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章 割梭草(求围观践踏)
003章割梭草
心动不如行动。前世的杨夏,就是想得太多,行动时要么落人半拍,要么驻足不前,从而坐失了很多机会。
想到这儿,杨夏弹身而起,抓起镰刀和背篓,就向村后的山上跑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夏秋之交的南蜀/山区里,生长着很多颇为值钱的东西,此时杨夏带着镰刀,是要去收割一种名叫“梭草”的草类植物。
梭草,叶茎长在尺五以上,细约一毫米左右,韧性极好,是编织草绳的重要原料。而结实的草绳,在工农业和民众生活方面用途十分广泛[注1]。
梭草如韭菜,割了生,但一年只能割一茬,因为韧性不够,长度不够,供销社是不会收购的。
本来,割梭草最好再等十天半月,那时的梭草的韧性才足够,这时割下来,只能说刚好达到收购要求。只是,这梭草并不是无限的,按往年的经验,最能干的村民,一个夏季也不过能收割几十斤梭草罢了,全村加起来,也才两三百斤。
梭草都生长在悬崖上,而且悬崖愈高,梭草愈多,长势愈好,因此,割梭草的事业也充满着危险。杨夏记得,他在一年前曾经从崖上摔下过,好在是顺着悬崖而下的,除了两手两腿脱了一层皮外,并没有伤筋动骨。
好在蜀中丘陵,山不算高,悬崖更说不上高,否则,像杨夏这样普通的孩子,只有望草兴叹了。
梭草只能割,而不能连根一起拨。根部留着,春天还会发芽。每割一窝梭草,有数十根或上百根,当够一把时,就要用一根梭草,将其拴成“把”,回家后一把一把地敞开在阳光下干晒,将水份完全晒干后,就可以出售了,供销社给的价格,每斤在2角5分左右。
从湿草到干草,有多少水份被蒸发,算起来,这钱也不是那么好挣的。
“那是杨家五娃,背着个背篓急匆匆地,去哪儿呢?”杨夏没发现,两个阿婆坐在不远处的林阴里看着他呢。
“说是摘绿豆呢。”一个穿青衫的阿婆说道。
“摘绿豆的人早就去了,而且在村西,他这是往村东跑呢。”穿黑衫的阿婆又说道。
“他怕是要上老马山吧,可这两天,老马山上有什么?”青衫阿婆有些不解。
黑衫阿婆附和道:“是啊,老马山有什么呢,除了油桐和梭草,就没值钱的了,可桐子和梭草,还没到时候啊。”
“不会是去偷摘生产队的包谷吧?”青衫阿婆突然一惊。
“不会,这孩子我看着长大,心气儿高着呢,不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黑衫阿婆飘扬了杨夏一句。其实,青衫阿婆的猜测也不是没道理,饥寒生盗心,这个时代,偷生产队粮食水果的现象,并不少见。杨夏记得,他在八岁那年,因为饿得心慌,他就去偷挖过生产队的红薯。红薯,生的也可食用。
“那是,那是,这孩子不但心气儿高,而且模样还俊俏,哪家闺女找到他,算是有福了。”青衫阿婆开始八卦起来。
“有个屁的福,这孩子蔡家湾怕是留不住的,没听说别人考上了赤泉中学,考上赤泉中学的,大多都成了公家的人了,杨家娃子怎么会回来?”黑衫阿婆说道。
“说得也是,蔡家湾这么穷,回来没意思。”青衫阿婆赞同道。
两个阿婆说着说着,话题转了一个大圈,但杨夏去老马山干啥,她们最终也没弄个明白。
老马山,海拔956米,相对高度500米以上,在蜀中丘陵地带,算得上一座大山,但因为它只是一座孤山,除了在市县地图上有个标高外,并没什么名气。
后世,杨夏也曾多次攀登过老马山,那种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风景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远不是这个时代光秃秃的样子。
包产到户前的农村真穷,不但没吃的,还没柴火烧,穷得连山上的树木都无法长出枝丫,因为稍长几根枝丫,就被农民给用刀剃了下来,晒干当柴火烧。
看着一棵棵光秃秃的小树,杨夏的心口似乎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
说来非常奇怪,大集体与包产到户的区别,不只是表现在多收粮食上,甚至在柴火上也是天差地别。这时,杨夏家里分到的麦桔杆、包谷桔杆、稻草等,用来做饭煮猪食也是不够的,所以只得去山林里剃树丫子回来;但是,只要一包产到户后,不但粮食吃不完,就是柴火也烧不完了,这不是用煤的原因,蜀中农村普遍烧蜂窝,至少还要等十年。
