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女人等级制度
后宫女人等级析
国皇帝喜欢拥有众多的女人,已成为历史事实。问题在于,皇帝后宫众多的女人,如何管理?除了皇帝之外,谁拥有最大的发言权?生活物资发放,按什么样的标准?皇宫重大活动时,如何安排座位?用一句现代退休老干部管理时髦的话来说,她们的待遇如何?
漫长的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王朝,有一个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场等级制度一直运行着。同样,在不同的皇帝后宫,一个同样等级清晰的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也是悄然地运行着。
公元前三世纪的秦王朝,后宫女人的待遇分为八个等级。其包括,超级:“皇后”。一级:“夫人”。二级:“美人”。三级:“良人”。四级:“八”。五级:“七”。级:“长使”。七级:“少使”。级别名称的本来意义,我个人未经特殊专业培训的理解是:皇帝后宫的女主人,皇帝丈夫的女人,美丽的女人,善良的女人,能生八个男孩的女人,能生七个男孩的女人,皇帝经常使用的女人,皇帝不经常使用的女人。这八个等级里,每个级别的女人是没有名额数量限制的。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些级别,应该类似某专业“职称”了。当然,有职称者当然不一定就有正式的职务,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事制度的基本常识了。
换到汉武皇帝时,后宫女人的级别之事,开始丰富多彩起来了。
汉武帝他老人家,取消了秦始皇后宫女人八个等级的第一级“夫人”级别,用另外四个级别的名称代替了它。它们分别是第一级:“婕妤”。第二级:“经娥”。第三级:“容华”。第四级:“充衣”。也许,汉武皇帝对于女人的级别名称取舍是有些艺术欣赏的因素在其的。第五级至第十级,与秦始皇后宫女人等级的第二级至第七级的名称完全相同了。这样,汉王朝后官女人,仍然享受着以秦王朝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十一级的等级制度。这也证明了:所谓推倒旧皇帝的人,本质上只是自己想当皇帝。
特别有趣的是,自汉代开始,皇帝后宫的女人,开始有了明确的“待遇”概念了。她们的“待遇”,与封建王朝其他官员一样,当时都是以粮食的数量为计量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请允许我用“职称”与“职位”两个现代概念来说明以下古代事实。其,“职称”相当于专门用粮食数量度量的待遇。“职位”则相当于专用于对比当时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男性官员的级别。
超级:“皇后”,职称与职位相当于皇帝,生活待遇与皇帝完全相同。
一级:“婕妤”,职称相当于“宰相”,职位与皇帝的兄弟“亲王”级相同。
二级:“经娥”,职称相当于“上卿”,职位与皇帝的亲戚“列候”级相同。
三级:“容华”,职称相当于“副宰相”,“二千石”(一石为十斗,一斗约十点四公升)。职位相当皇帝的亲戚“关候”级相同。
四级:“充衣”,职称相当于“部长”,“真二千石”。职位相当“官”一品。
五级:“美人”,职称相当于“州长”,“二千石”。职位相当“官”二品。
级:“良人”,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官”三品。
七级:“八”,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官”四品。
八级:“七”,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官”五品。
级:“长使”,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官”品。
十级:“少使”,职称相当于“县长”,“百石”。职位相当“官”七品。
看看,古代女人只要有了美貌,被皇帝看,那怕是授予最低的级别,也与当时的七品县官相当了。这样的待遇,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是借风上青天的合适的荣耀;然而,对于失意读书男人来说,也许是致命的伤心不如女儿身的荣辱打击。历史记载,西汉十一级后宫女人等级,执行了七十年之久。汉王朝后宫女人最高峰时,曾经达到两万多名。所以,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平常老百姓走路时,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一位可以称之为“处长”“厅长”级的人物,是不奇怪的。因为,此类级别的人儿,古来有之。
到了西汉第十一任皇帝时,西汉国力大增,盛世百状。皇帝后宫女人数量达到了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比汉武皇帝时期增加了整整一倍,宫女人数量为四万多人。为了适应如此宏大的女人数量,这新皇帝又增加了多如牛毛的女人级别。
超级“皇后”的后面新增加一级“昭仪”,享受原一级“婕妤”的待遇。原一级至十级者,一概顺降一级。这样,原十级“少使”变成了“十一级”,她的职称就不是“县长”级了,只是官最末级了,粮食也少了,由”百石”变成了“四百石”。有趣的是,后面新增加的几个级别所使用的概念,竟与两千年后的国现代社会里某类国营企业工资制度差不多了。
十二级:“五常”,十二级以下就没有职称了,只有粮食“三百石”。
十三级:“顺常”,“二百石”。
十四级一等:“舞涓”,“百石”。
十四级二等:“共和”,“百石”。
十四级三等:“娱灵”,“百石”。
十四级四等:“保林”,“百石”。
十四级五等:“良娣”,“百石”。
十四级等:“夜香”,“百石”。(相当一点四万公升粮食)
十五级一等:“上家人”,“斗食”,一斗粮食。
十五级二等:“家人”,“斗食”。
看到这里,我笑了:从这些后宫女人级等名称上看,这西汉男人皇帝也许开始喜欢歌舞娱乐类的女性明星了。至于什么是“上家人”“家人”,我就有些费解了。
当然,皇后也有具体的的待遇标准的:“汤沐邑三十县”的税收。西汉皇帝后宫四万多女人们待遇与日常开支,应该是多么大的一笔天数目啊。可想而知,这西汉王朝的富足程度了。可是,好景不长,东汉刘秀皇帝上台时,国家经济疲软,皇帝后宫女人们也大大地减少了:除了超级“皇后”之外,只保留着“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大家”五个女人级别了。这是后话。
商朝:宫皇后、东宫皇妃、西宫贵妃、
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嫔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西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七、长使、少使。
武帝时加婕妤、婧娥、容华、充衣。元帝加昭仪、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
东汉:皇后、贵人、美人、彩女、宫人。
魏:皇后、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帝加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加淑妃、昭华、修仪。
晋:皇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美人、才人、才人。
北魏:皇后、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嫔、世妇、御女。
南朝: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三职(美人、才人、良人)。
隋: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共120人。
唐: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开元改四夫人为三夫人(惠妃、华妃、丽妃)、仪、四美人、七才人。
宋:皇后、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婕妤、美人、才人、国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红霞帔、侍御。
元:皇后(皇后人数不止一个,一般三人,多可达五人)、妃
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
清:皇太极仿元制设五宫后妃: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即孝庄皇后)。以后各朝设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人,此十四人称为“主位”,得以在东西十二宫主一宫;贵人、常在、答应无定额,得以在某宫占据一室。
★☆★ 国古代后妃制度 ★☆★
