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中国少年

第十六章

    诫子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大家好!《诫子书》预习好了吗?今天,我们讲这个是为了响应一些妈妈的倡议,荤素搭配,也讲作文、也讲古文。但有一个基本的准则,我们讲的古文,不脱离学生的课本。为的就是务实一些,实在一些。讲到今天,我们还要重复一个观点:读书、分析、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讲古文,看上去是在讲分析,其实也是在讲作文。你要跟古人学习,在古文中汲取最丰富的营养。大家不要简单的以为讲古文了是“阳春白雪”,古文我们只是欣赏了,跟作文这样的“下里巴人”,沾不着边。不是这样的,是一回事,不懂“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不是真的“阳春白雪”。同样的,不惜“阳春白雪”的“下里巴人”,也不是真的“下里巴人”。

    好!我们现在开讲第一句话:夫君子之行,这个作品我们不少人读过,有不少人背过。我们也让自己的下一代背了、学了,我们也许背了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这个作品了,今天我们就学的深一些。什么叫君子?这个是个大问题。在过去经典中,常常用这个君子两字,比如说在论语中就出现在很多次: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不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就不一一而举。我们先从论语的这几段话里来体会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简单的意思讲,就是君子与别人交往一视同仁,不比,就是一视仁,不管你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只要同道,即可同谋,即可同处,这是君子的做法。小人的做法就不一样,他不能一视同仁,他要比较,是不是对我有利?是不是对我有好处?

    我们再看第二句: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在社会上混,没有硬性规定说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他做的一切,都是用“义”来做标准的。这是我们简单的讲,“义”,我们先前讲过很多次,“义”是“宜”是适合。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口子是你的邻居,在吵架,门开着,你听到了,你不劝,说明你不仁不义。但是,你在家休息,你的家在西单,你听到东单你的邻居在那里吵架了,你还打着车去劝,那你是多事。这就是“义”都“宜”也的意思。所以,我们学了这段话,大体上讲,君子在社会上混,就是游刃有余。但好多人又曲解了,以为八面玲珑、溜须拍马,叫做君子,这又错了。

    我们再来学这一句,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简单的说,是君子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层面。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在《老子》中,同样的道理,叫“圣人为腹不为目”。吃的、喝的、住的、不要过分,简单一些,因为吃、喝、住这些不是君子的目标,君子的目标是就有“道而正于道”。我们这里先不谈“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再学这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最先提到君子的一段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追求的是根本,根本有了,道在其中。我们在讲陋室铭的时候,讲过一个概念什么叫体?什么叫相?什么叫用?这里面“君子”是体,后面讲的这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不器”等等,是君子的相、或是用,这里不深说了。在《易经》里面,我们还熟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等等这些,很多,关于君子的说法。君子这个话题,展开来讲,可以讲一个星期,我们现在引用《论语》,是为了大家来感受,君子这两个字的外延太广,刚才我们只是初步涉略到了一点。那么什么又是君子的“本”呢?什么又是正道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一边。

    我们讲到现在,要破一个观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现在常常以为小白脸,西服领带,说话温文尔雅这样的人,就是君子。这就谈不上什么“君子之本”了。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讲,什么叫君子?穿西服、打领带、说话彬彬有礼,绝不能笼而统之的叫君子。君子是英雄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呢?不是说你把别人打得鼻青脸肿了,就叫英雄。也不是说你占了人家三分五亩地叫英雄。在古人看来,真正的大英雄不是战胜别人的人,而是战胜自己的人。

