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辞别
说变脸就变脸,陈湘娟再难忍受,早前两回便忍了,可今儿又说这话。〖就来读 www.9laidu.org〗
“我怀孕辛苦,他倒想风流快活!他要是敢,我就闹翻天……要是我姐姐知道你们给我不快,还会帮忙么?他还想不想赚银子?”
这话说得再是明显,翻了年,很快就又要开始收购生丝,如果马庆还想再赚一万两银子,就得捧着陈湘娟,哄着她高兴。
陈湘如给他们赚钱的机会,一大半都是因为陈湘娟的缘故。
陈湘娟要是闹起来,撕破了脸,她就敢跑回江宁府与陈湘如“姐姐,不要给马庆分生丝。”只这一句话,陈湘如就会不分。
邓氏气得不轻,早前两回陈湘娟只不吱声,今儿倒发作了。
正闹着,马庆从外头回来,一看邓氏与陈湘娟的脸色有异,忙道:“这是怎了?”
“马庆,你是不是想要通房侍妾,还想在外头养外宅?我可告诉你,我能生,无论多少个,我都能生,你要是敢给我弄通房,我就把你对我不好的事告诉我姐姐,到时候我倒要瞧瞧,你今年还想不想赚银子了……”
马庆连连赔不是,他不是没想过纳妾、设美貌通房的事,可陈湘娟这脾气,便是他也怕几分,连马大人都给陈湘娟三分薄面,况是他呢。
现下,就是哄着陈湘娟,让她在陈湘如那儿说好话,好让他多赚点银子。
“瞧瞧我姐夫,昔日娶我姐姐,就说不纳妾不设通房,人家不比你有本事,我还怀着个小的呢,你就敢说这等话。”
马庆又责备了邓氏几句:“娘就别添乱了,她近来气性大,你惹她作甚?”私下又暗怪邓氏多事。
自此一年,马庆再没提设通房、纳妾的事。
*
年节一过完,赵小舅与赵敬辞行离开江宁府。
这天,陈相富兄弟将他们送出府很远,赵珍儿特意给他们每人做了两身茧绸的春裳,既不显得太过贵重,又显得得体,赵敬人本长得俊朗,几分阳刚气,又不失儒雅,穿上新裳上越发显得气宇不凡。
陈湘如私下给了赵珍儿两张五百两银票,着她给赵小舅与赵敬,只说是赵珍儿给的,赵珍儿好一番说辞,才让二人勉强收下。
陈相贵则是拉着他们的手,不舍的哭道:“五舅、五表哥,我舍不得你们。”
赵敬低声道:“三表弟莫难过,我已经写信给父亲,托他在六安给你寻个学识渊博的先生来,这些日子你就安心在家读书,二月便要参加童试,表哥祝你顺利过试。”
陈相富则有不耐烦地道:“一个大男人,你哭什么哭,五舅和五表哥是赴京赶考,要先回六安家中探望亲人,再启程前往京城。”
赵敬已经很久没见到陈湘如了。
只有在读书的时候,他会忘记她,一旦静下来,他还是会忆起那个陪他煮茶赏梅的女子,那许是他人生里最雅的事。
只是他有一件事一直不明白,也没来得及问出口。
赵敬四下张望着。
赵珍儿瞧着他的心思,“大姐说要来的。”
陈相富望着远方,急道:“来了!来了。”
城中,驶来了一辆熟悉的马车。
陈湘如从马车上跳下来,一袭粉色的衣袍,身上披着玫红色的斗篷,衣袂飘飞,依如那年在梅林中的她。
绿叶提着个包袱,“五舅老爷、表少爷,这是我家夫人为你们准备的干粮,还请收下。”
刘奶娘手里抱着一盏酒,取出几只酒杯来,倒了一杯,陈湘如道:“湘如预祝小舅舅金榜题名,前途似锦!”
