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秀才遇上兵
听了董访的一番解说后,夏侯充依然不为所动,他说:“那又怎么样?”
董访接着说道:“既然你是一个忠义之人,就应该忠于我们真正的皇帝陛下,建兴皇帝。你刚才都说了忠义就是要忠于君主,而曹丕显然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君主,相反,他不过是一个篡国的逆贼而已,所以你不应该忠于他,而应该反对他才对。”
“这……”夏侯充脑袋一时转不过弯来,竟然无言以对了,他觉得董访说得挺有道理的,但是,好像又在某些地方存在一些不妥的地方,具体是哪里不妥,他一时之间,却又想不出来,没办法,只能沉默以对了。
这个时代,皇朝仅仅经历了秦和汉,其中秦朝仅仅十几年,之后的四百年时间都是汉朝,所以皇朝正统的地位在百姓心中是很牢固的。
如果是后世知道历史走向的人,肯定会反驳:朝代的更迭是很平常的事,皇侯将相宁有种乎?像朱元璋这样的乞丐出身也能当皇帝,像蒙古人、满洲人这样的化外蛮夷也能入住中原,哪里还有什么正统不正统的区别,管你什么出身、什么来历,谁的拳头大谁就能当皇帝。
就算再不可能的人也能称为“真命天子”,你若是不服就打到你服,你若是不降就杀到你降,何必跟你多费口水,讲什么道理,老子手上的刀就是道理。
那一次朝代更迭不是伴随着一阵阵的血雨腥风,那一次开国过程不是屠戮千里,尤其是在外族侵入中原的过程中,整个中原大地都是人头滚滚。
那些异族哪里需要给汉人讲什么大道理,讲什么天命所归、真命天子,在他们眼里汉人不过是可以任意宰杀的两脚羊而已,谁会给羊讲什么道理,反正不服统治的就一个字:“杀”,将刺头全部杀光,剩下的人想不成为顺民也不行了。
可惜,夏侯充早生了一千多年,后面历史所发生的事情还没发生,他没有案例可借鉴,况且他也不是个擅于辩论之人,这一点,早就被董访考虑到,并利用上了,所以,他不出所料地被董访辩得无言以对。
董访并不打算这样放过他,继续道:“夏侯将军,就算你不承认刘氏的正统地位,那请你睁开眼睛看看当今天下的形势。现在天下大势已经很明朗了,大汉的复兴已经是势不可挡,很快,建兴皇帝就能重新统一天下。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寇,重新得到天下之后,编写史书的史官就是汉官。
夏侯将军,请你想一想,到时候这些史官会怎么写这段历史?董某认为,这一段短暂的三国鼎立的历史,肯定得不到那些汉官的承认,在他们眼中,这段历史估计只是一段国内发生叛乱的时期而已,而不会作为一个朝代存在历史上,正如王莽建立的新朝一样。
尤其是曹丕,他是篡位的主角,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在,你依然认为,你应该忠于这样的一个逆贼吗?”
