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剑焚九天

写在前边 关于报应业力的一些见解

    “报应”这两个字看似平常,其实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词,拆开来讲是“报”和“应”两个字,这两个字看似思想相同,都是讲的一个诱因后边的结果,但其实细想起来还是有些细微的差距,先说“报”,“报”这个字,我们不禁想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感觉更多的是报答,告知之类,好像好的结果稍多一些,起码有好的层面;而“应”字则不同,感觉最多是中性词语或者是被动性质,如响应,“宋王无以应”等,更多的则是“杀之以应陈涉”,或者“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等被动接受的层面多一些。

    再说“报应”的词性,如果是名词来讲,那就是指一个结果,是好是坏不确定,如果做动词来讲,那就是主动的寻求结果,当然是惩罚的意思更多一些。其实,不管名词还是动词,“报应”两个字一旦放在一起,就是惩罚的性质更多,比如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提到某个人“报应不爽”或“该遭报应”,尤其是那句名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千百年来更是给无数人敲响着警钟,多少在人的内心深处会产生那么一种血淋淋的敬畏心理,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的思想决策,那这样的话,好像冥冥之中,有一道无形的力量,驱使人或者逼迫人扬善惩恶,以求自己以后有一个好的“报应”。

    千百年来,从古至今,有关“报应”的故事和传说数不胜数,这些故事无不例外的都被罩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让人信其有,可溯其源,但无法求证考查。如《俞曲园笔记》中,主人公王均因为喜欢吃青蛙串,杀生无数,结果自己被铁条贯颈,死于非命,而且跟青蛙死状极其相似的故事。当然更有名的是商代纣王因为暴政苛民,贪恋女色,偷窥女娲娘娘,写下猥亵诗句而遭报应,最后甚至国破城忘,自己更是死于一把大火,可以说是报应不爽(但奇怪的是这样的人死后还被封神,难以理解…)。《西游记》中整个故事的来源不就是李世民生前为了建功立业,杀孽太重,为了逃避恶报,才请唐三藏去西天求经,化解他的罪孽吗?此类故事,在各种典籍中举不胜举,打开《聊着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书中几乎每个故事都是讲因果报应。

    如果再稍作引申,就又会惊奇的发现,在报应的世界里(如果你相信),几乎所有人,所有事,都不能摆脱报应的力量,如“宿命”、“命运”,似乎世间万物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前世或更前世早早注定,既然我们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命运,或者受命运安排,那么这世间一切事情似乎都跟“报应”这两个字纠缠瓜葛,缠杂不清了。

    但是,“报应”却又不是绝对的,好像能够被各种“善行”或者其它手段化解或者弱化,既然制定规则的老天爷有了商量的余地,于是,这样因果的关系几乎就被所有的宗教所利用,鼓吹“因果报应”必然关系,并且通过种种手段让人相信其宗教力量可以让人有好的“报应”,当然是不限于今世,更多的是来世或者后世,如果不相信其宗教教条,不按其规定的教条修炼,就会遭受无数的恶报,给人灌输巨大的心理压力,强化其宗教统治力量和胶着力,让人欲罢不能。

    于是,改变“报应”的手段就越来越多,而相应以之谋生的职业和人也就层出不穷,花样翻新。“风水”、“巫术”,乃至西方来的“星相学”,各宗教数不清的善男信女,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其实本质都是企图改变自己或他人命运的职业。再广泛一些的话,近年来,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来的慈善家,大批捐款行善,不知道多多少少是不也有一些私心?(可能是小人之见)

    那么,说了半天,报应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报应到底能不能被改变?让我们一直敬畏的鬼神(如果有的话),他们在这个亘古不变的法则中,又是怎样一个角色呢?是超越,还是受命运摆布?</d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