    前几天我们讲《陋室铭》,讲到了宠辱不惊。只有真正内心淡泊,才可以有大志。怎么内心淡泊?战胜自己。所以我们现在就好理解了,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心不修,战胜不了自己,成不了君子,怎么能当治国平天下的英雄呢?同样的,一个人能成为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他就是一个能战胜自己的君子!这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举个例子,也许大家好理解:唐太宗,大家知道,一代君王。君子也有自己的私心、私好。有一天,他玩一只鸟,正好魏征过来,唐太宗就怕魏征,于是就把鸟藏在衣服里。魏征心知肚明,但不点破,有意跟唐说很长时间的话,结果那只鸟被捂死了。回到宫里,唐太宗气得砸锅不砸缸,说要杀了那个老不死的。皇后知道原因了,沐浴更衣后就跟唐太宗道贺。说你有了这么一个好的臣子,这是你的幸运,是大唐的幸运。唐太宗一听马上回过神来。这就是战胜自己,一念之间,这才是大英雄。

    我们看看历史,那些开国的君王,战胜自己的功力是极强的。当然,这些只是我们举的例子,这些人离儒家的标准还差得很远。这些人,在得道的人看来,那是不值一提。也正是如此,在中国就有了一种文化,叫隐士文化。

    孔明在出山之前,就是一个隐士。他们比的不是财富,而是内修的功夫,或者说战胜自己的功力。我们在学《庄子》的时候学过,有些帝王不想当了皇帝了,想请这些人出山。这些人听了后,都觉得污秽了自己的耳朵。这是我们从英雄的方面来讲的。我们过去可能还听过一个词,叫“内圣外王”。“内圣”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内心的力量。“外王”,就是外用,通俗地讲就是,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心有多坚,你的骨骼就有多坚。

    修身,就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外用。

    所以,我们现在再来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有道而正焉”。 就容易理解什么叫“本”什么叫“正道”了。也就好理解什么叫君子了。简单言之,君子不是“绣花枕头”。君子是战胜自己内心的大英雄。所以,我们在讲《陋室铭》的时候,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很多人以为归隐山林、寄情山水,那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这就错了。大家想一想,昨天还在高堂之上,今天却被贬江湖,换成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不跳楼自杀?今天我们还可以讲,“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那个社会,大部份读书人一生的追求就是为朝廷出力、光宗耀祖。如果一旦被贬,就相当于被判了政治上的无期、经济上的死刑。读书人,除了当官,百无一用。想想,还有人可以寄情山水,这需要多么强悍的内心呢?

    我们再说这个“行”字。我们一读书,又忘了这个“行”字了。有的时候,我会来问大家,听的怎么样?大家齐声说,听的好,老师讲的好。这个话不爱听。为什么不爱听呢?脑子里的收获,只代表了你脑子里又填了一些东西。但是,“行”能就成。好话、真话,有威力的话,说一万遍、一亿遍永远也不能有成就。要想有成就,唯有一“行”,唯有去做,这才是“行”的意思。

    刚才我们讲了论语中的一句话,现在我们再看,就有意思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敏于事而慎于言。什么叫敏于事?就是行动要果敢,说话要小心。不要像我一样的,天天在这里只说不做。所以,我们现在再来看《易经》的话。“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更有意义了。君子之行,要象宇宙的运行一样,永不停止,永远追求,永远强悍。庄子讲“君子之行”要有如“挺入三军”,就像一个人,冲到三军阵营中的勇气。在佛学中叫“精进勇猛”。刚才我们也引用了《论语》,这个“行”是什么“行”呢?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内圣;不二过,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勇气就太大了。什么叫不二过?就是忏悔,真心的忏悔就是不二过。我们做家长的做不到。我们今天对孩子发火了、生气了,必定事后忏悔,但不是真心的。不是勇猛精进的,也不是挺入三军的。今天后悔了,说不定下回遇到事的时候,家里的小受气包还是受气包,所以家长们非但不是大英雄,连小英雄也不能算,呵呵。这就是我们讲的“君子之行”