历代后妃传,常见有“三夫人”、“嫔”等设置,出自周礼。从《礼记。昏义》查到以下记载:“古者天后立宫、三夫人、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立官、三公、卿、二**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照此,古来有名号的后妃“编制”为:一后、三夫人、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七、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视千石,爵比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百石,爵比五大夫(第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家人,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
东汉光武兴后,提倡俭朴,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卿。
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因袭晋制,仅省去才人、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贵妃,比相国,并进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是为三夫人;同时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嫔之内;又置才人、充衣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次年省贵人,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并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位次嫔;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齐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制,以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嫔,美人、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陈二朝与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时定制: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太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陈沿袭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余妾或称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式数等,后庭渐多。高祖孝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嫔视卿,世妇视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才人、供人、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齐后主立二后,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嫔:员额人(其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上媛、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士、下士。
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采汉、晋旧仪,置尚、司、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尚各三员视从品,司视勋品,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在世时,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自嫔以下,置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至独孤后死,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人以代宝林,秩正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銎魑锏墓僭?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
郎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 职掌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掌管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掌管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掌管
骑都尉 羽林军掌管,秩比二千石
待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掌管,汉灵帝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之一
御使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唐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掌管
左右神策军护军尉 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掌管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掌管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掌管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掌管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央禁卫军军事掌管之一左神武大将军
央禁卫军之军事掌管
校书郎 太东宫所属学馆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掌管
率府率 太东宫侍卫掌管
金吾大将军 央禁卫军军事掌管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掌管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掌管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掌管。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掌管。有兵三百队正 一队之军事掌管。有兵五十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掌管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掌管
兵部尚书 主管全**事政务掌管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掌管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掌管
虞部郎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掌管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掌管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掌管
郎将 正四品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将 从五品下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5、宋通直郎 随奉太的侍从官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曹公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胥吏 办理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掌管。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宜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掌管。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国皇帝喜欢拥有众多的女人,已成为历史事实。问题在于,皇帝后宫众多的女人,如何管理?除了皇帝之外,谁拥有最大的发言权?生活物资发放,按什么样的标准?皇宫重大活动时,如何安排座位?用一句现代退休老干部管理时髦的话来说,她们的待遇如何?