哎,包产到户,虽然今天在凤阳的小岗村已经开始实施,但要在蔡家湾推行,却要等到1982年之后了,蔡家湾的农民,至少还要苦等四年。
割梭草除了悬崖上有些危险外,其本身并不包含多少技术。不包含技术,是指熟悉悬崖以及梭草的特点后,在陡峭的悬崖上如何站稳,又如何从镰刀处用力,将梭草割下,并将其一小把一小把地捆好,这一系列的动作,必须要熟悉农活的人才能完成;如果不是农民,想要完整地割一把梭草下来,估计也有一定的难度。
在悬崖上窜来窜去时,杨夏一直在感受着自己的身体以及动作,但是,感受的结果是没任何不同或异常,也即他没有得到上天的照顾,那些神话般的金手指并没有随重生而来。
不过,杨夏也不失望。毕竟,重生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都遇上了,从2014到1978,整整36年多,不但多活36年,而且还是可以读档的36年,这个,已经是比任何东西都牛的金手指了。
夕阳下山,天色渐黑,杨夏的背篓里,背着约20斤梭草回家,这20斤新鲜梭草,在晒干之后,可以得到5斤干草,每斤干草价格是2角5分的话,一个下午,杨夏就挣了1元2角5分。
账一算下来,杨夏回家的步子变得更轻快有力了。因为,后世的人,是不知道这个时代的软妹币如何“坚挺”的。
一颗水糖果1分,一合火柴2分,一个包子5分,在饭馆里炒一盘玉兰肉片3角,如果有肉票买1斤肉只需要7角8分,没肉票也只需要1元4角;各类小菜,最贵的不会超过2角,多是几分钱一斤;水果普遍几分钱一斤,最贵的也不过2角;寄一封信,信封一个1分,邮票则是8分,本埠则只需要4分……
前生的1982年,杨夏考上南蜀师大,家里大宴宾客,做了整整30桌席,除了粮食外,其他都是买的,却只花了180元。而这180元办出来的席,被蔡家湾的人津津乐道了好久,因为这是蔡家湾几十年来,菜品最为丰富,荤菜最多的一次席面。
当然,杨家的这个席面,在十年以后就什么也算不上了,别人不但鸡鸭鱼全上,而且还有海味山珍,其做法除了农村里的九大碗外,还加上了城里的什么果盘、拼盘、冷点,总之,以后的吃饭肯定比杨家那次花样多得多,洋气得多。
一个下午挣1元2角5分,与村民在大集体劳动相比如何?村民在大集体劳动,不包括摘绿豆这种可以计量的活,蔡家湾平时一个主劳力(男劳力)每天最多记工分12分,而收入最好的年份,每10个工分也不过能分到2角5分钱,从钱的角度看,杨夏在悬崖上一个下午的努力,相当于一个成年男人5天的劳动报酬。
那么,为什么别人不去割梭草,而去摘绿豆呢?这就是大集体的纪律了,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如果不是因病而不出工,不但要扣粮,还要受到集体的批斗,杨家是蔡家湾的富农,被批斗时将会更加惨烈!此外,则是梭草这类资源有限了,不要说生产队全体出动,就是妇女们出动,老马山上的梭草也经不住半天收割。
“下午去割梭草了?”父亲杨光耀翻了翻杨夏背着的背篓。
“是的,爹。”杨夏感觉到父亲默默的关心。
“林队长说,明天一早让你去出工。”杨光耀坐下来卷着烟卷,突然之间说了一句。
“爹,我还未成年呢。”杨夏“反抗”道。
“不是叫你去做重活,是让你去分包谷桔杆。”
“分包谷桔杆?”杨夏有些惊喜,这活儿,轻松啊,只是,这活儿前世怎么没落到自己头上呢,杨夏努力回忆,似乎没想起过这样的经历。
大集体时代,有些活儿还是比较轻闲的,不需要多少体力,但却需要一定的文化或技能。譬如会计员、出纳员、记分员、林业员等,常年的轻松活儿。
当然,会计和出纳到不是不用出工干农活,而是可以经常不用出工干农活,譬如,去五显庙购买化肥和种子,就是生产队长和出纳的事,他们可以轻松地去赶场,而且还可以享受一天2角钱左右的补助,而五显庙的绍子面,每碗才1角钱。
除了前面的几大员外,还有些零时性的轻松活儿,譬如过称给社员分粮分柴火的活,其中看称记账的,没人监督,随意性很大,而且,还可以给自己家多分点,对了,类似的轻松活儿杨夏也做过,就是给社员分芋头。
[注1]:梭草一词,是二龙老家说法,其学名为何,二龙至今不知,查度娘亦不知所云,但蜀中乡村人士,多见过其物,有知其学名者,可在书页留言,谢谢。</dd>
