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一计不成又施一计
是的,司马懿说的这个方法很简单也很直接,他是三军统帅,他召集各支部队的将领来开会,那些部队的将领必然要前来,如果他们不来,就是违背军令,将会受到军法的惩治。
所以,只要使用这一计,那些将领必然会乖乖地进入襄阳城开会,除非他们事先已经知道司马懿想反叛,否则,这简单的一计必定能顺利除掉魏国这二十万人马各支部队的主将。
到时候司马懿只要再另外派人去接收这些部队就大功告成了。可是问题的关键是不能让魏国朝廷认为司马懿投敌,这难度就大了。毕竟有二十多万人马,众目睽睽之下,既要诛杀各部队主将,还不能走漏风声,还要事后不让人怀疑,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厚为此头痛不已,召集各位谋士共同商量对策,而且商量的时间还不能太长,因为司马懿现在被俘,那些逃掉的魏军可能还不知道,只要他带着亲兵及时回去,收拢溃兵,还可能瞒过魏军上下。
但是,如他太长时间没回去,那就不好解释了。为了拖延时间,刘厚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什么损伤汉人元气了,他命令朱褒继续出击,追着魏军溃兵猛打,将他们有多远撵多远,一切有可能暴露司马懿投降之事的人都斩尽杀绝。
幸好司马懿的确不是浪得虚名之辈,这一场头脑风暴会议没有像以往很多次那样,要整天整夜地开才能拿出解决方案。有了司马懿的加入,这场会议很快就定计了。
这一计得益于之前司马懿提过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为基础,剩下的就是怎么瞒骗世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再想起计策来自然事半功倍。三个臭皮匠和司马懿你一言我一语,加上刘厚也不时插几句话,很快他们就完善了这个计划。
既然已经定下计,司马懿就得尽快离开了,他带着自己的亲兵,向刘厚拜谢过后,就追赶魏国溃兵去了。看着司马懿离开,邓芝忧心忡忡地道:“司马懿其人阴险狡诈,多智如狐,就这样放他回去,会不会放虎归山?他可信吗?”
刘厚道:“这只老虎不是我们捉到的,是他自投罗网的,就算放虎归山我们也没吃什么亏。正是因为他是个聪明人,所以朕相信他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你以为他真的是因为我们拿到他的家眷,他被挟制不得不投降我们吗?非也,非也,那只是一个借口,或者说是一个契机而已。现在的天下大势已经很明确,我军锐不可当,相反魏、吴两国已经日暮西山,照此下去,朕重整天下只是迟早的事情。
司马懿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才借机投降,换个主公。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魏国虽然号称还有百万军队,其实这些部队多数是地方戍守部队,战斗力比曹操时差了一大截。碰到我们的hong军,这些部队都不过土鸡瓦狗而已。
只是很多人都还没看明白这点,而司马懿是聪明人,他没理由看不到这点,从他统领数倍于我军的兵力,还是一味以固守为主,也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对双方部队的战力有正确认识的。
朕估计司马懿早已经看出天下大势的走向,一早就想换个更有前途的主公了。不过之前是没办法而已,现在我们给了他一个那么充分的理由,他哪里还会不把握住。如果不是看到我们必将一统天下,你以为用他的家眷就能威胁到他吗?”