漫长的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王朝,有一个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场等级制度一直运行着。同样,在不同的皇帝后宫,一个同样等级清晰的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也是悄然地运行着。
公元前三世纪的秦王朝,后宫女人的待遇分为八个等级。其包括,超级:“皇后”。一级:“夫人”。二级:“美人”。三级:“良人”。四级:“八”。五级:“七”。级:“长使”。七级:“少使”。级别名称的本来意义,我个人未经特殊专业培训的理解是:皇帝后宫的女主人,皇帝丈夫的女人,美丽的女人,善良的女人,能生八个男孩的女人,能生七个男孩的女人,皇帝经常使用的女人,皇帝不经常使用的女人。这八个等级里,每个级别的女人是没有名额数量限制的。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些级别,应该类似某专业“职称”了。当然,有职称者当然不一定就有正式的职务,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事制度的基本常识了。
换到汉武皇帝时,后宫女人的级别之事,开始丰富多彩起来了。
汉武帝他老人家,取消了秦始皇后宫女人八个等级的第一级“夫人”级别,用另外四个级别的名称代替了它。它们分别是第一级:“婕妤”。第二级:“经娥”。第三级:“容华”。第四级:“充衣”。也许,汉武皇帝对于女人的级别名称取舍是有些艺术欣赏的因素在其的。第五级至第十级,与秦始皇后宫女人等级的第二级至第七级的名称完全相同了。这样,汉王朝后官女人,仍然享受着以秦王朝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十一级的等级制度。这也证明了:所谓推倒旧皇帝的人,本质上只是自己想当皇帝。
特别有趣的是,自汉代开始,皇帝后宫的女人,开始有了明确的“待遇”概念了。她们的“待遇”,与封建王朝其他官员一样,当时都是以粮食的数量为计量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请允许我用“职称”与“职位”两个现代概念来说明以下古代事实。其,“职称”相当于专门用粮食数量度量的待遇。“职位”则相当于专用于对比当时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男性官员的级别。
超级:“皇后”,职称与职位相当于皇帝,生活待遇与皇帝完全相同。
一级:“婕妤”,职称相当于“宰相”,职位与皇帝的兄弟“亲王”级相同。
二级:“经娥”,职称相当于“上卿”,职位与皇帝的亲戚“列候”级相同。
三级:“容华”,职称相当于“副宰相”,“二千石”(一石为十斗,一斗约十点四公升)。职位相当皇帝的亲戚“关候”级相同。
四级:“充衣”,职称相当于“部长”,“真二千石”。职位相当“官”一品。
五级:“美人”,职称相当于“州长”,“二千石”。职位相当“官”二品。
级:“良人”,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官”三品。
七级:“八”,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官”四品。
八级:“七”,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官”五品。
级:“长使”,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官”品。
十级:“少使”,职称相当于“县长”,“百石”。职位相当“官”七品。
看看,古代女人只要有了美貌,被皇帝看,那怕是授予最低的级别,也与当时的七品县官相当了。这样的待遇,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是借风上青天的合适的荣耀;然而,对于失意读书男人来说,也许是致命的伤心不如女儿身的荣辱打击。历史记载,西汉十一级后宫女人等级,执行了七十年之久。汉王朝后宫女人最高峰时,曾经达到两万多名。所以,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平常老百姓走路时,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一位可以称之为“处长”“厅长”级的人物,是不奇怪的。因为,此类级别的人儿,古来有之。
到了西汉第十一任皇帝时,西汉国力大增,盛世百状。皇帝后宫女人数量达到了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比汉武皇帝时期增加了整整一倍,宫女人数量为四万多人。为了适应如此宏大的女人数量,这新皇帝又增加了多如牛毛的女人级别。
超级“皇后”的后面新增加一级“昭仪”,享受原一级“婕妤”的待遇。原一级至十级者,一概顺降一级。这样,原十级“少使”变成了“十一级”,她的职称就不是“县长”级了,只是官最末级了,粮食也少了,由”百石”变成了“四百石”。有趣的是,后面新增加的几个级别所使用的概念,竟与两千年后的国现代社会里某类国营企业工资制度差不多了。
十二级:“五常”,十二级以下就没有职称了,只有粮食“三百石”。
十三级:“顺常”,“二百石”。
十四级一等:“舞涓”,“百石”。
十四级二等:“共和”,“百石”。
十四级三等:“娱灵”,“百石”。
十四级四等:“保林”,“百石”。
十四级五等:“良娣”,“百石”。
十四级等:“夜香”,“百石”。(相当一点四万公升粮食)
十五级一等:“上家人”,“斗食”,一斗粮食。
十五级二等:“家人”,“斗食”。
看到这里,我笑了:从这些后宫女人级等名称上看,这西汉男人皇帝也许开始喜欢歌舞娱乐类的女性明星了。至于什么是“上家人”“家人”,我就有些费解了。
当然,皇后也有具体的的待遇标准的:“汤沐邑三十县”的税收。西汉皇帝后宫四万多女人们待遇与日常开支,应该是多么大的一笔天数目啊。可想而知,这西汉王朝的富足程度了。可是,好景不长,东汉刘秀皇帝上台时,国家经济疲软,皇帝后宫女人们也大大地减少了:除了超级“皇后”之外,只保留着“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大家”五个女人级别了。这是后话。
商朝:宫皇后、东宫皇妃、西宫贵妃、
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嫔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西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七、长使、少使。
武帝时加婕妤、婧娥、容华、充衣。元帝加昭仪、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
东汉:皇后、贵人、美人、彩女、宫人。
魏:皇后、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帝加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加淑妃、昭华、修仪。
晋:皇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美人、才人、才人。
北魏:皇后、左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嫔、世妇、御女。
南朝:皇后、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三职(美人、才人、良人)。
隋: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共120人。
唐: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开元改四夫人为三夫人(惠妃、华妃、丽妃)、仪、四美人、七才人。
宋:皇后、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婕妤、美人、才人、国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红霞帔、侍御。
元:皇后(皇后人数不止一个,一般三人,多可达五人)、妃
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
清:皇太极仿元制设五宫后妃: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即孝庄皇后)。以后各朝设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人,此十四人称为“主位”,得以在东西十二宫主一宫;贵人、常在、答应无定额,得以在某宫占据一室。
★☆★ 国古代后妃制度 ★☆★
历代后妃传,常见有“三夫人”、“嫔”等设置,出自周礼。从《礼记。昏义》查到以下记载:“古者天后立宫、三夫人、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立官、三公、卿、二**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照此,古来有名号的后妃“编制”为:一后、三夫人、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七、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视千石,爵比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百石,爵比五大夫(第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家人,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
东汉光武兴后,提倡俭朴,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卿。
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因袭晋制,仅省去才人、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贵妃,比相国,并进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是为三夫人;同时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嫔之内;又置才人、充衣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次年省贵人,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并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位次嫔;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齐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制,以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嫔,美人、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陈二朝与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时定制: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太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陈沿袭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余妾或称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式数等,后庭渐多。高祖孝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嫔视卿,世妇视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才人、供人、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齐后主立二后,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嫔:员额人(其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上媛、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士、下士。
