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孔融让梨
第一百九十五章孔融让梨
上回说到,刘厚一直隐忍不发,采取防御姿态和司马懿对峙。上一次和司马懿对战,魏军有相当数量的火器,所以蜀军吃了个不算大的亏。
这一次,魏军的火器少了很多,而蜀军的弹药反而更加充足,如果刘厚下定决心和魏军决一死战的话,在绝对的实力下,司马懿就算如何诡计多端,也不可能挡得住hong军的雷霆一击。
不过刘厚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希望尽量少杀伤人命,最大程度地保存汉人的元气,所以一直避免和魏国硬碰硬,而是耐心等待着许昌行动的结果。
刘厚希望能通过挟持司马懿的家眷,迫使他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双方人马的伤亡人数减到最小。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司马懿的家眷已经被郭长盛和特种兵们辗转带到了刘厚的军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指现在的情况。为了将东风招来,刘厚召开了会议,以确定前去劝降司马懿的人选。
会议争论得很激烈,这次争论的不是因为什么国家大事、政策方针,而是由谁去当说客的问题,谁都看得出,这次的任务不难,甚至说是轻松,大家都认为,有司马懿的家眷在手,想要挟他投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轻轻松松出使一趟就能获得莫大的功劳,换了谁也想去啊。于是,会议室中,几个谋士争破了头,当然,也只有谋士抢而已,武将是不会抢的,这种耍嘴皮子的事情自然是文官的专利,那里会有武将什么事。
不过就算是文官,争吵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邓芝、郭攸之和步骘三人身上,其他的小官吏还没有资格争夺这个立功的机会。三人争执不下,最后只好请刘厚做主了。
刘厚苦笑连连,他看着这三个平时文质彬彬,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儒雅气质的家伙,现在却争得面红耳赤,一个个就像斗鸡场上的公鸡一样,感到又好气又好笑。
这事情他还真不想掺合,他觉得自己指定谁去都不适合,这很容易给人一种他和谁亲和谁不亲的信号。这就是身为帝皇的悲哀,一举一动都可能被人认为在释放什么信号。
可是不指定谁吧,显然这三人又互不相让,这可真是难办啊。见大家都看着自己,刘厚只好清了清嗓子开始发言:“咳咳,诸位爱卿,你们可曾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
“这……陛下……”三人一听刘厚这话,当即无言以对了,孔融才死了十几年,可以说是和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作为读书人,饱读儒家经典是一定的,同时对于孔家的人有一定认识也是一定的,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又是当代大儒,他的名字,他的事迹没有那个读书人会不知道。
事实上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两千年后,中国的读书人都会知道孔融,也知道他小时候让了个梨,可见孔融的影响力有多大。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这个时代就有流传,所以郭、邓、步这三个读书人都是知道的,他们知道这个故事自然也就知道小皇帝提这个故事意思了,皇帝那是在嘲笑他们这几人身为读书人,却不懂得谦让,为了利益在皇帝面前斤斤计较。
三个饱读诗的孔门弟子竟然被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笑话了,虽然这个少年人是皇帝,但是皇帝也是人啊,还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盆友,这让他们怎么能不羞愧?