赵小舅捧过杯,一饮而尽。“这两年,有劳外甥女照应。”
“该感谢的是湘如,因为有你和表哥在,三弟这两年才过得如此快乐,我多谢小舅舅替我教导三弟。这杯酒,当我感谢小舅舅!”
赵小舅再仰脖而下。
陈湘如又斟了一杯,道:“小舅舅他日为官,望小舅舅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为人!”
赵小舅笑道:“这话我爱听,我喝了!”
陈湘如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这是前魏名家所书的《明鉴录》是小舅所爱,今日我将此赠与小舅,愿小舅舅一路保重。”
赵小舅很喜欢这书,但正因为知道它的珍贵,反而有些不敢受,这是一本珍籍,价值不匪。
陈相贵笑道:“小舅舅,你就收下吧。”
陈湘如笑道:“小舅舅若不是好意思,就把你手抄的那本《明鉴录》留下,得了空,再帮我们多抄两本送来,当是赠给二弟与我的礼物,可好?”
赵小舅勾唇笑道:“既是如此,那我……便收了。”
陈湘如又举了酒杯,对赵敬道:“五表哥,一切皆在不言中,湘如祝你顺心如意。”
接杯,饮罢,再满酒。
他看着她,即便过了许久,心还是有些痛,他真的好后悔,那年腊月初一,没有陪她同去烧香,若是一道去了,就不会有这一生的遗憾。
她是这样的好,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又是这样的善良。
陈相贵兄弟曾在年节前去送过一次寒衣、寒被,每年陈湘如都会给一些陌生的乡下百姓预备礼物,但提前却会令下人打听了他们的情况。
三杯酒后,陈湘如拿出前魏白真所写的《君臣说》,道:“表哥特意抄录几本,三弟喜欢表哥的书法,当作字帖般的临蓦,又一本收藏于书阁之中,表哥身上还有一本,湘如有过不情之请,想用这本换表哥身上的那本。”
听起来,好像是她求他。
而他却深深地知道,这是她想成人之美。
就算他抄了几本,又哪能与白真的亲笔珍籍相比,这真迹只得宫中还有一本。
赵敬从怀里掏出自己的那本手抄本。
陈湘如接过,欢喜地翻看了几页,“若是白真在世,看到表哥这一手好字,也会喜爱的。愿表哥一路保重!”
赵小舅道:“你们都回去吧,我们走了。”
陈相贵摇着手臂:“小舅舅、五表哥,得空一定要来看我们。”
陈湘如低声问赵珍儿,“银票他们都收下了?”
“是,好不容易才让他们收了。”
“这样就好,出门在外,少不得要花使银钱。”
陈湘如对赵家人可真大方,那样的好书,都被她送出去了。
赵珍儿可不明白,十余年后,赵敬成了名动天下的大才子,他的墨宝千金难求,而赵敬亲笔抄写的这三本《君臣说》也成了后世子孙的传家宝。
不仅是这本,连家里其他珍贵的书籍也是如此,但凡是赵敬抄的,最后都被陈湘如收藏到了慕容家的藏书阁里。
人,走远了,化成了一个小黑点。
赵敬走了许久,回头时,见凉亭里的人已经上了马车。
赵小舅道:“湘如这一年多一直在避开我们,你别让她太难做。”
“我知道。”他总不经意地想,前年腊月初一的事……
不想了,可这一件事,已成为他难解的心结。
数日后,二人回到了六安县。
有家里停留几日后,赵敬重新抄录了一本《君臣说》,将白真的珍籍交给了赵三舅保管,千叮万嘱地道:“父亲,这可是如表妹赠送我的珍籍,莫弄丢了。”
赵小舅也是如此,知是珍籍,也亲自抄录了一本随身带着。
两人像商量好的,挑了各自喜欢的几本书上路。
一个月后,二抵达京城,可京城各处的客栈早已经客满为患,好在赵三和赵四两兄弟都在京城读书,早早替他们订下了客栈。
赵三、赵四都是赵大舅帮忙推荐到京城琼林书院的,赵三已经娶亲成亲了。赵四因传说克妻,倒是订了门相传命硬的小姐为未婚妻。赵四原是个坐不住,虽也住在客栈里,可总想往外跑。
这天,隔壁房里来了一个少年,带着个贴身服侍的下人,眉眼如画,气宇不凡,抱拳道:“在下黄乏,不知能否与赵兄讨论些学问之事?”