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采汉、晋旧仪,置尚、司、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尚各三员视从品,司视勋品,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在世时,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自嫔以下,置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至独孤后死,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人以代宝林,秩正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 掌管制銎魑锏墓僭?
虞 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 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
郎令 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 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 职掌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 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郎将 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 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 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 皇帝的侍从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 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 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 未央宫禁卫军掌管 长乐卫尉 长乐宫禁卫军掌管 前、后、左、右将军 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 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 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 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 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掌管
骑都尉 羽林军掌管,秩比二千石
待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 相当于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 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掌管,汉灵帝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之一
御使丞 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 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书档案
太守 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唐
观察使 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掌管
左右神策军护军尉 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 掌贡举、礼仪的行政掌管
京兆尹 长安地区最高行政掌管防御使 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掌管
招讨草贼使 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掌管监军判官
监军使下的副职行营都统 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侍御史 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 央禁卫军军事掌管之一左神武大将军
央禁卫军之军事掌管
校书郎 太东宫所属学馆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 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掌管
率府率 太东宫侍卫掌管
金吾大将军 央禁卫军军事掌管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 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掌管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掌管
折冲都尉 一府之军事掌管。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团之军事掌管。有兵三百队正 一队之军事掌管。有兵五十车驾检校官 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转运租庸盐铁使 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 主管膳食事务的掌管
将作大匠 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掌管
兵部尚书 主管全**事政务掌管
司农卿 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掌管
鸿胪卿 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掌管
虞部郎 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 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掌管
吏部尚书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掌管
尚辇奉御 专管御用车辆的掌管
郎将 正四品郎将 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将 从五品下书令 即内史,最高辅政官右拾遗 咨询建议官员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 咨询建议官员前锋游弈使 前哨巡逻官左散骑常侍 议政官之一
5、宋通直郎 随奉太的侍从官承信郎 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 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 武职官第45阶武翼郎 武职官第41阶宣抚使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 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 由朝廷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 州府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 书写曹公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 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 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 掌管训练兵丁、防*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 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 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 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典级 掌礼仪制度的官员。胥吏 办理书的小吏。
都统制 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掌管。
同都统制 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 统管全**事。
保义郎 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 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 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朝奉郎 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 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 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 由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宜字 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 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 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 掌全**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掌管。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 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 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 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 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