夏侯充这下彻底的无语了,董访这段话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如果最后是魏国取得胜利,由曹氏统一天下,那么,就会由魏国的史官来编写三国鼎立这段时期的历史。
那自然一切都好说了,曹操还是太祖,曹丕就会成为真正的开国皇帝,可以称为太宗皇帝,自己也顺理成章成为开国功臣,到时候封侯拜相极尽荣宠都不是不可能的。
可是,一旦最后是由蜀汉统一天下,那问题就大了,写历史的人是汉朝的官员,史书上的任何东西肯定都会倾向于刘汉,其他人一概是乱臣贼子。
特别是对于曹氏父子,这两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干脆篡位代汉,他们的这些行为肯定是要遗臭万年的,一定会被汉朝的史官唱衰的,那么自己这个帮助曹氏打天下的人,肯定会成为曹氏这个反革命集团的同伙,一同被唱衰。
对于一些人来说,自己在史书上留下好名声还是坏名声根本不在乎,否则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干出那些人神共愤的混蛋事了,但是,对于夏侯充这样的以忠义为行为准则的人来说,身后之名就很看重了。
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说,能青史留名是这些人一生的追求,如果在历史上留下恶名,那就比杀了他们还难受,这可以说是一种优良的品德,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弱点,很容易被人利用的弱点。这种人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们:为名所累。
董访的话有理有据,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来说,都无可驳斥,这个时候就算来个饱读诗书的大儒也是无话可说的,更何况是夏侯充这种武夫。
但是,武夫有个好处就是,他不一定要和你耍嘴皮子,讲道理讲不过你的话,他是可以动刀子的。所谓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武夫在嘴皮子上面讨不到便宜,他们就耍横,不管你说什么他就是不听,逼急了就动武。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喜欢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和人沟通。
文人最擅长的沟通方式是滔滔不绝的话语,犀利的辞锋、引经据典的长篇道理,这些都是他们武器,这些武器可以直~插敌人的心灵。而武夫则直接多了,他们最擅长的沟通方式是他们的武力,就是他们的拳头与刀子,他们耍起横来的话,会直接从肉体上消灭敌人的。
这两种沟通方式各有各的好处与坏处,就看用在什么场合了。而现在,董访这个文人祭起了他最厉害的武器,很快就将夏侯充杀得丢盔弃甲。
在这种口头的交锋上,董访可以算是完胜,可是,这种胜利有时候并不管用,因为这种胜利也只存在于口头上。这种口头上的胜利是需要敌人承认才管用的,如果敌人不承认,那就一点用处都没有,说得再多也只不过是白费口水而已。
夏侯充虽然心里是认可董访说的道理的,至少他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可是,他就是不肯屈服,就是不肯投降。道理既然已经说得那么清楚了,那么他不肯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没有什么原因,起码他自己也说不出个原因来。他早就被董访的一番话绕晕了,他的脑袋已经成为一团浆糊,现在几乎停止了思考,脑袋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道理,他心中只有一个执念,那就是不能投降,不能背叛魏国与曹丕。
本书来自
董访接着说道:“既然你是一个忠义之人,就应该忠于我们真正的皇帝陛下,建兴皇帝。你刚才都说了忠义就是要忠于君主,而曹丕显然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君主,相反,他不过是一个篡国的逆贼而已,所以你不应该忠于他,而应该反对他才对。”
“这……”夏侯充脑袋一时转不过弯来,竟然无言以对了,他觉得董访说得挺有道理的,但是,好像又在某些地方存在一些不妥的地方,具体是哪里不妥,他一时之间,却又想不出来,没办法,只能沉默以对了。
这个时代,皇朝仅仅经历了秦和汉,其中秦朝仅仅十几年,之后的四百年时间都是汉朝,所以皇朝正统的地位在百姓心中是很牢固的。
如果是后世知道历史走向的人,肯定会反驳:朝代的更迭是很平常的事,皇侯将相宁有种乎?像朱元璋这样的乞丐出身也能当皇帝,像蒙古人、满洲人这样的化外蛮夷也能入住中原,哪里还有什么正统不正统的区别,管你什么出身、什么来历,谁的拳头大谁就能当皇帝。
就算再不可能的人也能称为“真命天子”,你若是不服就打到你服,你若是不降就杀到你降,何必跟你多费口水,讲什么道理,老子手上的刀就是道理。
那一次朝代更迭不是伴随着一阵阵的血雨腥风,那一次开国过程不是屠戮千里,尤其是在外族侵入中原的过程中,整个中原大地都是人头滚滚。
那些异族哪里需要给汉人讲什么大道理,讲什么天命所归、真命天子,在他们眼里汉人不过是可以任意宰杀的两脚羊而已,谁会给羊讲什么道理,反正不服统治的就一个字:“杀”,将刺头全部杀光,剩下的人想不成为顺民也不行了。
可惜,夏侯充早生了一千多年,后面历史所发生的事情还没发生,他没有案例可借鉴,况且他也不是个擅于辩论之人,这一点,早就被董访考虑到,并利用上了,所以,他不出所料地被董访辩得无言以对。
董访并不打算这样放过他,继续道:“夏侯将军,就算你不承认刘氏的正统地位,那请你睁开眼睛看看当今天下的形势。现在天下大势已经很明朗了,大汉的复兴已经是势不可挡,很快,建兴皇帝就能重新统一天下。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寇,重新得到天下之后,编写史书的史官就是汉官。
夏侯将军,请你想一想,到时候这些史官会怎么写这段历史?董某认为,这一段短暂的三国鼎立的历史,肯定得不到那些汉官的承认,在他们眼中,这段历史估计只是一段国内发生叛乱的时期而已,而不会作为一个朝代存在历史上,正如王莽建立的新朝一样。
尤其是曹丕,他是篡位的主角,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现在,你依然认为,你应该忠于这样的一个逆贼吗?”