这人长得很好,赵敬就是个相貌出众的,此人的容貌倒与赵敬有些不相上下。
赵小舅道:“黄公子请进!”
黄乏道:“赵兄以为,我们这些读书的,考取功名所为何事?”
赵敬觉得这话问有意思,但见来人气度不凡。
赵小舅道:“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便是为了荣华富贵。”
赵敬神色淡然,“熙熙为名来,攘攘为利去。看似如此,但众多学子中不乏有造福天下百姓之人,黄公子,名乏,此乏有入俗又不俗之意,乏字,泛字无水,虽是平凡,却不平庸。”
黄乏面露浅笑,抱拳道:“听你一说,倒颇有一翻新意,哈哈……外头的众学子都忙着打点应酬,为何二位还在潜心苦读。”
赵小舅自嘲道:“外头太吵了,只想清静地读会书。”
黄乏有些不好意思,“如此说来,倒是在下打扰了。”
赵小舅道:“无妨,若真是做学问的,我们倒愿意与他结为朋友。”
三个接下来的日子,倒真在一处谈天说地。
赵四公子早前赵敬还愿与他住,后来索性与赵小舅共挤一屋,就算出门也是一道。
虽是叔侄,可因年纪悬殊不大,倒更像兄弟和朋友般亲厚。
早有徽郡的人听说赵敬原是徽郡解元,下帖邀他参加诗词会等,赵敬也去了两回,便觉得有些乏味,又不想留下书法招人嫉恨,故意用左手写字,写得寻常普通。r1152
“我怀孕辛苦,他倒想风流快活!他要是敢,我就闹翻天……要是我姐姐知道你们给我不快,还会帮忙么?他还想不想赚银子?”
这话说得再是明显,翻了年,很快就又要开始收购生丝,如果马庆还想再赚一万两银子,就得捧着陈湘娟,哄着她高兴。
陈湘如给他们赚钱的机会,一大半都是因为陈湘娟的缘故。
陈湘娟要是闹起来,撕破了脸,她就敢跑回江宁府与陈湘如“姐姐,不要给马庆分生丝。”只这一句话,陈湘如就会不分。
邓氏气得不轻,早前两回陈湘娟只不吱声,今儿倒发作了。
正闹着,马庆从外头回来,一看邓氏与陈湘娟的脸色有异,忙道:“这是怎了?”