他们三人经常接触皇帝,知道皇帝也不过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类,他们倒不会像民间的愚夫愚妇那样,将皇帝看成天帝的儿子下凡,看成天生的圣人。
没想到,自己三人平时自恃成熟稳重,自认为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可是今天却因为一点点利益就闹个君前失仪,这要是传出去,让在朝中身居高位的他们情何以堪啊。
刘厚微笑地看着这三个臭皮匠不说话,三人羞愧不已,纷纷向小皇帝请罪。刘厚感叹,和读书人讲话就是省事,自己只讲了四个字,他们就都懂了,根本无需详细解释,更不需苦口婆心劝说。
刘厚也不想想,他是皇帝,大家都怕他,在他面前都是脑力全开,全副心神在揣摩圣意,当然可以轻易想到他的话中之意了。
关键是,如果不是皇帝当面,谁能压制得住他们?他们以其说是因为受到孔融的事迹感召而感到羞愧,还不如说是不想给皇帝留下自己不懂谦让的坏印象而屈服、而装13。
换了其他人在这个时候跟他们说什么孔融让梨的故事,说不定他们会先联合起来,用唾沫星子将这个人淹没,然后再重新开始互掐。
“孔北海的确是令人敬佩,四岁就懂得孝悌之道,可惜被曹操这个暴君杀死了……”郭攸之发表了一通感叹,追忆了一下孔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们心目中圣人一般的小皇帝正在腹诽真正的圣人:
“哪里来那么多圣人啊,四岁的他懂个屁啊,还不是大人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的,说不定是因为他看到大人喜欢孩子这么做,为了讨好大人,他才故意这么做的。”
当然,这种侮辱圣人的话他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否则就算他是皇帝,也经不起儒家弟子的口诛笔伐。
“臣等真是惭愧,不如孔北海多矣。”邓芝道。孔融曾经在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说是相,但这个职位只是相当于一个郡的郡守),因此,人称孔北海。
虽然后来他还当过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不过那是在汉帝迁都许昌后的事情,也即是曹操把持朝政的时候,所以后来这些官职也相当于是曹操给他的。
后来孔融因累次劝谏、忤逆曹操,被曹操记恨而找借口杀掉了,所以,郭攸之、邓芝不认可他后面任的这些官职,依然称他为孔北海。
等三个臭皮匠都道过歉、表过态,不再争抢出使任务后,刘厚才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位不愧为儒家弟子,那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好!真是太好了,这出使之事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但是,从这一件小事就已经能看出很多问题来了。
希望你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是,能想起今天的事情,遇到利益时,要懂得谦让,当然,朕也没有让你们对所有人都谦让,遇到外族、遇到居心叵测的人,就不应该跟他们谦让。
谦让只能对自己的朋友、同僚和本国百姓来谦让,如果遇到异族和外国,那就反过来了,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因为你们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不是个人,那个时候的争抢是为国为民争抢,不是为了个人。如果这个时候你们还讲谦让,那就是迂腐了。
好了,不说那么多了,还是先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吧。”刘厚道。
上回说到,刘厚一直隐忍不发,采取防御姿态和司马懿对峙。上一次和司马懿对战,魏军有相当数量的火器,所以蜀军吃了个不算大的亏。
这一次,魏军的火器少了很多,而蜀军的弹药反而更加充足,如果刘厚下定决心和魏军决一死战的话,在绝对的实力下,司马懿就算如何诡计多端,也不可能挡得住hong军的雷霆一击。
不过刘厚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希望尽量少杀伤人命,最大程度地保存汉人的元气,所以一直避免和魏国硬碰硬,而是耐心等待着许昌行动的结果。
刘厚希望能通过挟持司马懿的家眷,迫使他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双方人马的伤亡人数减到最小。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司马懿的家眷已经被郭长盛和特种兵们辗转带到了刘厚的军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指现在的情况。为了将东风招来,刘厚召开了会议,以确定前去劝降司马懿的人选。
会议争论得很激烈,这次争论的不是因为什么国家大事、政策方针,而是由谁去当说客的问题,谁都看得出,这次的任务不难,甚至说是轻松,大家都认为,有司马懿的家眷在手,想要挟他投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轻轻松松出使一趟就能获得莫大的功劳,换了谁也想去啊。于是,会议室中,几个谋士争破了头,当然,也只有谋士抢而已,武将是不会抢的,这种耍嘴皮子的事情自然是文官的专利,那里会有武将什么事。
不过就算是文官,争吵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邓芝、郭攸之和步骘三人身上,其他的小官吏还没有资格争夺这个立功的机会。三人争执不下,最后只好请刘厚做主了。
刘厚苦笑连连,他看着这三个平时文质彬彬,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儒雅气质的家伙,现在却争得面红耳赤,一个个就像斗鸡场上的公鸡一样,感到又好气又好笑。
这事情他还真不想掺合,他觉得自己指定谁去都不适合,这很容易给人一种他和谁亲和谁不亲的信号。这就是身为帝皇的悲哀,一举一动都可能被人认为在释放什么信号。
可是不指定谁吧,显然这三人又互不相让,这可真是难办啊。见大家都看着自己,刘厚只好清了清嗓子开始发言:“咳咳,诸位爱卿,你们可曾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
“这……陛下……”三人一听刘厚这话,当即无言以对了,孔融才死了十几年,可以说是和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作为读书人,饱读儒家经典是一定的,同时对于孔家的人有一定认识也是一定的,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又是当代大儒,他的名字,他的事迹没有那个读书人会不知道。
事实上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两千年后,中国的读书人都会知道孔融,也知道他小时候让了个梨,可见孔融的影响力有多大。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这个时代就有流传,所以郭、邓、步这三个读书人都是知道的,他们知道这个故事自然也就知道小皇帝提这个故事意思了,皇帝那是在嘲笑他们这几人身为读书人,却不懂得谦让,为了利益在皇帝面前斤斤计较。
三个饱读诗的孔门弟子竟然被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笑话了,虽然这个少年人是皇帝,但是皇帝也是人啊,还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盆友,这让他们怎么能不羞愧?