心动不如行动。前世的杨夏,就是想得太多,行动时要么落人半拍,要么驻足不前,从而坐失了很多机会。
想到这儿,杨夏弹身而起,抓起镰刀和背篓,就向村后的山上跑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夏秋之交的南蜀/山区里,生长着很多颇为值钱的东西,此时杨夏带着镰刀,是要去收割一种名叫“梭草”的草类植物。
梭草,叶茎长在尺五以上,细约一毫米左右,韧性极好,是编织草绳的重要原料。而结实的草绳,在工农业和民众生活方面用途十分广泛[注1]。
梭草如韭菜,割了生,但一年只能割一茬,因为韧性不够,长度不够,供销社是不会收购的。
本来,割梭草最好再等十天半月,那时的梭草的韧性才足够,这时割下来,只能说刚好达到收购要求。只是,这梭草并不是无限的,按往年的经验,最能干的村民,一个夏季也不过能收割几十斤梭草罢了,全村加起来,也才两三百斤。
梭草都生长在悬崖上,而且悬崖愈高,梭草愈多,长势愈好,因此,割梭草的事业也充满着危险。杨夏记得,他在一年前曾经从崖上摔下过,好在是顺着悬崖而下的,除了两手两腿脱了一层皮外,并没有伤筋动骨。
好在蜀中丘陵,山不算高,悬崖更说不上高,否则,像杨夏这样普通的孩子,只有望草兴叹了。
梭草只能割,而不能连根一起拨。根部留着,春天还会发芽。每割一窝梭草,有数十根或上百根,当够一把时,就要用一根梭草,将其拴成“把”,回家后一把一把地敞开在阳光下干晒,将水份完全晒干后,就可以出售了,供销社给的价格,每斤在2角5分左右。
从湿草到干草,有多少水份被蒸发,算起来,这钱也不是那么好挣的。
“那是杨家五娃,背着个背篓急匆匆地,去哪儿呢?”杨夏没发现,两个阿婆坐在不远处的林阴里看着他呢。
“说是摘绿豆呢。”一个穿青衫的阿婆说道。
“摘绿豆的人早就去了,而且在村西,他这是往村东跑呢。”穿黑衫的阿婆又说道。
“他怕是要上老马山吧,可这两天,老马山上有什么?”青衫阿婆有些不解。
黑衫阿婆附和道:“是啊,老马山有什么呢,除了油桐和梭草,就没值钱的了,可桐子和梭草,还没到时候啊。”
“不会是去偷摘生产队的包谷吧?”青衫阿婆突然一惊。
“不会,这孩子我看着长大,心气儿高着呢,不会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黑衫阿婆飘扬了杨夏一句。其实,青衫阿婆的猜测也不是没道理,饥寒生盗心,这个时代,偷生产队粮食水果的现象,并不少见。杨夏记得,他在八岁那年,因为饿得心慌,他就去偷挖过生产队的红薯。红薯,生的也可食用。
“那是,那是,这孩子不但心气儿高,而且模样还俊俏,哪家闺女找到他,算是有福了。”青衫阿婆开始八卦起来。
“有个屁的福,这孩子蔡家湾怕是留不住的,没听说别人考上了赤泉中学,考上赤泉中学的,大多都成了公家的人了,杨家娃子怎么会回来?”黑衫阿婆说道。
“说得也是,蔡家湾这么穷,回来没意思。”青衫阿婆赞同道。
两个阿婆说着说着,话题转了一个大圈,但杨夏去老马山干啥,她们最终也没弄个明白。
老马山,海拔956米,相对高度500米以上,在蜀中丘陵地带,算得上一座大山,但因为它只是一座孤山,除了在市县地图上有个标高外,并没什么名气。
后世,杨夏也曾多次攀登过老马山,那种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风景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远不是这个时代光秃秃的样子。
包产到户前的农村真穷,不但没吃的,还没柴火烧,穷得连山上的树木都无法长出枝丫,因为稍长几根枝丫,就被农民给用刀剃了下来,晒干当柴火烧。
看着一棵棵光秃秃的小树,杨夏的心口似乎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
说来非常奇怪,大集体与包产到户的区别,不只是表现在多收粮食上,甚至在柴火上也是天差地别。这时,杨夏家里分到的麦桔杆、包谷桔杆、稻草等,用来做饭煮猪食也是不够的,所以只得去山林里剃树丫子回来;但是,只要一包产到户后,不但粮食吃不完,就是柴火也烧不完了,这不是用煤的原因,蜀中农村普遍烧蜂窝,至少还要等十年。
