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
《阴符经》原:
上篇为: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也。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篇为:
天生天杀,道之理。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道。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为: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则大恩生。迅雷烈风,莫大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情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理圣,我以时物理哲。
《阴符经》,总计323字,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在《四库全书·部·十四·阴符经·道家类》写道:《阴符经解》一卷,旧本题黄帝撰,太公(指姜太公)、范蠡(战国时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鬼谷(战国时军事家)、张良(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李荃(唐朝道人)家注(解)……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家……”;在《四库全书·阴符经考异·朱(即大儒朱熹)撰》,朱写道:《阴符经》三百言,李荃(唐朝道人)得于石室(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室),云寇谦之所藏,出于黄帝……”。只有323字,至于作者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了。
由此说明,《阴符经》是唐朝(618-907年)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在《阴符经解》,分别有太公、范蠡、鬼谷、张良、诸葛亮、李荃人对《阴符经》的注解。
《阴符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二十三字,但却言简意赅,寓意深奥,如果用于修道则可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用于政治,或可以巩固政权,或可以改朝换代,因此被历代帝王列为**,并被历代道家和军事家奉为宝典秘籍,所以在社会上少有留传。
更鉴于《阴符经》为古言,字深奥艰涩,其内容涵盖古人对天、地理、哲学、医学、易经、军事等等方面的阐述
阴符经注序
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濛,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唐陆龟蒙谓黄帝所著,宋陈渊谓黄帝受於广成,朱公亦谓黄帝著,邵尧夫谓战国时书,程伊川又谓非商末即周末时书。其说纷纷,各述所知,究无定见。以予论之,世皆传为黄帝阴符经,丹经书,俱谓阴符经系黄帝所作,考之字,始於黄帝,兴于唐虞夏商,或者黄帝譔作,口口相传,不记字,后世成真仙侣,笔之於书,流传世间,亦未可定。就其世传之说,丹经之载,谓黄帝著之,亦无不可,但此书沿讹已久,苦无善本,字句差错者极多,或借骊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紊乱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吕张果房孔明注语欺世惑人者,似此鱼目混珠,指鹿为马,大失真经妙旨。予于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於南台深处,取诸家注本,校正字句,细心斟酌,略释数语,述其大意,扫邪救正,以破狂言乱语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月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刘一明叙於自在窝
阴符经注解跋
阴符经者,黄帝演道书也。而谈兵之家,视为天时孤虚旺相之理,人事进退存亡之因,即缁黄之流,浅窥圣经,谬为注疏者亦不少,不几误璞为鼠,以青作黄乎?我悟元老师,造性命之精,证天人之奥,体古圣觉世之婆心,思发其覆,悯后学穷理而无门,详为之解,扫诸说之悖谬,诠阴符之肯綮,其尽性至命之学,有为无为之理,靡不详明且备,将数千年埋没之阴符,至今原旨毕露,而无余蕴矣。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仆则曰:圣经之精,圣道之微,尽矣。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月日受业门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题
轩辕黄帝著洮阳门人张阳全校阅
悟元刘一明注
后学陶铸灵重刊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上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於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庸所谓致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秉气清者为巧,秉气浊者为拙。性巧者多机谋,性拙者多贪痴。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窍皆受邪之处,而窍之,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於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於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於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
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於一盗,杀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时辰内,采鸿濛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於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洩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瞽者善於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於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於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气运於目,故其视也明。即此二者以观,闭目而耳聪,塞耳而目明,况伏先天之气,舍假修真,存诚去妄者,何患不能长生乎?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绝此利之一源,则万有皆空,诸虑俱息,胜於用师导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诚去妄,朝乾夕惕,昼夜殷勤,十二时,无有间断,渐归於至善无恶之地,胜於用师导引之功万倍。盖师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与人规矩,而不能使人巧;绝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惧於不睹不闻之处,师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节妙谛。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门户。本来真心,空空洞洞,无我无人无物,与太虚同体,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团之心耳。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开门揖盗耳。盖目有所见,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机,实在目也。人能返观内照,外物无由而受,生死从何而来?古人云:灭眦可以却老,此至言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至高而万物至卑,天与物相远,似乎无恩於物矣。殊不知无恩之而实有大恩生焉。天之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发生荣旺,万物皆蠢然无知,出於自然,此无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乐者,万物难屈,无拘无束,性常有余;至静者,万物难移,无贪无爱,性常廉洁。乐者无心於余而自余,静者无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无恩而有大恩。无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之道行於无象,运於无形,为物不贰,其至私与。然其四时行而万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奥妙,其一气流行,禽制万物乎?禽者,擒也,统摄之谓;制者,造作之谓;言统摄万物,制造万物,在乎一气也。一气上升,万物皆随之生长,一气下降,万物皆随之敛藏,生长敛藏,总是一气擒制之,一本散而为万殊,万殊归而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气流行,循环无端,活活泼泼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气。上下运用一气,上为阳,下为阴。阳者,生也,恩也;阴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为根,死以生为根也;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里求生,则长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寻恩,则有恩而无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理圣,我以时物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环之秘密,直以天地理为圣矣。我则谓天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见可知,未足为天地之圣。若夫时物之理,无象无形,乃神运之道,藏之於内者,不可见,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为哲也。盖物有时而生,有时而死。当生之时,时生之,不得不生;当死之时,时死之,不得不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时运之,亦无非天地神道运之。天地神道不可见,因物以见之,观於物之生死有时,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上篇为: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也。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篇为:
天生天杀,道之理。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道。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为: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则大恩生。迅雷烈风,莫大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情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理圣,我以时物理哲。
《阴符经》,总计323字,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在《四库全书·部·十四·阴符经·道家类》写道:《阴符经解》一卷,旧本题黄帝撰,太公(指姜太公)、范蠡(战国时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鬼谷(战国时军事家)、张良(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李荃(唐朝道人)家注(解)……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家……”;在《四库全书·阴符经考异·朱(即大儒朱熹)撰》,朱写道:《阴符经》三百言,李荃(唐朝道人)得于石室(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室),云寇谦之所藏,出于黄帝……”。只有323字,至于作者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了。
由此说明,《阴符经》是唐朝(618-907年)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在《阴符经解》,分别有太公、范蠡、鬼谷、张良、诸葛亮、李荃人对《阴符经》的注解。
《阴符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二十三字,但却言简意赅,寓意深奥,如果用于修道则可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用于政治,或可以巩固政权,或可以改朝换代,因此被历代帝王列为**,并被历代道家和军事家奉为宝典秘籍,所以在社会上少有留传。
更鉴于《阴符经》为古言,字深奥艰涩,其内容涵盖古人对天、地理、哲学、医学、易经、军事等等方面的阐述
阴符经注序
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濛,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唐陆龟蒙谓黄帝所著,宋陈渊谓黄帝受於广成,朱公亦谓黄帝著,邵尧夫谓战国时书,程伊川又谓非商末即周末时书。其说纷纷,各述所知,究无定见。以予论之,世皆传为黄帝阴符经,丹经书,俱谓阴符经系黄帝所作,考之字,始於黄帝,兴于唐虞夏商,或者黄帝譔作,口口相传,不记字,后世成真仙侣,笔之於书,流传世间,亦未可定。就其世传之说,丹经之载,谓黄帝著之,亦无不可,但此书沿讹已久,苦无善本,字句差错者极多,或借骊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紊乱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吕张果房孔明注语欺世惑人者,似此鱼目混珠,指鹿为马,大失真经妙旨。予于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己亥,於南台深处,取诸家注本,校正字句,细心斟酌,略释数语,述其大意,扫邪救正,以破狂言乱语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月日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刘一明叙於自在窝
阴符经注解跋
阴符经者,黄帝演道书也。而谈兵之家,视为天时孤虚旺相之理,人事进退存亡之因,即缁黄之流,浅窥圣经,谬为注疏者亦不少,不几误璞为鼠,以青作黄乎?我悟元老师,造性命之精,证天人之奥,体古圣觉世之婆心,思发其覆,悯后学穷理而无门,详为之解,扫诸说之悖谬,诠阴符之肯綮,其尽性至命之学,有为无为之理,靡不详明且备,将数千年埋没之阴符,至今原旨毕露,而无余蕴矣。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仆则曰:圣经之精,圣道之微,尽矣。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月日受业门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题
轩辕黄帝著洮阳门人张阳全校阅
悟元刘一明注
后学陶铸灵重刊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上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於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庸所谓致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秉气清者为巧,秉气浊者为拙。性巧者多机谋,性拙者多贪痴。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窍皆受邪之处,而窍之,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於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於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於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
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於一盗,杀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时辰内,采鸿濛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於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洩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瞽者善於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於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於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气运於目,故其视也明。即此二者以观,闭目而耳聪,塞耳而目明,况伏先天之气,舍假修真,存诚去妄者,何患不能长生乎?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绝此利之一源,则万有皆空,诸虑俱息,胜於用师导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诚去妄,朝乾夕惕,昼夜殷勤,十二时,无有间断,渐归於至善无恶之地,胜於用师导引之功万倍。盖师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与人规矩,而不能使人巧;绝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惧於不睹不闻之处,师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节妙谛。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门户。本来真心,空空洞洞,无我无人无物,与太虚同体,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团之心耳。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开门揖盗耳。盖目有所见,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机,实在目也。人能返观内照,外物无由而受,生死从何而来?古人云:灭眦可以却老,此至言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至高而万物至卑,天与物相远,似乎无恩於物矣。殊不知无恩之而实有大恩生焉。天之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发生荣旺,万物皆蠢然无知,出於自然,此无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乐者,万物难屈,无拘无束,性常有余;至静者,万物难移,无贪无爱,性常廉洁。乐者无心於余而自余,静者无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无恩而有大恩。无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之道行於无象,运於无形,为物不贰,其至私与。然其四时行而万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奥妙,其一气流行,禽制万物乎?禽者,擒也,统摄之谓;制者,造作之谓;言统摄万物,制造万物,在乎一气也。一气上升,万物皆随之生长,一气下降,万物皆随之敛藏,生长敛藏,总是一气擒制之,一本散而为万殊,万殊归而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气流行,循环无端,活活泼泼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气。上下运用一气,上为阳,下为阴。阳者,生也,恩也;阴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为根,死以生为根也;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里求生,则长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寻恩,则有恩而无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理圣,我以时物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环之秘密,直以天地理为圣矣。我则谓天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见可知,未足为天地之圣。若夫时物之理,无象无形,乃神运之道,藏之於内者,不可见,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为哲也。盖物有时而生,有时而死。当生之时,时生之,不得不生;当死之时,时死之,不得不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时运之,亦无非天地神道运之。天地神道不可见,因物以见之,观於物之生死有时,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