他们三人经常接触皇帝,知道皇帝也不过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类,他们倒不会像民间的愚夫愚妇那样,将皇帝看成天帝的儿子下凡,看成天生的圣人。
没想到,自己三人平时自恃成熟稳重,自认为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可是今天却因为一点点利益就闹个君前失仪,这要是传出去,让在朝中身居高位的他们情何以堪啊。
刘厚微笑地看着这三个臭皮匠不说话,三人羞愧不已,纷纷向小皇帝请罪。刘厚感叹,和读书人讲话就是省事,自己只讲了四个字,他们就都懂了,根本无需详细解释,更不需苦口婆心劝说。
刘厚也不想想,他是皇帝,大家都怕他,在他面前都是脑力全开,全副心神在揣摩圣意,当然可以轻易想到他的话中之意了。
关键是,如果不是皇帝当面,谁能压制得住他们?他们以其说是因为受到孔融的事迹感召而感到羞愧,还不如说是不想给皇帝留下自己不懂谦让的坏印象而屈服、而装13。
换了其他人在这个时候跟他们说什么孔融让梨的故事,说不定他们会先联合起来,用唾沫星子将这个人淹没,然后再重新开始互掐。
“孔北海的确是令人敬佩,四岁就懂得孝悌之道,可惜被曹操这个暴君杀死了……”郭攸之发表了一通感叹,追忆了一下孔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们心目中圣人一般的小皇帝正在腹诽真正的圣人:
“哪里来那么多圣人啊,四岁的他懂个屁啊,还不是大人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的,说不定是因为他看到大人喜欢孩子这么做,为了讨好大人,他才故意这么做的。”
当然,这种侮辱圣人的话他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否则就算他是皇帝,也经不起儒家弟子的口诛笔伐。
“臣等真是惭愧,不如孔北海多矣。”邓芝道。孔融曾经在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相(说是相,但这个职位只是相当于一个郡的郡守),因此,人称孔北海。
虽然后来他还当过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不过那是在汉帝迁都许昌后的事情,也即是曹操把持朝政的时候,所以后来这些官职也相当于是曹操给他的。
后来孔融因累次劝谏、忤逆曹操,被曹操记恨而找借口杀掉了,所以,郭攸之、邓芝不认可他后面任的这些官职,依然称他为孔北海。
等三个臭皮匠都道过歉、表过态,不再争抢出使任务后,刘厚才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位不愧为儒家弟子,那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好!真是太好了,这出使之事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但是,从这一件小事就已经能看出很多问题来了。
希望你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是,能想起今天的事情,遇到利益时,要懂得谦让,当然,朕也没有让你们对所有人都谦让,遇到外族、遇到居心叵测的人,就不应该跟他们谦让。
谦让只能对自己的朋友、同僚和本国百姓来谦让,如果遇到异族和外国,那就反过来了,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因为你们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不是个人,那个时候的争抢是为国为民争抢,不是为了个人。如果这个时候你们还讲谦让,那就是迂腐了。
好了,不说那么多了,还是先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吧。”刘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