》,是一首在家族历史上至少传承了上千年的古体歌曲。古老相传,这首歌的本来面目,据说是南宋时期要家一个先祖要江子所作。
南宋时期,朝廷羸弱,天下大乱,战火连绵,赤地千里,百姓涂炭。
时值金兵南下侵扰江南,本是富庶之地的苏杭一带被战乱弄得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当时作为要氏族长的要子江,为了保境安民,抵御外侮,在家乡纠集了几百名家族青壮子弟组织民团,意图携手官军,抗击金兵的烧杀抢掠。
不过那时候南宋官兵畏敌如虎,往往是刚见到金兵的影子,就率先逃跑。
在一次战役中,数十万金兵围困了扬州,要江子闻讯带领要家民团火速救援;为掩护溃败的官军撤离,在扬州城外与金兵展开了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数万金兵包围在一个光秃秃的小山岗上。
眼看突围无望,要江子只得率众死战;要氏子弟自古就是轻生重义,悍不畏死,即使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也是毫不退缩。
而在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大规模野战中,任何神奇的技艺也无从发挥,再厉害的解决人在这种时候,都只是普通一兵。
这场血战从早晨杀到了黄昏,金兵伤亡了三千多人,却始终无法攻克小山岗。
要氏民团也只剩下了包括要江子在内的最后十六个人,而且个个身负重伤、矢尽粮绝。
金兵主帅哈里木虽然并不清楚要氏家族的底细,但是却惊佩于眼前这只部队的神勇忠义,就暂时停止进攻,派人上山劝降。这时候的要氏家族,尽管已经把势力网络扩展到宋家王朝的方方面面,即使是皇帝老子也要顾忌几分。
但是这次要江子带出来的民团,却已经包括了所有的解决人,以及绝大多数的执行助手。
这次残酷的战斗,使要氏子弟基本上损失殆尽,这剩下的十六个人,可以说是要氏家族能够传承祖宗技艺的最后仅存血脉。</dd>
这也是托钵僧本领的高深恐怖之处,他的助燃剂,实际上是加速燃烧要昌的内心。
从内而外的燃烧,要昌最终会被这把邪恶的火焰烧的灰飞烟灭。
不过最后的胜者还是“身火运念”,这种要家神奇的技艺,迟滞了要昌死亡的过程,起码会比托钵僧死的时间要晚一点。
实际上,在要昌和托钵僧的那场决死搏斗中,真正能伤害了那个托钵僧的,也正是这个能够燃烧绿色火焰的“身火运念”。
而托钵僧泼出的那道强力助燃剂,也成了拉紧他脖子上绞索的助力器,这可是他施术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托钵僧被要昌出其不意地抱住的时候,猩红色的火焰瞬间布满了他的全身。
因为托钵僧根本就不知道“身火运念”运用方法,他的燃烧方式与要昌的正好相反,强力助燃剂以比正常的燃烧快几十倍的速度,迅速吞噬着他的皮肤和长衫。
托钵僧被难以忍受的烧伤剧痛刺激得大叫起来,不过他的惨叫声迅疾就被愈加猛烈的火焰给吞没了。
短短不到一分钟,托钵僧就被烧成了一根黑色的、弯弯曲曲而又模样怪异的炭棒。
而他身上曾经所有的一切,包括那个让我神智惑乱的老太太傀儡,以及那个鼓鼓囊囊、也不知道装了多少宝贝武器的黄色布囊,也都被要昌和托钵僧共同创造的神奇火焰,给烧成了灰烬。
只剩下这根还冒着白烟的黑色炭棒,仍旧被要昌抱在怀里。
之所以叫炭棒,顾名思义,这个我们一直到他死后都叫不上名字的托钵僧,真的被烧成了一段短粗的黑炭。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段被高温烧焦了而且已经炭化了的尸体。
这种效果,只有在瞬间产生的极高温度下才能产生,可见要昌和托钵僧双方合作产生的那种猩红色的火焰是多么的恐怖。
要昌也快死了,即使是要德灵老爷子的妙手回春,也阻止不了要昌的死亡。
他最后的搏死一击,已经耗尽了身体里所有的能量,就想一只被用光了电的一号电池,只剩下最后一点蓄能,仍坚守在电筒里,拼命地展示曾经最美妙的光辉。