“马庆,你是不是想要通房侍妾,还想在外头养外宅?我可告诉你,我能生,无论多少个,我都能生,你要是敢给我弄通房,我就把你对我不好的事告诉我姐姐,到时候我倒要瞧瞧,你今年还想不想赚银子了……”
马庆连连赔不是,他不是没想过纳妾、设美貌通房的事,可陈湘娟这脾气,便是他也怕几分,连马大人都给陈湘娟三分薄面,况是他呢。
现下,就是哄着陈湘娟,让她在陈湘如那儿说好话,好让他多赚点银子。
“瞧瞧我姐夫,昔日娶我姐姐,就说不纳妾不设通房,人家不比你有本事,我还怀着个小的呢,你就敢说这等话。”
马庆又责备了邓氏几句:“娘就别添乱了,她近来气性大,你惹她作甚?”私下又暗怪邓氏多事。
自此一年,马庆再没提设通房、纳妾的事。
*
年节一过完,赵小舅与赵敬辞行离开江宁府。
这天,陈相富兄弟将他们送出府很远,赵珍儿特意给他们每人做了两身茧绸的春裳,既不显得太过贵重,又显得得体,赵敬人本长得俊朗,几分阳刚气,又不失儒雅,穿上新裳上越发显得气宇不凡。
陈湘如私下给了赵珍儿两张五百两银票,着她给赵小舅与赵敬,只说是赵珍儿给的,赵珍儿好一番说辞,才让二人勉强收下。
陈相贵则是拉着他们的手,不舍的哭道:“五舅、五表哥,我舍不得你们。”
赵敬低声道:“三表弟莫难过,我已经写信给父亲,托他在六安给你寻个学识渊博的先生来,这些日子你就安心在家读书,二月便要参加童试,表哥祝你顺利过试。”
陈相富则有不耐烦地道:“一个大男人,你哭什么哭,五舅和五表哥是赴京赶考,要先回六安家中探望亲人,再启程前往京城。”
赵敬已经很久没见到陈湘如了。
只有在读书的时候,他会忘记她,一旦静下来,他还是会忆起那个陪他煮茶赏梅的女子,那许是他人生里最雅的事。
只是他有一件事一直不明白,也没来得及问出口。
赵敬四下张望着。
赵珍儿瞧着他的心思,“大姐说要来的。”
陈相富望着远方,急道:“来了!来了。”
城中,驶来了一辆熟悉的马车。
陈湘如从马车上跳下来,一袭粉色的衣袍,身上披着玫红色的斗篷,衣袂飘飞,依如那年在梅林中的她。
绿叶提着个包袱,“五舅老爷、表少爷,这是我家夫人为你们准备的干粮,还请收下。”
刘奶娘手里抱着一盏酒,取出几只酒杯来,倒了一杯,陈湘如道:“湘如预祝小舅舅金榜题名,前途似锦!”
赵小舅捧过杯,一饮而尽。“这两年,有劳外甥女照应。”
“该感谢的是湘如,因为有你和表哥在,三弟这两年才过得如此快乐,我多谢小舅舅替我教导三弟。这杯酒,当我感谢小舅舅!”
赵小舅再仰脖而下。
陈湘如又斟了一杯,道:“小舅舅他日为官,望小舅舅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为人!”
赵小舅笑道:“这话我爱听,我喝了!”
陈湘如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这是前魏名家所书的《明鉴录》是小舅所爱,今日我将此赠与小舅,愿小舅舅一路保重。”
赵小舅很喜欢这书,但正因为知道它的珍贵,反而有些不敢受,这是一本珍籍,价值不匪。
陈相贵笑道:“小舅舅,你就收下吧。”
陈湘如笑道:“小舅舅若不是好意思,就把你手抄的那本《明鉴录》留下,得了空,再帮我们多抄两本送来,当是赠给二弟与我的礼物,可好?”
赵小舅勾唇笑道:“既是如此,那我……便收了。”
陈湘如又举了酒杯,对赵敬道:“五表哥,一切皆在不言中,湘如祝你顺心如意。”
接杯,饮罢,再满酒。
他看着她,即便过了许久,心还是有些痛,他真的好后悔,那年腊月初一,没有陪她同去烧香,若是一道去了,就不会有这一生的遗憾。
她是这样的好,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又是这样的善良。
陈相贵兄弟曾在年节前去送过一次寒衣、寒被,每年陈湘如都会给一些陌生的乡下百姓预备礼物,但提前却会令下人打听了他们的情况。
三杯酒后,陈湘如拿出前魏白真所写的《君臣说》,道:“表哥特意抄录几本,三弟喜欢表哥的书法,当作字帖般的临蓦,又一本收藏于书阁之中,表哥身上还有一本,湘如有过不情之请,想用这本换表哥身上的那本。”
听起来,好像是她求他。
而他却深深地知道,这是她想成人之美。
就算他抄了几本,又哪能与白真的亲笔珍籍相比,这真迹只得宫中还有一本。
赵敬从怀里掏出自己的那本手抄本。
陈湘如接过,欢喜地翻看了几页,“若是白真在世,看到表哥这一手好字,也会喜爱的。愿表哥一路保重!”