夏侯充这下彻底的无语了,董访这段话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如果最后是魏国取得胜利,由曹氏统一天下,那么,就会由魏国的史官来编写三国鼎立这段时期的历史。
那自然一切都好说了,曹操还是太祖,曹丕就会成为真正的开国皇帝,可以称为太宗皇帝,自己也顺理成章成为开国功臣,到时候封侯拜相极尽荣宠都不是不可能的。
可是,一旦最后是由蜀汉统一天下,那问题就大了,写历史的人是汉朝的官员,史书上的任何东西肯定都会倾向于刘汉,其他人一概是乱臣贼子。
特别是对于曹氏父子,这两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干脆篡位代汉,他们的这些行为肯定是要遗臭万年的,一定会被汉朝的史官唱衰的,那么自己这个帮助曹氏打天下的人,肯定会成为曹氏这个反革命集团的同伙,一同被唱衰。
对于一些人来说,自己在史书上留下好名声还是坏名声根本不在乎,否则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干出那些人神共愤的混蛋事了,但是,对于夏侯充这样的以忠义为行为准则的人来说,身后之名就很看重了。
对于他们这样的人来说,能青史留名是这些人一生的追求,如果在历史上留下恶名,那就比杀了他们还难受,这可以说是一种优良的品德,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弱点,很容易被人利用的弱点。这种人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们:为名所累。
董访的话有理有据,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来说,都无可驳斥,这个时候就算来个饱读诗书的大儒也是无话可说的,更何况是夏侯充这种武夫。
但是,武夫有个好处就是,他不一定要和你耍嘴皮子,讲道理讲不过你的话,他是可以动刀子的。所谓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武夫在嘴皮子上面讨不到便宜,他们就耍横,不管你说什么他就是不听,逼急了就动武。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喜欢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和人沟通。
文人最擅长的沟通方式是滔滔不绝的话语,犀利的辞锋、引经据典的长篇道理,这些都是他们武器,这些武器可以直~插敌人的心灵。而武夫则直接多了,他们最擅长的沟通方式是他们的武力,就是他们的拳头与刀子,他们耍起横来的话,会直接从肉体上消灭敌人的。
这两种沟通方式各有各的好处与坏处,就看用在什么场合了。而现在,董访这个文人祭起了他最厉害的武器,很快就将夏侯充杀得丢盔弃甲。
在这种口头的交锋上,董访可以算是完胜,可是,这种胜利有时候并不管用,因为这种胜利也只存在于口头上。这种口头上的胜利是需要敌人承认才管用的,如果敌人不承认,那就一点用处都没有,说得再多也只不过是白费口水而已。
夏侯充虽然心里是认可董访说的道理的,至少他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可是,他就是不肯屈服,就是不肯投降。道理既然已经说得那么清楚了,那么他不肯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呢?
没有什么原因,起码他自己也说不出个原因来。他早就被董访的一番话绕晕了,他的脑袋已经成为一团浆糊,现在几乎停止了思考,脑袋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道理,他心中只有一个执念,那就是不能投降,不能背叛魏国与曹丕。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