我一直拉着要昌的左手,感受到他身体里的燃烧越来越烈,他的五脏六腑虽然还在苦苦支撑着,但是全身却被巨大的痛苦折磨的剧烈颤抖起来。
回到现实的我,对要昌此时的痛苦真的是感同身受,但是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虽然要昌的白衣黑裤仍旧完好无损地穿在他的身上,他身体的任何部位也并没有燃烧的痕迹,但是他的皮肤却已经变成了紫红色,甚至有的地方还偶尔冒出了零星的火花。
这只能说明,要昌体内的燃烧已经快突破到了皮肤表层。
他真的是由内而外的燃烧,或者叫自燃,要昌会在神智清醒状态下,眼看着自己身体的燃烧过程,感受着愈来愈强烈却又无法逆转的痛苦。
我看着要昌愈加塌陷而显得格外灰白的面孔,他的眼睛紧闭,眉头因极度痛苦而在紧锁着,脸部肌肉在不由自主地颤动。
“老爷子,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我哭丧着脸,绝望地对要德灵喊道。
要德灵仍旧握着要昌的右手,一脸的凝重。“他的内火是不可逆转的,现在他只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支撑着自己的精神,但是这终归还是徒劳无功。”
他看了看要昌手上的腕表,语气变得更加沉重,“他最多还能坚持两分钟,就灰飞烟灭了。”要德灵悲悯地看着被内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要昌,不禁喟然长叹,用忧伤而低沉的嗓音,悠悠地吟唱着:“独我儿郎,忧患实多,天地沧桑,何处安养,世事无常,朝生暮亡,惟神惟采,千载传歌。”
我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送歌》,是一首在家族历史上至少传承了上千年的古体歌曲。古老相传,这首歌的本来面目,据说是南宋时期要家一个先祖要江子所作。
南宋时期,朝廷羸弱,天下大乱,战火连绵,赤地千里,百姓涂炭。
时值金兵南下侵扰江南,本是富庶之地的苏杭一带被战乱弄得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当时作为要氏族长的要子江,为了保境安民,抵御外侮,在家乡纠集了几百名家族青壮子弟组织民团,意图携手官军,抗击金兵的烧杀抢掠。
不过那时候南宋官兵畏敌如虎,往往是刚见到金兵的影子,就率先逃跑。
在一次战役中,数十万金兵围困了扬州,要江子闻讯带领要家民团火速救援;为掩护溃败的官军撤离,在扬州城外与金兵展开了激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数万金兵包围在一个光秃秃的小山岗上。
眼看突围无望,要江子只得率众死战;要氏子弟自古就是轻生重义,悍不畏死,即使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也是毫不退缩。
而在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大规模野战中,任何神奇的技艺也无从发挥,再厉害的解决人在这种时候,都只是普通一兵。
这场血战从早晨杀到了黄昏,金兵伤亡了三千多人,却始终无法攻克小山岗。
要氏民团也只剩下了包括要江子在内的最后十六个人,而且个个身负重伤、矢尽粮绝。
金兵主帅哈里木虽然并不清楚要氏家族的底细,但是却惊佩于眼前这只部队的神勇忠义,就暂时停止进攻,派人上山劝降。这时候的要氏家族,尽管已经把势力网络扩展到宋家王朝的方方面面,即使是皇帝老子也要顾忌几分。
但是这次要江子带出来的民团,却已经包括了所有的解决人,以及绝大多数的执行助手。
这次残酷的战斗,使要氏子弟基本上损失殆尽,这剩下的十六个人,可以说是要氏家族能够传承祖宗技艺的最后仅存血脉。</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