赵小舅道:“你们都回去吧,我们走了。”
陈相贵摇着手臂:“小舅舅、五表哥,得空一定要来看我们。”
陈湘如低声问赵珍儿,“银票他们都收下了?”
“是,好不容易才让他们收了。”
“这样就好,出门在外,少不得要花使银钱。”
陈湘如对赵家人可真大方,那样的好书,都被她送出去了。
赵珍儿可不明白,十余年后,赵敬成了名动天下的大才子,他的墨宝千金难求,而赵敬亲笔抄写的这三本《君臣说》也成了后世子孙的传家宝。
不仅是这本,连家里其他珍贵的书籍也是如此,但凡是赵敬抄的,最后都被陈湘如收藏到了慕容家的藏书阁里。
人,走远了,化成了一个小黑点。
赵敬走了许久,回头时,见凉亭里的人已经上了马车。
赵小舅道:“湘如这一年多一直在避开我们,你别让她太难做。”
“我知道。”他总不经意地想,前年腊月初一的事……
不想了,可这一件事,已成为他难解的心结。
数日后,二人回到了六安县。
有家里停留几日后,赵敬重新抄录了一本《君臣说》,将白真的珍籍交给了赵三舅保管,千叮万嘱地道:“父亲,这可是如表妹赠送我的珍籍,莫弄丢了。”
赵小舅也是如此,知是珍籍,也亲自抄录了一本随身带着。
两人像商量好的,挑了各自喜欢的几本书上路。
一个月后,二抵达京城,可京城各处的客栈早已经客满为患,好在赵三和赵四两兄弟都在京城读书,早早替他们订下了客栈。
赵三、赵四都是赵大舅帮忙推荐到京城琼林书院的,赵三已经娶亲成亲了。赵四因传说克妻,倒是订了门相传命硬的小姐为未婚妻。赵四原是个坐不住,虽也住在客栈里,可总想往外跑。
这天,隔壁房里来了一个少年,带着个贴身服侍的下人,眉眼如画,气宇不凡,抱拳道:“在下黄乏,不知能否与赵兄讨论些学问之事?”
这人长得很好,赵敬就是个相貌出众的,此人的容貌倒与赵敬有些不相上下。
赵小舅道:“黄公子请进!”
黄乏道:“赵兄以为,我们这些读书的,考取功名所为何事?”
赵敬觉得这话问有意思,但见来人气度不凡。
赵小舅道:“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便是为了荣华富贵。”
赵敬神色淡然,“熙熙为名来,攘攘为利去。看似如此,但众多学子中不乏有造福天下百姓之人,黄公子,名乏,此乏有入俗又不俗之意,乏字,泛字无水,虽是平凡,却不平庸。”
黄乏面露浅笑,抱拳道:“听你一说,倒颇有一翻新意,哈哈……外头的众学子都忙着打点应酬,为何二位还在潜心苦读。”
赵小舅自嘲道:“外头太吵了,只想清静地读会书。”
黄乏有些不好意思,“如此说来,倒是在下打扰了。”
赵小舅道:“无妨,若真是做学问的,我们倒愿意与他结为朋友。”
三个接下来的日子,倒真在一处谈天说地。
赵四公子早前赵敬还愿与他住,后来索性与赵小舅共挤一屋,就算出门也是一道。
虽是叔侄,可因年纪悬殊不大,倒更像兄弟和朋友般亲厚。
早有徽郡的人听说赵敬原是徽郡解元,下帖邀他参加诗词会等,赵敬也去了两回,便觉得有些乏味,又不想留下书法招人嫉恨,故意用左手写字,写得寻常普通。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