哎,包产到户,虽然今天在凤阳的小岗村已经开始实施,但要在蔡家湾推行,却要等到1982年之后了,蔡家湾的农民,至少还要苦等四年。
割梭草除了悬崖上有些危险外,其本身并不包含多少技术。不包含技术,是指熟悉悬崖以及梭草的特点后,在陡峭的悬崖上如何站稳,又如何从镰刀处用力,将梭草割下,并将其一小把一小把地捆好,这一系列的动作,必须要熟悉农活的人才能完成;如果不是农民,想要完整地割一把梭草下来,估计也有一定的难度。
在悬崖上窜来窜去时,杨夏一直在感受着自己的身体以及动作,但是,感受的结果是没任何不同或异常,也即他没有得到上天的照顾,那些神话般的金手指并没有随重生而来。
不过,杨夏也不失望。毕竟,重生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都遇上了,从2014到1978,整整36年多,不但多活36年,而且还是可以读档的36年,这个,已经是比任何东西都牛的金手指了。
夕阳下山,天色渐黑,杨夏的背篓里,背着约20斤梭草回家,这20斤新鲜梭草,在晒干之后,可以得到5斤干草,每斤干草价格是2角5分的话,一个下午,杨夏就挣了1元2角5分。
账一算下来,杨夏回家的步子变得更轻快有力了。因为,后世的人,是不知道这个时代的软妹币如何“坚挺”的。
一颗水糖果1分,一合火柴2分,一个包子5分,在饭馆里炒一盘玉兰肉片3角,如果有肉票买1斤肉只需要7角8分,没肉票也只需要1元4角;各类小菜,最贵的不会超过2角,多是几分钱一斤;水果普遍几分钱一斤,最贵的也不过2角;寄一封信,信封一个1分,邮票则是8分,本埠则只需要4分……
前生的1982年,杨夏考上南蜀师大,家里大宴宾客,做了整整30桌席,除了粮食外,其他都是买的,却只花了180元。而这180元办出来的席,被蔡家湾的人津津乐道了好久,因为这是蔡家湾几十年来,菜品最为丰富,荤菜最多的一次席面。
当然,杨家的这个席面,在十年以后就什么也算不上了,别人不但鸡鸭鱼全上,而且还有海味山珍,其做法除了农村里的九大碗外,还加上了城里的什么果盘、拼盘、冷点,总之,以后的吃饭肯定比杨家那次花样多得多,洋气得多。
一个下午挣1元2角5分,与村民在大集体劳动相比如何?村民在大集体劳动,不包括摘绿豆这种可以计量的活,蔡家湾平时一个主劳力(男劳力)每天最多记工分12分,而收入最好的年份,每10个工分也不过能分到2角5分钱,从钱的角度看,杨夏在悬崖上一个下午的努力,相当于一个成年男人5天的劳动报酬。
那么,为什么别人不去割梭草,而去摘绿豆呢?这就是大集体的纪律了,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如果不是因病而不出工,不但要扣粮,还要受到集体的批斗,杨家是蔡家湾的富农,被批斗时将会更加惨烈!此外,则是梭草这类资源有限了,不要说生产队全体出动,就是妇女们出动,老马山上的梭草也经不住半天收割。
“下午去割梭草了?”父亲杨光耀翻了翻杨夏背着的背篓。
“是的,爹。”杨夏感觉到父亲默默的关心。
“林队长说,明天一早让你去出工。”杨光耀坐下来卷着烟卷,突然之间说了一句。
“爹,我还未成年呢。”杨夏“反抗”道。
“不是叫你去做重活,是让你去分包谷桔杆。”
“分包谷桔杆?”杨夏有些惊喜,这活儿,轻松啊,只是,这活儿前世怎么没落到自己头上呢,杨夏努力回忆,似乎没想起过这样的经历。
大集体时代,有些活儿还是比较轻闲的,不需要多少体力,但却需要一定的文化或技能。譬如会计员、出纳员、记分员、林业员等,常年的轻松活儿。
当然,会计和出纳到不是不用出工干农活,而是可以经常不用出工干农活,譬如,去五显庙购买化肥和种子,就是生产队长和出纳的事,他们可以轻松地去赶场,而且还可以享受一天2角钱左右的补助,而五显庙的绍子面,每碗才1角钱。
除了前面的几大员外,还有些零时性的轻松活儿,譬如过称给社员分粮分柴火的活,其中看称记账的,没人监督,随意性很大,而且,还可以给自己家多分点,对了,类似的轻松活儿杨夏也做过,就是给社员分芋头。
[注1]:梭草一词,是二龙老家说法,其学名为何,二龙至今不知,查度娘亦不知所云,但蜀中乡村人士,多见过其物,有知其学名者,可在书页留言,谢谢。</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