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最佳不男不女主角
第二百一十八章最佳不男不女主角
一直没开口的司马懿正在感动中,因为蜀国皇帝竟然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事,一直关心着自己亲族的安危。本来君臣几人在战前就商量好那些瞒骗魏国朝廷的计策,现在都已经一一实施完毕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刘厚竟然还嫌不够,还要主动想办法进一步瞒骗魏国朝廷。
为此还特意召集智囊团商议计策,要知道皇帝的时间是很宝贵的,能为一个臣子,还是刚刚归降的臣子这样着想,这样的皇帝不说绝后,也绝对是空前的。感动中的司马懿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辅助这个小皇帝统一天下,成就一代明君。
刘厚没想到,自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使得司马懿对自己死心塌地,否则他就不会对司马懿一直存着既要用,又要防着的心思了。
这个时候,司马懿听到郭攸之的担忧,终于从感动中醒过神来,只听他道:
“郭大人无需多虑,懿在魏国朝廷多年,从来没听人提起过这件事。赤壁之时,懿虽然没有随军,但也在朝中任职文学掾,并且与当时的世子曹丕多有来往,对前线战事也知之甚详,但也从来没听说过有蒋干盗书这样的事情。
懿估计此事定时某人杜撰出来的,否则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不知道陛下从何人处听说此事?可否有什么真凭实据?要知道这么大的一件事,是可以写入史书的,若此人能证实这是真事,当尽早让史官记录下来,以供以后编撰史书所用。”
听到司马懿的话,刘厚越发肯定这件事并不是史实了,除了历史课本,他其实也没看过什么史书,他就是从文学作品那里看到这件事的,傻瓜也知道,文学作品不能和史书相提并论。
于是,他只好含糊其词应付司马懿,说这是从某某老头那里听来的,当然,这里说的老头不是他惯常所说的左慈。因为这明显是要背黑锅的事,出于爱护这个老神棍,他就不拿他来顶缸了。
他说的老头是番禺城西门口卖荔枝的王大锤子,意思是说,这明显就是道听途说的事情,你就不要再追究下去了。他认准了司马懿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去岭南找这个子虚乌有的王大锤子验证这件事的真假。
果然,司马懿一听是这么不靠谱的消息来源,顿时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兴趣。
而刘厚听到司马懿的话后,终于打消了疑虑,决定继续实行反间计。君臣几人开始商议具体的行动细节。由于有蒋干盗书故事为蓝本,这个行动计划好做得很,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了。
首先,要找人扮演蒋干的角色,几人商量了一下,发现有一个人很适合,那就是夏侯霸的副将。
既然是扮演蒋干,那是肯定要放他回曹营的。正好,这个人没有任何用处,拿他威胁夏侯霸那支部队投降完全行不通,况且那支部队早就溜之大吉了,这样的人留着也是浪费粮食,还不如放掉。
其他将领则不然,留着他们对稳定二十万降兵还是很有好处的,刘厚时不时让司马懿带着这些将领到降兵营溜达溜达,露露脸,对于消除降兵们的抗拒情绪很有作用。
而且能作为一支五万人部队的主将,都是有一定本事的人,若是放他们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所以其他将领是万万不能放的。
因为这些主将还有那么高的利用价值,所以,他们在军营中的待遇还不错,属于被软禁的行列。
当然,这些将领心里都清楚,如果他们敢玩什么花样,那些围绕在他们周围不是手持马弩就是别着一支左#轮手#枪的特种兵,绝对不会顾忌他们的身份,在他们身上开几个窟窿。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人都是俊杰,自然不会在明知道反抗没用的情况下,做无谓的努力,所以这段时间软禁魏国将领的地方基本上风平浪静,没有人敢上演越狱的戏码。
而那个死宦官王公公,谁都知道他是个小人,这种人绝对不能放他回去。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是可以靠近曹丕的皇宫近侍,要是他在曹丕面前乱说一通,很可能会使蜀国君臣前面精心的布置顷刻间化为乌有。
可以预见,这是大概率事件,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个死宦官是一个典型的贪生怕死,贪财但无法好色的小人,他回到魏国朝廷后,为了推卸责任,必然会尽力诋毁司马懿,将这次二十万大军投降的责任全部推给司马懿,而将自己置身事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个人是绝对不能让他活着回到魏国的。虽然不能让他回去,但是这个人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这出山寨版蒋干盗书的大戏中,蜀国君臣一致推荐他出演两大男主角之一,喔,也许不能称呼他为男主角,但也不能叫他为女主角,暂时为他多设一个新的金像奖奖项,就叫最佳不男不女主角吧。
当然啦,角逐这项奖项的人只有他自己,因为这出大戏中除了他自己外,没有其他人符合不男不女这个条件。
他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原版故事中周瑜这个角色。鉴于周瑜这个角色表演难度太大,所以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其中一部分戏份由司马懿来演,他是真正的男主角,剩下的部分才由王公公出演。
还是因为表演难度的问题,刘厚决定让他本色出演。然后让那位夏侯霸的副将“一不小心”看到他的表演。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刘厚派出审问人员,威逼利诱王公公一番,让他亲口说出归顺大汉,并且帮助蜀军劝降魏军各支部队和各级将领的话,让他说出对魏国、对曹丕不敬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话。
贪生怕死的王公公根本没让逼供的人费什么功夫就一一照办了,审案人员刚一亮出刑具,他就本色尽露,哭喊着什么都说,什么都肯照办。