    我们现在来讲“静以修身”。这句话大家可能一读而过了,以为这个静以修身就是安安静静地,这样理解又浅了。什么叫“静”?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静的?静只是相对的,动才是绝对的。我们看地球、看宇宙,动的才是最大的,但也是静的出奇的。大动才是静,我们先前理解的“静”是错的、是浅的。我们都知道,老和尚带小和尚下山见“老虎”的故事但为什么老和尚要带他下山呢?就是要让他动一动。我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和尚在僻远的地方修行,修得很高水平,这个时候从山下来了另一个老僧前者问“你怎么修行的?”后者说:“我是经历了……”前者说:“你这样修行不行,你这样的功夫不行啊!”后者说:“你功夫高,你下山一趟吧。”于是前者下了山,看到美女如云,美脚如林,看到山珍海味,看到灯红酒绿,功夫尽失。这就跟前面我们提到的小和尚一样的,最终喜欢的还是老虎。而后—那个老和僧是经过了多少美女、美腿,多少灯红、海味那才能修行成功的。大动才是静,这个静不是避世的静,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静,诸葛亮当年真的是这样的静怎么可能计出三分安天下之策呢!

    所以说孟子有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不妨再来讲一句诗“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就是大静,坐才能大静。不经大动,怎么能入静。所以我们再来理解另一句话,就好理解了。“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街市的动,与朝廷的动比起来,太小了。所以在大动中隐才是真隐,在小动中隐是小隐。这个“静”是经历风雨劳其筋骨的大动之后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前而心不乱”在大动中守静,才是真正的静呵。好!我们今天就把这个“静”字讲完了。

    昨天我们讲到了“君子”是能够战胜自己内心的英雄,我们还讲到了一个“静”字,我们了解了这个世界上“静”是绝对的,大动才是“静”。我们讲的这个“静”是针对物理世界讲的,本文的“静”是针对心理世界而言的。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寺庙里有一个旗杆,上面的旗迎风飘扬。于是有人说这是旗在动,有人说是风在动,也有人说是心在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心理世界也有动静的。关于这个“静”要是深讲的话可以讲一个星期,我们就不深讲了。

    我们还是从《大学》来引导一下大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的这句话,我们讲了不下十遍,读《大学》如果把这一段话读懂了,《大学》才算读懂。当然这也是最难懂的一段话,我们就稍微展开一点。这里的“止”是什么意思?“止”就是止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定位。你也许懂财务、会经营,也能做文秘,但不能搞三个定位。你要术业有专攻,选好你的职业生涯,这就是定位,也是我们这里讲的“止”。“知止而后有定”,定位好了就可以专心了。简单的说,就是有了目标、有了方向,然后就制心一处,心无旁骛。我们看前一句,“在止于至善”,这个“至善”就是目标。“定而后能静”,有了目标、有了方向,还有不受物外的干扰,或者说有了目标、有了方向,物外的干扰就少了。“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此类推,最后才有所得。这是我们浅显地讲了《大学》里的这一段话。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静”在整个学习中的所得。“得”是所得、所获,所以《诫子书》中也一样的提出这个“静”字。我们还要知道,这个“静”是共法。道家,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中讲“至虚极,守静笃”,佛家讲“入定”,禅宗讲“禅定”,都要讲一个“静”字。我们孩子学习也要讲一个“静”字,这是共法。做任何事都要讲这个“静”字,同样的我们讲养生、讲身体的保养,也要讲这个静字,这个“静”字我们且讲到这里。

    我们接着来讲这个“身”字,这个“身”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我们整个人:包括我们的思想、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二、是讲物质上的:包括我们的五官、五脏、四肢。当然用佛家来看这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气大。佛家讲的“四大皆空”就是从这里来的。比如说,我们身体的骨骼是属于地大,我们身上的血、口水等就属于水大,这是从物理上讲的。第三、是心理的。有的时候我们讲修身即是修心,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从唯物的角度讲,这个修身便指的是我们的言行举止,如果我们从唯心的角度讲修身,即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要起善念,不要起恶念,这是指的修心。当然,如果我们更深地来理解“身”是由唯物与唯心组成,即一个人是由物理的四肢五脏与唯心的意识组成,那么我们就要“心物一元”,身也要修、心也要修,心是善念,行是善行。这样讲就是修身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了。
Back to Top