计划定于三天后正式实施,因为司马懿要收拢溃兵,重整人马,而且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安排,所以大概需要三天时间。
司马懿收拢了溃兵回到襄阳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曹丕派来的监军宦官王公公哭诉。哭诉什么呢?他哭诉说其余几支部队不听调遣,没有一齐发动对蜀军的攻击,以至于自己孤军深入,被敌人优势兵力击破。
当然,他这是说谎兼栽赃,实情是他根本没有发布帅令,调遣城外的几支魏军夹击蜀军。当然,王公公也根本不知道这些,他被司马懿好吃好喝供着,不但住得舒适,活得潇洒,还有金银珠宝拿,对司马懿的亲和度非常高,自然是他说什么就信什么了。
他被司马懿一轮忽悠后,也义愤填膺了起来,司马懿趁机提议,说自己人微言轻,在军中说话没什么分量,比不上王公公您,是陛下身边的红人。您一言九鼎,那些粗鄙的武夫们对你的命令一定莫敢不从。不如由公公你出面,召集各位将领过来商议军情,到时候公公你就可以命令他们一起出击。
只要有二十多万大军四面八方一起夹攻蜀军,蜀军那几万人就如那挡在车前的螳螂一样,到时候蜀国小皇帝还不是手到擒来吗?到时候公公立下不世之功,陛下一定会欢喜异常。
王公公被他说动心了,活捉蜀国小皇帝,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这是多么美好的将来的啊?司马懿就像后世最出色的楼花销售员一样,摆出一张图纸或者模型,用口头描绘一个未来美好生活的模样,就让人不惜倾尽三代人积蓄的家财,甚至还要向银行贷一笔要还一辈子的款,买下那连地基都还没见到的梦中楼阁。
不得不说,这个宦官足够的愚蠢,足够的好愚弄,足够的好大喜功,这才会被司马懿忽悠到。一般人听到司马懿说其他将领不尊他将令谁会信?司马懿身为魏国大都督,多次领兵作战,而且战绩斐然,如果那些武夫不肯听他的,他怎么可能取得那么好的战绩。
而且军中最尊崇强者,尊崇能给他们带来胜利的统帅,司马懿仗打得不错,手下的将领对他都佩服得紧,怎么可能不听他号令。
退一万步来说,那些将领真的不听他号令,难道他不会用军法治他们的罪吗?无凭无据打杀这些将领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真凭实据,一个大都督要惩治手下将领还是完全没问题的。更何况,司马懿还有曹丕这张牌。
如果手下将领真的不听将令,司马懿就算不能惩罚他们,他不会上书朝廷,弹劾这些将领,请皇帝下旨训斥、惩治他们吗?用得着找一个死太监来出面吗?
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很小,除非是曹氏族人中很重要的人物他才可能这样做,司马懿如果连一点小事都处理不了,动不动就要找皇帝哭诉,那他也太差劲了,太不胜任大都督这个位置了。
可是这个宦官深居宫中,根本没有点军事常识和政治头脑,只是一个愚蠢且贪婪的蛀虫而已,三言两语就被司马懿忽悠得三迷五道,晕乎乎、飘飘然地就同意了司马懿的提议。
所以,只要使用这一计,那些将领必然会乖乖地进入襄阳城开会,除非他们事先已经知道司马懿想反叛,否则,这简单的一计必定能顺利除掉魏国这二十万人马各支部队的主将。
到时候司马懿只要再另外派人去接收这些部队就大功告成了。可是问题的关键是不能让魏国朝廷认为司马懿投敌,这难度就大了。毕竟有二十多万人马,众目睽睽之下,既要诛杀各部队主将,还不能走漏风声,还要事后不让人怀疑,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厚为此头痛不已,召集各位谋士共同商量对策,而且商量的时间还不能太长,因为司马懿现在被俘,那些逃掉的魏军可能还不知道,只要他带着亲兵及时回去,收拢溃兵,还可能瞒过魏军上下。
但是,如他太长时间没回去,那就不好解释了。为了拖延时间,刘厚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什么损伤汉人元气了,他命令朱褒继续出击,追着魏军溃兵猛打,将他们有多远撵多远,一切有可能暴露司马懿投降之事的人都斩尽杀绝。
幸好司马懿的确不是浪得虚名之辈,这一场头脑风暴会议没有像以往很多次那样,要整天整夜地开才能拿出解决方案。有了司马懿的加入,这场会议很快就定计了。
这一计得益于之前司马懿提过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为基础,剩下的就是怎么瞒骗世人。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再想起计策来自然事半功倍。三个臭皮匠和司马懿你一言我一语,加上刘厚也不时插几句话,很快他们就完善了这个计划。
既然已经定下计,司马懿就得尽快离开了,他带着自己的亲兵,向刘厚拜谢过后,就追赶魏国溃兵去了。看着司马懿离开,邓芝忧心忡忡地道:“司马懿其人阴险狡诈,多智如狐,就这样放他回去,会不会放虎归山?他可信吗?”