像他这种软骨头,绝对不会有“打死我也不说”的情况出现。而为了制造机会让那名副将“偶然地”、“不经意地”偷听到这场审问过程,着实费了蜀国君臣一番心思,精心安排了一个局。
一直没开口的司马懿正在感动中,因为蜀国皇帝竟然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事,一直关心着自己亲族的安危。本来君臣几人在战前就商量好那些瞒骗魏国朝廷的计策,现在都已经一一实施完毕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刘厚竟然还嫌不够,还要主动想办法进一步瞒骗魏国朝廷。
为此还特意召集智囊团商议计策,要知道皇帝的时间是很宝贵的,能为一个臣子,还是刚刚归降的臣子这样着想,这样的皇帝不说绝后,也绝对是空前的。感动中的司马懿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辅助这个小皇帝统一天下,成就一代明君。
刘厚没想到,自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使得司马懿对自己死心塌地,否则他就不会对司马懿一直存着既要用,又要防着的心思了。
这个时候,司马懿听到郭攸之的担忧,终于从感动中醒过神来,只听他道:
“郭大人无需多虑,懿在魏国朝廷多年,从来没听人提起过这件事。赤壁之时,懿虽然没有随军,但也在朝中任职文学掾,并且与当时的世子曹丕多有来往,对前线战事也知之甚详,但也从来没听说过有蒋干盗书这样的事情。
懿估计此事定时某人杜撰出来的,否则不可能没有一点风声,不知道陛下从何人处听说此事?可否有什么真凭实据?要知道这么大的一件事,是可以写入史书的,若此人能证实这是真事,当尽早让史官记录下来,以供以后编撰史书所用。”
听到司马懿的话,刘厚越发肯定这件事并不是史实了,除了历史课本,他其实也没看过什么史书,他就是从文学作品那里看到这件事的,傻瓜也知道,文学作品不能和史书相提并论。
于是,他只好含糊其词应付司马懿,说这是从某某老头那里听来的,当然,这里说的老头不是他惯常所说的左慈。因为这明显是要背黑锅的事,出于爱护这个老神棍,他就不拿他来顶缸了。
他说的老头是番禺城西门口卖荔枝的王大锤子,意思是说,这明显就是道听途说的事情,你就不要再追究下去了。他认准了司马懿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去岭南找这个子虚乌有的王大锤子验证这件事的真假。
果然,司马懿一听是这么不靠谱的消息来源,顿时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兴趣。
而刘厚听到司马懿的话后,终于打消了疑虑,决定继续实行反间计。君臣几人开始商议具体的行动细节。由于有蒋干盗书故事为蓝本,这个行动计划好做得很,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了。
首先,要找人扮演蒋干的角色,几人商量了一下,发现有一个人很适合,那就是夏侯霸的副将。
既然是扮演蒋干,那是肯定要放他回曹营的。正好,这个人没有任何用处,拿他威胁夏侯霸那支部队投降完全行不通,况且那支部队早就溜之大吉了,这样的人留着也是浪费粮食,还不如放掉。
其他将领则不然,留着他们对稳定二十万降兵还是很有好处的,刘厚时不时让司马懿带着这些将领到降兵营溜达溜达,露露脸,对于消除降兵们的抗拒情绪很有作用。
而且能作为一支五万人部队的主将,都是有一定本事的人,若是放他们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所以其他将领是万万不能放的。
因为这些主将还有那么高的利用价值,所以,他们在军营中的待遇还不错,属于被软禁的行列。
当然,这些将领心里都清楚,如果他们敢玩什么花样,那些围绕在他们周围不是手持马弩就是别着一支左#轮手#枪的特种兵,绝对不会顾忌他们的身份,在他们身上开几个窟窿。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人都是俊杰,自然不会在明知道反抗没用的情况下,做无谓的努力,所以这段时间软禁魏国将领的地方基本上风平浪静,没有人敢上演越狱的戏码。
而那个死宦官王公公,谁都知道他是个小人,这种人绝对不能放他回去。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是可以靠近曹丕的皇宫近侍,要是他在曹丕面前乱说一通,很可能会使蜀国君臣前面精心的布置顷刻间化为乌有。
可以预见,这是大概率事件,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个死宦官是一个典型的贪生怕死,贪财但无法好色的小人,他回到魏国朝廷后,为了推卸责任,必然会尽力诋毁司马懿,将这次二十万大军投降的责任全部推给司马懿,而将自己置身事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个人是绝对不能让他活着回到魏国的。虽然不能让他回去,但是这个人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这出山寨版蒋干盗书的大戏中,蜀国君臣一致推荐他出演两大男主角之一,喔,也许不能称呼他为男主角,但也不能叫他为女主角,暂时为他多设一个新的金像奖奖项,就叫最佳不男不女主角吧。
当然啦,角逐这项奖项的人只有他自己,因为这出大戏中除了他自己外,没有其他人符合不男不女这个条件。
他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原版故事中周瑜这个角色。鉴于周瑜这个角色表演难度太大,所以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其中一部分戏份由司马懿来演,他是真正的男主角,剩下的部分才由王公公出演。
还是因为表演难度的问题,刘厚决定让他本色出演。然后让那位夏侯霸的副将“一不小心”看到他的表演。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刘厚派出审问人员,威逼利诱王公公一番,让他亲口说出归顺大汉,并且帮助蜀军劝降魏军各支部队和各级将领的话,让他说出对魏国、对曹丕不敬甚至是大逆不道的话。
贪生怕死的王公公根本没让逼供的人费什么功夫就一一照办了,审案人员刚一亮出刑具,他就本色尽露,哭喊着什么都说,什么都肯照办。
像他这种软骨头,绝对不会有“打死我也不说”的情况出现。而为了制造机会让那名副将“偶然地”、“不经意地”偷听到这场审问过程,着实费了蜀国君臣一番心思,精心安排了一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