刘厚道:“这只老虎不是我们捉到的,是他自投罗网的,就算放虎归山我们也没吃什么亏。正是因为他是个聪明人,所以朕相信他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你以为他真的是因为我们拿到他的家眷,他被挟制不得不投降我们吗?非也,非也,那只是一个借口,或者说是一个契机而已。现在的天下大势已经很明确,我军锐不可当,相反魏、吴两国已经日暮西山,照此下去,朕重整天下只是迟早的事情。
司马懿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才借机投降,换个主公。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魏国虽然号称还有百万军队,其实这些部队多数是地方戍守部队,战斗力比曹操时差了一大截。碰到我们的hong军,这些部队都不过土鸡瓦狗而已。
只是很多人都还没看明白这点,而司马懿是聪明人,他没理由看不到这点,从他统领数倍于我军的兵力,还是一味以固守为主,也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对双方部队的战力有正确认识的。
朕估计司马懿早已经看出天下大势的走向,一早就想换个更有前途的主公了。不过之前是没办法而已,现在我们给了他一个那么充分的理由,他哪里还会不把握住。如果不是看到我们必将一统天下,你以为用他的家眷就能威胁到他吗?”
计划定于三天后正式实施,因为司马懿要收拢溃兵,重整人马,而且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安排,所以大概需要三天时间。
司马懿收拢了溃兵回到襄阳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曹丕派来的监军宦官王公公哭诉。哭诉什么呢?他哭诉说其余几支部队不听调遣,没有一齐发动对蜀军的攻击,以至于自己孤军深入,被敌人优势兵力击破。
当然,他这是说谎兼栽赃,实情是他根本没有发布帅令,调遣城外的几支魏军夹击蜀军。当然,王公公也根本不知道这些,他被司马懿好吃好喝供着,不但住得舒适,活得潇洒,还有金银珠宝拿,对司马懿的亲和度非常高,自然是他说什么就信什么了。
他被司马懿一轮忽悠后,也义愤填膺了起来,司马懿趁机提议,说自己人微言轻,在军中说话没什么分量,比不上王公公您,是陛下身边的红人。您一言九鼎,那些粗鄙的武夫们对你的命令一定莫敢不从。不如由公公你出面,召集各位将领过来商议军情,到时候公公你就可以命令他们一起出击。
只要有二十多万大军四面八方一起夹攻蜀军,蜀军那几万人就如那挡在车前的螳螂一样,到时候蜀国小皇帝还不是手到擒来吗?到时候公公立下不世之功,陛下一定会欢喜异常。
王公公被他说动心了,活捉蜀国小皇帝,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这是多么美好的将来的啊?司马懿就像后世最出色的楼花销售员一样,摆出一张图纸或者模型,用口头描绘一个未来美好生活的模样,就让人不惜倾尽三代人积蓄的家财,甚至还要向银行贷一笔要还一辈子的款,买下那连地基都还没见到的梦中楼阁。
不得不说,这个宦官足够的愚蠢,足够的好愚弄,足够的好大喜功,这才会被司马懿忽悠到。一般人听到司马懿说其他将领不尊他将令谁会信?司马懿身为魏国大都督,多次领兵作战,而且战绩斐然,如果那些武夫不肯听他的,他怎么可能取得那么好的战绩。
而且军中最尊崇强者,尊崇能给他们带来胜利的统帅,司马懿仗打得不错,手下的将领对他都佩服得紧,怎么可能不听他号令。
退一万步来说,那些将领真的不听他号令,难道他不会用军法治他们的罪吗?无凭无据打杀这些将领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真凭实据,一个大都督要惩治手下将领还是完全没问题的。更何况,司马懿还有曹丕这张牌。
如果手下将领真的不听将令,司马懿就算不能惩罚他们,他不会上书朝廷,弹劾这些将领,请皇帝下旨训斥、惩治他们吗?用得着找一个死太监来出面吗?
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很小,除非是曹氏族人中很重要的人物他才可能这样做,司马懿如果连一点小事都处理不了,动不动就要找皇帝哭诉,那他也太差劲了,太不胜任大都督这个位置了。
可是这个宦官深居宫中,根本没有点军事常识和政治头脑,只是一个愚蠢且贪婪的蛀虫而已,三言两语就被司马懿忽悠得三迷五道,晕乎乎、飘飘然地就同意了司马懿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